秦始皇到底隱瞞和刪除了什麼(一場失載於史冊的秦楚之戰)(上)

中國古代史 秦始皇 昌平君 中國歷史 害蟲的微笑 2017-06-08

能夠有這篇文章要感謝李開元先生所著的《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

作為中國人,相信喜歡歷史的朋友對秦始皇一統中國的那段歷史都非常感興趣。可是如果我們真的去翻閱歷史,不論是《史記》,《資治通鑑》亦或是其他任何可以查閱的描寫戰國後期那段歷史的書籍,我們會發現,秦始皇一統六國時的史料寥寥無幾。如此的滅國之戰,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史書上竟然也是寥寥幾筆,這個是不是太過於不同尋常了。

實際上在前面有一期寫關於《秦始皇到底隱瞞和刪除了什麼》的時候,就已經按照李開元教授的邏輯和思維小小的剖析了一些原因。就是這段秦皇一統六國前的歷史史料,很有可能因為秦始皇自身的原因和秦宮中一些不可言的祕密而被秦始皇有意無意的刪掉了。

而今天要講的這場失載於史冊的秦楚之戰,因為涉及到了一個人,所以我們不得不花一點時間來談談這個人,一個被歷史或者說被秦始皇故意抹掉的一個人。

這個人是誰了?就是秦國的昌平君。

但是我們去查閱或者說翻看秦國後期或者說戰國末期那段歷史的時候,很難看到關於昌平君的記載,因為那段史料失載於史冊。就算是有,也是隻字片語的提及。但是因為這個人對於秦始皇,對於整個秦國曆史以及後來的秦楚之戰來說非常重要,所以史料中每次出現昌平君這個人物的時候,帶來的都是一連串的問號和疑惑。(這裡要做個解釋,失載:失去記載,應當記載而沒有記載。)

那麼昌平君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這個人又因為什麼原因而失載於秦國的史冊中呢?

關於昌平君在史料中的記載,最重要的幾處是《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政九年,秦王下令鎮壓嫪毐叛亂的攻毐令,“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從這條史料中可以看出,昌平君在當時秦國的地位應該不低,名字排名僅次於相國呂不韋。那麼只能說明一點,昌平君在秦國的地位怕僅次於當時的丞相呂不韋。

另一處記載是在唐朝司馬貞所著的《史記索隱》中,上面說:“昌平君,楚之公子,史失其名。”同時,在《史記索隱》為《春申君列傳》作的註解中,還有那麼一條記載:“楚悍有母弟猶,猶有庶兄負芻及昌平君。”這裡的悍是指楚國公子熊悍,猶是熊猶。熊猶是熊悍的同母弟。負芻與昌平君都是熊猶的庶兄。

由此,李開元先生在《秦謎》一書中推斷,熊悍,熊猶,負芻,昌平君皆為楚國考烈王熊元的兒子。昌平君當然就姓熊了,為楚國王族。

而昌平君出生在哪裡了,出生在秦國。據史料記載,熊元在楚頃襄王二十七年秦楚和好時,作為楚國王太子被送到秦國為人質,並且在秦國居住了十年。這十年間因為秦楚的關係很好,而熊元也在秦國又娶一房妻子,這個女人很有可能是秦國的某位公主。也正是這個秦國公主和熊元的結合生下了昌平君。按照當時的歷史來看,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的,當時執掌秦國的乃是秦昭王,而秦昭王多子女,所以以當時兩國的關係,熊元如果娶了秦昭王的女兒是非常有利於兩國利益的。

按照這種關係,按照當時秦國王室內部的關係來看,一輩輩算下來,這昌平君很有可能是秦始皇曾祖父秦昭襄王的外孫,那不就是和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是表兄弟,是秦始皇的表叔。

並且由於昌平君父系為楚國王室的關係,那麼他和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羋月的侄孫女華陽夫人關係應該密切。要知道華陽夫人可是宣太后弟弟華陽君的孫女。這華陽君可是秦國權臣,多次出任秦國丞相。而宣太后,華陽君都乃楚國人。

因為這些原因,昌平君長大後似乎並沒有離開過秦國,或者說離開秦國回到楚國後又回來了秦國。因為他出生在秦宮中的原因,他的關係網應該在秦國更廣,在秦國發展更有前途。

但是昌平君是什麼時候活躍於秦國政壇的?這個失載。但是,《史記索隱》在《史記,秦始皇本記》中“攻毐令”條下說:“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為相,後徙於郢。”這條史料明確說了,昌平君曾經可是被秦始皇拜為丞相的。

由此,李開元教授推斷,昌平君因為其特殊身份,一方面是華陽夫人親屬,楚系外戚集團的重要人物。一方面又因為和秦國王室不可割捨的血緣關係,和子異,嬴政父子的關係應該不差,最起碼在政治利益上一致。所以,恐怕子異在華陽夫人主導下登上秦王王位的時候,這昌平君也伴隨著子異走上了秦國政壇。後來更是在嬴政登基後,成為嬴政手下最為信賴的大臣之一。不然嫪毐叛亂的時候,嬴政也不會安排他同丞相呂不韋,昌文君一起去發兵平叛。

