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婚姻可以給你帶來幸福,而不好的婚姻卻可以使你成為一名哲學家

——蘇格拉底

"

好的婚姻可以給你帶來幸福,而不好的婚姻卻可以使你成為一名哲學家

——蘇格拉底

當哲學家們遇上婚姻和愛情

如果說,婚姻中的柴米油鹽與人類崇高的精神追求、事業追求存在衝突的話,那麼,哲學家的婚姻就最能體現這一點:

自蘇格拉底以來,應該說是自哲學家誕生以來,能夠處理好婚姻愛情關係的哲學家少之又少,更有甚者,終身未婚,一輩子都沒有好好嘗過愛情的滋味。

要舉例子的話,是有很多的,那些大名鼎鼎、耳熟能詳的哲學家,很多都在這一行列,如:

康德、尼采、叔本華、柏拉圖,笛卡爾……

西方哲學家如此,中國也差不多。雖說基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中國哲學家們大多都會成婚,但也不見得他們就能夠處理好婚姻關係。比如說哲學家王陽明,在新婚之夜卻跑去與道士論道,讓妻子很是難堪,他倆婚後的關係也不太好,估計常常冷戰。

所以說,這就很奇怪了:

按理擁有大智慧者,應該也能夠比普通人更好地處理世俗中的婚姻關係,但縱觀歷史上這些哲學家的表現,卻總是那麼不盡人意。

難道說,他們的智慧全部都用來寫天書了?沒有留下一點用來處理婚姻關係?

這麼說可能有點誇張,但其實事實也可能就是這樣。

精英文化與世俗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存在著隔閡的,沉醉於精英文化中的人,不怎麼懂世俗文化;而身處世俗文化中的人們,更搞不明白身處精英文化中的人在研究什麼

"

好的婚姻可以給你帶來幸福,而不好的婚姻卻可以使你成為一名哲學家

——蘇格拉底

當哲學家們遇上婚姻和愛情

如果說,婚姻中的柴米油鹽與人類崇高的精神追求、事業追求存在衝突的話,那麼,哲學家的婚姻就最能體現這一點:

自蘇格拉底以來,應該說是自哲學家誕生以來,能夠處理好婚姻愛情關係的哲學家少之又少,更有甚者,終身未婚,一輩子都沒有好好嘗過愛情的滋味。

要舉例子的話,是有很多的,那些大名鼎鼎、耳熟能詳的哲學家,很多都在這一行列,如:

康德、尼采、叔本華、柏拉圖,笛卡爾……

西方哲學家如此,中國也差不多。雖說基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中國哲學家們大多都會成婚,但也不見得他們就能夠處理好婚姻關係。比如說哲學家王陽明,在新婚之夜卻跑去與道士論道,讓妻子很是難堪,他倆婚後的關係也不太好,估計常常冷戰。

所以說,這就很奇怪了:

按理擁有大智慧者,應該也能夠比普通人更好地處理世俗中的婚姻關係,但縱觀歷史上這些哲學家的表現,卻總是那麼不盡人意。

難道說,他們的智慧全部都用來寫天書了?沒有留下一點用來處理婚姻關係?

這麼說可能有點誇張,但其實事實也可能就是這樣。

精英文化與世俗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存在著隔閡的,沉醉於精英文化中的人,不怎麼懂世俗文化;而身處世俗文化中的人們,更搞不明白身處精英文化中的人在研究什麼

當哲學家們遇上婚姻和愛情

就比如說大哲學家康德,他的《純粹理性批判》震驚了學術界,成為了西方哲學的瑰寶,但這本書呢,一出學術界,就沒有多少人能夠看懂了;反觀康德的生活,當他走出學術,面對婚姻,面對愛情時,卻想在哲學上論證求婚的合理性,最後也在猶猶豫豫中,錯過了自己美好的姻緣。

總的來說,這一類哲學家在學術上確實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他們卻缺少了另外一種哲學:

處世哲學

精英文化若一直高高在上,不與世俗溝通,就很容易與大眾脫節,失去生長的養料。而正是處世哲學,能將精英文化與世俗文化連通起來,使其既能得到哲學家的論說,又能被世俗大眾所運用。

