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當韓劇不再「狗血」

《愛情是什麼》(1991)

可那時候,根本沒人提什麼“韓劇威脅論”,因為央視自己隨便一出手就是精品。

劉曉慶版《武則天》、陳曉旭版《紅樓夢》,不是正史,就是名著;

《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輕喜劇,編劇王朔撐場,大牌輪流作配,底氣十足。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當韓劇不再「狗血」

《愛情是什麼》(1991)

可那時候,根本沒人提什麼“韓劇威脅論”,因為央視自己隨便一出手就是精品。

劉曉慶版《武則天》、陳曉旭版《紅樓夢》,不是正史,就是名著;

《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輕喜劇,編劇王朔撐場,大牌輪流作配,底氣十足。

當韓劇不再「狗血」

《編輯部的故事》(1992)

就連製作最為節省的TVB,也是隔三差五就甩出一部新版武俠,輕鬆吊打韓劇。

然而97年金融風暴前後,韓劇再次開啟新一輪的變革。

愛情劇的風頭轉向家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女人們》均以驚人的超50%收視率收官。

相比之下,國劇仍在《西遊記》《三國演義》裡打轉轉,唯一的兩部青春劇《十八歲的天空》《命運的承諾》,也並沒有掀起太長遠的水花。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當韓劇不再「狗血」

《愛情是什麼》(1991)

可那時候,根本沒人提什麼“韓劇威脅論”,因為央視自己隨便一出手就是精品。

劉曉慶版《武則天》、陳曉旭版《紅樓夢》,不是正史,就是名著;

《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輕喜劇,編劇王朔撐場,大牌輪流作配,底氣十足。

當韓劇不再「狗血」

《編輯部的故事》(1992)

就連製作最為節省的TVB,也是隔三差五就甩出一部新版武俠,輕鬆吊打韓劇。

然而97年金融風暴前後,韓劇再次開啟新一輪的變革。

愛情劇的風頭轉向家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女人們》均以驚人的超50%收視率收官。

相比之下,國劇仍在《西遊記》《三國演義》裡打轉轉,唯一的兩部青春劇《十八歲的天空》《命運的承諾》,也並沒有掀起太長遠的水花。

當韓劇不再「狗血」

《看了又看》(1998)

直到2000年前後,韓國將“文化立國”納入實際行動,娛樂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進力。

一下子,影視兩股力量開始產生分支,韓影走上了文藝兼嚴肅的陽光道,韓劇踏入了文化包裝、全民娛樂的獨木橋。

就此,戀愛劇正式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偶像時代”。

這時期的戀愛劇,畫面乾淨,情感細膩,以悲傷為基調,以搞笑來調色。

《女主播的故事》因為太過火爆,還在停播後播出了特別花絮,再次吸引觀眾;

《藍色生死戀》裡,患白血病的妹妹與哥哥從小到大的相知相守一直都是淚點,不僅捧紅了宋慧喬、宋承憲、元斌,連小小年紀的文根英也成了人見人愛的國民妹妹;

《茶母》在引發觀劇狂潮的同時,更讓人觀劇成癮,引發“茶母綜合症”,無茶母不歡。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當韓劇不再「狗血」

《愛情是什麼》(1991)

可那時候,根本沒人提什麼“韓劇威脅論”,因為央視自己隨便一出手就是精品。

劉曉慶版《武則天》、陳曉旭版《紅樓夢》,不是正史,就是名著;

《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輕喜劇,編劇王朔撐場,大牌輪流作配,底氣十足。

當韓劇不再「狗血」

《編輯部的故事》(1992)

就連製作最為節省的TVB,也是隔三差五就甩出一部新版武俠,輕鬆吊打韓劇。

然而97年金融風暴前後,韓劇再次開啟新一輪的變革。

愛情劇的風頭轉向家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女人們》均以驚人的超50%收視率收官。

相比之下,國劇仍在《西遊記》《三國演義》裡打轉轉,唯一的兩部青春劇《十八歲的天空》《命運的承諾》,也並沒有掀起太長遠的水花。

當韓劇不再「狗血」

《看了又看》(1998)

直到2000年前後,韓國將“文化立國”納入實際行動,娛樂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進力。

一下子,影視兩股力量開始產生分支,韓影走上了文藝兼嚴肅的陽光道,韓劇踏入了文化包裝、全民娛樂的獨木橋。

就此,戀愛劇正式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偶像時代”。

這時期的戀愛劇,畫面乾淨,情感細膩,以悲傷為基調,以搞笑來調色。

《女主播的故事》因為太過火爆,還在停播後播出了特別花絮,再次吸引觀眾;

《藍色生死戀》裡,患白血病的妹妹與哥哥從小到大的相知相守一直都是淚點,不僅捧紅了宋慧喬、宋承憲、元斌,連小小年紀的文根英也成了人見人愛的國民妹妹;

《茶母》在引發觀劇狂潮的同時,更讓人觀劇成癮,引發“茶母綜合症”,無茶母不歡。

當韓劇不再「狗血」

《藍色生死戀》(2000)

2005年開始,洪氏姐妹成為編劇界的新代表,由她們監督的《豪傑春香》《我的女孩》《原來是美男啊》《我的女友是九尾狐》幾乎是以浪漫喜劇見長。

一手推出《大長今》的MBC,更是吊打同期所有偶像勵志劇,電視劇居然還能這麼拍:

將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現代化包裝,使其融入人物不屈不撓的成長線,引發追劇觀眾愛屋及烏,不僅傾心於劇本身,還將精力投入到所有與劇有關的事物中去。

2000年以來的韓劇,既是韓劇又不僅僅是韓劇,它承載了更多的東西,它正以最快的速度,成為某種更像它自己的獨立存在。

03

雖然擅長造劇,但是真正稱得上是“神劇”的韓劇,其實不多。

距離《大長今》在中國首播十年後,最近一次引發收視狂潮的“神劇”,非《請回答》系列莫屬。

比起更貼近戀愛的《請回答1997》和《請回答1994》,2015年播出的《請回答1988》再次迴歸家庭。

憑藉著超暖心的臺詞,超細膩的日常呈現,導演申源浩把土裡土氣的1988年包裝成了最受觀眾歡迎的喜劇催淚彈。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當韓劇不再「狗血」

《愛情是什麼》(1991)

可那時候,根本沒人提什麼“韓劇威脅論”,因為央視自己隨便一出手就是精品。

劉曉慶版《武則天》、陳曉旭版《紅樓夢》,不是正史,就是名著;

《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輕喜劇,編劇王朔撐場,大牌輪流作配,底氣十足。

當韓劇不再「狗血」

《編輯部的故事》(1992)

就連製作最為節省的TVB,也是隔三差五就甩出一部新版武俠,輕鬆吊打韓劇。

然而97年金融風暴前後,韓劇再次開啟新一輪的變革。

愛情劇的風頭轉向家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女人們》均以驚人的超50%收視率收官。

相比之下,國劇仍在《西遊記》《三國演義》裡打轉轉,唯一的兩部青春劇《十八歲的天空》《命運的承諾》,也並沒有掀起太長遠的水花。

當韓劇不再「狗血」

《看了又看》(1998)

直到2000年前後,韓國將“文化立國”納入實際行動,娛樂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進力。

