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和陳穗文(Kiki 和 Cross ),即是深圳網紅蔬食餐廳“青苔行星”的創始人,Starfield的團隊也來自於“青苔行星”。吳雁姿口中率先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的“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應該就是“青苔行星”。

“青苔行星”是由線上走到線下的互聯網素食餐飲品牌,擅長互聯網營銷,餐廳在“小紅書”中有眾多點評貼,開業10天即拿下“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而“青苔行星”同時也號稱是國內唯一引入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的餐廳,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以“2億美金打造的素食漢堡”為賣點,主打產品就是88元的Impossible Burger。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和陳穗文(Kiki 和 Cross ),即是深圳網紅蔬食餐廳“青苔行星”的創始人,Starfield的團隊也來自於“青苔行星”。吳雁姿口中率先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的“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應該就是“青苔行星”。

“青苔行星”是由線上走到線下的互聯網素食餐飲品牌,擅長互聯網營銷,餐廳在“小紅書”中有眾多點評貼,開業10天即拿下“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而“青苔行星”同時也號稱是國內唯一引入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的餐廳,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以“2億美金打造的素食漢堡”為賣點,主打產品就是88元的Impossible Burger。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Impossible Food在全球有數千家高級餐廳熱銷,並獲得鉅額融資。“青苔行星”是否從這波人造肉熱潮中賺得盆滿缽滿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青苔行星不甘於只做Impossible Food銷售,而在其轉向自營產品Starfield的動作中,在市場策略、研究技術和融資等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了Impossible的啟發。

02科研技術讓植物肉有“肉味”

中國的素食歷史悠久,人造肉、植物肉也很早就有了,但與定位於素食者、健身者等特定人群的素食不同,青苔行星和Starfield一開始就面向普通大眾,這與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市場策略是一致的。

據青苔行星對消費者的調查,目前有 61% 的食客並非素食者。2019年7月初,青苔行星和深圳齊善食品合作開了一家“人造肉實驗室”快閃店,體驗的消費者90%以上都是非素食者。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和陳穗文(Kiki 和 Cross ),即是深圳網紅蔬食餐廳“青苔行星”的創始人,Starfield的團隊也來自於“青苔行星”。吳雁姿口中率先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的“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應該就是“青苔行星”。

“青苔行星”是由線上走到線下的互聯網素食餐飲品牌,擅長互聯網營銷,餐廳在“小紅書”中有眾多點評貼,開業10天即拿下“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而“青苔行星”同時也號稱是國內唯一引入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的餐廳,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以“2億美金打造的素食漢堡”為賣點,主打產品就是88元的Impossible Burger。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Impossible Food在全球有數千家高級餐廳熱銷,並獲得鉅額融資。“青苔行星”是否從這波人造肉熱潮中賺得盆滿缽滿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青苔行星不甘於只做Impossible Food銷售,而在其轉向自營產品Starfield的動作中,在市場策略、研究技術和融資等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了Impossible的啟發。

02科研技術讓植物肉有“肉味”

中國的素食歷史悠久,人造肉、植物肉也很早就有了,但與定位於素食者、健身者等特定人群的素食不同,青苔行星和Starfield一開始就面向普通大眾,這與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市場策略是一致的。

據青苔行星對消費者的調查,目前有 61% 的食客並非素食者。2019年7月初,青苔行星和深圳齊善食品合作開了一家“人造肉實驗室”快閃店,體驗的消費者90%以上都是非素食者。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技術方面,Starfield與Impossible都聲稱以科研技術來讓植物有“肉味”。

Impossible創始人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退休教授,有用大豆中提取的血紅素製造肉香的專利。(詳見Dots此前文章《年虧2億市值超250億,一天暴漲163%,"人造肉"是什麼好生意?》《30張PPT完整解析人造肉行業發展趨勢》)。

而Starfield則表示,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博士達成合作意向,李健博士的實驗室團隊將與 Starfield 合作研究植物肉風味解析問題。

近2年來李健博士的團隊專注植物肉風味解析,具體來說,是根據現代分子感官理論,利用多種香氣物質提取方法結合香氣物質稀釋分析和重組,得到植物肉相關風味的物質基礎。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和陳穗文(Kiki 和 Cross ),即是深圳網紅蔬食餐廳“青苔行星”的創始人,Starfield的團隊也來自於“青苔行星”。吳雁姿口中率先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的“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應該就是“青苔行星”。

“青苔行星”是由線上走到線下的互聯網素食餐飲品牌,擅長互聯網營銷,餐廳在“小紅書”中有眾多點評貼,開業10天即拿下“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而“青苔行星”同時也號稱是國內唯一引入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的餐廳,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以“2億美金打造的素食漢堡”為賣點,主打產品就是88元的Impossible Burger。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Impossible Food在全球有數千家高級餐廳熱銷,並獲得鉅額融資。“青苔行星”是否從這波人造肉熱潮中賺得盆滿缽滿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青苔行星不甘於只做Impossible Food銷售,而在其轉向自營產品Starfield的動作中,在市場策略、研究技術和融資等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了Impossible的啟發。

02科研技術讓植物肉有“肉味”

中國的素食歷史悠久,人造肉、植物肉也很早就有了,但與定位於素食者、健身者等特定人群的素食不同,青苔行星和Starfield一開始就面向普通大眾,這與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市場策略是一致的。

據青苔行星對消費者的調查,目前有 61% 的食客並非素食者。2019年7月初,青苔行星和深圳齊善食品合作開了一家“人造肉實驗室”快閃店,體驗的消費者90%以上都是非素食者。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技術方面,Starfield與Impossible都聲稱以科研技術來讓植物有“肉味”。

Impossible創始人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退休教授,有用大豆中提取的血紅素製造肉香的專利。(詳見Dots此前文章《年虧2億市值超250億,一天暴漲163%,"人造肉"是什麼好生意?》《30張PPT完整解析人造肉行業發展趨勢》)。

而Starfield則表示,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博士達成合作意向,李健博士的實驗室團隊將與 Starfield 合作研究植物肉風味解析問題。

