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剛執導的聚焦五個女孩青春成長的《青春鬥》儘管豆瓣僅4.7分,但也將青春劇這一曾被他用《奮鬥》一手推上高峰、如今卻遭遇口碑爭議的電視劇類型再度帶回到觀眾的視野。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從2007年的《奮鬥》到2019年的《青春鬥》,12年,彷彿一個輪迴。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但國產青春劇的青春遠非從趙寶剛開始,從1989年的《十六歲的花季》拉開國產青春劇的帷幕,1998年的《將愛情進行到底》標誌國產青春偶像劇正式誕生,到《青春鬥》再度喊出“青春宣言”,我們才驚醒:國產青春劇的青春之歌已經唱響近三十年,高低起伏間,既有喚醒觀眾青春回憶、情感共鳴的代表作,也不乏同質扎堆、耗損觀劇熱情的炮灰。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但近年來,青春劇正在回潮。在今年1月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發佈的《2018年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網絡劇篇)》裡,明確指出去年網劇市場中,青春題材以52部的數量,僅次於排名第一的情感題材。而這個數據,在2016年、2017年,分別為19部和42部。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沒有人能一直青春,但總有人擁有青春,只要青春的希望與困惑還在,青春劇的市場需求就不會結束。但在青春劇30年從題材、類型到手法多元裂變的表象之下,或許觀眾不斷迭代才是青春劇地殼運動背後真正的主導力量,而在經歷了30年青春鬥之後,國產青春劇依然正青春嗎?

致青春:早期青春劇那麼經典,是回憶濾鏡還是真的精彩?

不同於都市、警匪、武俠劇等有著明確亞類型劃分,國內對青春劇的分類較為模糊。凡是講述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困境和解決過程,著重對自我的發現、挖掘、實現的都能歸為青春題材。

通常,青春題材電視劇主要分為青春校園劇、偶像劇與勵志劇,而最早出現的正是以校園為主要場景、以個體或群像形式描摹青春期孩子的青春校園劇。

國內最早也最具影響力的校園青春劇《十六歲的花季》於1989年3月6日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講述的是白雪、陳非兒、歐陽嚴嚴和韓小樂等十六歲的少男少女,在高中校園裡的生活故事,該劇至今在豆瓣上保持著8.3分的評分,併成為一代人心目中的經典。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而根據十七歲中學女生李芳芳散文集改編的1997年播出的《十七歲不哭》不僅讓郝蕾、李晨等劇中演員為人所熟知,更代表著該類校園劇創作進入了成熟期,該劇至今在豆瓣上保持著8.7分的高分。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此類劇集主要聚焦校園學子們的青澀叛逆、學習壓力、成長困擾和感情迷惘,但總體透露出青春向上的力量。

到了2000年《十八歲的天空》,劇集進一步設置了“風雲人物”石延楓和長相甜美的尖子生藍菲琳這樣的男女主角CP組合,還塑造一代人的校園女神英語老師裴佩這樣的經典老師角色。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劇評人指出,青春劇的成長就像一個少年的成長一樣,雖然青春發軔於校園領域,可真正讓其完成成長跨越的,依然是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身份轉折之間,正是在這個階段,青春偶像劇出現了。

1997年,中國出現了首部青春偶像劇《真空愛情記錄》,但真正被視作內地青春偶像劇真正的開山之作的,是1998年播出的李亞鵬、徐靜蕾等主演的《將愛情進行到底》。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與校園偶像劇不同,儘管劇集也出現了校園場景,但故事重點已經被放到青春的成長和愛情、浪漫元素上,甚至還還涉及到走私、坐牢等劇情。正是該劇的出現,使行業完成了對青春偶像劇的類型建構,內地青春偶像劇從此就像劇中那個主角們在雨中接力奔跑的經典場景一樣,開始了一場青春劇的青春奔跑。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2000年青偶劇迎來了新的風口,80後已經成為新一代電視觀眾主力軍,而臺偶劇和日韓偶像劇催生的觀劇需求,開始推動內地電視劇市場迅速生產了一批國產青春偶像劇。

這些劇集從故事情節、人物塑造到場景設置上都帶著明顯模仿痕跡,這階段最有代表性的兩部作品就都被視作《流星花園》的內地版,《一起來看流星雨》採用了《流星花園》的劇情人物設定。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而《紅蘋果樂園》則被認為大量借鑑《流星花園》風格。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憑藉著原版作品的人氣,這些劇集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但也普遍存在劇本不成熟、製作粗糙、服化道雷人的問題。

由於這些劇集正當其時地填補了這一題材的市場空缺,觀眾對這一題材的新鮮感助推其成為年度熱門劇,而回憶濾鏡則令其成為一代人心中的經典。但一個令人尷尬的現象同時出現了:嚴重的口碑倒掛。

多元青春:從勵志青春、IP青春到懷舊青春

拯救了國產青春劇口碑,併為這一類型完成了又一次類型進化的,正是趙寶剛導演、佟大為文章馬伊琍等出演、2007年播出的《奮鬥》。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在此之前,儘管國產青春劇已經接入角色大學畢業步入社會後的內容,但對現實的呈現充滿了車禍失憶、打架等狗血橋段,而《奮鬥》則擺脫了青春偶像劇的類型模式,創立了勵志偶像劇這一新的偶像劇亞類型。