一下子,影視兩股力量開始產生分支,韓影走上了文藝兼嚴肅的陽光道,韓劇踏入了文化包裝、全民娛樂的獨木橋。

就此,戀愛劇正式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偶像時代”。

這時期的戀愛劇,畫面乾淨,情感細膩,以悲傷為基調,以搞笑來調色。

《女主播的故事》因為太過火爆,還在停播後播出了特別花絮,再次吸引觀眾;

《藍色生死戀》裡,患白血病的妹妹與哥哥從小到大的相知相守一直都是淚點,不僅捧紅了宋慧喬、宋承憲、元斌,連小小年紀的文根英也成了人見人愛的國民妹妹;

《茶母》在引發觀劇狂潮的同時,更讓人觀劇成癮,引發“茶母綜合症”,無茶母不歡。

當韓劇不再「狗血」

《藍色生死戀》(2000)

2005年開始,洪氏姐妹成為編劇界的新代表,由她們監督的《豪傑春香》《我的女孩》《原來是美男啊》《我的女友是九尾狐》幾乎是以浪漫喜劇見長。

一手推出《大長今》的MBC,更是吊打同期所有偶像勵志劇,電視劇居然還能這麼拍:

將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現代化包裝,使其融入人物不屈不撓的成長線,引發追劇觀眾愛屋及烏,不僅傾心於劇本身,還將精力投入到所有與劇有關的事物中去。

2000年以來的韓劇,既是韓劇又不僅僅是韓劇,它承載了更多的東西,它正以最快的速度,成為某種更像它自己的獨立存在。

03

雖然擅長造劇,但是真正稱得上是“神劇”的韓劇,其實不多。

距離《大長今》在中國首播十年後,最近一次引發收視狂潮的“神劇”,非《請回答》系列莫屬。

比起更貼近戀愛的《請回答1997》和《請回答1994》,2015年播出的《請回答1988》再次迴歸家庭。

憑藉著超暖心的臺詞,超細膩的日常呈現,導演申源浩把土裡土氣的1988年包裝成了最受觀眾歡迎的喜劇催淚彈。

當韓劇不再「狗血」

雖然畫面充滿“土味”,人物也很誇張,它卻拿到了前所未有的9.7的超高評分,時隔多年,無論家庭還是戀愛仍被反覆討論,稱為“神劇”當之無愧。

與當今熱搜鎖住輿論,大搞三觀監控的國劇相比,近幾年的韓劇裡,戀愛的多樣性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幾乎成了加長版的電影化戀愛哲學敘事。

《請回答1988》裡,他會因膽怯而退縮,從此與戀人錯過;

《密會》裡,他才華橫溢卻專一於一個有婦之夫;

《請吃飯的漂亮姐姐》裡,他會愛上自己姐姐的閨蜜,並給她突破職場潛規則的勇氣;

而最近一部戀愛劇《春夜》,單親爸爸發現喜歡上熟人的女友後,依然窮追不捨。

漫長的青春暗戀,姐弟戀,出軌戀,毫無感情基礎的互相取暖,所有關乎人的感情都被韓劇包容進去了。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當韓劇不再「狗血」

《愛情是什麼》(1991)

可那時候,根本沒人提什麼“韓劇威脅論”,因為央視自己隨便一出手就是精品。

劉曉慶版《武則天》、陳曉旭版《紅樓夢》,不是正史,就是名著;

《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輕喜劇,編劇王朔撐場,大牌輪流作配,底氣十足。

當韓劇不再「狗血」

《編輯部的故事》(1992)

就連製作最為節省的TVB,也是隔三差五就甩出一部新版武俠,輕鬆吊打韓劇。

然而97年金融風暴前後,韓劇再次開啟新一輪的變革。

愛情劇的風頭轉向家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女人們》均以驚人的超50%收視率收官。

相比之下,國劇仍在《西遊記》《三國演義》裡打轉轉,唯一的兩部青春劇《十八歲的天空》《命運的承諾》,也並沒有掀起太長遠的水花。

當韓劇不再「狗血」

《看了又看》(1998)

直到2000年前後,韓國將“文化立國”納入實際行動,娛樂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進力。

一下子,影視兩股力量開始產生分支,韓影走上了文藝兼嚴肅的陽光道,韓劇踏入了文化包裝、全民娛樂的獨木橋。

就此,戀愛劇正式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偶像時代”。

這時期的戀愛劇,畫面乾淨,情感細膩,以悲傷為基調,以搞笑來調色。

《女主播的故事》因為太過火爆,還在停播後播出了特別花絮,再次吸引觀眾;

《藍色生死戀》裡,患白血病的妹妹與哥哥從小到大的相知相守一直都是淚點,不僅捧紅了宋慧喬、宋承憲、元斌,連小小年紀的文根英也成了人見人愛的國民妹妹;

《茶母》在引發觀劇狂潮的同時,更讓人觀劇成癮,引發“茶母綜合症”,無茶母不歡。

當韓劇不再「狗血」

《藍色生死戀》(2000)

2005年開始,洪氏姐妹成為編劇界的新代表,由她們監督的《豪傑春香》《我的女孩》《原來是美男啊》《我的女友是九尾狐》幾乎是以浪漫喜劇見長。

一手推出《大長今》的MBC,更是吊打同期所有偶像勵志劇,電視劇居然還能這麼拍:

將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現代化包裝,使其融入人物不屈不撓的成長線,引發追劇觀眾愛屋及烏,不僅傾心於劇本身,還將精力投入到所有與劇有關的事物中去。

2000年以來的韓劇,既是韓劇又不僅僅是韓劇,它承載了更多的東西,它正以最快的速度,成為某種更像它自己的獨立存在。

03

雖然擅長造劇,但是真正稱得上是“神劇”的韓劇,其實不多。

距離《大長今》在中國首播十年後,最近一次引發收視狂潮的“神劇”,非《請回答》系列莫屬。

比起更貼近戀愛的《請回答1997》和《請回答1994》,2015年播出的《請回答1988》再次迴歸家庭。

憑藉著超暖心的臺詞,超細膩的日常呈現,導演申源浩把土裡土氣的1988年包裝成了最受觀眾歡迎的喜劇催淚彈。

當韓劇不再「狗血」

雖然畫面充滿“土味”,人物也很誇張,它卻拿到了前所未有的9.7的超高評分,時隔多年,無論家庭還是戀愛仍被反覆討論,稱為“神劇”當之無愧。

與當今熱搜鎖住輿論,大搞三觀監控的國劇相比,近幾年的韓劇裡,戀愛的多樣性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幾乎成了加長版的電影化戀愛哲學敘事。

《請回答1988》裡,他會因膽怯而退縮,從此與戀人錯過;

《密會》裡,他才華橫溢卻專一於一個有婦之夫;

《請吃飯的漂亮姐姐》裡,他會愛上自己姐姐的閨蜜,並給她突破職場潛規則的勇氣;

而最近一部戀愛劇《春夜》,單親爸爸發現喜歡上熟人的女友後,依然窮追不捨。

漫長的青春暗戀,姐弟戀,出軌戀,毫無感情基礎的互相取暖,所有關乎人的感情都被韓劇包容進去了。

當韓劇不再「狗血」

《春夜》(2019)

時間帶來了進化與熟練,更帶來了自嘲勇氣。

繼前期戀愛劇“車禍、癌症、治不好”三寶之後,中期的“長腿、養眼、大土豪”三寶,也成了被解構與調侃的對象。

比如《浪漫的體質》裡那樣,一提到愛情,女主不再是過去一副痴戀童話的表情,而是直接說:

