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世界地圖不難發現:南美可能是一塊遠離國際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的大陸。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重心就位於亞歐大陸,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亞歐大陸的面積、人口、經濟總量、資源儲量都遠遠大於其他大陸。即使時至今日強大如美國者也不遠萬里在亞歐大陸維持自己的力量存在,這其實就足以證明美洲從來不是人類歷史舞臺的中心。南美國家自獨立200年至今基本相安無事,即使是兩次世界大戰也基本沒波及到南美。正因為遠離世界權力格局中心的地緣區位使南美得以避免捲入到國際衝突之中,所以兩次世界大戰均未對南美造成多少實質性影響。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說幸運是因為南美的地緣格局使其得以利用海洋作為天然的地緣屏障,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外來侵犯;說不幸是因為遠離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的南美在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同時也錯過了多次歷史機遇。對南美國家而言:無論是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對外輻射或是接受別國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其實都是相對比較困難的。人類歷史上前兩次產業革命都發源於歐洲,擴散到北美和日本,而地理位置偏僻的拉美則與之失之交臂。第三次產業革命恰恰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開啟的:計算機、原子能等技術的應用正是始於二戰時期,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美國成為了引領國家,歐洲、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則大力趕超,然而地緣區位過於偏僻的南美再次失之交臂。儘管當南美國家見識到其他國家在產業革命中取得的成效後也會奮起直追,然而每當人類技術革新的關鍵時期南美各國的反應總比處於國際權力格局風口浪尖的北美、歐洲、亞太等地滿幾拍。總體上來看:包括智利在內的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如果不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和美洲盃,可能很多人都快忘了南美國家的存在了。

"

翻開世界地圖不難發現:南美可能是一塊遠離國際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的大陸。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重心就位於亞歐大陸,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亞歐大陸的面積、人口、經濟總量、資源儲量都遠遠大於其他大陸。即使時至今日強大如美國者也不遠萬里在亞歐大陸維持自己的力量存在,這其實就足以證明美洲從來不是人類歷史舞臺的中心。南美國家自獨立200年至今基本相安無事,即使是兩次世界大戰也基本沒波及到南美。正因為遠離世界權力格局中心的地緣區位使南美得以避免捲入到國際衝突之中,所以兩次世界大戰均未對南美造成多少實質性影響。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說幸運是因為南美的地緣格局使其得以利用海洋作為天然的地緣屏障,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外來侵犯;說不幸是因為遠離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的南美在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同時也錯過了多次歷史機遇。對南美國家而言:無論是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對外輻射或是接受別國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其實都是相對比較困難的。人類歷史上前兩次產業革命都發源於歐洲,擴散到北美和日本,而地理位置偏僻的拉美則與之失之交臂。第三次產業革命恰恰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開啟的:計算機、原子能等技術的應用正是始於二戰時期,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美國成為了引領國家,歐洲、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則大力趕超,然而地緣區位過於偏僻的南美再次失之交臂。儘管當南美國家見識到其他國家在產業革命中取得的成效後也會奮起直追,然而每當人類技術革新的關鍵時期南美各國的反應總比處於國際權力格局風口浪尖的北美、歐洲、亞太等地滿幾拍。總體上來看:包括智利在內的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如果不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和美洲盃,可能很多人都快忘了南美國家的存在了。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儘管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可話說回來畢竟南美不是隻有一兩個國家,總會有幾個國家在南美區域內屬於綜合國力較強的。一般來說巴西、阿根廷、智利三國被視為是南美區域內最為強大的三個國家,於是人們根據三國英文國民的首字母將其稱為ABC國家——阿根廷(Argentina)、巴西(Brazil)、智利(Chile)。南美ABC三國中巴西國土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五位,人口2.086億,排名世界第五位;阿根廷國土面積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八位,人口4385萬,排名世界第31位。相比之下智利國土面積大約為756626平方公里,在南美國家中居第七位,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7位,人口在1860萬左右,排名全球第64位。如果從國家規模體量上看:智利同巴西、阿根廷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智利的國土面積不足巴西的9%,只有阿根廷的27%左右;智利人口只有巴西9%左右,大致相當於阿根廷的四成左右。那麼小小的智利何以成為與巴西、阿根廷並駕齊驅的南美ABC三國之一呢?

