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在他的最後一部大作《鹿鼎記》中,生動書寫了一個組織龐大、行動隱祕的反清復明的民間組織——天地會。天地會的成員武功高強,以忠勇著稱,其總舵主陳近南更是文韜武略,正氣凜然,江湖上聞名遐邇,都稱“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實際上,陳近南不僅僅出現於文學作品中,真實的陳近南,在歷史上也值得大書特書。

“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淺談歷史上的陳近南

1.天地會:何以立於天地之間?

創建於清朝初年的天地會,堪稱神祕,從清軍入關,一直到晚清,這個組織的名字都不停的出現在統治者的耳邊,讓清廷十分困擾。按照最新的研究,天地會,又稱洪門,在清朝乃至近代史上影響深遠。天地會(洪門)與青幫、白蓮教並稱紅花綠葉白蓮藕,而象徵天地會的“紅花”排在首位,可見其“江湖地位”之高(參考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天地會(一)》)。

天地會會眾較多,存在時間較長,勢力範圍較大。之所以叫“天地會”,是源於入會兄弟之間“指天為父,指地為母,歃血證盟”的約定。外界多稱之為“天地會”,實際上對內都自稱“洪門”。“洪”字來源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洪武的第一個字,以彰顯洪門反清復明的宗旨。

“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淺談歷史上的陳近南

因為天地會是個隱祕的組織,所以關於它的創始人,目前還頗具爭議,例如:臺灣洪門尊陳近南為始祖,承認陳近南就是天地會的創始人,但也有人認為洪門的創始人另有其人。那陳近南到底是何人?金庸先生筆下的陳近南,和歷史相符嗎?

2.陳近南:何以揚名於臺灣?

陳近南,原名陳永華,字復甫,福建章臺人。他的父親名叫陳鼎,是明朝崇禎年間的進士。崇禎死後,正統意義上的明朝滅亡,鄭成功作為明朝遺臣,固守廈門和金門,意圖恢復明朝江山。為此,鄭成功延攬天下名士,希望能夠助自己一臂之力。這個時候,“兵部侍郎”王忠孝向鄭成功推薦了陳近南。陳近南為人直爽,在和鄭成功談論天下大事時,在關鍵的問題上,總能一語中的,讓鄭成功非常欣賞,鄭成功甚至稱陳近南為“臥龍先生”。(參考:星島環球網《陳近南與陳永華》)

“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淺談歷史上的陳近南

鄭成功帶著數十萬大軍趕走荷蘭人,收復臺灣以後,臺灣的生產力不足以自給自足。當時的臺灣孤懸海外,順治和康熙在大陸沿海施行極其嚴酷的“沿海遷界”政策,大大增加了鄭成功從大陸獲取補給的困難,陳近南力排眾議,建議鄭成功和日本、東南亞通商,以解決糧食問題。

鄭成功去世後,其子鄭經統治臺灣,對陳近南非常尊敬,每逢大事,必請教陳近南。這一期間,陳近南對臺灣內政方面幫助很大,陳近南親自制定的屯田制度,讓臺灣實現一年三熟,不僅讓臺灣百姓豐衣足食,還組織他們在農閒的時候操練軍陣,為鄭氏政權固守臺灣解決了後顧之憂(下圖為臺灣陳近南雕像)。

“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淺談歷史上的陳近南

陳近南對臺灣最顯著的貢獻,在教育層面,陳近南為臺灣修建孔廟,設立學堂,並且在臺灣設立了國子監,在下轄州縣都設立官學,要求臺灣高山族的兒童都進行入學教育。為了鼓勵孩子讀書,陳近南還規定了,凡是家中有孩子讀書者,可以免除部分徭役,這一舉措讓多年來被稱為“蠻荒之地”的臺灣,逐漸變成了文化之島,對臺灣的發展影響巨大。臺灣的教育能得到迅猛發展,陳近南功不可沒。(參考:《國家人文歷史·治臺有方的功臣陳近南》)

3.陳近南:為何要建立天地會?

清軍入關之後,南明弘光帝、隆武帝皆以失敗告終,南明小朝廷江河日下。鄭成功佔據東南(下圖),幾次北伐都未成功,清軍步步緊逼,鄭成功決定積蓄力量,收復被荷蘭人佔領的臺灣,作為立足之地。在攻打臺灣之前,陳近南建議創立天地會,不僅可以繼續招納人才為明朝效力,而且在政治方面也是一種退路。這種提議得到了鄭成功的支持,鄭成功按照陳近南的思路,派遣部下深入民間,發展會眾,宣揚反清復明。

“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淺談歷史上的陳近南

當然,關於天地會,也曾流傳過“西魯傳說”,認為天地會是由6位僧人創立,頗具神話色彩。但從歷史角度來說,這個觀點可信度並不高。

據《臺灣通史》中記載:

天地會者,相傳為延平郡王(指鄭成功)所立,以光復明室者也。

“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淺談歷史上的陳近南

在現存的若干天地會會書中,《守先閣天地會文件》中記載,陳近南在天地會創建之初,“做先生,教習兄弟……在起義時,恩深義重。”所以不難看出,陳近南在天地會早期的作用很明顯。因此,很多專家稱,天地會最初是鄭成功所創立,但鄭成功忙於軍政大事,天地會的真正運作者,應該就是陳近南。所陳近南是天地會的創始人,並不為過。