我喜歡講愛情的電視劇

因為實際上不會有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當韓劇不再「狗血」

《愛情是什麼》(1991)

可那時候,根本沒人提什麼“韓劇威脅論”,因為央視自己隨便一出手就是精品。

劉曉慶版《武則天》、陳曉旭版《紅樓夢》,不是正史,就是名著;

《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輕喜劇,編劇王朔撐場,大牌輪流作配,底氣十足。

當韓劇不再「狗血」

《編輯部的故事》(1992)

就連製作最為節省的TVB,也是隔三差五就甩出一部新版武俠,輕鬆吊打韓劇。

然而97年金融風暴前後,韓劇再次開啟新一輪的變革。

愛情劇的風頭轉向家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女人們》均以驚人的超50%收視率收官。

相比之下,國劇仍在《西遊記》《三國演義》裡打轉轉,唯一的兩部青春劇《十八歲的天空》《命運的承諾》,也並沒有掀起太長遠的水花。

當韓劇不再「狗血」

《看了又看》(1998)

直到2000年前後,韓國將“文化立國”納入實際行動,娛樂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進力。

一下子,影視兩股力量開始產生分支,韓影走上了文藝兼嚴肅的陽光道,韓劇踏入了文化包裝、全民娛樂的獨木橋。

就此,戀愛劇正式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偶像時代”。

這時期的戀愛劇,畫面乾淨,情感細膩,以悲傷為基調,以搞笑來調色。

《女主播的故事》因為太過火爆,還在停播後播出了特別花絮,再次吸引觀眾;

《藍色生死戀》裡,患白血病的妹妹與哥哥從小到大的相知相守一直都是淚點,不僅捧紅了宋慧喬、宋承憲、元斌,連小小年紀的文根英也成了人見人愛的國民妹妹;

《茶母》在引發觀劇狂潮的同時,更讓人觀劇成癮,引發“茶母綜合症”,無茶母不歡。

當韓劇不再「狗血」

《藍色生死戀》(2000)

2005年開始,洪氏姐妹成為編劇界的新代表,由她們監督的《豪傑春香》《我的女孩》《原來是美男啊》《我的女友是九尾狐》幾乎是以浪漫喜劇見長。

一手推出《大長今》的MBC,更是吊打同期所有偶像勵志劇,電視劇居然還能這麼拍:

將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現代化包裝,使其融入人物不屈不撓的成長線,引發追劇觀眾愛屋及烏,不僅傾心於劇本身,還將精力投入到所有與劇有關的事物中去。

2000年以來的韓劇,既是韓劇又不僅僅是韓劇,它承載了更多的東西,它正以最快的速度,成為某種更像它自己的獨立存在。

03

雖然擅長造劇,但是真正稱得上是“神劇”的韓劇,其實不多。

距離《大長今》在中國首播十年後,最近一次引發收視狂潮的“神劇”,非《請回答》系列莫屬。

比起更貼近戀愛的《請回答1997》和《請回答1994》,2015年播出的《請回答1988》再次迴歸家庭。

憑藉著超暖心的臺詞,超細膩的日常呈現,導演申源浩把土裡土氣的1988年包裝成了最受觀眾歡迎的喜劇催淚彈。

當韓劇不再「狗血」

雖然畫面充滿“土味”,人物也很誇張,它卻拿到了前所未有的9.7的超高評分,時隔多年,無論家庭還是戀愛仍被反覆討論,稱為“神劇”當之無愧。

與當今熱搜鎖住輿論,大搞三觀監控的國劇相比,近幾年的韓劇裡,戀愛的多樣性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幾乎成了加長版的電影化戀愛哲學敘事。

《請回答1988》裡,他會因膽怯而退縮,從此與戀人錯過;

《密會》裡,他才華橫溢卻專一於一個有婦之夫;

《請吃飯的漂亮姐姐》裡,他會愛上自己姐姐的閨蜜,並給她突破職場潛規則的勇氣;

而最近一部戀愛劇《春夜》,單親爸爸發現喜歡上熟人的女友後,依然窮追不捨。

漫長的青春暗戀,姐弟戀,出軌戀,毫無感情基礎的互相取暖,所有關乎人的感情都被韓劇包容進去了。

當韓劇不再「狗血」

《春夜》(2019)

時間帶來了進化與熟練,更帶來了自嘲勇氣。

繼前期戀愛劇“車禍、癌症、治不好”三寶之後,中期的“長腿、養眼、大土豪”三寶,也成了被解構與調侃的對象。

比如《浪漫的體質》裡那樣,一提到愛情,女主不再是過去一副痴戀童話的表情,而是直接說:

我喜歡講愛情的電視劇

因為實際上不會有

當韓劇不再「狗血」

《浪漫的體質》(2019)

男女主搭訕,男主不再是抱起女主旋轉,而是嚇得直接躲開,還說自己也差點連帶著摔傷。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當韓劇不再「狗血」

《愛情是什麼》(1991)

可那時候,根本沒人提什麼“韓劇威脅論”,因為央視自己隨便一出手就是精品。

劉曉慶版《武則天》、陳曉旭版《紅樓夢》,不是正史,就是名著;

《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輕喜劇,編劇王朔撐場,大牌輪流作配,底氣十足。

當韓劇不再「狗血」

《編輯部的故事》(1992)

就連製作最為節省的TVB,也是隔三差五就甩出一部新版武俠,輕鬆吊打韓劇。

然而97年金融風暴前後,韓劇再次開啟新一輪的變革。

愛情劇的風頭轉向家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女人們》均以驚人的超50%收視率收官。

相比之下,國劇仍在《西遊記》《三國演義》裡打轉轉,唯一的兩部青春劇《十八歲的天空》《命運的承諾》,也並沒有掀起太長遠的水花。

當韓劇不再「狗血」

《看了又看》(1998)

直到2000年前後,韓國將“文化立國”納入實際行動,娛樂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進力。

一下子,影視兩股力量開始產生分支,韓影走上了文藝兼嚴肅的陽光道,韓劇踏入了文化包裝、全民娛樂的獨木橋。

就此,戀愛劇正式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偶像時代”。

這時期的戀愛劇,畫面乾淨,情感細膩,以悲傷為基調,以搞笑來調色。

《女主播的故事》因為太過火爆,還在停播後播出了特別花絮,再次吸引觀眾;

《藍色生死戀》裡,患白血病的妹妹與哥哥從小到大的相知相守一直都是淚點,不僅捧紅了宋慧喬、宋承憲、元斌,連小小年紀的文根英也成了人見人愛的國民妹妹;

《茶母》在引發觀劇狂潮的同時,更讓人觀劇成癮,引發“茶母綜合症”,無茶母不歡。

當韓劇不再「狗血」

《藍色生死戀》(2000)

2005年開始,洪氏姐妹成為編劇界的新代表,由她們監督的《豪傑春香》《我的女孩》《原來是美男啊》《我的女友是九尾狐》幾乎是以浪漫喜劇見長。

一手推出《大長今》的MBC,更是吊打同期所有偶像勵志劇,電視劇居然還能這麼拍:

將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現代化包裝,使其融入人物不屈不撓的成長線,引發追劇觀眾愛屋及烏,不僅傾心於劇本身,還將精力投入到所有與劇有關的事物中去。

