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導致西方政治資源匱乏

政治 羅爾斯 民主 正義論 學習時報 2017-04-03

新自由主義導致西方政治資源匱乏

作者:尹漢寧

來源:學習時報

從今日起,本報將連續刊發尹漢寧撰寫的一組“學習千字文”,意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短、實、新”的要求,把思想理論文章寫短、寫實、寫新。——編 者

近年來,西方政治舞臺上出現了一些令人關注的現象,比如官方和民間的反全球化情緒,把責任推給民眾的公投,大選中的政策取向極端化,等等,這些似乎有違一貫的政治正確或政治保守。

這些問題往往又與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問題交織在一起,與向發展中國家推銷的民主化浪潮式微相伴相生。其所以出現這些政治現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將此歸結為民粹主義思潮,有的說是政治過度、政治審慎缺失。我以為,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應該在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侷限性中去尋找,而從特定歷史階段看,直接原因則是新自由主義導致西方政治資源的匱乏。

新自由主義,原本是針對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的經濟思潮,但它從來都與政治問題關聯在一起的。美國學者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一書,在新自由主義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位置。有一種觀點還認為,《政治自由主義》是對新自由主義的總結。

羅爾斯在1993年發表的《政治自由主義》中說,在現代民主社會中,互不相容、無法調和的宗教、哲學與道德學說,多元地共存於民主制度的框架之內,而且自由的制度本身就強化、鼓勵著不同質的學說的多元化,並視之為自由社會的永恆狀況。只有在多元重疊中尋求共識。作為公平的正義是政治的,而不是形而上學的或道德的。

在西方古代政治思想體系中,原本道德倫理思想是受重視的,在資本主義處於上升時期,基於對封建主義的批判,道德倫理也是西方政治學理論的重要內容。比如洛克的自然法精神,康德的道德原則是絕對命令,盧梭的人民主權等。羅爾斯在此前1971年發表的《正義論》中,也強調過道德原則的同質性。他認為,秩序良好的社會是一個穩定的、在基本的道德信念上同質、在社會各方面存在廣泛共識的社會。但《政治自由主義》對《正義論》進行了根本修訂。道德原則被政治性淹沒,同質性被多元化置換,良性社會不現實,也不是政治治理的追求。

實際上,上個世紀以來,把政治技能化、程序化,已是西方政治的一個傳統。在羅爾斯之前,熊彼特在1942年出版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就強調民主方法特別是選舉方法的重要性,主張用選舉來體現政治合法性。用合程序性代替和掩蓋合公眾利益性、合道德性。但羅爾斯是從直接否定同質的道德原則入手的,因此,從根本上標誌著西方政治理論的技能化。

應該說,法學在法治之上有自然法精神。政治理性之上應該有政治良知。基本的道德信念,或者主流的道德信念,必須是同質的,並對宗教、政治文化、社會倫理產生影響。說基本道德信念多元,而且要包容,實質上是要為背離基本道德信念留空間,客觀上也為政治庸俗化和政治秩序紊亂留隱患。

用中國的“道、術、勢”的說法加以分析,羅爾斯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把道德原則丟在一邊,顯然“道”沒有了,而且政治出現亂象,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的民主也帶來災難,“勢”也沒有了,然後只剩下“術”,政治資源就非常有限了。於是乎,就是通常所說的政客、權謀、權術而已。這就是西方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政治亂象,連西方的有識之士都認為不可理解,然而不可為而為之的原因之所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