近2年來李健博士的團隊專注植物肉風味解析,具體來說,是根據現代分子感官理論,利用多種香氣物質提取方法結合香氣物質稀釋分析和重組,得到植物肉相關風味的物質基礎。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有趣的是,在今年8月初這波密集報道之前,李健博士團隊在學術界十分低調,罕有發聲,兩間實驗室位於學院教學樓地下室,條件十分艱苦。但據近日的媒體報道稱,李健博士承擔了 GFI 全球 14 個植物肉和細胞肉前沿課題之一,亞洲範圍內僅他一人,已經鑑定出豌豆蛋白的主要異味物質,正在尋求脫除方法,為植物肉的生產提供優質的原料,減少植物肉的異味。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與李健博士尋求合作的不止Starfield一家。由兩位海歸創立的植物肉初創品牌“珍肉”也與李健博士合作,該品牌強調5D的仿真概念,從色香味、口感、聲音等全方位仿真動物肉。該品牌創始人呂中茗表示,今年第一款產品是仿老上海鮮肉月餅的植物人造肉月餅,已經請很多老上海人對比測試,很多人分不清楚。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和陳穗文(Kiki 和 Cross ),即是深圳網紅蔬食餐廳“青苔行星”的創始人,Starfield的團隊也來自於“青苔行星”。吳雁姿口中率先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的“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應該就是“青苔行星”。

“青苔行星”是由線上走到線下的互聯網素食餐飲品牌,擅長互聯網營銷,餐廳在“小紅書”中有眾多點評貼,開業10天即拿下“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而“青苔行星”同時也號稱是國內唯一引入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的餐廳,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以“2億美金打造的素食漢堡”為賣點,主打產品就是88元的Impossible Burger。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Impossible Food在全球有數千家高級餐廳熱銷,並獲得鉅額融資。“青苔行星”是否從這波人造肉熱潮中賺得盆滿缽滿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青苔行星不甘於只做Impossible Food銷售,而在其轉向自營產品Starfield的動作中,在市場策略、研究技術和融資等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了Impossible的啟發。

02科研技術讓植物肉有“肉味”

中國的素食歷史悠久,人造肉、植物肉也很早就有了,但與定位於素食者、健身者等特定人群的素食不同,青苔行星和Starfield一開始就面向普通大眾,這與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市場策略是一致的。

據青苔行星對消費者的調查,目前有 61% 的食客並非素食者。2019年7月初,青苔行星和深圳齊善食品合作開了一家“人造肉實驗室”快閃店,體驗的消費者90%以上都是非素食者。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技術方面,Starfield與Impossible都聲稱以科研技術來讓植物有“肉味”。

Impossible創始人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退休教授,有用大豆中提取的血紅素製造肉香的專利。(詳見Dots此前文章《年虧2億市值超250億,一天暴漲163%,"人造肉"是什麼好生意?》《30張PPT完整解析人造肉行業發展趨勢》)。

而Starfield則表示,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博士達成合作意向,李健博士的實驗室團隊將與 Starfield 合作研究植物肉風味解析問題。

近2年來李健博士的團隊專注植物肉風味解析,具體來說,是根據現代分子感官理論,利用多種香氣物質提取方法結合香氣物質稀釋分析和重組,得到植物肉相關風味的物質基礎。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有趣的是,在今年8月初這波密集報道之前,李健博士團隊在學術界十分低調,罕有發聲,兩間實驗室位於學院教學樓地下室,條件十分艱苦。但據近日的媒體報道稱,李健博士承擔了 GFI 全球 14 個植物肉和細胞肉前沿課題之一,亞洲範圍內僅他一人,已經鑑定出豌豆蛋白的主要異味物質,正在尋求脫除方法,為植物肉的生產提供優質的原料,減少植物肉的異味。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與李健博士尋求合作的不止Starfield一家。由兩位海歸創立的植物肉初創品牌“珍肉”也與李健博士合作,該品牌強調5D的仿真概念,從色香味、口感、聲音等全方位仿真動物肉。該品牌創始人呂中茗表示,今年第一款產品是仿老上海鮮肉月餅的植物人造肉月餅,已經請很多老上海人對比測試,很多人分不清楚。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3背靠產業和資本“大樹”成為人造肉企業標配

光有科研技術的背書顯然是不夠的,回看Impossible Food和Beyond Meat的歷程,背靠資本和產業為其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助力。

Starfield也深諳資本的力量,今年8月1日Starfield宣佈,已經和素食企業“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下稱鴻昶)達成合作,鴻昶將在 Starfield 中佔股,共同啟動植物肉新項目。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2月5日,是冷凍、常溫素食製造大廠和知名企業,產品品項包括天香素火腿、素五花肉、千葉豆腐等,多達300餘種。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和陳穗文(Kiki 和 Cross ),即是深圳網紅蔬食餐廳“青苔行星”的創始人,Starfield的團隊也來自於“青苔行星”。吳雁姿口中率先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的“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應該就是“青苔行星”。

“青苔行星”是由線上走到線下的互聯網素食餐飲品牌,擅長互聯網營銷,餐廳在“小紅書”中有眾多點評貼,開業10天即拿下“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而“青苔行星”同時也號稱是國內唯一引入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的餐廳,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以“2億美金打造的素食漢堡”為賣點,主打產品就是88元的Impossible Burger。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Impossible Food在全球有數千家高級餐廳熱銷,並獲得鉅額融資。“青苔行星”是否從這波人造肉熱潮中賺得盆滿缽滿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青苔行星不甘於只做Impossible Food銷售,而在其轉向自營產品Starfield的動作中,在市場策略、研究技術和融資等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了Impossible的啟發。

02科研技術讓植物肉有“肉味”

中國的素食歷史悠久,人造肉、植物肉也很早就有了,但與定位於素食者、健身者等特定人群的素食不同,青苔行星和Starfield一開始就面向普通大眾,這與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市場策略是一致的。

據青苔行星對消費者的調查,目前有 61% 的食客並非素食者。2019年7月初,青苔行星和深圳齊善食品合作開了一家“人造肉實驗室”快閃店,體驗的消費者90%以上都是非素食者。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技術方面,Starfield與Impossible都聲稱以科研技術來讓植物有“肉味”。

Impossible創始人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退休教授,有用大豆中提取的血紅素製造肉香的專利。(詳見Dots此前文章《年虧2億市值超250億,一天暴漲163%,"人造肉"是什麼好生意?》《30張PPT完整解析人造肉行業發展趨勢》)。

而Starfield則表示,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博士達成合作意向,李健博士的實驗室團隊將與 Starfield 合作研究植物肉風味解析問題。