2000年以來的韓劇,既是韓劇又不僅僅是韓劇,它承載了更多的東西,它正以最快的速度,成為某種更像它自己的獨立存在。

03

雖然擅長造劇,但是真正稱得上是“神劇”的韓劇,其實不多。

距離《大長今》在中國首播十年後,最近一次引發收視狂潮的“神劇”,非《請回答》系列莫屬。

比起更貼近戀愛的《請回答1997》和《請回答1994》,2015年播出的《請回答1988》再次迴歸家庭。

憑藉著超暖心的臺詞,超細膩的日常呈現,導演申源浩把土裡土氣的1988年包裝成了最受觀眾歡迎的喜劇催淚彈。

當韓劇不再「狗血」

雖然畫面充滿“土味”,人物也很誇張,它卻拿到了前所未有的9.7的超高評分,時隔多年,無論家庭還是戀愛仍被反覆討論,稱為“神劇”當之無愧。

與當今熱搜鎖住輿論,大搞三觀監控的國劇相比,近幾年的韓劇裡,戀愛的多樣性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幾乎成了加長版的電影化戀愛哲學敘事。

《請回答1988》裡,他會因膽怯而退縮,從此與戀人錯過;

《密會》裡,他才華橫溢卻專一於一個有婦之夫;

《請吃飯的漂亮姐姐》裡,他會愛上自己姐姐的閨蜜,並給她突破職場潛規則的勇氣;

而最近一部戀愛劇《春夜》,單親爸爸發現喜歡上熟人的女友後,依然窮追不捨。

漫長的青春暗戀,姐弟戀,出軌戀,毫無感情基礎的互相取暖,所有關乎人的感情都被韓劇包容進去了。

當韓劇不再「狗血」

《春夜》(2019)

時間帶來了進化與熟練,更帶來了自嘲勇氣。

繼前期戀愛劇“車禍、癌症、治不好”三寶之後,中期的“長腿、養眼、大土豪”三寶,也成了被解構與調侃的對象。

比如《浪漫的體質》裡那樣,一提到愛情,女主不再是過去一副痴戀童話的表情,而是直接說:

我喜歡講愛情的電視劇

因為實際上不會有

當韓劇不再「狗血」

《浪漫的體質》(2019)

男女主搭訕,男主不再是抱起女主旋轉,而是嚇得直接躲開,還說自己也差點連帶著摔傷。

當韓劇不再「狗血」

《浪漫的體質》(2019)

20年狂風暴雨的成長,韓劇似乎也長成了大人,能夠笑話當年小時候的自己了。

04

雖然戀愛劇遙遙領先,但就此判定韓劇在國劇之上,仍然有失公允。

回到14年前的那個問題,它威脅到國劇了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遠的不說,《延禧攻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親愛的,熱愛的》《長安十二時辰》等等,都是熱搜的種子選手,其中兩部還遠走他鄉,實現了翻拍與海外流媒體收購播放權的飛躍。

另一邊,港劇星火未滅,臺劇HBO加持,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便滌盪了之前的低迷。

海外觀眾對國劇的記憶,終於不再停留在《三國》與《還珠》,而是當下的最新的國劇面貌。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當韓劇不再「狗血」

《愛情是什麼》(1991)

可那時候,根本沒人提什麼“韓劇威脅論”,因為央視自己隨便一出手就是精品。

劉曉慶版《武則天》、陳曉旭版《紅樓夢》,不是正史,就是名著;

《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輕喜劇,編劇王朔撐場,大牌輪流作配,底氣十足。

當韓劇不再「狗血」

《編輯部的故事》(1992)

就連製作最為節省的TVB,也是隔三差五就甩出一部新版武俠,輕鬆吊打韓劇。

然而97年金融風暴前後,韓劇再次開啟新一輪的變革。

愛情劇的風頭轉向家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女人們》均以驚人的超50%收視率收官。

相比之下,國劇仍在《西遊記》《三國演義》裡打轉轉,唯一的兩部青春劇《十八歲的天空》《命運的承諾》,也並沒有掀起太長遠的水花。

當韓劇不再「狗血」

《看了又看》(1998)

直到2000年前後,韓國將“文化立國”納入實際行動,娛樂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進力。

一下子,影視兩股力量開始產生分支,韓影走上了文藝兼嚴肅的陽光道,韓劇踏入了文化包裝、全民娛樂的獨木橋。

就此,戀愛劇正式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偶像時代”。

這時期的戀愛劇,畫面乾淨,情感細膩,以悲傷為基調,以搞笑來調色。

《女主播的故事》因為太過火爆,還在停播後播出了特別花絮,再次吸引觀眾;

《藍色生死戀》裡,患白血病的妹妹與哥哥從小到大的相知相守一直都是淚點,不僅捧紅了宋慧喬、宋承憲、元斌,連小小年紀的文根英也成了人見人愛的國民妹妹;

《茶母》在引發觀劇狂潮的同時,更讓人觀劇成癮,引發“茶母綜合症”,無茶母不歡。

當韓劇不再「狗血」

《藍色生死戀》(2000)

2005年開始,洪氏姐妹成為編劇界的新代表,由她們監督的《豪傑春香》《我的女孩》《原來是美男啊》《我的女友是九尾狐》幾乎是以浪漫喜劇見長。

一手推出《大長今》的MBC,更是吊打同期所有偶像勵志劇,電視劇居然還能這麼拍:

將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現代化包裝,使其融入人物不屈不撓的成長線,引發追劇觀眾愛屋及烏,不僅傾心於劇本身,還將精力投入到所有與劇有關的事物中去。

2000年以來的韓劇,既是韓劇又不僅僅是韓劇,它承載了更多的東西,它正以最快的速度,成為某種更像它自己的獨立存在。

03

雖然擅長造劇,但是真正稱得上是“神劇”的韓劇,其實不多。

距離《大長今》在中國首播十年後,最近一次引發收視狂潮的“神劇”,非《請回答》系列莫屬。

比起更貼近戀愛的《請回答1997》和《請回答1994》,2015年播出的《請回答1988》再次迴歸家庭。

憑藉著超暖心的臺詞,超細膩的日常呈現,導演申源浩把土裡土氣的1988年包裝成了最受觀眾歡迎的喜劇催淚彈。

當韓劇不再「狗血」

雖然畫面充滿“土味”,人物也很誇張,它卻拿到了前所未有的9.7的超高評分,時隔多年,無論家庭還是戀愛仍被反覆討論,稱為“神劇”當之無愧。

與當今熱搜鎖住輿論,大搞三觀監控的國劇相比,近幾年的韓劇裡,戀愛的多樣性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幾乎成了加長版的電影化戀愛哲學敘事。

《請回答1988》裡,他會因膽怯而退縮,從此與戀人錯過;

《密會》裡,他才華橫溢卻專一於一個有婦之夫;

《請吃飯的漂亮姐姐》裡,他會愛上自己姐姐的閨蜜,並給她突破職場潛規則的勇氣;

而最近一部戀愛劇《春夜》,單親爸爸發現喜歡上熟人的女友後,依然窮追不捨。

漫長的青春暗戀,姐弟戀,出軌戀,毫無感情基礎的互相取暖,所有關乎人的感情都被韓劇包容進去了。

當韓劇不再「狗血」

《春夜》(2019)