我們常說的“中庸”“無為而治”“知行合一”,就是所謂的處世哲學。

不過呢,擁有處世的哲學,能夠將自己的哲學運用於生活的哲學家還是有很多的,但從總體來看,哲學家的婚姻基本上還是不太理想,這裡就有著另一個深層次的問題:

事業與家庭的矛盾

一個想專注於事業去搞研究的哲學家,就會不可避免地忽略家庭,忽略婚姻,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就比如之前說的王陽明,他在自己的一生當中並沒有給婚姻給愛情留下多少位置,換言之,就是並不重視婚姻,所以就算他知行合一,也做不到事業家庭兩方面的圓滿。

"

好的婚姻可以給你帶來幸福,而不好的婚姻卻可以使你成為一名哲學家

——蘇格拉底

當哲學家們遇上婚姻和愛情

如果說,婚姻中的柴米油鹽與人類崇高的精神追求、事業追求存在衝突的話,那麼,哲學家的婚姻就最能體現這一點:

自蘇格拉底以來,應該說是自哲學家誕生以來,能夠處理好婚姻愛情關係的哲學家少之又少,更有甚者,終身未婚,一輩子都沒有好好嘗過愛情的滋味。

要舉例子的話,是有很多的,那些大名鼎鼎、耳熟能詳的哲學家,很多都在這一行列,如:

康德、尼采、叔本華、柏拉圖,笛卡爾……

西方哲學家如此,中國也差不多。雖說基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中國哲學家們大多都會成婚,但也不見得他們就能夠處理好婚姻關係。比如說哲學家王陽明,在新婚之夜卻跑去與道士論道,讓妻子很是難堪,他倆婚後的關係也不太好,估計常常冷戰。

所以說,這就很奇怪了:

按理擁有大智慧者,應該也能夠比普通人更好地處理世俗中的婚姻關係,但縱觀歷史上這些哲學家的表現,卻總是那麼不盡人意。

難道說,他們的智慧全部都用來寫天書了?沒有留下一點用來處理婚姻關係?

這麼說可能有點誇張,但其實事實也可能就是這樣。

精英文化與世俗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存在著隔閡的,沉醉於精英文化中的人,不怎麼懂世俗文化;而身處世俗文化中的人們,更搞不明白身處精英文化中的人在研究什麼

當哲學家們遇上婚姻和愛情

就比如說大哲學家康德,他的《純粹理性批判》震驚了學術界,成為了西方哲學的瑰寶,但這本書呢,一出學術界,就沒有多少人能夠看懂了;反觀康德的生活,當他走出學術,面對婚姻,面對愛情時,卻想在哲學上論證求婚的合理性,最後也在猶猶豫豫中,錯過了自己美好的姻緣。

總的來說,這一類哲學家在學術上確實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他們卻缺少了另外一種哲學:

處世哲學

精英文化若一直高高在上,不與世俗溝通,就很容易與大眾脫節,失去生長的養料。而正是處世哲學,能將精英文化與世俗文化連通起來,使其既能得到哲學家的論說,又能被世俗大眾所運用。

我們常說的“中庸”“無為而治”“知行合一”,就是所謂的處世哲學。

不過呢,擁有處世的哲學,能夠將自己的哲學運用於生活的哲學家還是有很多的,但從總體來看,哲學家的婚姻基本上還是不太理想,這裡就有著另一個深層次的問題:

事業與家庭的矛盾

一個想專注於事業去搞研究的哲學家,就會不可避免地忽略家庭,忽略婚姻,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就比如之前說的王陽明,他在自己的一生當中並沒有給婚姻給愛情留下多少位置,換言之,就是並不重視婚姻,所以就算他知行合一,也做不到事業家庭兩方面的圓滿。

當哲學家們遇上婚姻和愛情

能夠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哲學的哲學家,自然也就難以在愛情上有所建樹,愛情講究感性與浪漫,那些致力於理性思考的哲學家,自然也就不怎麼懂愛情,有的甚至是不需要愛情。

那位發現微積分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他就覺得,自己和自己的思想生活在一起就好,完全不需要愛情。

所以說愛情、婚姻,對於哲學家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來說,也許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在未來,或許隨著知識的普及,文明的進步,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成為一個哲學家。那麼,我就很想知道,那個時候的我們,又會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愛情?我們的婚姻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