"

翻開世界地圖不難發現:南美可能是一塊遠離國際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的大陸。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重心就位於亞歐大陸,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亞歐大陸的面積、人口、經濟總量、資源儲量都遠遠大於其他大陸。即使時至今日強大如美國者也不遠萬里在亞歐大陸維持自己的力量存在,這其實就足以證明美洲從來不是人類歷史舞臺的中心。南美國家自獨立200年至今基本相安無事,即使是兩次世界大戰也基本沒波及到南美。正因為遠離世界權力格局中心的地緣區位使南美得以避免捲入到國際衝突之中,所以兩次世界大戰均未對南美造成多少實質性影響。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說幸運是因為南美的地緣格局使其得以利用海洋作為天然的地緣屏障,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外來侵犯;說不幸是因為遠離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的南美在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同時也錯過了多次歷史機遇。對南美國家而言:無論是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對外輻射或是接受別國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其實都是相對比較困難的。人類歷史上前兩次產業革命都發源於歐洲,擴散到北美和日本,而地理位置偏僻的拉美則與之失之交臂。第三次產業革命恰恰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開啟的:計算機、原子能等技術的應用正是始於二戰時期,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美國成為了引領國家,歐洲、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則大力趕超,然而地緣區位過於偏僻的南美再次失之交臂。儘管當南美國家見識到其他國家在產業革命中取得的成效後也會奮起直追,然而每當人類技術革新的關鍵時期南美各國的反應總比處於國際權力格局風口浪尖的北美、歐洲、亞太等地滿幾拍。總體上來看:包括智利在內的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如果不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和美洲盃,可能很多人都快忘了南美國家的存在了。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儘管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可話說回來畢竟南美不是隻有一兩個國家,總會有幾個國家在南美區域內屬於綜合國力較強的。一般來說巴西、阿根廷、智利三國被視為是南美區域內最為強大的三個國家,於是人們根據三國英文國民的首字母將其稱為ABC國家——阿根廷(Argentina)、巴西(Brazil)、智利(Chile)。南美ABC三國中巴西國土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五位,人口2.086億,排名世界第五位;阿根廷國土面積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八位,人口4385萬,排名世界第31位。相比之下智利國土面積大約為756626平方公里,在南美國家中居第七位,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7位,人口在1860萬左右,排名全球第64位。如果從國家規模體量上看:智利同巴西、阿根廷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智利的國土面積不足巴西的9%,只有阿根廷的27%左右;智利人口只有巴西9%左右,大致相當於阿根廷的四成左右。那麼小小的智利何以成為與巴西、阿根廷並駕齊驅的南美ABC三國之一呢?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

翻開世界地圖不難發現:南美可能是一塊遠離國際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的大陸。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重心就位於亞歐大陸,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亞歐大陸的面積、人口、經濟總量、資源儲量都遠遠大於其他大陸。即使時至今日強大如美國者也不遠萬里在亞歐大陸維持自己的力量存在,這其實就足以證明美洲從來不是人類歷史舞臺的中心。南美國家自獨立200年至今基本相安無事,即使是兩次世界大戰也基本沒波及到南美。正因為遠離世界權力格局中心的地緣區位使南美得以避免捲入到國際衝突之中,所以兩次世界大戰均未對南美造成多少實質性影響。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說幸運是因為南美的地緣格局使其得以利用海洋作為天然的地緣屏障,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外來侵犯;說不幸是因為遠離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的南美在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同時也錯過了多次歷史機遇。對南美國家而言:無論是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對外輻射或是接受別國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其實都是相對比較困難的。人類歷史上前兩次產業革命都發源於歐洲,擴散到北美和日本,而地理位置偏僻的拉美則與之失之交臂。第三次產業革命恰恰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開啟的:計算機、原子能等技術的應用正是始於二戰時期,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美國成為了引領國家,歐洲、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則大力趕超,然而地緣區位過於偏僻的南美再次失之交臂。