近2年來李健博士的團隊專注植物肉風味解析,具體來說,是根據現代分子感官理論,利用多種香氣物質提取方法結合香氣物質稀釋分析和重組,得到植物肉相關風味的物質基礎。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有趣的是,在今年8月初這波密集報道之前,李健博士團隊在學術界十分低調,罕有發聲,兩間實驗室位於學院教學樓地下室,條件十分艱苦。但據近日的媒體報道稱,李健博士承擔了 GFI 全球 14 個植物肉和細胞肉前沿課題之一,亞洲範圍內僅他一人,已經鑑定出豌豆蛋白的主要異味物質,正在尋求脫除方法,為植物肉的生產提供優質的原料,減少植物肉的異味。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與李健博士尋求合作的不止Starfield一家。由兩位海歸創立的植物肉初創品牌“珍肉”也與李健博士合作,該品牌強調5D的仿真概念,從色香味、口感、聲音等全方位仿真動物肉。該品牌創始人呂中茗表示,今年第一款產品是仿老上海鮮肉月餅的植物人造肉月餅,已經請很多老上海人對比測試,很多人分不清楚。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3背靠產業和資本“大樹”成為人造肉企業標配

光有科研技術的背書顯然是不夠的,回看Impossible Food和Beyond Meat的歷程,背靠資本和產業為其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助力。

Starfield也深諳資本的力量,今年8月1日Starfield宣佈,已經和素食企業“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下稱鴻昶)達成合作,鴻昶將在 Starfield 中佔股,共同啟動植物肉新項目。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2月5日,是冷凍、常溫素食製造大廠和知名企業,產品品項包括天香素火腿、素五花肉、千葉豆腐等,多達300餘種。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但鴻昶的這一投資,Starfield並未辦理股權變更。創始人吳雁姿解釋稱,“關於鴻昶我們暫時沒有做工商變更是因為他們是臺資企業,也涉及到我們這一輪的融資還在搭一個架構。但是不妨礙我們一起做人造肉項目的合作。”

Starfield甚至未正式披露其運營公司名稱。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同時也是“青苔星球”的創始人,“青苔星球”為深圳市星期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的品牌。吳雁姿和陳穗文在2019年6月又註冊成立了2家公司:深圳市星期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星期零、星期一、星期九這3家公司股權結構相同,股東均有且只有兩個自然人:吳雁姿和陳穗文,其中吳雁姿持股比例均為80%,陳穗文持股比例均為20%,3家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吳雁姿。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和陳穗文(Kiki 和 Cross ),即是深圳網紅蔬食餐廳“青苔行星”的創始人,Starfield的團隊也來自於“青苔行星”。吳雁姿口中率先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的“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應該就是“青苔行星”。

“青苔行星”是由線上走到線下的互聯網素食餐飲品牌,擅長互聯網營銷,餐廳在“小紅書”中有眾多點評貼,開業10天即拿下“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而“青苔行星”同時也號稱是國內唯一引入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的餐廳,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以“2億美金打造的素食漢堡”為賣點,主打產品就是88元的Impossible Burger。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Impossible Food在全球有數千家高級餐廳熱銷,並獲得鉅額融資。“青苔行星”是否從這波人造肉熱潮中賺得盆滿缽滿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青苔行星不甘於只做Impossible Food銷售,而在其轉向自營產品Starfield的動作中,在市場策略、研究技術和融資等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了Impossible的啟發。

02科研技術讓植物肉有“肉味”

中國的素食歷史悠久,人造肉、植物肉也很早就有了,但與定位於素食者、健身者等特定人群的素食不同,青苔行星和Starfield一開始就面向普通大眾,這與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市場策略是一致的。

據青苔行星對消費者的調查,目前有 61% 的食客並非素食者。2019年7月初,青苔行星和深圳齊善食品合作開了一家“人造肉實驗室”快閃店,體驗的消費者90%以上都是非素食者。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技術方面,Starfield與Impossible都聲稱以科研技術來讓植物有“肉味”。

Impossible創始人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退休教授,有用大豆中提取的血紅素製造肉香的專利。(詳見Dots此前文章《年虧2億市值超250億,一天暴漲163%,"人造肉"是什麼好生意?》《30張PPT完整解析人造肉行業發展趨勢》)。

而Starfield則表示,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博士達成合作意向,李健博士的實驗室團隊將與 Starfield 合作研究植物肉風味解析問題。

近2年來李健博士的團隊專注植物肉風味解析,具體來說,是根據現代分子感官理論,利用多種香氣物質提取方法結合香氣物質稀釋分析和重組,得到植物肉相關風味的物質基礎。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有趣的是,在今年8月初這波密集報道之前,李健博士團隊在學術界十分低調,罕有發聲,兩間實驗室位於學院教學樓地下室,條件十分艱苦。但據近日的媒體報道稱,李健博士承擔了 GFI 全球 14 個植物肉和細胞肉前沿課題之一,亞洲範圍內僅他一人,已經鑑定出豌豆蛋白的主要異味物質,正在尋求脫除方法,為植物肉的生產提供優質的原料,減少植物肉的異味。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與李健博士尋求合作的不止Starfield一家。由兩位海歸創立的植物肉初創品牌“珍肉”也與李健博士合作,該品牌強調5D的仿真概念,從色香味、口感、聲音等全方位仿真動物肉。該品牌創始人呂中茗表示,今年第一款產品是仿老上海鮮肉月餅的植物人造肉月餅,已經請很多老上海人對比測試,很多人分不清楚。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3背靠產業和資本“大樹”成為人造肉企業標配

光有科研技術的背書顯然是不夠的,回看Impossible Food和Beyond Meat的歷程,背靠資本和產業為其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助力。

Starfield也深諳資本的力量,今年8月1日Starfield宣佈,已經和素食企業“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下稱鴻昶)達成合作,鴻昶將在 Starfield 中佔股,共同啟動植物肉新項目。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2月5日,是冷凍、常溫素食製造大廠和知名企業,產品品項包括天香素火腿、素五花肉、千葉豆腐等,多達300餘種。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但鴻昶的這一投資,Starfield並未辦理股權變更。創始人吳雁姿解釋稱,“關於鴻昶我們暫時沒有做工商變更是因為他們是臺資企業,也涉及到我們這一輪的融資還在搭一個架構。但是不妨礙我們一起做人造肉項目的合作。”