時間帶來了進化與熟練,更帶來了自嘲勇氣。

繼前期戀愛劇“車禍、癌症、治不好”三寶之後,中期的“長腿、養眼、大土豪”三寶,也成了被解構與調侃的對象。

比如《浪漫的體質》裡那樣,一提到愛情,女主不再是過去一副痴戀童話的表情,而是直接說:

我喜歡講愛情的電視劇

因為實際上不會有

當韓劇不再「狗血」

《浪漫的體質》(2019)

男女主搭訕,男主不再是抱起女主旋轉,而是嚇得直接躲開,還說自己也差點連帶著摔傷。

當韓劇不再「狗血」

《浪漫的體質》(2019)

20年狂風暴雨的成長,韓劇似乎也長成了大人,能夠笑話當年小時候的自己了。

04

雖然戀愛劇遙遙領先,但就此判定韓劇在國劇之上,仍然有失公允。

回到14年前的那個問題,它威脅到國劇了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遠的不說,《延禧攻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親愛的,熱愛的》《長安十二時辰》等等,都是熱搜的種子選手,其中兩部還遠走他鄉,實現了翻拍與海外流媒體收購播放權的飛躍。

另一邊,港劇星火未滅,臺劇HBO加持,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便滌盪了之前的低迷。

海外觀眾對國劇的記憶,終於不再停留在《三國》與《還珠》,而是當下的最新的國劇面貌。

當韓劇不再「狗血」

《延禧攻略》(2018)

“韓劇威脅論”消解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既然如此,韓劇的擴展之路走到哪兒了?

移位。從熟悉向陌生的移位。

還是以戀愛劇為例。

首先,是從童話式戀愛劇到反映當代愛情的戀愛劇的轉換。

《春夜》就藉著“出軌”標籤,走進了當下30+女性的都市戀愛觀的萬花筒裡。

劇中的三個女兒,一個稀裡糊塗隨便談談,一個受戀愛上下級觀念的挾制,一個結了婚才發現丈夫家暴。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些議題的討論,是導演的訴求而非市場的需要。

朝市場妥協當然是韓劇的一貫做法,但是隨著製作純熟,韓劇顯然找到了藝術與市場運作的平衡點。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當韓劇不再「狗血」

《愛情是什麼》(1991)

可那時候,根本沒人提什麼“韓劇威脅論”,因為央視自己隨便一出手就是精品。

劉曉慶版《武則天》、陳曉旭版《紅樓夢》,不是正史,就是名著;

《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輕喜劇,編劇王朔撐場,大牌輪流作配,底氣十足。

當韓劇不再「狗血」

《編輯部的故事》(1992)

就連製作最為節省的TVB,也是隔三差五就甩出一部新版武俠,輕鬆吊打韓劇。

然而97年金融風暴前後,韓劇再次開啟新一輪的變革。

愛情劇的風頭轉向家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女人們》均以驚人的超50%收視率收官。

相比之下,國劇仍在《西遊記》《三國演義》裡打轉轉,唯一的兩部青春劇《十八歲的天空》《命運的承諾》,也並沒有掀起太長遠的水花。

當韓劇不再「狗血」

《看了又看》(1998)

直到2000年前後,韓國將“文化立國”納入實際行動,娛樂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進力。

一下子,影視兩股力量開始產生分支,韓影走上了文藝兼嚴肅的陽光道,韓劇踏入了文化包裝、全民娛樂的獨木橋。

就此,戀愛劇正式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偶像時代”。

這時期的戀愛劇,畫面乾淨,情感細膩,以悲傷為基調,以搞笑來調色。

《女主播的故事》因為太過火爆,還在停播後播出了特別花絮,再次吸引觀眾;

《藍色生死戀》裡,患白血病的妹妹與哥哥從小到大的相知相守一直都是淚點,不僅捧紅了宋慧喬、宋承憲、元斌,連小小年紀的文根英也成了人見人愛的國民妹妹;

《茶母》在引發觀劇狂潮的同時,更讓人觀劇成癮,引發“茶母綜合症”,無茶母不歡。

當韓劇不再「狗血」

《藍色生死戀》(2000)

2005年開始,洪氏姐妹成為編劇界的新代表,由她們監督的《豪傑春香》《我的女孩》《原來是美男啊》《我的女友是九尾狐》幾乎是以浪漫喜劇見長。

一手推出《大長今》的MBC,更是吊打同期所有偶像勵志劇,電視劇居然還能這麼拍:

將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現代化包裝,使其融入人物不屈不撓的成長線,引發追劇觀眾愛屋及烏,不僅傾心於劇本身,還將精力投入到所有與劇有關的事物中去。

2000年以來的韓劇,既是韓劇又不僅僅是韓劇,它承載了更多的東西,它正以最快的速度,成為某種更像它自己的獨立存在。

03

雖然擅長造劇,但是真正稱得上是“神劇”的韓劇,其實不多。

距離《大長今》在中國首播十年後,最近一次引發收視狂潮的“神劇”,非《請回答》系列莫屬。

比起更貼近戀愛的《請回答1997》和《請回答1994》,2015年播出的《請回答1988》再次迴歸家庭。

憑藉著超暖心的臺詞,超細膩的日常呈現,導演申源浩把土裡土氣的1988年包裝成了最受觀眾歡迎的喜劇催淚彈。

當韓劇不再「狗血」

雖然畫面充滿“土味”,人物也很誇張,它卻拿到了前所未有的9.7的超高評分,時隔多年,無論家庭還是戀愛仍被反覆討論,稱為“神劇”當之無愧。

與當今熱搜鎖住輿論,大搞三觀監控的國劇相比,近幾年的韓劇裡,戀愛的多樣性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幾乎成了加長版的電影化戀愛哲學敘事。

《請回答1988》裡,他會因膽怯而退縮,從此與戀人錯過;

《密會》裡,他才華橫溢卻專一於一個有婦之夫;

《請吃飯的漂亮姐姐》裡,他會愛上自己姐姐的閨蜜,並給她突破職場潛規則的勇氣;

而最近一部戀愛劇《春夜》,單親爸爸發現喜歡上熟人的女友後,依然窮追不捨。

漫長的青春暗戀,姐弟戀,出軌戀,毫無感情基礎的互相取暖,所有關乎人的感情都被韓劇包容進去了。

當韓劇不再「狗血」

《春夜》(2019)

時間帶來了進化與熟練,更帶來了自嘲勇氣。

繼前期戀愛劇“車禍、癌症、治不好”三寶之後,中期的“長腿、養眼、大土豪”三寶,也成了被解構與調侃的對象。

比如《浪漫的體質》裡那樣,一提到愛情,女主不再是過去一副痴戀童話的表情,而是直接說:

我喜歡講愛情的電視劇

因為實際上不會有

當韓劇不再「狗血」

《浪漫的體質》(2019)

男女主搭訕,男主不再是抱起女主旋轉,而是嚇得直接躲開,還說自己也差點連帶著摔傷。

當韓劇不再「狗血」

《浪漫的體質》(2019)

20年狂風暴雨的成長,韓劇似乎也長成了大人,能夠笑話當年小時候的自己了。

04

雖然戀愛劇遙遙領先,但就此判定韓劇在國劇之上,仍然有失公允。

回到14年前的那個問題,它威脅到國劇了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遠的不說,《延禧攻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親愛的,熱愛的》《長安十二時辰》等等,都是熱搜的種子選手,其中兩部還遠走他鄉,實現了翻拍與海外流媒體收購播放權的飛躍。

另一邊,港劇星火未滅,臺劇HBO加持,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便滌盪了之前的低迷。

海外觀眾對國劇的記憶,終於不再停留在《三國》與《還珠》,而是當下的最新的國劇面貌。

當韓劇不再「狗血」

《延禧攻略》(2018)

“韓劇威脅論”消解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既然如此,韓劇的擴展之路走到哪兒了?

