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一把手”相繼訪華,沙特以色列為何演繹“東遊記”?

中東局勢 美國 潘光 能源 上海觀察 2017-03-26

帶著“創新全面夥伴關係”的“創意約定”和多項合作協議,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4天中國“深度遊”在22日圓滿落幕。在中以建交25週年之際,內塔尼亞胡此行為中以關係注入哪些新動力?他與沙特國王的前後腳來華又傳遞出中東國家對中國怎樣的期待?

“創新”夥伴關係定位

4天前,內塔尼亞胡帶著以色列史上最大商務代表團——5位內閣部長加90名商界人士,開啟了他個人生涯中的第三次中國之旅。4天時間裡,這位“鷹派”總理卻展示了空前柔軟的姿態。除了與習近平、李克強等中國領導人的高層會晤外,他還請來包括王健林、馬雲在內的中國10多位商界大佬共進早餐,與李彥宏等IT界人士深度互動。細心的他還不忘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百忙之餘,更是擠出時間與中國網友在線交流。

看似興師動眾,但是,內塔尼亞胡確實不虛此行。其中,最大的收穫恐怕是中以關係獲得新定位——兩國21日發表聯合聲明,宣佈建立創新全面夥伴關係。這應該是中以建交25年以來的第一次。

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對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表示,這一提法開創了定位兩國關係的一個先例,本身就具有創新意義。中國在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中,與不同國家建立各種類型的關係,包括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等。但是,中以“創新全面夥伴關係”卻是首創。它凸顯了“創新”這一中以關係的亮點和重點,同時也是中國與以色列合作的顯著特點,具有鮮明的特殊性。未來,中國與別國在定義關係時不妨可以借鑑中以的提法,抓住雙方合作發展的優勢領域,將其作為主題詞來界定夥伴關係。

同時,聲明還特別列出12項舉措,作為中以構建創新全面夥伴關係的重要抓手。這12項舉措涵蓋雙邊關係各層面,包括高層交往、經貿、科技創新、能源與環保、社會文化交流等。其中,引人關注的是,雙方表示要推動FTA談判早日完成、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雙邊及與第三方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創新合作。這也是兩國總理會晤時特別強調的合作著力點。

此外,在具體成果上,兩國總理會晤後簽署勞工派遣、民航、聯合研發、經濟規劃方面的4項協議。根據勞工派遣相關協議,以色列將正式引入2萬名中國建築工人。中以創新合作聯合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也簽署了10項合作協議,涉及科技、衛生、教育、環境、人才交流等多個領域。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員李偉建表示,中以合作互補性強,中國有龐大的市場,以及對創新的渴求,還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而以色列在高新技術領域具有強大優勢。中國可以滿足以色列的外儲和技術輸出,以色列則可以幫助中國進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而“一帶一路”平臺更為兩國對接合作項目帶來契機。

25年見證“天作之合”

在這次訪華中,內塔尼亞胡用“天作之合”(marriage made in heaven)來形容中以合作。在他看來,中國和以色列在商業與科技領域都有著公認的傑出能力。事實上,自1992年建交至今,中以在經貿、科技、文化等各領域的緊密合作都可作為這句話的有力註腳。

目前,中國已成為以色列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去年兩國貿易額已突破113億美元。而在1992年,這個數字僅為500萬美元。去年,中國對以投資額也超過60億美元;中國赴以遊客人數接近8萬人次,同比增長69%。如今,多箇中以高科技創新中心和基地相繼在兩國落戶。

尤其是中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作為“一帶一路”上的兩大“關鍵節點”,中以合作空間進一步拓寬。比如中國上港集團獲得以色列海法新港25年特許經營協議、中國港灣工程公司承建阿什杜德港項目,已成為兩國“帶路”合作的樣板。

潘光表示,共建“一帶一路”是中以合作的一大亮點。海法新港是以色列最大的海港,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承接點。在“一帶一路”版圖中,海法新港可與同樣由中企經營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形成聯動,“在地中海形成一條線”。

同時,以色列以“創新國度”聞名於世,其在電子、化工、醫療、生物等領域的高科技產品也深受中國歡迎。未來,隨著美國牽制變少以及以色列獲得技術專利權,軍事安全領域也未嘗不是中以合作的新空間。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以雙方將來還可在天然氣領域討論合作可能性。以色列已在地中海陸續發現多個天然氣田,並開始向鄰國約旦出口天然氣。以色列有望從能源進口國走向能源出口國,這或許能成為中國與以色列合作的新領域。

除經貿合作外,潘光認為,中以在文化與安全領域的合作也是潛力無限。在文化層面,中以之間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彼此有親近感,而且兩國擁有共同苦難記憶,在對待歷史問題上立場高度一致。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以在人文、藝術、體育、旅遊等領域的交流空間會更大。