Starfield甚至未正式披露其運營公司名稱。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同時也是“青苔星球”的創始人,“青苔星球”為深圳市星期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的品牌。吳雁姿和陳穗文在2019年6月又註冊成立了2家公司:深圳市星期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星期零、星期一、星期九這3家公司股權結構相同,股東均有且只有兩個自然人:吳雁姿和陳穗文,其中吳雁姿持股比例均為80%,陳穗文持股比例均為20%,3家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吳雁姿。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和陳穗文(Kiki 和 Cross ),即是深圳網紅蔬食餐廳“青苔行星”的創始人,Starfield的團隊也來自於“青苔行星”。吳雁姿口中率先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的“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應該就是“青苔行星”。

“青苔行星”是由線上走到線下的互聯網素食餐飲品牌,擅長互聯網營銷,餐廳在“小紅書”中有眾多點評貼,開業10天即拿下“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而“青苔行星”同時也號稱是國內唯一引入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的餐廳,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以“2億美金打造的素食漢堡”為賣點,主打產品就是88元的Impossible Burger。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Impossible Food在全球有數千家高級餐廳熱銷,並獲得鉅額融資。“青苔行星”是否從這波人造肉熱潮中賺得盆滿缽滿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青苔行星不甘於只做Impossible Food銷售,而在其轉向自營產品Starfield的動作中,在市場策略、研究技術和融資等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了Impossible的啟發。

02科研技術讓植物肉有“肉味”

中國的素食歷史悠久,人造肉、植物肉也很早就有了,但與定位於素食者、健身者等特定人群的素食不同,青苔行星和Starfield一開始就面向普通大眾,這與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市場策略是一致的。

據青苔行星對消費者的調查,目前有 61% 的食客並非素食者。2019年7月初,青苔行星和深圳齊善食品合作開了一家“人造肉實驗室”快閃店,體驗的消費者90%以上都是非素食者。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技術方面,Starfield與Impossible都聲稱以科研技術來讓植物有“肉味”。

Impossible創始人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退休教授,有用大豆中提取的血紅素製造肉香的專利。(詳見Dots此前文章《年虧2億市值超250億,一天暴漲163%,"人造肉"是什麼好生意?》《30張PPT完整解析人造肉行業發展趨勢》)。

而Starfield則表示,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博士達成合作意向,李健博士的實驗室團隊將與 Starfield 合作研究植物肉風味解析問題。

近2年來李健博士的團隊專注植物肉風味解析,具體來說,是根據現代分子感官理論,利用多種香氣物質提取方法結合香氣物質稀釋分析和重組,得到植物肉相關風味的物質基礎。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有趣的是,在今年8月初這波密集報道之前,李健博士團隊在學術界十分低調,罕有發聲,兩間實驗室位於學院教學樓地下室,條件十分艱苦。但據近日的媒體報道稱,李健博士承擔了 GFI 全球 14 個植物肉和細胞肉前沿課題之一,亞洲範圍內僅他一人,已經鑑定出豌豆蛋白的主要異味物質,正在尋求脫除方法,為植物肉的生產提供優質的原料,減少植物肉的異味。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與李健博士尋求合作的不止Starfield一家。由兩位海歸創立的植物肉初創品牌“珍肉”也與李健博士合作,該品牌強調5D的仿真概念,從色香味、口感、聲音等全方位仿真動物肉。該品牌創始人呂中茗表示,今年第一款產品是仿老上海鮮肉月餅的植物人造肉月餅,已經請很多老上海人對比測試,很多人分不清楚。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3背靠產業和資本“大樹”成為人造肉企業標配

光有科研技術的背書顯然是不夠的,回看Impossible Food和Beyond Meat的歷程,背靠資本和產業為其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助力。

Starfield也深諳資本的力量,今年8月1日Starfield宣佈,已經和素食企業“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下稱鴻昶)達成合作,鴻昶將在 Starfield 中佔股,共同啟動植物肉新項目。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2月5日,是冷凍、常溫素食製造大廠和知名企業,產品品項包括天香素火腿、素五花肉、千葉豆腐等,多達300餘種。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但鴻昶的這一投資,Starfield並未辦理股權變更。創始人吳雁姿解釋稱,“關於鴻昶我們暫時沒有做工商變更是因為他們是臺資企業,也涉及到我們這一輪的融資還在搭一個架構。但是不妨礙我們一起做人造肉項目的合作。”

Starfield甚至未正式披露其運營公司名稱。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同時也是“青苔星球”的創始人,“青苔星球”為深圳市星期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的品牌。吳雁姿和陳穗文在2019年6月又註冊成立了2家公司:深圳市星期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星期零、星期一、星期九這3家公司股權結構相同,股東均有且只有兩個自然人:吳雁姿和陳穗文,其中吳雁姿持股比例均為80%,陳穗文持股比例均為20%,3家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吳雁姿。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和陳穗文(Kiki 和 Cross ),即是深圳網紅蔬食餐廳“青苔行星”的創始人,Starfield的團隊也來自於“青苔行星”。吳雁姿口中率先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的“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應該就是“青苔行星”。

“青苔行星”是由線上走到線下的互聯網素食餐飲品牌,擅長互聯網營銷,餐廳在“小紅書”中有眾多點評貼,開業10天即拿下“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而“青苔行星”同時也號稱是國內唯一引入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的餐廳,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以“2億美金打造的素食漢堡”為賣點,主打產品就是88元的Impossible Burger。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Impossible Food在全球有數千家高級餐廳熱銷,並獲得鉅額融資。“青苔行星”是否從這波人造肉熱潮中賺得盆滿缽滿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青苔行星不甘於只做Impossible Food銷售,而在其轉向自營產品Starfield的動作中,在市場策略、研究技術和融資等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了Impossible的啟發。

02科研技術讓植物肉有“肉味”

中國的素食歷史悠久,人造肉、植物肉也很早就有了,但與定位於素食者、健身者等特定人群的素食不同,青苔行星和Starfield一開始就面向普通大眾,這與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市場策略是一致的。

據青苔行星對消費者的調查,目前有 61% 的食客並非素食者。2019年7月初,青苔行星和深圳齊善食品合作開了一家“人造肉實驗室”快閃店,體驗的消費者90%以上都是非素食者。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技術方面,Starfield與Impossible都聲稱以科研技術來讓植物有“肉味”。

Impossible創始人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退休教授,有用大豆中提取的血紅素製造肉香的專利。(詳見Dots此前文章《年虧2億市值超250億,一天暴漲163%,"人造肉"是什麼好生意?》《30張PPT完整解析人造肉行業發展趨勢》)。

而Starfield則表示,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博士達成合作意向,李健博士的實驗室團隊將與 Starfield 合作研究植物肉風味解析問題。