儘管當南美國家見識到其他國家在產業革命中取得的成效後也會奮起直追,然而每當人類技術革新的關鍵時期南美各國的反應總比處於國際權力格局風口浪尖的北美、歐洲、亞太等地滿幾拍。總體上來看:包括智利在內的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如果不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和美洲盃,可能很多人都快忘了南美國家的存在了。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儘管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可話說回來畢竟南美不是隻有一兩個國家,總會有幾個國家在南美區域內屬於綜合國力較強的。一般來說巴西、阿根廷、智利三國被視為是南美區域內最為強大的三個國家,於是人們根據三國英文國民的首字母將其稱為ABC國家——阿根廷(Argentina)、巴西(Brazil)、智利(Chile)。南美ABC三國中巴西國土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五位,人口2.086億,排名世界第五位;阿根廷國土面積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八位,人口4385萬,排名世界第31位。相比之下智利國土面積大約為756626平方公里,在南美國家中居第七位,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7位,人口在1860萬左右,排名全球第64位。如果從國家規模體量上看:智利同巴西、阿根廷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智利的國土面積不足巴西的9%,只有阿根廷的27%左右;智利人口只有巴西9%左右,大致相當於阿根廷的四成左右。那麼小小的智利何以成為與巴西、阿根廷並駕齊驅的南美ABC三國之一呢?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與阿根廷為鄰,北與祕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從最北端的阿里卡到最南端的火地島全長4352公里。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這相當於從我國黑龍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群島,換句話說智利國土的南北長度大體與作為世界級領土大國的我國相當,然而說起智利國土的東西寬度可就是天壤之別了 ——智利國土東西最寬處也只有362公里。這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從智利與阿根廷安第斯山脈的邊界往太平洋方向開車最多不超過四小時就能到達太平洋沿岸。這還是智利國土東西最寬處的距離,而最窄處只有96公里,整個智利國土東西平均寬度在180公里左右,這大概相當於我國上海到杭州的距離。國土南北距離與東西距離的巨大落差使智利成為了世界上國土最為狹長的國家。智利如此狹長的國土可不是從智利建國之時就形成的:和其他美洲國家一樣智利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在古代智利曾是興起於今天祕魯境內的印加帝國的一部分。1535年西班牙人侵入智利境內,此後西班牙人在如今智利境內相繼建立起聖地亞哥、康塞普西翁和瓦爾迪維亞等城鎮。當時西班牙人將自己的南美殖民地主要分成三大塊:拉普拉塔總督區(以今天的阿根廷作為主體)、新格蘭納達總督區(以今天的哥倫比亞作為主體)以及以今天的祕魯為主體的祕魯總督區,而智利在當時是隸屬於祕魯總督區的。直到1778年智利都督府成立才形成了現代智利的最初雛形。1810年9月18日聖地亞哥的土生白人推翻了西班牙人的殖民政權,宣佈成立獨立政府。1814年10月西班牙派駐的祕魯總督派兵前來恢復殖民統治。智利的民族獨立人士在奧希金斯領導下越過安第斯山與聖馬丁的軍隊會合。1817年這支軍隊在聖馬丁指揮下進軍智利,2月12日在查卡布科大敗西班牙殖民軍。同年奧希金斯被推舉為智利最高執政官。1818年2月12日奧希金斯正式宣佈智利獨立,獨立的智利共和國由此誕生。當時的智利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麼狹長——當時的智利大致就相當於如今智利中部地區這一塊,而如今智利北部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在當時屬於祕魯,而安託法加斯塔地區則屬於玻利維亞,至於如今的智利南部地區在當時則是馬普切人的地盤。智利自從擺脫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後就像美國人的西進運動一樣持續不斷向南方馬普切人生活的地域拓張,最終智利人一直將其版圖擴張到如今的火地島。1863年玻利維亞的阿塔卡馬省發現豐富的硝石礦藏。硝石作為製造火藥的重要能源是相當重要的戰略物資。1879年智利出兵佔領礦區,玻利維亞與祕魯聯合同智利發生“太平洋戰爭”。1883年戰爭以玻利維亞和祕魯一方戰敗告終,於是智利在戰後吞併了祕魯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以及玻利維亞的安託法加斯塔地區。

"

翻開世界地圖不難發現:南美可能是一塊遠離國際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的大陸。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重心就位於亞歐大陸,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亞歐大陸的面積、人口、經濟總量、資源儲量都遠遠大於其他大陸。即使時至今日強大如美國者也不遠萬里在亞歐大陸維持自己的力量存在,這其實就足以證明美洲從來不是人類歷史舞臺的中心。南美國家自獨立200年至今基本相安無事,即使是兩次世界大戰也基本沒波及到南美。正因為遠離世界權力格局中心的地緣區位使南美得以避免捲入到國際衝突之中,所以兩次世界大戰均未對南美造成多少實質性影響。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說幸運是因為南美的地緣格局使其得以利用海洋作為天然的地緣屏障,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外來侵犯;說不幸是因為遠離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的南美在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同時也錯過了多次歷史機遇。對南美國家而言:無論是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對外輻射或是接受別國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其實都是相對比較困難的。