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文章:中國以更開放應對美“經濟戰”

參考消息網6月19日報道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6月18日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的文章稱,中國在以全方位、更大規模、更深刻的開放政策應對美國對華經濟戰,美國無法將中國孤立起來。文章摘編如下:

很多美國社會精英提倡通過與中國進行“經濟戰”的方式,拖慢甚至遏制中國的發展。如今,中美兩國儘管進行著“貿易戰”,但貿易戰僅僅是一個名義而已,從實際層面來看,兩國之間所進行的早已超越了貿易範疇,還包括商貿、投資、知識產權、技術等方面,可以說是已經拉開了要進行全面經濟戰的架勢。

一旦美國感覺到某一領域被(或者要被)其他國家超越時,就會毫不留情地想通過貿易戰來精準打擊和解決問題,甚至對自己的盟友也不例外。今天美國打壓華為公司的手段和它以前打壓德國、法國和日本公司的手段沒有多少差別。

現在輪到中國來應對美國發動的經濟戰了。

中國需要回應,也必須迴應,但迴應的方法必須得當。當代中國的現代化走的是一條通過內部資本積累的內髮型現代化道路。直到改革開放政策開始之後,中國才改變了這種情況。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社會就開放政策達成了廣泛共識,即封閉走向落後,落後就要捱打。

這個共識到今天仍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因此,當美國開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的時候,中國領導層一再表示要堅持開放政策,並且開始了新一波更具深度的開放政策實踐。

也就是說,中國在以全方位、更大規模、更深刻的開放政策迎戰美國的對華經濟戰。

今天的經濟戰所競爭的是誰更開放,看誰能夠通過開放政策吸引到最優質的經濟技術資源,從而提高和強化自己的競爭能力,追趕或者保持經濟的領先地位。

從世界經濟史經驗來看,只要一個國家本身是開放的,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把這個國家孤立起來。同樣,只要中國本身是開放的,資本的邏輯決定了中國是不可以被孤立的。美國經濟之所以強大,原因之一在於美國的消費市場。這一邏輯也適用於中國。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內部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70%。

儘管中國中產階層的比例仍然小於美國,但其絕對規模已經趕上甚至超過美國。中國擁有一個利潤豐厚的大市場。美國的商品需要市場,美國的技術也需要市場,沒有人樂意放棄中國市場。即使美國的資本因為政治壓力而不得不放棄,那麼歐盟和日本等國家呢?美國是否有能力施壓所有西方國家放棄中國市場呢?

再者,美國企業如果放棄中國市場就會增加自己的成本,導致投資的減少,最終導致企業的衰落。從資本的角度來看,中國越開放,美國的貿易戰就越難打下去。

在國際舞臺上,各國面臨著現存多邊主義組織解體的危機,尤其是那些美國在其中佔據主導地位的組織,包括世界貿易組織。美國紛紛“退群”,轉向了單邊主義和雙邊主義。不過,對所有其他較小國家來說,包括歐盟成員國、日本和東盟國家等,仍然需要通過多邊主義機構和方法來解決問題。

這個方面也是中國可以加以努力的。中國可以加快加入一些區域多邊主義組織,比如沒有美國參與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同時中國可以創建新的多邊主義機構,類似亞投行,儘量把美國的盟友也包括進來。

既然美國向中國發起了經濟戰,中國即使想回避也很難,只有迎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