近2年來李健博士的團隊專注植物肉風味解析,具體來說,是根據現代分子感官理論,利用多種香氣物質提取方法結合香氣物質稀釋分析和重組,得到植物肉相關風味的物質基礎。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有趣的是,在今年8月初這波密集報道之前,李健博士團隊在學術界十分低調,罕有發聲,兩間實驗室位於學院教學樓地下室,條件十分艱苦。但據近日的媒體報道稱,李健博士承擔了 GFI 全球 14 個植物肉和細胞肉前沿課題之一,亞洲範圍內僅他一人,已經鑑定出豌豆蛋白的主要異味物質,正在尋求脫除方法,為植物肉的生產提供優質的原料,減少植物肉的異味。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與李健博士尋求合作的不止Starfield一家。由兩位海歸創立的植物肉初創品牌“珍肉”也與李健博士合作,該品牌強調5D的仿真概念,從色香味、口感、聲音等全方位仿真動物肉。該品牌創始人呂中茗表示,今年第一款產品是仿老上海鮮肉月餅的植物人造肉月餅,已經請很多老上海人對比測試,很多人分不清楚。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3背靠產業和資本“大樹”成為人造肉企業標配

光有科研技術的背書顯然是不夠的,回看Impossible Food和Beyond Meat的歷程,背靠資本和產業為其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助力。

Starfield也深諳資本的力量,今年8月1日Starfield宣佈,已經和素食企業“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下稱鴻昶)達成合作,鴻昶將在 Starfield 中佔股,共同啟動植物肉新項目。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2月5日,是冷凍、常溫素食製造大廠和知名企業,產品品項包括天香素火腿、素五花肉、千葉豆腐等,多達300餘種。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但鴻昶的這一投資,Starfield並未辦理股權變更。創始人吳雁姿解釋稱,“關於鴻昶我們暫時沒有做工商變更是因為他們是臺資企業,也涉及到我們這一輪的融資還在搭一個架構。但是不妨礙我們一起做人造肉項目的合作。”

Starfield甚至未正式披露其運營公司名稱。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同時也是“青苔星球”的創始人,“青苔星球”為深圳市星期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的品牌。吳雁姿和陳穗文在2019年6月又註冊成立了2家公司:深圳市星期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星期零、星期一、星期九這3家公司股權結構相同,股東均有且只有兩個自然人:吳雁姿和陳穗文,其中吳雁姿持股比例均為80%,陳穗文持股比例均為20%,3家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吳雁姿。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2019年5月“青苔行星”曾表示正在啟動第一輪融資,時間上與星期一、星期九註冊的時間2019年6月較為吻合。根據經營範圍,深圳市星期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可能是“青苔行星”用以融資的殼公司,而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則是Starfield的運營公司。

從股權結構上看,Starfield目前仍由吳雁姿和陳穗文兩人持股,鴻昶的投資尚未進行股權變更,後續可以繼續關注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04

國內新老人造肉企業

除了為新品面世和融資密集宣傳造勢的Starfield之外,國內還有一些人造肉企業值得關注。

例如強調“色香味、口感 、聲音”的5D仿真概念的“珍肉”。2019年7月宣佈完成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是最早公開披露融資的國內人造肉品牌。創始人呂中茗是健身愛好者,此前創立過蛋白棒品牌“腹愁者”,目標受眾是健身愛好者。“珍肉”也主打健身和健康飲食,面向健身者和“三高”人群。“珍肉”將要在9月推出“人造肉月餅”。

除了創業公司之外,老牌的企業有寧波素蓮食品深圳齊善食品和與Starfield合作的江蘇鴻昶食品等,均有超10年的行業經驗。

深圳齊善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是人造肉領域最早的探索者,早期產品主要出口,2011年轉向國內市場。是國內規模最大、裝備最優、技術最強、品質一流的中外合作素食食品加工企業,已經在市場銷售的素食品種達200多個。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和陳穗文(Kiki 和 Cross ),即是深圳網紅蔬食餐廳“青苔行星”的創始人,Starfield的團隊也來自於“青苔行星”。吳雁姿口中率先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的“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應該就是“青苔行星”。

“青苔行星”是由線上走到線下的互聯網素食餐飲品牌,擅長互聯網營銷,餐廳在“小紅書”中有眾多點評貼,開業10天即拿下“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而“青苔行星”同時也號稱是國內唯一引入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的餐廳,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以“2億美金打造的素食漢堡”為賣點,主打產品就是88元的Impossible Burger。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Impossible Food在全球有數千家高級餐廳熱銷,並獲得鉅額融資。“青苔行星”是否從這波人造肉熱潮中賺得盆滿缽滿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青苔行星不甘於只做Impossible Food銷售,而在其轉向自營產品Starfield的動作中,在市場策略、研究技術和融資等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了Impossible的啟發。

02科研技術讓植物肉有“肉味”

中國的素食歷史悠久,人造肉、植物肉也很早就有了,但與定位於素食者、健身者等特定人群的素食不同,青苔行星和Starfield一開始就面向普通大眾,這與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市場策略是一致的。

據青苔行星對消費者的調查,目前有 61% 的食客並非素食者。2019年7月初,青苔行星和深圳齊善食品合作開了一家“人造肉實驗室”快閃店,體驗的消費者90%以上都是非素食者。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技術方面,Starfield與Impossible都聲稱以科研技術來讓植物有“肉味”。

Impossible創始人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退休教授,有用大豆中提取的血紅素製造肉香的專利。(詳見Dots此前文章《年虧2億市值超250億,一天暴漲163%,"人造肉"是什麼好生意?》《30張PPT完整解析人造肉行業發展趨勢》)。

而Starfield則表示,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博士達成合作意向,李健博士的實驗室團隊將與 Starfield 合作研究植物肉風味解析問題。

近2年來李健博士的團隊專注植物肉風味解析,具體來說,是根據現代分子感官理論,利用多種香氣物質提取方法結合香氣物質稀釋分析和重組,得到植物肉相關風味的物質基礎。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有趣的是,在今年8月初這波密集報道之前,李健博士團隊在學術界十分低調,罕有發聲,兩間實驗室位於學院教學樓地下室,條件十分艱苦。但據近日的媒體報道稱,李健博士承擔了 GFI 全球 14 個植物肉和細胞肉前沿課題之一,亞洲範圍內僅他一人,已經鑑定出豌豆蛋白的主要異味物質,正在尋求脫除方法,為植物肉的生產提供優質的原料,減少植物肉的異味。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與李健博士尋求合作的不止Starfield一家。由兩位海歸創立的植物肉初創品牌“珍肉”也與李健博士合作,該品牌強調5D的仿真概念,從色香味、口感、聲音等全方位仿真動物肉。該品牌創始人呂中茗表示,今年第一款產品是仿老上海鮮肉月餅的植物人造肉月餅,已經請很多老上海人對比測試,很多人分不清楚。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3背靠產業和資本“大樹”成為人造肉企業標配