在安全層面,中以可繼續加強反恐合作。以色列積累了豐富的反恐經驗,一直向中國“傳經送寶”。包括如何加強大型公共活動的安保措施、門票車票實名制、地鐵安檢等,都採納了以色列的做法。在情報交換、信息安全、設備技術等方面,中以未來可以繼續加強合作。

交往25年來,雖然兩國彼此之間並無芥蒂,但是也難免經受政治、軍事和安全問題的“第三方”考驗,如美國因素、伊朗問題、巴以問題、敘利亞問題等。不過,潘光認為,這些外部因素不會影響中以關係的向好發展,因為兩國始終秉承求同存異的態度來消化分歧,而且,這些外部因素也是有限可控的,不足以撼動中以合作的根本。

中國與中東如何互動

近期,中國的“春季外交”分外熱鬧,尤其是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中東客人,先是沙特國王薩勒曼,再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而且兩國都出動超豪華規格的訪華團隊,一時之間,掀起一股“向東看”的熱潮。為什麼中東國家紛紛上演“東遊記”?在未來與中東國家的互動中,中國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李偉建表示,最近數年,中東部分國家確實在推行“東向戰略”,即逐步與西方特別是美國鬆開利益捆綁,轉而把目光投向亞洲,尤其是中國,只是這一動向被反恐、敘利亞衝突等熱點問題所遮蓋。而最近兩場重量級訪問已充分顯示,中東國家的“向東看”步伐在加快,並且變得更為堅定。東向趨勢加快緣於內外雙重因素。

從外部因素看,一則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美國實力相對下降,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大國卻在相應上升。尤其是奧巴馬政府調整中東政策,重心從中東轉向亞太后,中東國家與美國的關係結構也逐步鬆動,與部分傳統盟友的關係更是出現裂痕,諸如沙特、以色列。二則,眼下,從美國到歐洲,整個西方世界變得內向保守、民粹排外,相比之下,亞洲不僅經濟“風光獨好”,中國等新興大國更是堅守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兩相比較,中東國家自然更願意與亞洲親近。

從內部因素看,中東國家由西向東也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以沙特為例,全球能源格局變動、油價長期低迷讓“石油立國”的沙特叫苦不迭,財政吃緊。此番來華,豪華排場固然讓世人豔羨,但“擺闊”的背後也有另一層用意,即消除外界對其國庫空虛的疑慮。沙特已認識到單純依賴石油的單一經濟模式不可持續,於是在去年公佈“2030願景”計劃,而該計劃恰好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相契合。在沙特國王此次訪華期間,中沙簽署14個合作協議,其中兩國政府產能和投資合作重大項目涉及金額約650億美元,為雙方共建“一帶一路”、實現沙特“2030願景”注入新動力。

據《商業內幕》援引Oilprice.com網站的報道稱,中東地區的傳統玩家向來都是美國、歐洲乃至俄羅斯,而中國有望成為該地區下一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現在,很多中東國家對中國在該地區發揮更大作用抱有很高期待。比如沙特國王訪華時,希望北京能夠更積極地參與中東事務。而中國也給予積極迴應,王毅外長在“兩會”記者會上也就中方是否會協調沙特與伊朗關係表示,如果需要的話,中國願意發揮必要的作用。對此,伊朗也表示樂見中國發揮作用。

“西方總愛指責中國在中東只知賺錢,不承擔其他責任,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在中東地區,中國在經濟、貿易、安全、外交方面已做出全方位的貢獻。以外交和安全為例,中國設有中東問題特使、敘利亞問題特使,在中東熱點問題上,積極參與斡旋。中國還促成伊朗核協議的簽署、派軍艦為敘利亞銷燬化學武器海運護航、在黎巴嫩駐紮1000名維和士兵,可以說,中國為中東的和平與發展始終都在發揮建設性作用。”潘光說。

至於中國未來扮演的角色,在李偉建看來,中國需要在中東建構好自己的核心話語,那就是“發展”與“治理”,這與西方構建的“民主”、“反恐”等話語截然不同。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去年訪問中東時所指出的,中東動盪,根源出在發展,出路最終也要靠發展。發展與治理正是當前中東地區的最大需求,也是消除動盪、實現穩定的治本之道,而中國在這方面恰恰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中國經驗”。未來,若雙方能在這一核心話語上產生共鳴,並以“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為抓手,中國與中東國家的互動可以創造出新的合作範例。

(欄目主編:楊立群。題圖來源:新華社(資料圖) 圖片編輯:笪曦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