人類歷史上前兩次產業革命都發源於歐洲,擴散到北美和日本,而地理位置偏僻的拉美則與之失之交臂。第三次產業革命恰恰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開啟的:計算機、原子能等技術的應用正是始於二戰時期,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美國成為了引領國家,歐洲、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則大力趕超,然而地緣區位過於偏僻的南美再次失之交臂。儘管當南美國家見識到其他國家在產業革命中取得的成效後也會奮起直追,然而每當人類技術革新的關鍵時期南美各國的反應總比處於國際權力格局風口浪尖的北美、歐洲、亞太等地滿幾拍。總體上來看:包括智利在內的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如果不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和美洲盃,可能很多人都快忘了南美國家的存在了。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儘管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可話說回來畢竟南美不是隻有一兩個國家,總會有幾個國家在南美區域內屬於綜合國力較強的。一般來說巴西、阿根廷、智利三國被視為是南美區域內最為強大的三個國家,於是人們根據三國英文國民的首字母將其稱為ABC國家——阿根廷(Argentina)、巴西(Brazil)、智利(Chile)。南美ABC三國中巴西國土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五位,人口2.086億,排名世界第五位;阿根廷國土面積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八位,人口4385萬,排名世界第31位。相比之下智利國土面積大約為756626平方公里,在南美國家中居第七位,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7位,人口在1860萬左右,排名全球第64位。如果從國家規模體量上看:智利同巴西、阿根廷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智利的國土面積不足巴西的9%,只有阿根廷的27%左右;智利人口只有巴西9%左右,大致相當於阿根廷的四成左右。那麼小小的智利何以成為與巴西、阿根廷並駕齊驅的南美ABC三國之一呢?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與阿根廷為鄰,北與祕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從最北端的阿里卡到最南端的火地島全長4352公里。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這相當於從我國黑龍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群島,換句話說智利國土的南北長度大體與作為世界級領土大國的我國相當,然而說起智利國土的東西寬度可就是天壤之別了 ——智利國土東西最寬處也只有362公里。這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從智利與阿根廷安第斯山脈的邊界往太平洋方向開車最多不超過四小時就能到達太平洋沿岸。這還是智利國土東西最寬處的距離,而最窄處只有96公里,整個智利國土東西平均寬度在180公里左右,這大概相當於我國上海到杭州的距離。國土南北距離與東西距離的巨大落差使智利成為了世界上國土最為狹長的國家。智利如此狹長的國土可不是從智利建國之時就形成的:和其他美洲國家一樣智利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在古代智利曾是興起於今天祕魯境內的印加帝國的一部分。1535年西班牙人侵入智利境內,此後西班牙人在如今智利境內相繼建立起聖地亞哥、康塞普西翁和瓦爾迪維亞等城鎮。當時西班牙人將自己的南美殖民地主要分成三大塊:拉普拉塔總督區(以今天的阿根廷作為主體)、新格蘭納達總督區(以今天的哥倫比亞作為主體)以及以今天的祕魯為主體的祕魯總督區,而智利在當時是隸屬於祕魯總督區的。直到1778年智利都督府成立才形成了現代智利的最初雛形。1810年9月18日聖地亞哥的土生白人推翻了西班牙人的殖民政權,宣佈成立獨立政府。1814年10月西班牙派駐的祕魯總督派兵前來恢復殖民統治。智利的民族獨立人士在奧希金斯領導下越過安第斯山與聖馬丁的軍隊會合。1817年這支軍隊在聖馬丁指揮下進軍智利,2月12日在查卡布科大敗西班牙殖民軍。同年奧希金斯被推舉為智利最高執政官。1818年2月12日奧希金斯正式宣佈智利獨立,獨立的智利共和國由此誕生。當時的智利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麼狹長——當時的智利大致就相當於如今智利中部地區這一塊,而如今智利北部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在當時屬於祕魯,而安託法加斯塔地區則屬於玻利維亞,至於如今的智利南部地區在當時則是馬普切人的地盤。智利自從擺脫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後就像美國人的西進運動一樣持續不斷向南方馬普切人生活的地域拓張,最終智利人一直將其版圖擴張到如今的火地島。1863年玻利維亞的阿塔卡馬省發現豐富的硝石礦藏。硝石作為製造火藥的重要能源是相當重要的戰略物資。1879年智利出兵佔領礦區,玻利維亞與祕魯聯合同智利發生“太平洋戰爭”。1883年戰爭以玻利維亞和祕魯一方戰敗告終,於是智利在戰後吞併了祕魯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以及玻利維亞的安託法加斯塔地區。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智利狹長的國土範圍內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早在16世紀智利發現了金礦,17世紀發現銀礦,18世紀發現銅礦,此後智利的礦業不僅在拉美,即使是在全世界範圍內也都佔有重要地位。2011年智利的銅儲量達到1.5億噸左右,佔世界儲量的近30%,排名世界第一位,大大超過排名其後的祕魯(12%)、墨西哥(7%)、美國(7%)和中國(6%)。智利的銅產量和儲量一樣位居世界第一,以致於智利一國的銅產量佔據了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智利的銅資源絕大多數集中在中、北部的斑岩型銅一鉬一金礦化帶中,走向南北延續2000多公里,北起安第斯高原山脈向南延伸到中部聖地以南的海岸山脈,再向東延伸到接近阿根廷邊界。