光有科研技術的背書顯然是不夠的,回看Impossible Food和Beyond Meat的歷程,背靠資本和產業為其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助力。

Starfield也深諳資本的力量,今年8月1日Starfield宣佈,已經和素食企業“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下稱鴻昶)達成合作,鴻昶將在 Starfield 中佔股,共同啟動植物肉新項目。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2月5日,是冷凍、常溫素食製造大廠和知名企業,產品品項包括天香素火腿、素五花肉、千葉豆腐等,多達300餘種。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但鴻昶的這一投資,Starfield並未辦理股權變更。創始人吳雁姿解釋稱,“關於鴻昶我們暫時沒有做工商變更是因為他們是臺資企業,也涉及到我們這一輪的融資還在搭一個架構。但是不妨礙我們一起做人造肉項目的合作。”

Starfield甚至未正式披露其運營公司名稱。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同時也是“青苔星球”的創始人,“青苔星球”為深圳市星期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的品牌。吳雁姿和陳穗文在2019年6月又註冊成立了2家公司:深圳市星期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星期零、星期一、星期九這3家公司股權結構相同,股東均有且只有兩個自然人:吳雁姿和陳穗文,其中吳雁姿持股比例均為80%,陳穗文持股比例均為20%,3家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吳雁姿。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2019年5月“青苔行星”曾表示正在啟動第一輪融資,時間上與星期一、星期九註冊的時間2019年6月較為吻合。根據經營範圍,深圳市星期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可能是“青苔行星”用以融資的殼公司,而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則是Starfield的運營公司。

從股權結構上看,Starfield目前仍由吳雁姿和陳穗文兩人持股,鴻昶的投資尚未進行股權變更,後續可以繼續關注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04

國內新老人造肉企業

除了為新品面世和融資密集宣傳造勢的Starfield之外,國內還有一些人造肉企業值得關注。

例如強調“色香味、口感 、聲音”的5D仿真概念的“珍肉”。2019年7月宣佈完成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是最早公開披露融資的國內人造肉品牌。創始人呂中茗是健身愛好者,此前創立過蛋白棒品牌“腹愁者”,目標受眾是健身愛好者。“珍肉”也主打健身和健康飲食,面向健身者和“三高”人群。“珍肉”將要在9月推出“人造肉月餅”。

除了創業公司之外,老牌的企業有寧波素蓮食品深圳齊善食品和與Starfield合作的江蘇鴻昶食品等,均有超10年的行業經驗。

深圳齊善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是人造肉領域最早的探索者,早期產品主要出口,2011年轉向國內市場。是國內規模最大、裝備最優、技術最強、品質一流的中外合作素食食品加工企業,已經在市場銷售的素食品種達200多個。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寧波素蓮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創始人張信良擁有保健品銷售經驗。素蓮的人造肉產品以大豆組織蛋白為主要原料,從大豆中提取的大豆分離蛋白經過高溫、高壓,膨化、擠壓制成大豆組織蛋白,這種原料做成的產品相較於以前的素雞肉質纖維感更強。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和陳穗文(Kiki 和 Cross ),即是深圳網紅蔬食餐廳“青苔行星”的創始人,Starfield的團隊也來自於“青苔行星”。吳雁姿口中率先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的“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應該就是“青苔行星”。

“青苔行星”是由線上走到線下的互聯網素食餐飲品牌,擅長互聯網營銷,餐廳在“小紅書”中有眾多點評貼,開業10天即拿下“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而“青苔行星”同時也號稱是國內唯一引入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的餐廳,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以“2億美金打造的素食漢堡”為賣點,主打產品就是88元的Impossible Burger。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Impossible Food在全球有數千家高級餐廳熱銷,並獲得鉅額融資。“青苔行星”是否從這波人造肉熱潮中賺得盆滿缽滿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青苔行星不甘於只做Impossible Food銷售,而在其轉向自營產品Starfield的動作中,在市場策略、研究技術和融資等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了Impossible的啟發。

02科研技術讓植物肉有“肉味”

中國的素食歷史悠久,人造肉、植物肉也很早就有了,但與定位於素食者、健身者等特定人群的素食不同,青苔行星和Starfield一開始就面向普通大眾,這與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市場策略是一致的。

據青苔行星對消費者的調查,目前有 61% 的食客並非素食者。2019年7月初,青苔行星和深圳齊善食品合作開了一家“人造肉實驗室”快閃店,體驗的消費者90%以上都是非素食者。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技術方面,Starfield與Impossible都聲稱以科研技術來讓植物有“肉味”。

Impossible創始人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退休教授,有用大豆中提取的血紅素製造肉香的專利。(詳見Dots此前文章《年虧2億市值超250億,一天暴漲163%,"人造肉"是什麼好生意?》《30張PPT完整解析人造肉行業發展趨勢》)。

而Starfield則表示,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博士達成合作意向,李健博士的實驗室團隊將與 Starfield 合作研究植物肉風味解析問題。

近2年來李健博士的團隊專注植物肉風味解析,具體來說,是根據現代分子感官理論,利用多種香氣物質提取方法結合香氣物質稀釋分析和重組,得到植物肉相關風味的物質基礎。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有趣的是,在今年8月初這波密集報道之前,李健博士團隊在學術界十分低調,罕有發聲,兩間實驗室位於學院教學樓地下室,條件十分艱苦。但據近日的媒體報道稱,李健博士承擔了 GFI 全球 14 個植物肉和細胞肉前沿課題之一,亞洲範圍內僅他一人,已經鑑定出豌豆蛋白的主要異味物質,正在尋求脫除方法,為植物肉的生產提供優質的原料,減少植物肉的異味。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與李健博士尋求合作的不止Starfield一家。由兩位海歸創立的植物肉初創品牌“珍肉”也與李健博士合作,該品牌強調5D的仿真概念,從色香味、口感、聲音等全方位仿真動物肉。該品牌創始人呂中茗表示,今年第一款產品是仿老上海鮮肉月餅的植物人造肉月餅,已經請很多老上海人對比測試,很多人分不清楚。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3背靠產業和資本“大樹”成為人造肉企業標配