移位。從熟悉向陌生的移位。

還是以戀愛劇為例。

首先,是從童話式戀愛劇到反映當代愛情的戀愛劇的轉換。

《春夜》就藉著“出軌”標籤,走進了當下30+女性的都市戀愛觀的萬花筒裡。

劇中的三個女兒,一個稀裡糊塗隨便談談,一個受戀愛上下級觀念的挾制,一個結了婚才發現丈夫家暴。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些議題的討論,是導演的訴求而非市場的需要。

朝市場妥協當然是韓劇的一貫做法,但是隨著製作純熟,韓劇顯然找到了藝術與市場運作的平衡點。

當韓劇不再「狗血」

《春夜》(2019)

其次,是戀愛元素向不同劇別的延展。

以青春偶像牽頭的韓劇,現在幾乎是將戀愛作為佐料提煉,平鋪在各個低戀愛頻的韓劇裡,為主線作配。

比如《機智的監獄生活》《輔佐官:改變世界的人們》,一個囚犯,一個政客,怎麼想也不會覺得他們的戀愛有多甜。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當韓劇不再「狗血」

《愛情是什麼》(1991)

可那時候,根本沒人提什麼“韓劇威脅論”,因為央視自己隨便一出手就是精品。

劉曉慶版《武則天》、陳曉旭版《紅樓夢》,不是正史,就是名著;

《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輕喜劇,編劇王朔撐場,大牌輪流作配,底氣十足。

當韓劇不再「狗血」

《編輯部的故事》(1992)

就連製作最為節省的TVB,也是隔三差五就甩出一部新版武俠,輕鬆吊打韓劇。

然而97年金融風暴前後,韓劇再次開啟新一輪的變革。

愛情劇的風頭轉向家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女人們》均以驚人的超50%收視率收官。

相比之下,國劇仍在《西遊記》《三國演義》裡打轉轉,唯一的兩部青春劇《十八歲的天空》《命運的承諾》,也並沒有掀起太長遠的水花。

當韓劇不再「狗血」

《看了又看》(1998)

直到2000年前後,韓國將“文化立國”納入實際行動,娛樂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進力。

一下子,影視兩股力量開始產生分支,韓影走上了文藝兼嚴肅的陽光道,韓劇踏入了文化包裝、全民娛樂的獨木橋。

就此,戀愛劇正式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偶像時代”。

這時期的戀愛劇,畫面乾淨,情感細膩,以悲傷為基調,以搞笑來調色。

《女主播的故事》因為太過火爆,還在停播後播出了特別花絮,再次吸引觀眾;

《藍色生死戀》裡,患白血病的妹妹與哥哥從小到大的相知相守一直都是淚點,不僅捧紅了宋慧喬、宋承憲、元斌,連小小年紀的文根英也成了人見人愛的國民妹妹;

《茶母》在引發觀劇狂潮的同時,更讓人觀劇成癮,引發“茶母綜合症”,無茶母不歡。

當韓劇不再「狗血」

《藍色生死戀》(2000)

2005年開始,洪氏姐妹成為編劇界的新代表,由她們監督的《豪傑春香》《我的女孩》《原來是美男啊》《我的女友是九尾狐》幾乎是以浪漫喜劇見長。

一手推出《大長今》的MBC,更是吊打同期所有偶像勵志劇,電視劇居然還能這麼拍:

將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現代化包裝,使其融入人物不屈不撓的成長線,引發追劇觀眾愛屋及烏,不僅傾心於劇本身,還將精力投入到所有與劇有關的事物中去。

2000年以來的韓劇,既是韓劇又不僅僅是韓劇,它承載了更多的東西,它正以最快的速度,成為某種更像它自己的獨立存在。

03

雖然擅長造劇,但是真正稱得上是“神劇”的韓劇,其實不多。

距離《大長今》在中國首播十年後,最近一次引發收視狂潮的“神劇”,非《請回答》系列莫屬。

比起更貼近戀愛的《請回答1997》和《請回答1994》,2015年播出的《請回答1988》再次迴歸家庭。

憑藉著超暖心的臺詞,超細膩的日常呈現,導演申源浩把土裡土氣的1988年包裝成了最受觀眾歡迎的喜劇催淚彈。

當韓劇不再「狗血」

雖然畫面充滿“土味”,人物也很誇張,它卻拿到了前所未有的9.7的超高評分,時隔多年,無論家庭還是戀愛仍被反覆討論,稱為“神劇”當之無愧。

與當今熱搜鎖住輿論,大搞三觀監控的國劇相比,近幾年的韓劇裡,戀愛的多樣性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幾乎成了加長版的電影化戀愛哲學敘事。

《請回答1988》裡,他會因膽怯而退縮,從此與戀人錯過;

《密會》裡,他才華橫溢卻專一於一個有婦之夫;

《請吃飯的漂亮姐姐》裡,他會愛上自己姐姐的閨蜜,並給她突破職場潛規則的勇氣;

而最近一部戀愛劇《春夜》,單親爸爸發現喜歡上熟人的女友後,依然窮追不捨。

漫長的青春暗戀,姐弟戀,出軌戀,毫無感情基礎的互相取暖,所有關乎人的感情都被韓劇包容進去了。

當韓劇不再「狗血」

《春夜》(2019)

時間帶來了進化與熟練,更帶來了自嘲勇氣。

繼前期戀愛劇“車禍、癌症、治不好”三寶之後,中期的“長腿、養眼、大土豪”三寶,也成了被解構與調侃的對象。

比如《浪漫的體質》裡那樣,一提到愛情,女主不再是過去一副痴戀童話的表情,而是直接說:

我喜歡講愛情的電視劇

因為實際上不會有

當韓劇不再「狗血」

《浪漫的體質》(2019)

男女主搭訕,男主不再是抱起女主旋轉,而是嚇得直接躲開,還說自己也差點連帶著摔傷。

當韓劇不再「狗血」

《浪漫的體質》(2019)

20年狂風暴雨的成長,韓劇似乎也長成了大人,能夠笑話當年小時候的自己了。

04

雖然戀愛劇遙遙領先,但就此判定韓劇在國劇之上,仍然有失公允。

回到14年前的那個問題,它威脅到國劇了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遠的不說,《延禧攻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親愛的,熱愛的》《長安十二時辰》等等,都是熱搜的種子選手,其中兩部還遠走他鄉,實現了翻拍與海外流媒體收購播放權的飛躍。

另一邊,港劇星火未滅,臺劇HBO加持,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便滌盪了之前的低迷。

海外觀眾對國劇的記憶,終於不再停留在《三國》與《還珠》,而是當下的最新的國劇面貌。

當韓劇不再「狗血」

《延禧攻略》(2018)

“韓劇威脅論”消解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既然如此,韓劇的擴展之路走到哪兒了?