而且,在秦始皇擔任秦王后,他的丞相有好幾個。可是在呂不韋之後的第二位丞相是誰?從秦王政十年到秦王政十七年間,這長達七年的時間,誰在幫秦王政主政秦國,史書上提到了嗎?如此重要的位置,如此重要的人物,可以說是影響到秦王政前半生政治生涯的那麼一個人,史書上竟然沒有提到,不可思議。而像呂不韋,隗狀,王綰,馮去疾,李斯這些做過秦始皇丞相的人他們的記載可不少。可這些人都並非呂不韋之後的秦王政第二位丞相,時間對不上。

前兩段我們提到,昌平君曾經被立過丞相,那他會不會就是秦王政在呂不韋之後的第二位丞相了?完全有可能。在李開元教授《秦謎》一書中李開元教授作了詳細的分析,其中提到1982年在一堆破銅爛鐵中,工作人員發現了一件殘破的銅戈,這是一件典型的秦國時代的兵器,上面有三行要放大鏡才能看到的文字,上書:十七年,丞相啟,狀----造,頜陽---嘉,丞兼,庫(),工邪。

當然放到現在,我們不知道那個十七年指的是哪位秦王,只知道督造兵器的丞相是啟,還有狀。但是李開元教授就是厲害,通過各種史料和考古發掘最終確認,這件兵器上的啟就是秦王政十年後擔任丞相的昌平君熊啟。

但是如此重要的秦國重臣為什麼秦國的史冊記載的那麼少?

前面我們提到,“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為相,後徙於郢。”這裡的徙可是帶有貶義的,理解為貶謫也是可以的。而郢了,指的是當時的郢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淮陽市。郢曾經是陳國的國都,楚國滅陳之後曾把首都遷於此故而稱之為郢陳。後來為秦國所佔領,改為陳縣,是秦楚兩國的交界地區。那昌平君為什麼會被貶謫到郢陳了。

要知道這郢陳是楚國的舊都,而在昌平君被遷徙到郢陳的時間,根據出土的史料是在秦王政的二十一年。

秦王政二十一年,這一年可發生了很多事情啊。

首先,六國中第一個被滅的韓國國王韓安,在滅國後被秦王政遷徙到郢陳的某座山居住。也在這一年這位亡國的王上死在了郢陳。也在這秦王政二十一年攻滅燕國的大將王翦因病免職,告老還鄉。要知道王翦也是在這秦王政二十一年滅了燕國的。如此軍功怎麼就會突然謝病歸養?

根據李開元教授的推斷,怕是王翦的突然因病還鄉,韓王的突然死去,昌平君的突然徙郢陳,怕都與滅楚大計有關。在秦王政二十一年王翦滅燕後,這攻滅楚國,一統天下的大計,秦始皇已經開始在朝堂上討論了。

那問題又來了,韓王作為外國人,他和秦王政滅楚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死在郢陳了?原來啊,秦王政滅韓國後,對於韓國貴族都是非常有待的,韓國貴族的家產什麼的都是原封不動保留的,只因為韓王是韓國的主心骨,不能讓他留在韓國國都新鄭,所以遷徙到了郢陳居住,但是郢陳距離韓國國都新鄭實際上不算遠。因為這個問題,韓國貴族們想要復國,所以在新鄭發動了叛亂。秦皇很快平定了叛亂,並且派人處死了韓王韓安以此來斷絕韓國那些貴族們的復國夢。

而昌平君突然被遷徙到郢陳和王翦的突然告病也好理解。

首先說王翦,秦王政想要攻打楚國,問王翦要用多少兵,王翦的回答六十萬。六十萬算是當時整個秦朝的總兵力,也就是要傾國之力滅楚國。可是王翦身邊一名滅燕國的年輕將領叫做李信的卻只說要二十萬,相比之下秦始皇覺得王翦太過保守,不適合再領兵,回鄉歸養自己身邊也會少些掣肘,所以讓王翦謝病歸養。

昌平君了,楚國是他的母國,他的兄弟姐妹都在楚國,你秦王政要滅他的母國怎麼可以了。當然,作為後人我們可以猜想,昌平君肯定不會直接否定秦王政的想法,但肯定會非常委婉的勸說秦王政不要攻打楚國,這樣怕也是觸了秦王政的眉頭。加上當時韓國貴族的反叛讓秦王政對郢陳這個楚國舊都也有了顧忌。所以權衡利弊之下,秦王同樣為了身邊少些掣肘,便安排昌平君這個楚國王族去郢陳處置韓王之死。同樣的,既然郢陳是楚國舊都,有昌平君這個楚國王室在,想來可以壓制住那些個楚人的反叛之心的。

郢陳,後來的陳勝吳廣起義的大澤鄉,就是在郢陳。而像秦始皇誇下二十萬大軍便可攻滅屬國的李信也是在此慘敗。

限於篇幅,今天寫到這裡。不過了,為了呼應前面所提到的昌平君這樣一個秦國重臣,怎麼會在秦國的史冊中只有一丁半點兒的記載,我們啊引用《史記,秦始皇本記》的一段記載:“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與淮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