礦帶相當於智利領土長度的二分之一,位於祕魯一智利一阿根延安第斯斑岩銅礦帶。智利共有礦床400多個,其中大型和超大型礦床10多個。智利的鋰礦儲量約佔世界總量17.8%,在鋰礦產量方面直到2011年智利才被澳大利亞超越,從而退居世界第二位,即使如此智利一國的鋰礦產量仍佔世界總產量的37%左右。智利鋰礦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塔拉帕卡、安託法加斯塔和阿塔卡馬等大區,這些地區分佈著大約60個鹽湖和鹹水湖,而其中絕大部分都還沒進行過系統的勘探。除此之外智利還是世界上惟一的天然硝石生產國、世界第一大錸生產國、世界第三大鉬生產國、世界第七大銀生產國、世界第十四大金生產國、世界第一大碘生產國、美第一大林產品出口國,在鐵、煤、鉛、鋅、錳、水銀和石油等資源的儲量上也極為豐富。事實上智利官方所宣稱的國土面積還不只756626平方公里:自1940年起智利官方一直聲稱南極洲的南極半島是智利領土並將其命名為”智利南極省“。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新西蘭、挪威、南非、蘇聯、英國、美國12國簽訂了《南極條約》:確認南極作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應永遠專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和對象。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在此後紛紛加入這一條約,南極作為全人類共同財富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智利作為《南極條約》的締約國之一併沒在其聲稱擁有主權的南極地區進行實際控制,與此同時英國和阿根廷也聲稱對地區擁有主權,因此國際上均不將其視為智利的合法領土。

"

翻開世界地圖不難發現:南美可能是一塊遠離國際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的大陸。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重心就位於亞歐大陸,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亞歐大陸的面積、人口、經濟總量、資源儲量都遠遠大於其他大陸。即使時至今日強大如美國者也不遠萬里在亞歐大陸維持自己的力量存在,這其實就足以證明美洲從來不是人類歷史舞臺的中心。南美國家自獨立200年至今基本相安無事,即使是兩次世界大戰也基本沒波及到南美。正因為遠離世界權力格局中心的地緣區位使南美得以避免捲入到國際衝突之中,所以兩次世界大戰均未對南美造成多少實質性影響。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說幸運是因為南美的地緣格局使其得以利用海洋作為天然的地緣屏障,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外來侵犯;說不幸是因為遠離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的南美在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同時也錯過了多次歷史機遇。對南美國家而言:無論是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對外輻射或是接受別國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其實都是相對比較困難的。人類歷史上前兩次產業革命都發源於歐洲,擴散到北美和日本,而地理位置偏僻的拉美則與之失之交臂。第三次產業革命恰恰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開啟的:計算機、原子能等技術的應用正是始於二戰時期,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美國成為了引領國家,歐洲、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則大力趕超,然而地緣區位過於偏僻的南美再次失之交臂。儘管當南美國家見識到其他國家在產業革命中取得的成效後也會奮起直追,然而每當人類技術革新的關鍵時期南美各國的反應總比處於國際權力格局風口浪尖的北美、歐洲、亞太等地滿幾拍。總體上來看:包括智利在內的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如果不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和美洲盃,可能很多人都快忘了南美國家的存在了。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儘管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可話說回來畢竟南美不是隻有一兩個國家,總會有幾個國家在南美區域內屬於綜合國力較強的。一般來說巴西、阿根廷、智利三國被視為是南美區域內最為強大的三個國家,於是人們根據三國英文國民的首字母將其稱為ABC國家——阿根廷(Argentina)、巴西(Brazil)、智利(Chile)。南美ABC三國中巴西國土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五位,人口2.086億,排名世界第五位;阿根廷國土面積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八位,人口4385萬,排名世界第31位。相比之下智利國土面積大約為756626平方公里,在南美國家中居第七位,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7位,人口在1860萬左右,排名全球第64位。如果從國家規模體量上看:智利同巴西、阿根廷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智利的國土面積不足巴西的9%,只有阿根廷的27%左右;智利人口只有巴西9%左右,大致相當於阿根廷的四成左右。那麼小小的智利何以成為與巴西、阿根廷並駕齊驅的南美ABC三國之一呢?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與阿根廷為鄰,北與祕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從最北端的阿里卡到最南端的火地島全長4352公里。