移位。從熟悉向陌生的移位。

還是以戀愛劇為例。

首先,是從童話式戀愛劇到反映當代愛情的戀愛劇的轉換。

《春夜》就藉著“出軌”標籤,走進了當下30+女性的都市戀愛觀的萬花筒裡。

劇中的三個女兒,一個稀裡糊塗隨便談談,一個受戀愛上下級觀念的挾制,一個結了婚才發現丈夫家暴。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些議題的討論,是導演的訴求而非市場的需要。

朝市場妥協當然是韓劇的一貫做法,但是隨著製作純熟,韓劇顯然找到了藝術與市場運作的平衡點。

當韓劇不再「狗血」

《春夜》(2019)

其次,是戀愛元素向不同劇別的延展。

以青春偶像牽頭的韓劇,現在幾乎是將戀愛作為佐料提煉,平鋪在各個低戀愛頻的韓劇裡,為主線作配。

比如《機智的監獄生活》《輔佐官:改變世界的人們》,一個囚犯,一個政客,怎麼想也不會覺得他們的戀愛有多甜。

當韓劇不再「狗血」

《機智的監獄生活》(2017)

最後,跳出舒適圈嘗試更多題材。

韓國的戀愛劇成了香餑餑,但他們並非止步於此。還是以《大長今》為例,這是迄今為止文化感最重的一部劇,傳統食物、服飾無處不在。

可之後的韓劇並未趁勝追擊,依然開拓現代劇的疆域。就連《王國》(Netflix出品,但編劇是韓國的)這種古裝劇,也有了皇帝成屍,禍害全國的超現代設定。

"

“他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韓星具惠善與安宰賢離婚風波已過去兩週,此番狗血引發的熱度前所未有。

除了兩人花式戀愛,以及婚後參加真人秀《新婚日記》《新西遊記》,肉眼可見的真愛日常引人遐想之外,大部分中國粉絲認識他們,還是通過兩部韓劇。

具惠善曾是《花樣男子》(韓版《流星花園》)的女主角金絲草,安宰賢是《來自星星的你》裡全智賢的弟弟,從根本上奠定了國內觀眾對其的識別度,成為引爆熱搜的基礎。

以劇帶人更典型的受益者,是兩月前造成娛樂圈地震的“雙宋”。

從一起合作《太陽的後裔》時陷入戀愛到離婚的三年裡,《太陽的後裔》裡男女主角的互撩日常,就是許多觀眾心裡宋仲基和宋慧喬現實的人生劇本。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太陽的後裔》(2016)

再往前看,《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劇在千禧年後迅速佔領中國市場,宋慧喬、宋承憲、Rain等韓星順勢爆紅。

更印證了一句話,觀眾認得的韓星,大多都是跟著劇走的。

其中偶像劇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國內也有導演、演員炮轟韓劇,稱韓劇製作粗糙卻佔去大半國劇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9月,湖南衛視首播《大長今》,劇情緊湊,畫面精緻,勵志女主的成長線設計,突然間打破了以悲傷、失憶、絕症為主的韓劇規則。

一夜爆火的不只有李英愛,“粗糙”正式成了韓劇的過去式。

與此同時,韓星的電視劇紅利時代來臨。眼下韓星能夠站在中國娛樂輿論的巔峰,不過是當年努力的結果而已。

當韓劇不再「狗血」

《大長今》(2003)

反觀國劇,當年大腕集體炮轟韓劇搶佔市場,並沒有讓國劇立即成為商機。

《大長今》以正史人物或事件為基礎,臺詞、道具、畫面加入現代元素,讓人物的個性與表現方式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思維。

這恰好也是韓劇最具威脅性的一點:即時性

就在大多數國外觀眾沉迷當下的韓劇時,對國劇的認識還停留在90年代末的《三國演義》和《還珠格格》。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點,韓劇與國劇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從韓劇的發展,尤其是我們最熟知的戀愛劇來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01

1962年1月19日,國營電視臺KBS製作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劇《我也要做人》

內容非常政治化,說的是一個為自己人生自由奮鬥的主人翁,孜孜不倦反抗北朝鮮的故事。

三年後,1964年12月,民營電視臺TBC拍出了韓劇史上第一部日播劇《下著雪》與歷史劇《童養媳》

60年代的韓劇,要麼製作相當粗糙,傾向嚴重;要麼是挑戰觀眾三觀,挑逗眼球。

比如1969年的《青蛙丈夫》,主題是婚外戀,“青蛙是兩棲動物,你的丈夫生活在何地?”講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丈夫在外與祕書藕斷絲連,妻子反以且行且珍惜的態度保護家庭。

70年代,韓劇跟上時代,一頭扎進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裡。這個十年,也迎來了韓劇史上第一個長劇年代。

講述“以犧牲自己為美德”的《娘娘》,從1970年3月一直播到隔年1月,共253集;

1971年開始,MBC的《繼母》從開播到停播橫跨一年半的時間;

其後,《搜查班長》歷時18年才終於完結,1980年開播的《田園日記》更是花了22年零兩月才完結。

當韓劇不再「狗血」

(播放1077集的《田園日記》,堪稱“韓國最長電視劇”)

這些所謂從出生陪伴到老死的劇集,也讓觀眾產生共情,不忍離去。

這一切也讓韓劇編劇意識到,要緊跟觀眾的腳步走,催淚式的傳統愛情劇才是觀眾的心頭肉。

7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了80年代就急速凋零。

因為政局變化,電視臺被強行合併,以平民愛情、傳統女性為主題的日播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傾向明顯的單劇。

泥沙俱下的時代,大量湧現的製作,確實能直戳人們的神經,但也容易因挖掘過深,題材重複,引導太過消極而引起反彈。

好在,MBC的《火鳥》所代表的mini劇誕生了,不得不說它對韓劇起到極大的改良作用。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在KBS-2播出的《電視劇遊戲》,因為讓觀眾投票決定男女主角是否該離婚,一鼓作氣將傳統愛情劇推向進階的關鍵點。

02

1990年,韓國的文人政府時代來臨,KBS被迫縮小規模,民營的SBS成立,國、民並行幕後製作開始了。

同時歲月更替,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韓劇的類型開始分流。

以關注個人小事與成長的Trendy Drama時髦的青春偶像類型劇與Sit-com這種三十分鐘內的情景劇,就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不僅韓劇在稀釋自身的沉重與嚴肅,這時候的國劇也像是莫名注入了一股小清新那樣歡快。

1993年,央視引進韓劇《嫉妒》後又引進了《愛情是什麼》,後者至今被認為是引爆第一波“韓流”的狠角色。

當韓劇不再「狗血」

《愛情是什麼》(1991)

可那時候,根本沒人提什麼“韓劇威脅論”,因為央視自己隨便一出手就是精品。

劉曉慶版《武則天》、陳曉旭版《紅樓夢》,不是正史,就是名著;

《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輕喜劇,編劇王朔撐場,大牌輪流作配,底氣十足。

當韓劇不再「狗血」

《編輯部的故事》(1992)

就連製作最為節省的TVB,也是隔三差五就甩出一部新版武俠,輕鬆吊打韓劇。

然而97年金融風暴前後,韓劇再次開啟新一輪的變革。

愛情劇的風頭轉向家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女人們》均以驚人的超50%收視率收官。

相比之下,國劇仍在《西遊記》《三國演義》裡打轉轉,唯一的兩部青春劇《十八歲的天空》《命運的承諾》,也並沒有掀起太長遠的水花。

當韓劇不再「狗血」

《看了又看》(1998)

直到2000年前後,韓國將“文化立國”納入實際行動,娛樂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進力。