國產青春劇開始套上職場外殼,以“夢想”為內核,聚焦青年創業、買房、閃婚等熱點話題,這一轉變不僅終於將國產偶像劇從對臺灣、日韓偶像劇的模仿中拯救出來,追上了觀眾審美的提升,更很大程度上啟發了國產青春劇的創作思路。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一批能夠展現出80後這一代人的生活態度和愛情觀的青春劇開始陸續出現,趙寶剛本人相繼拍攝了《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青年醫生》等多部口碑作,其中《我的青春誰做主》平均收視率達到3.9%,在當年央視所有頻道的電視劇收視率裡排名第五。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更多的同類型青春劇開始將角色輻射至社會各階層,故事發生地多為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奮鬥”成為這類青春劇共同的主題。

就在市場因這批現實主義的青春劇佳作而充滿信心,繼續佈局挖掘著青春生意的可能性、等待新爆款的誕生之時,90後開始登場成為新一代收視主體。

在席捲整個影視行業的IP改編熱潮裹挾下,從2016年開始,《微微一笑很傾城》《夏至未至》《泡沫之夏》等根據小說改編的“懸浮類”青春偶像劇成為新的收視主流,鄭爽、楊洋、張雪迎流量演員紛紛入局,在粉絲的努力帶動下,這些青春劇一開始取得了非常不俗的網播量和收視率。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但隨著口碑不斷下滑,此類劇集收視和流量也開始陷入瓶頸。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多角虐戀、懸浮創業、留學等“舊套路”不靈了,觀眾對新鮮內容的需求卻給青春劇帶來重生的可能。

青春+時代:舊套路失靈,青春劇如何繼續生產爆款?

2014年,一部改編自九夜茴同名暢銷小說、由白敬亭等主演的搜狐自制網劇《匆匆那年》靜悄悄完成了網播,但相對於同年上映的,由張一白導演、彭于晏倪妮等主演的熱門同名電影豆瓣5.4的評分,該劇卻獲得了8.3分的高評價。

在接下來的歲月裡,這部劇的製作班底——後來被譽為國產青春劇第一廠牌的小糖人,將會完成國產青春劇的接力,由其打造的2016年的《最好的我們》、2017年的《你好,舊時光》和2019年的《獨家記憶》,通過深入挖掘個體在青春期的陣痛和成長,完全改掉了之前那些IP青春劇劇情懸浮、風格狗血、缺乏共鳴的毛病。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通過真實描述普通學生的高中生活的紮實內容、自然的懷舊分和劉昊然、李蘭迪等新一代演員出色的表演,再度為國產青春劇在觀眾心目中打下了一場口碑翻身仗。中國觀眾再度相信,中國電視人也能拍出具有本土共鳴的國產青春劇了。

與此同時,市場上開始出現各種另闢蹊徑的青春。

2007年,還處在顏值巔峰時期、後來成為湖南衛視主持人錢楓等主演的《恰同學少年》以毛澤東青年時代就讀湖南第一師範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一批青年才俊在那個風雲時代的成長,劇集豆瓣評分高達8.7分,成為主旋律青春的代表。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2015年之後,各種“青春+劇”不斷興起。 “青春+體育”這一細分類型最為熱門,《旋風少女》《我們的少年時代》《甜蜜暴擊》等劇集都是將青春題材,與體育題材糅合,加上楊洋、白敬亭、tfboys、鹿晗等明星的參演,這些劇集普通取得了不錯的收視和播放量。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2017年播出的、周冬雨、張一山出演的融入軍旅元素的《春風十里,不如你》,以近50億的播放量位居當年網劇榜第7名,並斬獲第29屆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徐靜蕾監製的《同學兩億歲》則融入了軟科幻元素。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總體來說,為了打破觀眾審美疲勞,精準擊中各類受眾需求,青春劇已經啟動了一場“青春+”的多元類型裂變,併為青春劇闖出另一片天。

但有劇評人指出,青春劇受歡迎的根本,依然在於“青春”兩個字。

對於年輕觀眾來說,只有故事背景和人物有代入感、有共鳴才會觀劇。而對於年長觀眾來說,看青春劇是為了追憶美好的年少時光,同樣需要戳中觀眾青春的心。 因此無論如何“青春+”,對青春的多樣性和真實性的呈現,以及對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和人性的關注,都是關鍵。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評論認為,當下青春劇正在陷入另一場瓶頸,2018年以來的青春劇難出爆款,背後是青春劇正陷入另一場模式雷同,當下的青春劇多為懷舊與甜寵主題,不僅是對這一題材的窄化,更是對青春的窄化。

而年輕編劇缺乏社會積澱,成熟編劇又把握不了當下年輕人的青春,則是趙寶剛這樣的青春劇大師遭遇口碑顛簸的關鍵。

劇評人指出,青春劇的創新不會停止,2019年即將開播的青春劇中,楊洋、江疏影領銜的《全職高手》是青春+電競,楊紫、李現領銜的《蜜汁燉魷魚》是青春+動作懸疑,邢昭林領銜的《強風吹拂》是青春+登山,青春劇正在隨著時代走向圈層化,而年輕觀眾對於青春劇還是有期待和需求的。

從《將愛》《奮鬥》到《青春鬥》,國產青春劇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只是如何走出靠流量明星和俗套狗血的內容消耗觀眾信任的“青春迷惘”, 讓青春劇接入新一代觀眾的青春,依然是國產青春劇永遠的“青春的煩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