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這相當於從我國黑龍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群島,換句話說智利國土的南北長度大體與作為世界級領土大國的我國相當,然而說起智利國土的東西寬度可就是天壤之別了 ——智利國土東西最寬處也只有362公里。這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從智利與阿根廷安第斯山脈的邊界往太平洋方向開車最多不超過四小時就能到達太平洋沿岸。這還是智利國土東西最寬處的距離,而最窄處只有96公里,整個智利國土東西平均寬度在180公里左右,這大概相當於我國上海到杭州的距離。國土南北距離與東西距離的巨大落差使智利成為了世界上國土最為狹長的國家。智利如此狹長的國土可不是從智利建國之時就形成的:和其他美洲國家一樣智利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在古代智利曾是興起於今天祕魯境內的印加帝國的一部分。1535年西班牙人侵入智利境內,此後西班牙人在如今智利境內相繼建立起聖地亞哥、康塞普西翁和瓦爾迪維亞等城鎮。當時西班牙人將自己的南美殖民地主要分成三大塊:拉普拉塔總督區(以今天的阿根廷作為主體)、新格蘭納達總督區(以今天的哥倫比亞作為主體)以及以今天的祕魯為主體的祕魯總督區,而智利在當時是隸屬於祕魯總督區的。直到1778年智利都督府成立才形成了現代智利的最初雛形。1810年9月18日聖地亞哥的土生白人推翻了西班牙人的殖民政權,宣佈成立獨立政府。1814年10月西班牙派駐的祕魯總督派兵前來恢復殖民統治。智利的民族獨立人士在奧希金斯領導下越過安第斯山與聖馬丁的軍隊會合。1817年這支軍隊在聖馬丁指揮下進軍智利,2月12日在查卡布科大敗西班牙殖民軍。同年奧希金斯被推舉為智利最高執政官。1818年2月12日奧希金斯正式宣佈智利獨立,獨立的智利共和國由此誕生。當時的智利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麼狹長——當時的智利大致就相當於如今智利中部地區這一塊,而如今智利北部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在當時屬於祕魯,而安託法加斯塔地區則屬於玻利維亞,至於如今的智利南部地區在當時則是馬普切人的地盤。智利自從擺脫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後就像美國人的西進運動一樣持續不斷向南方馬普切人生活的地域拓張,最終智利人一直將其版圖擴張到如今的火地島。1863年玻利維亞的阿塔卡馬省發現豐富的硝石礦藏。硝石作為製造火藥的重要能源是相當重要的戰略物資。1879年智利出兵佔領礦區,玻利維亞與祕魯聯合同智利發生“太平洋戰爭”。1883年戰爭以玻利維亞和祕魯一方戰敗告終,於是智利在戰後吞併了祕魯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以及玻利維亞的安託法加斯塔地區。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智利狹長的國土範圍內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早在16世紀智利發現了金礦,17世紀發現銀礦,18世紀發現銅礦,此後智利的礦業不僅在拉美,即使是在全世界範圍內也都佔有重要地位。2011年智利的銅儲量達到1.5億噸左右,佔世界儲量的近30%,排名世界第一位,大大超過排名其後的祕魯(12%)、墨西哥(7%)、美國(7%)和中國(6%)。智利的銅產量和儲量一樣位居世界第一,以致於智利一國的銅產量佔據了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智利的銅資源絕大多數集中在中、北部的斑岩型銅一鉬一金礦化帶中,走向南北延續2000多公里,北起安第斯高原山脈向南延伸到中部聖地以南的海岸山脈,再向東延伸到接近阿根廷邊界。礦帶相當於智利領土長度的二分之一,位於祕魯一智利一阿根延安第斯斑岩銅礦帶。智利共有礦床400多個,其中大型和超大型礦床10多個。智利的鋰礦儲量約佔世界總量17.8%,在鋰礦產量方面直到2011年智利才被澳大利亞超越,從而退居世界第二位,即使如此智利一國的鋰礦產量仍佔世界總產量的37%左右。智利鋰礦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塔拉帕卡、安託法加斯塔和阿塔卡馬等大區,這些地區分佈著大約60個鹽湖和鹹水湖,而其中絕大部分都還沒進行過系統的勘探。除此之外智利還是世界上惟一的天然硝石生產國、世界第一大錸生產國、世界第三大鉬生產國、世界第七大銀生產國、世界第十四大金生產國、世界第一大碘生產國、美第一大林產品出口國,在鐵、煤、鉛、鋅、錳、水銀和石油等資源的儲量上也極為豐富。事實上智利官方所宣稱的國土面積還不只756626平方公里:自1940年起智利官方一直聲稱南極洲的南極半島是智利領土並將其命名為”智利南極省“。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新西蘭、挪威、南非、蘇聯、英國、美國12國簽訂了《南極條約》:確認南極作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應永遠專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和對象。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在此後紛紛加入這一條約,南極作為全人類共同財富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智利作為《南極條約》的締約國之一併沒在其聲稱擁有主權的南極地區進行實際控制,與此同時英國和阿根廷也聲稱對地區擁有主權,因此國際上均不將其視為智利的合法領土。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

翻開世界地圖不難發現:南美可能是一塊遠離國際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的大陸。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重心就位於亞歐大陸,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亞歐大陸的面積、人口、經濟總量、資源儲量都遠遠大於其他大陸。即使時至今日強大如美國者也不遠萬里在亞歐大陸維持自己的力量存在,這其實就足以證明美洲從來不是人類歷史舞臺的中心。南美國家自獨立200年至今基本相安無事,即使是兩次世界大戰也基本沒波及到南美。正因為遠離世界權力格局中心的地緣區位使南美得以避免捲入到國際衝突之中,所以兩次世界大戰均未對南美造成多少實質性影響。