一下子,影視兩股力量開始產生分支,韓影走上了文藝兼嚴肅的陽光道,韓劇踏入了文化包裝、全民娛樂的獨木橋。

就此,戀愛劇正式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偶像時代”。

這時期的戀愛劇,畫面乾淨,情感細膩,以悲傷為基調,以搞笑來調色。

《女主播的故事》因為太過火爆,還在停播後播出了特別花絮,再次吸引觀眾;

《藍色生死戀》裡,患白血病的妹妹與哥哥從小到大的相知相守一直都是淚點,不僅捧紅了宋慧喬、宋承憲、元斌,連小小年紀的文根英也成了人見人愛的國民妹妹;

《茶母》在引發觀劇狂潮的同時,更讓人觀劇成癮,引發“茶母綜合症”,無茶母不歡。

當韓劇不再「狗血」

《藍色生死戀》(2000)

2005年開始,洪氏姐妹成為編劇界的新代表,由她們監督的《豪傑春香》《我的女孩》《原來是美男啊》《我的女友是九尾狐》幾乎是以浪漫喜劇見長。

一手推出《大長今》的MBC,更是吊打同期所有偶像勵志劇,電視劇居然還能這麼拍:

將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現代化包裝,使其融入人物不屈不撓的成長線,引發追劇觀眾愛屋及烏,不僅傾心於劇本身,還將精力投入到所有與劇有關的事物中去。

2000年以來的韓劇,既是韓劇又不僅僅是韓劇,它承載了更多的東西,它正以最快的速度,成為某種更像它自己的獨立存在。

03

雖然擅長造劇,但是真正稱得上是“神劇”的韓劇,其實不多。

距離《大長今》在中國首播十年後,最近一次引發收視狂潮的“神劇”,非《請回答》系列莫屬。

比起更貼近戀愛的《請回答1997》和《請回答1994》,2015年播出的《請回答1988》再次迴歸家庭。

憑藉著超暖心的臺詞,超細膩的日常呈現,導演申源浩把土裡土氣的1988年包裝成了最受觀眾歡迎的喜劇催淚彈。

當韓劇不再「狗血」

雖然畫面充滿“土味”,人物也很誇張,它卻拿到了前所未有的9.7的超高評分,時隔多年,無論家庭還是戀愛仍被反覆討論,稱為“神劇”當之無愧。

與當今熱搜鎖住輿論,大搞三觀監控的國劇相比,近幾年的韓劇裡,戀愛的多樣性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幾乎成了加長版的電影化戀愛哲學敘事。

《請回答1988》裡,他會因膽怯而退縮,從此與戀人錯過;

《密會》裡,他才華橫溢卻專一於一個有婦之夫;

《請吃飯的漂亮姐姐》裡,他會愛上自己姐姐的閨蜜,並給她突破職場潛規則的勇氣;

而最近一部戀愛劇《春夜》,單親爸爸發現喜歡上熟人的女友後,依然窮追不捨。

漫長的青春暗戀,姐弟戀,出軌戀,毫無感情基礎的互相取暖,所有關乎人的感情都被韓劇包容進去了。

當韓劇不再「狗血」

《春夜》(2019)

時間帶來了進化與熟練,更帶來了自嘲勇氣。

繼前期戀愛劇“車禍、癌症、治不好”三寶之後,中期的“長腿、養眼、大土豪”三寶,也成了被解構與調侃的對象。

比如《浪漫的體質》裡那樣,一提到愛情,女主不再是過去一副痴戀童話的表情,而是直接說:

我喜歡講愛情的電視劇

因為實際上不會有

當韓劇不再「狗血」

《浪漫的體質》(2019)

男女主搭訕,男主不再是抱起女主旋轉,而是嚇得直接躲開,還說自己也差點連帶著摔傷。

當韓劇不再「狗血」

《浪漫的體質》(2019)

20年狂風暴雨的成長,韓劇似乎也長成了大人,能夠笑話當年小時候的自己了。

04

雖然戀愛劇遙遙領先,但就此判定韓劇在國劇之上,仍然有失公允。

回到14年前的那個問題,它威脅到國劇了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遠的不說,《延禧攻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親愛的,熱愛的》《長安十二時辰》等等,都是熱搜的種子選手,其中兩部還遠走他鄉,實現了翻拍與海外流媒體收購播放權的飛躍。

另一邊,港劇星火未滅,臺劇HBO加持,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便滌盪了之前的低迷。

海外觀眾對國劇的記憶,終於不再停留在《三國》與《還珠》,而是當下的最新的國劇面貌。

當韓劇不再「狗血」

《延禧攻略》(2018)

“韓劇威脅論”消解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既然如此,韓劇的擴展之路走到哪兒了?

移位。從熟悉向陌生的移位。

還是以戀愛劇為例。

首先,是從童話式戀愛劇到反映當代愛情的戀愛劇的轉換。

《春夜》就藉著“出軌”標籤,走進了當下30+女性的都市戀愛觀的萬花筒裡。

劇中的三個女兒,一個稀裡糊塗隨便談談,一個受戀愛上下級觀念的挾制,一個結了婚才發現丈夫家暴。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些議題的討論,是導演的訴求而非市場的需要。

朝市場妥協當然是韓劇的一貫做法,但是隨著製作純熟,韓劇顯然找到了藝術與市場運作的平衡點。

當韓劇不再「狗血」

《春夜》(2019)

其次,是戀愛元素向不同劇別的延展。

以青春偶像牽頭的韓劇,現在幾乎是將戀愛作為佐料提煉,平鋪在各個低戀愛頻的韓劇裡,為主線作配。

比如《機智的監獄生活》《輔佐官:改變世界的人們》,一個囚犯,一個政客,怎麼想也不會覺得他們的戀愛有多甜。

當韓劇不再「狗血」

《機智的監獄生活》(2017)

最後,跳出舒適圈嘗試更多題材。

韓國的戀愛劇成了香餑餑,但他們並非止步於此。還是以《大長今》為例,這是迄今為止文化感最重的一部劇,傳統食物、服飾無處不在。

可之後的韓劇並未趁勝追擊,依然開拓現代劇的疆域。就連《王國》(Netflix出品,但編劇是韓國的)這種古裝劇,也有了皇帝成屍,禍害全國的超現代設定。

當韓劇不再「狗血」

《王國》(2019)

韓劇是否會成了美劇、英劇那樣獨立的類別,尚未可知。但就目前來看,舊時的韓式賣點正悄然退去,取而代之是新一輪文化吸納。

野心,讓韓劇從當年的青春偶像移位成了一種向上而獨立的創造。或許再過幾年,當我們談到韓劇時,心裡想到就不再是青春偶像,而是韓劇本身:一種包羅萬象,複雜深刻的文化類別。

而這對國劇來說,正是值得借鑑的地方。

現在的國劇雖然在激活熱搜、造星方面卓有成效,但劇本多數來自網文頭部IP,演員多以戲骨配流量為主,與其說吸納並蛻變,還不如說是消耗。

劇本、演員對了,異軍突起如《長安十二時辰》就是僅此一夏的奇蹟。但縱觀市場,品質參差不齊,很難形成持續而穩定的海外形象打造。

而《親愛的,熱愛的》這類流行時一頭熱的話題性作品,也只是停留在當下,其美學風格,還不如20年前的《大明宮詞》更有國劇風範。

國劇熱鬧,資本活絡,自然是好,但要形成品牌,國劇還需時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