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霸主,一開始跟俄羅斯混,後來卻幫美國抗俄

1952年,埃及爆發革命,建立了現在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埃及建國後與蘇聯關係融洽,蘇聯給予埃及大量資源援助,同時幫助埃及建立現代化軍事力量。

埃及親近蘇聯是希望引進蘇聯的援助,奪回被英法掌控的蘇伊士運河。

50年代末,埃及因強行收回蘇伊士運河,遭到英法和以色列的打擊報復,進而爆發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雖然這場戰爭以埃及失敗而告終,但英法和以色列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還是放棄了蘇伊士運河的管轄權。

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後並未疏離蘇聯,反而更加依賴蘇聯。

這是因為,當時埃及作為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大國,希望整合阿拉伯。完成這一希望,首先要完成新月沃地(以尼羅河流域——迦南低地、敘利亞以及兩河流域,阿拉伯世界的地緣中樞,最富饒的板塊)的整合。


北非霸主,一開始跟俄羅斯混,後來卻幫美國抗俄


但是,身處新月沃地中央腹心地區的以色列阻礙了埃及的計劃,因此消滅以色列勢在必行。

以色列國力和軍力均強於埃及,且有美國支持。此種情形下,埃及只有依靠蘇聯。

因此,埃蘇關係進一步升溫,但到1972年埃蘇關係卻急轉直下,埃及總統薩達特驅逐國內蘇聯顧問,與蘇聯關係不復之前的“親密”。與此同時,埃及與美國的關係日漸升溫,到80年代,更是與美結盟。

這就有些奇怪了。埃及與以色列之間是無法消除的結構性矛盾,雙方之間因多次戰爭有著深仇大恨。以色列的靠山是美國,埃及為什麼會放棄唯一能同美國抗衡的蘇聯,而投入美國懷抱?

首先,我們分析埃及為什麼拋棄蘇聯。

原來,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蘇聯雖然支持埃及聯合敘利亞、約旦對以色列發動進攻,但並不認可埃及的這種軍事冒險。因此在埃及決定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時,蘇聯並未支持,更是同美國達成共識,要求埃及維持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領的現狀。

蘇聯為什麼冒著埃蘇關係破裂的代價,也要阻止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爆發呢?

其原因是因為蘇聯發現埃及乃至阿拉伯各國並沒有能力打敗以色列,每次中東戰爭都是埃及失敗告終,而蘇聯對埃及的鉅額援助猶如投入無底洞,血本無歸。因此,蘇聯才會有這樣一個及時止損的方法。

但這確是埃及無法接受的。埃及抱蘇聯的大腿,是希望得到蘇聯支持達到整垮以色列的目的。如果蘇聯不願意在對埃及進行援助,那埃及也就沒有繼續和蘇聯保持你儂我儂情誼的必要了。

與此相反,埃及越來越有意願投入美國懷抱。

美國對阿拉伯的策略是:分化與籠絡並存。分化阿拉伯,是擔心阿拉伯政治得到統一會影響美國對中東的主導;籠絡阿拉伯,是因為美國需要選擇利用一些阿拉伯國家,加大美國在中東的優勢,共同對抗俄羅斯、伊朗等國的威脅。

埃及就在美國的選擇名單中。埃及在阿拉伯國家中有著重要地位,不僅是該區域的一流強國,身居阿盟領袖地位;而且地緣區位極其重要,是西亞和北非兩大板塊的交通樞紐,更擁有蘇伊士運河這一世界級地緣通道。埃及對於美國而言有著非常高的戰略價值。

美國對埃及的籠絡要追溯到第二次中東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英國、法國和以色列三國大敗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國家,但並未得到實質性勝利戰果,反而被迫放棄蘇伊士運河的管轄權,將管轄權還給埃及,埃及在政治上獲得勝利。其原因是,在國際上除了蘇聯和阿拉伯以及伊斯蘭世界的支援外,還有美國的力挺。就是因為有美國對英國、法國和以色列三國的強力施壓,英法以三國才會在戰勝該摘取勝利果實時,將蘇伊士運河的管轄權交到自己手下敗將——埃及的手中。以此來看,埃及在戰敗的情況下能獲得蘇伊士運河的管轄權,美國居功至偉。