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說幸運是因為南美的地緣格局使其得以利用海洋作為天然的地緣屏障,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外來侵犯;說不幸是因為遠離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的南美在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同時也錯過了多次歷史機遇。對南美國家而言:無論是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對外輻射或是接受別國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其實都是相對比較困難的。人類歷史上前兩次產業革命都發源於歐洲,擴散到北美和日本,而地理位置偏僻的拉美則與之失之交臂。第三次產業革命恰恰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開啟的:計算機、原子能等技術的應用正是始於二戰時期,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美國成為了引領國家,歐洲、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則大力趕超,然而地緣區位過於偏僻的南美再次失之交臂。儘管當南美國家見識到其他國家在產業革命中取得的成效後也會奮起直追,然而每當人類技術革新的關鍵時期南美各國的反應總比處於國際權力格局風口浪尖的北美、歐洲、亞太等地滿幾拍。總體上來看:包括智利在內的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如果不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和美洲盃,可能很多人都快忘了南美國家的存在了。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儘管南美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可話說回來畢竟南美不是隻有一兩個國家,總會有幾個國家在南美區域內屬於綜合國力較強的。一般來說巴西、阿根廷、智利三國被視為是南美區域內最為強大的三個國家,於是人們根據三國英文國民的首字母將其稱為ABC國家——阿根廷(Argentina)、巴西(Brazil)、智利(Chile)。南美ABC三國中巴西國土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五位,人口2.086億,排名世界第五位;阿根廷國土面積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八位,人口4385萬,排名世界第31位。相比之下智利國土面積大約為756626平方公里,在南美國家中居第七位,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7位,人口在1860萬左右,排名全球第64位。如果從國家規模體量上看:智利同巴西、阿根廷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智利的國土面積不足巴西的9%,只有阿根廷的27%左右;智利人口只有巴西9%左右,大致相當於阿根廷的四成左右。那麼小小的智利何以成為與巴西、阿根廷並駕齊驅的南美ABC三國之一呢?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與阿根廷為鄰,北與祕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從最北端的阿里卡到最南端的火地島全長4352公里。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這相當於從我國黑龍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群島,換句話說智利國土的南北長度大體與作為世界級領土大國的我國相當,然而說起智利國土的東西寬度可就是天壤之別了 ——智利國土東西最寬處也只有362公里。這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從智利與阿根廷安第斯山脈的邊界往太平洋方向開車最多不超過四小時就能到達太平洋沿岸。這還是智利國土東西最寬處的距離,而最窄處只有96公里,整個智利國土東西平均寬度在180公里左右,這大概相當於我國上海到杭州的距離。國土南北距離與東西距離的巨大落差使智利成為了世界上國土最為狹長的國家。智利如此狹長的國土可不是從智利建國之時就形成的:和其他美洲國家一樣智利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在古代智利曾是興起於今天祕魯境內的印加帝國的一部分。1535年西班牙人侵入智利境內,此後西班牙人在如今智利境內相繼建立起聖地亞哥、康塞普西翁和瓦爾迪維亞等城鎮。當時西班牙人將自己的南美殖民地主要分成三大塊:拉普拉塔總督區(以今天的阿根廷作為主體)、新格蘭納達總督區(以今天的哥倫比亞作為主體)以及以今天的祕魯為主體的祕魯總督區,而智利在當時是隸屬於祕魯總督區的。直到1778年智利都督府成立才形成了現代智利的最初雛形。1810年9月18日聖地亞哥的土生白人推翻了西班牙人的殖民政權,宣佈成立獨立政府。1814年10月西班牙派駐的祕魯總督派兵前來恢復殖民統治。智利的民族獨立人士在奧希金斯領導下越過安第斯山與聖馬丁的軍隊會合。1817年這支軍隊在聖馬丁指揮下進軍智利,2月12日在查卡布科大敗西班牙殖民軍。同年奧希金斯被推舉為智利最高執政官。1818年2月12日奧希金斯正式宣佈智利獨立,獨立的智利共和國由此誕生。當時的智利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麼狹長——當時的智利大致就相當於如今智利中部地區這一塊,而如今智利北部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在當時屬於祕魯,而安託法加斯塔地區則屬於玻利維亞,至於如今的智利南部地區在當時則是馬普切人的地盤。智利自從擺脫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後就像美國人的西進運動一樣持續不斷向南方馬普切人生活的地域拓張,最終智利人一直將其版圖擴張到如今的火地島。1863年玻利維亞的阿塔卡馬省發現豐富的硝石礦藏。硝石作為製造火藥的重要能源是相當重要的戰略物資。1879年智利出兵佔領礦區,玻利維亞與祕魯聯合同智利發生“太平洋戰爭”。1883年戰爭以玻利維亞和祕魯一方戰敗告終,於是智利在戰後吞併了祕魯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以及玻利維亞的安託法加斯塔地區。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智利狹長的國土範圍內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早在16世紀智利發現了金礦,17世紀發現銀礦,18世紀發現銅礦,此後智利的礦業不僅在拉美,即使是在全世界範圍內也都佔有重要地位。