光有科研技術的背書顯然是不夠的,回看Impossible Food和Beyond Meat的歷程,背靠資本和產業為其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助力。

Starfield也深諳資本的力量,今年8月1日Starfield宣佈,已經和素食企業“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下稱鴻昶)達成合作,鴻昶將在 Starfield 中佔股,共同啟動植物肉新項目。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2月5日,是冷凍、常溫素食製造大廠和知名企業,產品品項包括天香素火腿、素五花肉、千葉豆腐等,多達300餘種。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但鴻昶的這一投資,Starfield並未辦理股權變更。創始人吳雁姿解釋稱,“關於鴻昶我們暫時沒有做工商變更是因為他們是臺資企業,也涉及到我們這一輪的融資還在搭一個架構。但是不妨礙我們一起做人造肉項目的合作。”

Starfield甚至未正式披露其運營公司名稱。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同時也是“青苔星球”的創始人,“青苔星球”為深圳市星期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的品牌。吳雁姿和陳穗文在2019年6月又註冊成立了2家公司:深圳市星期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星期零、星期一、星期九這3家公司股權結構相同,股東均有且只有兩個自然人:吳雁姿和陳穗文,其中吳雁姿持股比例均為80%,陳穗文持股比例均為20%,3家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吳雁姿。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2019年5月“青苔行星”曾表示正在啟動第一輪融資,時間上與星期一、星期九註冊的時間2019年6月較為吻合。根據經營範圍,深圳市星期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可能是“青苔行星”用以融資的殼公司,而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則是Starfield的運營公司。

從股權結構上看,Starfield目前仍由吳雁姿和陳穗文兩人持股,鴻昶的投資尚未進行股權變更,後續可以繼續關注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04

國內新老人造肉企業

除了為新品面世和融資密集宣傳造勢的Starfield之外,國內還有一些人造肉企業值得關注。

例如強調“色香味、口感 、聲音”的5D仿真概念的“珍肉”。2019年7月宣佈完成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是最早公開披露融資的國內人造肉品牌。創始人呂中茗是健身愛好者,此前創立過蛋白棒品牌“腹愁者”,目標受眾是健身愛好者。“珍肉”也主打健身和健康飲食,面向健身者和“三高”人群。“珍肉”將要在9月推出“人造肉月餅”。

除了創業公司之外,老牌的企業有寧波素蓮食品深圳齊善食品和與Starfield合作的江蘇鴻昶食品等,均有超10年的行業經驗。

深圳齊善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是人造肉領域最早的探索者,早期產品主要出口,2011年轉向國內市場。是國內規模最大、裝備最優、技術最強、品質一流的中外合作素食食品加工企業,已經在市場銷售的素食品種達200多個。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寧波素蓮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創始人張信良擁有保健品銷售經驗。素蓮的人造肉產品以大豆組織蛋白為主要原料,從大豆中提取的大豆分離蛋白經過高溫、高壓,膨化、擠壓制成大豆組織蛋白,這種原料做成的產品相較於以前的素雞肉質纖維感更強。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與Starfield合作的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是臺灣企業鴻昶於2010年進入內地後成立的,產品品項多達300餘種,涵蓋火腿、丸子、香腸、素肉等,以出口為主,產品覆蓋30多個國家,迄今已是冷凍、常溫素食製造大廠和知名企業。

老牌人造肉企業也受到資本的青睞。寧波素蓮食品創始人張信良透露,近期已有四五家投資機構接觸他們,齊善食品也表示,包括BAT、順豐在內的10多家巨頭曾與他們接洽。

"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鄭迪、徐子雯,經授權發佈。

隨著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2個月暴漲近10倍,李嘉誠和比爾蓋茨投資的Impossibe Food完成了E輪3億美元融資,“人造肉”成為資本的寵兒。據巴克萊銀行今年5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很早便關注人造肉,曾發佈一系列文章(見文末“相關閱讀”),而國內的創業者也瞄準了人造肉。據瞭解,一大波國內人造肉產品即將在9月上市,其中有曾銷售過Impossible的互聯網素食餐飲,也有趁中秋面世的“人造肉月餅”。藉助著資本和公關宣傳,國內“人造肉”話題再次升溫。

這些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是否能讓人造肉真正走入國人的生活?國內這一波人造肉大潮,究竟是未來超級食品的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1從88元的Impossible到28元的Starfield

8月9日,國內人造肉品牌Starfield表示,9月將在深圳推出“人造肉”產品,一個“人造肉”漢堡的售價是28元。無獨有偶,另一家人造肉企業"珍肉"表示,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開發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 月面市,已請很多上海市民進行對比測試,大多數品嚐者分辨不出二者區別。

Starfield創始人吳雁姿表示,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會最快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目前在深圳的餐廳做測試,9月份會和大眾餐飲、精品的西餐廳、精選的漢堡餐廳合作大幅度使用“人造肉”,上架第一代植物牛肉,到12月份會加入新研發的風味配方,迭代出第二個版本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嗅覺上,都會更加像牛肉。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和陳穗文(Kiki 和 Cross ),即是深圳網紅蔬食餐廳“青苔行星”的創始人,Starfield的團隊也來自於“青苔行星”。吳雁姿口中率先上架第一代的植物牛肉產品的“旗下蔬食料理餐廳”應該就是“青苔行星”。

“青苔行星”是由線上走到線下的互聯網素食餐飲品牌,擅長互聯網營銷,餐廳在“小紅書”中有眾多點評貼,開業10天即拿下“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而“青苔行星”同時也號稱是國內唯一引入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的餐廳,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以“2億美金打造的素食漢堡”為賣點,主打產品就是88元的Impossible Burger。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Impossible Food在全球有數千家高級餐廳熱銷,並獲得鉅額融資。“青苔行星”是否從這波人造肉熱潮中賺得盆滿缽滿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青苔行星不甘於只做Impossible Food銷售,而在其轉向自營產品Starfield的動作中,在市場策略、研究技術和融資等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了Impossible的啟發。

02科研技術讓植物肉有“肉味”

中國的素食歷史悠久,人造肉、植物肉也很早就有了,但與定位於素食者、健身者等特定人群的素食不同,青苔行星和Starfield一開始就面向普通大眾,這與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市場策略是一致的。

