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7篇SCI,我卻難以走出科研困局…

證券投資基金 技術 BMC科研 2019-05-10

自2017年7月入職以來,我一直勤勤懇懇,擁護學院的各項政策,承擔學院的課程教學,努力從事科學研究,積極申報項目。到現在快滿兩年了,依靠學校的1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支持,並未招一個研究生(因為不是碩導,不能招生)。

空有7篇SCI,我卻難以走出科研困局…

我時常感慨:「明明糧草充足,卻無兵馬,一個將軍獨自衝鋒陷陣,場景頗為淒涼。」

最近又到了研究生招生的階段了,在仔細研究了學校的各項政策之後,我發現我依然不能招收研究生,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沒拿到青年基金,不能評碩導」

按照學校的碩導評選資格,下面三條是硬性的指標:

副高級及以上職稱教師,需要有主持的科研項目經費,參考標準為:主持在研項目且有可用的科研經費,其中理工科不低於5萬元、文科不少於2萬元。新引進教師2年之內科研項目經費不作要求。

具有博士學位且主持有在研的國家基金項目或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

入選為學校青年百人A類人才者(入校3年之內研項目經費不作要求)。

各學院可根據本學院學科特點及研究生招生計劃,確定本學院不低於上述要求的具體招生資格條件,並報學位辦備案。

對於一個剛入職的年輕老師來說,距離我最近的莫過於青年基金了,如果沒有青年基金,副教授肯定是不用想的,所以第一條不可能滿足,第二條自然也不滿足。

至於第三條,我入職的時候入選的是學校的青年百人B類人才,如果我想變成A類人才,按照合同要求,我需要「發三篇SCI文章+青年基金」,論文早就發夠了,而去年的青年基金沒拿到。

所以青年基金無疑變成了我成為碩導路上的攔路虎,把所有可能的路子全部堵死了。

我有嘗試向學院訴求在今年的研究生招生中「分配一個研究生招生名額」,不過誰又會在乎呢?

我試著算了算,如果我今年拿到青年基金,那麼我也只能等到明年才能評碩導,明年九月份會有第一個研究生,那麼距離我入職已經過去了三年零兩個月。我覺得對於一個剛入職的年輕老師來說,前三年無疑是極其關鍵的三年,有時候自己想起來也不免惆悵。

有時候自己也會心裡嘀咕:「難道青年基金真的是決定我成為碩導的必要條件嗎?難道不應該是我的研究水平?」

博士畢業的時候帶著三篇Q1區SCI論文加入了現在的單位;

入職後又在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傳熱傳質領域TOP期刊上發表SCI論文3篇;

在Acta Astronautica航空航天領域頂級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篇;

到現在以第一作者發7篇Q1區論文。

我覺得我的論文成果也不算差哎。

此外:

博士期間的成果作為「空間極端環境下機構複雜序列運動地面測試裝備關鍵技術」部分材料,獲得了201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個人排名第五;

博士論文《月面鑽進環境模擬及鑽進過程鑽具力熱特性研究》獲得第八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佳作獎。(我單位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青年教師,自全國「百篇優博」停選以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已然是機械工程領域的最高博士論文獎。)

還作為核心成員參加了老大領銜的廣東省人才團隊項目「揚帆計劃」,獲得經費300萬元;

作為重要成員之一參與組織了我單位承辦的2018年度IEEE機器人與仿生學國際會議(201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ROBIO 2018):作為「出版主席」之一(Publication Chair)和學術委員會(Committee Member)主要成員負責論文的評閱、審查、摘要集和論文集出版。

有時候半開玩笑的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我發展的基石?」

「那肯定是青年基金啦,有了青年基金就能評碩導,就能變成學校的青年百人A類人才,達到出國條件後也能去參評副教授。」

國家基金大於一切,沒有青年基金,什麼都不要想,這是一個死局。

所以今年我努力的改本子,希望今年能夠拿下,祝自己好運。

來源:張濤科學網博客 作者:張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