2011年智利的銅儲量達到1.5億噸左右,佔世界儲量的近30%,排名世界第一位,大大超過排名其後的祕魯(12%)、墨西哥(7%)、美國(7%)和中國(6%)。智利的銅產量和儲量一樣位居世界第一,以致於智利一國的銅產量佔據了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智利的銅資源絕大多數集中在中、北部的斑岩型銅一鉬一金礦化帶中,走向南北延續2000多公里,北起安第斯高原山脈向南延伸到中部聖地以南的海岸山脈,再向東延伸到接近阿根廷邊界。礦帶相當於智利領土長度的二分之一,位於祕魯一智利一阿根延安第斯斑岩銅礦帶。智利共有礦床400多個,其中大型和超大型礦床10多個。智利的鋰礦儲量約佔世界總量17.8%,在鋰礦產量方面直到2011年智利才被澳大利亞超越,從而退居世界第二位,即使如此智利一國的鋰礦產量仍佔世界總產量的37%左右。智利鋰礦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塔拉帕卡、安託法加斯塔和阿塔卡馬等大區,這些地區分佈著大約60個鹽湖和鹹水湖,而其中絕大部分都還沒進行過系統的勘探。除此之外智利還是世界上惟一的天然硝石生產國、世界第一大錸生產國、世界第三大鉬生產國、世界第七大銀生產國、世界第十四大金生產國、世界第一大碘生產國、美第一大林產品出口國,在鐵、煤、鉛、鋅、錳、水銀和石油等資源的儲量上也極為豐富。事實上智利官方所宣稱的國土面積還不只756626平方公里:自1940年起智利官方一直聲稱南極洲的南極半島是智利領土並將其命名為”智利南極省“。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新西蘭、挪威、南非、蘇聯、英國、美國12國簽訂了《南極條約》:確認南極作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應永遠專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和對象。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在此後紛紛加入這一條約,南極作為全人類共同財富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智利作為《南極條約》的締約國之一併沒在其聲稱擁有主權的南極地區進行實際控制,與此同時英國和阿根廷也聲稱對地區擁有主權,因此國際上均不將其視為智利的合法領土。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有望成為南美第一個發達國家的智利


1973年9月11日智利陸軍總司令奧古斯托·皮諾切特通過一場軍事政變推翻了民選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智利進入軍政府時代。以皮諾切特為首的智利軍政府在政治上實行高壓獨裁統治,以致於在其任內成千上萬的反對者被捕入獄乃至莫名其妙地人間蒸發。然而這位獨裁者卻和韓國的朴正熙一樣成為了一個在政治上廣為詬病,卻在經濟上開創了一個嶄新時代的人物:皮諾切特上臺之時智力的通脹率高達381%。皮諾切特上臺後以武力肅清了反對派,從而大大強化了自己對國家的控制力度。和其他獨裁者所不同的是:他意識到治理國家不能單純依靠武力壓制,還必須切實讓人民從國家發展中享受到福利。作為軍人出身的皮諾切特深知經濟領域並非自己所擅長的,因此他聘請了一批美國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作為智利經濟改革的實際操作者。皮諾切特充分授權這些專業人士,而他自己則利用手中掌握的軍權為改革的推進保駕護航。皮諾切特任命的經濟改革班子試圖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實行自由市場經濟政策的方式挽救智利經濟,然而改革初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陣痛。這是最為考驗改革者的時候,因為這一時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必然造成民怨沸騰的現象,然而皮諾切特這個獨裁者完全無視任何反對聲音,最終奇蹟出現了——智利經濟在經過短暫的衰退後漸漸迸發出新的活力,出口額增長了十幾倍,通貨膨脹率降到了10%以下,年均經濟增長率竟然達到了8%!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印度等在內的全球30個經濟大國的增速最高者也只在7%~8%之間。也就是說智利作為一個國土面積只有75662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00萬的小國在經濟發展速度上已與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印度等世界主要經濟體處於同一水平了。伴隨經濟發展的是社會治安狀況的改善,無需諱言這是通過高壓手段實現的——智利為打擊小偷小摸現象甚至恢復了古代社會的宵禁制度,任何晚上在大街上逗留的人都會被警方帶走。然而就是皮諾切特這麼一個崇尚絕對權力的獨裁者卻在1980年制定了一部新憲法,而這部新憲法明確承諾將在1988年舉行全民公選以此決定皮諾切特是否繼續擔任總統。這時的智利人誰也不知道這個承諾究竟是否會兌現。1988年10月智利新憲法規定的全民公選時間到來了,出人意料的是擁有絕對權力的獨裁者皮諾切特卻沒對這次大選進行任何干預,因為最終他獲得了42%的贊成票和55%的反對票。面對這一結果手握軍權的皮諾切特沒選擇扶植一個傀儡總統而繼續實行軍政獨裁統治,而是表示尊重憲法的規定。1989年12月皮諾切特軍政府與智利人民選舉的新總統帕特里西奧·艾爾文·阿索卡爾帕特西里奧·埃爾文完成了政權交接,智利進入到民主政治時期。同其他拉美國家民選政府和軍政府交替上臺執政、頻繁政變的現象所不同的是:智利自1989年民選政府上臺以來始終保持著政局穩定,如今的智利在新聞自由、人類發展指數、民主發展等方面的發展獲得了全世界的肯定。在經濟方面民選政府上臺後的智利仍保持著持續的經濟增長,其綜合競爭力、經濟自由化程度、市場開放度、國際信用等級均為拉美之首。截至2018年智利的GDP總量達到3010億美元,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居第42位,人均GDP在16030美元左右,位居全球第59位。儘管如今的智利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在拉美地區卻屬於首屈一指:智利由於擁有較高的國際競爭力和生活質量以及穩定的政治環境、自由的經濟環境、較低的腐敗感知和相對較低的貧困率而被世界銀行集團視為高收入經濟體。如今的智利被有望成為拉美第一個發達國家,在綜合國力上也被視為是僅次於巴西和阿根廷的南美第三強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