據青苔行星對消費者的調查,目前有 61% 的食客並非素食者。2019年7月初,青苔行星和深圳齊善食品合作開了一家“人造肉實驗室”快閃店,體驗的消費者90%以上都是非素食者。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技術方面,Starfield與Impossible都聲稱以科研技術來讓植物有“肉味”。

Impossible創始人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退休教授,有用大豆中提取的血紅素製造肉香的專利。(詳見Dots此前文章《年虧2億市值超250億,一天暴漲163%,"人造肉"是什麼好生意?》《30張PPT完整解析人造肉行業發展趨勢》)。

而Starfield則表示,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博士達成合作意向,李健博士的實驗室團隊將與 Starfield 合作研究植物肉風味解析問題。

近2年來李健博士的團隊專注植物肉風味解析,具體來說,是根據現代分子感官理論,利用多種香氣物質提取方法結合香氣物質稀釋分析和重組,得到植物肉相關風味的物質基礎。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有趣的是,在今年8月初這波密集報道之前,李健博士團隊在學術界十分低調,罕有發聲,兩間實驗室位於學院教學樓地下室,條件十分艱苦。但據近日的媒體報道稱,李健博士承擔了 GFI 全球 14 個植物肉和細胞肉前沿課題之一,亞洲範圍內僅他一人,已經鑑定出豌豆蛋白的主要異味物質,正在尋求脫除方法,為植物肉的生產提供優質的原料,減少植物肉的異味。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與李健博士尋求合作的不止Starfield一家。由兩位海歸創立的植物肉初創品牌“珍肉”也與李健博士合作,該品牌強調5D的仿真概念,從色香味、口感、聲音等全方位仿真動物肉。該品牌創始人呂中茗表示,今年第一款產品是仿老上海鮮肉月餅的植物人造肉月餅,已經請很多老上海人對比測試,很多人分不清楚。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03背靠產業和資本“大樹”成為人造肉企業標配

光有科研技術的背書顯然是不夠的,回看Impossible Food和Beyond Meat的歷程,背靠資本和產業為其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助力。

Starfield也深諳資本的力量,今年8月1日Starfield宣佈,已經和素食企業“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下稱鴻昶)達成合作,鴻昶將在 Starfield 中佔股,共同啟動植物肉新項目。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2月5日,是冷凍、常溫素食製造大廠和知名企業,產品品項包括天香素火腿、素五花肉、千葉豆腐等,多達300餘種。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但鴻昶的這一投資,Starfield並未辦理股權變更。創始人吳雁姿解釋稱,“關於鴻昶我們暫時沒有做工商變更是因為他們是臺資企業,也涉及到我們這一輪的融資還在搭一個架構。但是不妨礙我們一起做人造肉項目的合作。”

Starfield甚至未正式披露其運營公司名稱。經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查證,Starfield的創始人吳雁姿同時也是“青苔星球”的創始人,“青苔星球”為深圳市星期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的品牌。吳雁姿和陳穗文在2019年6月又註冊成立了2家公司:深圳市星期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星期零、星期一、星期九這3家公司股權結構相同,股東均有且只有兩個自然人:吳雁姿和陳穗文,其中吳雁姿持股比例均為80%,陳穗文持股比例均為20%,3家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吳雁姿。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2019年5月“青苔行星”曾表示正在啟動第一輪融資,時間上與星期一、星期九註冊的時間2019年6月較為吻合。根據經營範圍,深圳市星期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可能是“青苔行星”用以融資的殼公司,而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則是Starfield的運營公司。

從股權結構上看,Starfield目前仍由吳雁姿和陳穗文兩人持股,鴻昶的投資尚未進行股權變更,後續可以繼續關注深圳市星期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04

國內新老人造肉企業

除了為新品面世和融資密集宣傳造勢的Starfield之外,國內還有一些人造肉企業值得關注。

例如強調“色香味、口感 、聲音”的5D仿真概念的“珍肉”。2019年7月宣佈完成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是最早公開披露融資的國內人造肉品牌。創始人呂中茗是健身愛好者,此前創立過蛋白棒品牌“腹愁者”,目標受眾是健身愛好者。“珍肉”也主打健身和健康飲食,面向健身者和“三高”人群。“珍肉”將要在9月推出“人造肉月餅”。

除了創業公司之外,老牌的企業有寧波素蓮食品深圳齊善食品和與Starfield合作的江蘇鴻昶食品等,均有超10年的行業經驗。

深圳齊善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是人造肉領域最早的探索者,早期產品主要出口,2011年轉向國內市場。是國內規模最大、裝備最優、技術最強、品質一流的中外合作素食食品加工企業,已經在市場銷售的素食品種達200多個。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寧波素蓮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創始人張信良擁有保健品銷售經驗。素蓮的人造肉產品以大豆組織蛋白為主要原料,從大豆中提取的大豆分離蛋白經過高溫、高壓,膨化、擠壓制成大豆組織蛋白,這種原料做成的產品相較於以前的素雞肉質纖維感更強。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與Starfield合作的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是臺灣企業鴻昶於2010年進入內地後成立的,產品品項多達300餘種,涵蓋火腿、丸子、香腸、素肉等,以出口為主,產品覆蓋30多個國家,迄今已是冷凍、常溫素食製造大廠和知名企業。

老牌人造肉企業也受到資本的青睞。寧波素蓮食品創始人張信良透露,近期已有四五家投資機構接觸他們,齊善食品也表示,包括BAT、順豐在內的10多家巨頭曾與他們接洽。

中國版“人造肉”9月扎堆面世:食品新趨勢,還是風口上的炒作?

儘管現在國際上的植物肉巨頭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價格都比真正的肉貴了不少,但隨著中國低廉的生產製造成本和成熟的工業製造水平給“人造肉”降價提供了空間。而且植物肉使用植物蛋白在轉化效率上優於動物蛋白,規模化後,製作成本可能會比真肉更低。

從這個意義上說,Starfield漢堡的28元定價或許只是個開始,人造肉乃至未來超級食品的潘多拉盒子才正要打開。

相關閱讀:

年虧2億市值超250億,一天暴漲163%,"人造肉"是什麼好生意?

30張PPT完整解析人造肉行業發展趨勢

谷歌大數據告訴你,未來超級食品趨勢在哪裡?

食品飲料大咖紛紛轉型植物蛋白,哪些巨頭走在了時代前面,哪些卻落後了?

興奮還是恐慌?五種人造肉即將顛覆食品業甚至整個農業!

Dots社區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撲克財經/見聞見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