美國為什麼會如此幫助埃及呢?主要還是因為美國想得到全球秩序的主導權,但英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霸主不願,對於蘇伊士運河死活不放手。美國因盟友身份不能硬搶,只得藉著埃及引爆的第二次中東戰爭,逼迫英國和法國鬆手,放棄蘇伊士運河這一世界航運樞紐。美國不管基於什麼原因,確實是幫助了埃及,若真是把埃及劃為蘇聯一派,美國是不會讓這塊餡餅掉到埃及頭上的。


北非霸主,一開始跟俄羅斯混,後來卻幫美國抗俄


就埃及而言,和美國合作成為盟友也會有非常多的好處。首先,美國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強於蘇聯;其次,埃及作為地中海國家,若能同美國合作,將能融入地中海乃至歐洲經濟圈。同時,埃及的國力並不強盛,卻擁有蘇伊士運河這樣的世界級地緣中樞,能否擁有蘇伊士運河的話語權全看強國的眼色。這個強國就是美國,美國在印度洋和地中海的軍事力量,全球有目共睹,如果想讓蘇伊士運河易主真的是輕而易舉。而蘇聯因伊斯坦布爾(黑海與地中海航線的咽喉要地)被土耳其鉗制,而美國是土耳其的大金主,若美國真想對埃及動手,蘇聯是無法直接幫上忙的。

正因如此,埃及雖然一直與蘇聯關係融洽,但也沒有過於反美。

埃及因一直懷揣著消滅以色列統一阿拉伯的理想,但這個理想與美國的利益衝突,所以一直以來埃及並未投入美國懷抱。除非埃及放棄理想,不然埃及和美國無法合作。

那埃及又怎麼改變想法投入美國懷抱呢?

原因是埃及被打怕了。1973年,埃及聯合敘利亞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妄圖藉此次戰爭收復上次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佔據的西奈半島。當然,這第四次中東戰爭依舊是以埃及的失敗而告終。

這多次中東戰爭均以埃及的失敗告終,也徹底讓埃及明白自己妄圖消滅以色列統一阿拉伯的理想僅僅是妄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埃及也開始理性的看待國家的發展和請進的道路。

埃及發現和美國合作,將得到豐富的好處。不僅可以受到美國的保護和獲得大量資源援助,還可以跟著美國進入世界主流經濟圈。更重要的是,埃及獲得美國支持,使得埃及曾經流血流汗發動中東戰爭也未奪回的領土——西奈半島,因美國對以色列施壓,逼迫以色列放棄西奈半島,埃及沒付出任何代價就收回了領土。並且,在此之後,埃及在美國的幫助下軍事壓力大幅減小,用於軍事方面的投入同步減少,使得埃及能將更多的資源用於發展國內經濟。

這一切,都是以埃及認清現實,放棄打趴以色列,統一阿拉伯的理想換取的。雖然埃及放棄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但獲得的利益與實惠卻非常多,這一切都是符合埃及利益的交換。

埃及拋棄蘇聯投入美國懷抱後,在總統穆巴拉克的領導下,經濟飛速發展,國力也大幅提升。但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運動橫掃整個中東北非地區,穆巴拉克成為埃及人民和美國歐洲口中的“獨裁者”,社會急劇動盪,穆巴拉克黯然下臺,並遭到審判。


北非霸主,一開始跟俄羅斯混,後來卻幫美國抗俄

穆巴拉克的倒臺並未使埃及的局勢發生良性變化。穆巴拉克下臺後,穆斯林兄弟會接管埃及政權,但並未過多久,穆斯林兄弟會的原總統——穆爾西就被軍方的前國防部長——塞西趕下臺,並被判處死刑,同時穆斯林兄弟會也被宣佈為非法組織。

為什麼埃及會爆發動亂?埃及的未來會如何發展?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將在下一節為大家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99——北非之第12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