“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淺談歷史上的陳近南

因為天地會會書都是手抄版本,所以內容不一,但在很多天地會會書之中,都對陳近南歌功頌德。從陳近南治理臺灣的政績可以看出,陳近南此人頗具智慧,天地會在創立初期,陳近南廣納賢士,在大陸颳起了一陣“反清復明”的政治風暴。以至於,後來天地會衍生了“小刀會”、“紅花會”、“平頭會”等分會,但他們仍舊以“反清復明”為主要綱領,對清朝乃至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遠。再加上陳近南滿腔忠義,以德服人,所以天下英雄都為之折服。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陳近南應該不似金庸筆下“武功高強”的總舵主,而是一位深諳名族大義,號召力極強的“帶頭大哥”。

4.陳近南去世:對祖國統一有何影響?

公元1680年,陳近南於臺灣病逝,享年46歲。鄭經親自為其弔喪,並且諡號“文正”,“文正”這個諡號被稱為文臣的最高待遇,可見,臺灣的鄭氏政權對陳近南的貢獻極其認可。陳近南被葬在臺南縣柳營鄉,臺灣當地民眾為他建廟祭拜。因為陳近南原名陳永華,如今在臺灣還有“永華宮”“永華路”等為紀念陳近南而命名的建築或道路(下圖為臺灣陳近南墓)。

“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淺談歷史上的陳近南

陳近南的去世對臺灣政權影響很大,鄭氏政權也經歷了動盪。3年後,康熙委派施琅攻打臺灣,臺灣正式被清朝統一。據《清聖祖實錄》記載,陳近南去世時,清朝大臣李光地曾向康熙上奏說:

“臺灣長久以來沒有被收復,主要是由於陳永華經營有方。今上天討厭戰亂,讓他殞命,從此臺灣的收復將指日可待。”

“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淺談歷史上的陳近南

李光地是康熙身邊著名的漢臣,也是向康熙舉薦施琅之人,對康熙收復臺灣起了很大作用。李光地認為:臺灣之所以一直沒有收復,就是因為陳近南經營有方,如今陳近南一死,收復臺灣就指日可待了。可見,不僅臺灣的鄭氏政權認為陳近南對臺灣作用很大,連清朝也如此認為。

5.陳近南已逝,天地會去哪了?

康熙收復臺灣,代表“明朝”政權的最後一個據點消失了,之後,在中國的廣東、福建和新疆等地,天地會仍舊在活動。乾隆年間,在臺灣林爽文叛清之時,有不少天地會成員遠赴寶島,支持林爽文,只可惜乾隆派大將福康安親自去臺灣鎮壓,最終林爽文失敗,天地會損失慘重,甚至一些骨幹成員逃到了東南亞。

“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淺談歷史上的陳近南

到了嘉慶年間,天地會衍生了“小刀會”“平頭會”等組織,而且,天地會以“洪門”的身份繼續存在。但此時,“反清復明”的重任已經在會眾心目中淡了許多,因為會眾眾多,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所以類似於打架鬥毆、聚眾賭博等事件屢有發生,洪門似乎從一個充滿民族大義的組織,逐漸改變了性質,但仍舊有許多滿懷家國情懷之人,繼續通過“幫會”這種獨特的方式執行者自己的使命。

“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淺談歷史上的陳近南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帶動了大革命浪潮,海外的洪門為大革命提供了許多經費。清朝滅亡後,洪門兩極分化,一部分成為大家熟知的黑幫,另一部分愛國志士則發展成了近代的政黨——致公黨,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為中華民族做出巨大的貢獻。

6.總結:三十二載英雄跡,三百年來大義歌

金庸雖然刻畫了一個性格飽滿、俠之大者的陳近南。歷史上的陳近南遠比金庸筆下的“總舵主”更加有血有肉。陳近南在臺灣耕耘32年,輔佐鄭成功父子,為臺灣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有人說:“陳近南在臺灣對抗清朝,在一定意義上,他阻止了國家的統一。”筆者認為,我們需要辯證的歷史觀,不能僅僅站在清朝的角度,或者僅僅站在明朝遺臣的角度。清朝也好、鄭氏臺灣也好,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從當時的歷史和民族角度來看,陳近南是沒有錯的。

“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淺談歷史上的陳近南

歷史上的陳近南,擁有高尚的家國情懷,優秀的治理才能,以及為大義而獻身的精神。他創建的天地會(洪門),直到300多年來,還繼續影響著中華民族。我華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在國破家亡、民族為難之時,有無數敢於獻身、敢於奉獻的中華兒女,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足以強盛,我們的民族才足以偉大。

本文為博史通今“精耕清史”系列原創之一,侵權必究,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臺灣通史》《南明史》《延平二王遺集》《清聖祖實錄》《國家人文歷史·治臺有方的功臣陳近南》《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天地會(一)》,星島環球網《陳近南與陳永華》,劉聯珂《中國幫會三百年革命史》,蕭一山.《天地會起源考》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