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芳:將醫療事業融入生命'

"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是一門呵護人的健康、解除人的不適而產生的科學,而醫生使命也蘊含其中。在半個世紀前,上黨大地就有這樣一位好醫生——趙雪芳。她先後被授予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山西省勞動模範、長治市特級勞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並於1994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枚白求恩獎章。她的名字被人民牢記,她的精神歷久彌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熠熠生輝。

A

追憶 一個人救治了許多人

"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是一門呵護人的健康、解除人的不適而產生的科學,而醫生使命也蘊含其中。在半個世紀前,上黨大地就有這樣一位好醫生——趙雪芳。她先後被授予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山西省勞動模範、長治市特級勞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並於1994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枚白求恩獎章。她的名字被人民牢記,她的精神歷久彌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熠熠生輝。

A

追憶 一個人救治了許多人

趙雪芳:將醫療事業融入生命

長治市醫院醫護人員在趙雪芳銅像前宣誓。

1936年12月,趙雪芳出生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原李圪瘩鄉次灘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飽嘗了舊社會的苦難和艱辛,目睹了人們缺醫少藥的悲慘境遇後,她自幼便立志要做一名救死扶傷,為廣大人民群眾解除病痛的好醫生。1963年從山西醫學院畢業的她,被分配到長治市人民醫院工作。自從參加工作以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醫療崗位上,勤勤懇懇地工作,默默無聞地奉獻。

據趙雪芳當年帶過的一位醫生回憶,趙雪芳對待農村地區的女性有種難得的親情,那裡很多婦女婦科發病率極高,但受當時交通、經濟條件限制,很少主動到醫院就診治療。那時趙雪芳經常到偏僻的山村為婦女普查疾病。婦科檢查本是項又髒又累的事,她卻始終保持著和藹的態度和認真負責的精神。特別是當她遇到五六十歲的農村年長些的女性時,總是一再地動員說:“回去把你們這麼大年齡的女性都叫來好嗎?你們這個年齡段最容易發病了,我幫大家都檢查一下。”有時結束一天的工作已是深夜,可無論多累她都會打掃衛生,並整理好用過的每一件物品,方便第二天工作使用。

從醫三十餘年,趙雪芳幾乎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只要有患者,她就有工作。然而,當她把生的希望和人間的溫暖送給別人時,病魔正無情地向她逼近。她先後患了膀胱癌和直腸癌,在做了兩次大手術後,她仍然拖著虛弱的身體奔忙於病房與手術室之間。再後來罹患肺癌,生命即將走到最後一刻,她仍在堅持為患者診治。在她患病期間,僅1996年到1998年,共出門診2600多人次,手術250多臺次,搶救危重病人500多人次,帶領醫療小分隊下鄉普查病情1000多人次。

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技,嚴謹的作風,練就了趙雪芳過硬的本領,在她為數萬名患者解除病痛期間,從未出過一次差錯。1993年12月9日,中共山西省委授予她“人民的好醫生”光榮稱號,1994年4月,全國婦聯授予她“巾幗建功標兵”稱號,原國家衛生部、人事部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授予她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枚白求恩獎章,1997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B

感人 細節浸潤“雪芳精神”

1998年5月31日,趙雪芳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她生前說過這樣一句話:“醫生不能脫離臨床,更不能離開病人,一名離開病人的醫生,就等於沒有了生命價值。”這是她踐行共產黨員為民服務理念最好的詮釋和見證。斯人已逝,但是她為民服務、心繫患者的精神卻被一直傳遞了下去。

“記得我剛進入市醫院實習,趙老師主刀為一名宮縮乏力的孕婦做剖宮產術,那時醫療條件較差,設備較為老化。當趙老師將孩子從產婦腹中取出時,按照常規應緊急用吸引器吸出孩子口腔中的羊水,可當時吸引器不能用,趙老師非常生氣,她一邊緊急處理胎兒,一邊批評巡迴護士沒有做好準備工作。我的腦海裡一下子閃過‘這個主任可真厲害!’的想法,但隨後她的舉動卻讓我終生難忘,只見趙老師情急之下用嘴一口一口地將羊水吸了出來。”至今一位曾跟隨趙雪芳學習的產科醫生仍清晰地記得,當家屬瞭解了情況對她表示感謝時,趙雪芳非常平靜地說:“挽救生命是我們做醫生的天職,我想我們的每一位醫生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這樣做的。”

不僅如此,趙雪芳刻苦鑽研的精神,為當時上黨地區醫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上世紀50年代,受醫療設備和條件的限制,為了讓科內的同志準確掌握接產要領,鍛鍊助產士的指功,她找來一個完整的顱骨,縫製了一個大小如新生兒一般的小布人,連同一副骨盆,組成一套接產模具,結合解剖,為當時產科醫護人員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不僅如此,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她還潛心研製出H871、H872、H873號治療婦科疾病的良藥。

一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一名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默默工作了三十年的婦產科醫生,雖無豪言壯語,卻深深震撼了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心靈,在引發行業廣泛共鳴的同時,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反響。一時間,她的事蹟被國內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山西日報》《科技日報》《新華社每日電訊》《健康報》《長治日報》《工人日報》相繼刊登了她的感人故事,山西電視臺拍攝了《一個醫生的故事》,中央電視臺拍攝了《走近趙雪芳》,把人民的好醫生形象搬上了熒屏。

C

傳承 湧現“白求恩式”好醫生

如今,“雪芳精神”逐漸成為一個行業的標杆,在不同時期煥發著新的光輝。趙雪芳生前工作過的地方——長治市人民醫院,為了紀念這位人民愛戴的好醫生,特成立了“趙雪芳展覽館”,黨員捐款塑造了趙雪芳銅像。如今學習“雪芳精神”已經成為該院日常教育活動之一,清明節在銅像前獻花紀念、醫護人員崗前宣誓等活動一次次教育著醫護人員保持“醫者仁心”的從業心態。

"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是一門呵護人的健康、解除人的不適而產生的科學,而醫生使命也蘊含其中。在半個世紀前,上黨大地就有這樣一位好醫生——趙雪芳。她先後被授予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山西省勞動模範、長治市特級勞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並於1994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枚白求恩獎章。她的名字被人民牢記,她的精神歷久彌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熠熠生輝。

A

追憶 一個人救治了許多人

趙雪芳:將醫療事業融入生命

長治市醫院醫護人員在趙雪芳銅像前宣誓。

1936年12月,趙雪芳出生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原李圪瘩鄉次灘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飽嘗了舊社會的苦難和艱辛,目睹了人們缺醫少藥的悲慘境遇後,她自幼便立志要做一名救死扶傷,為廣大人民群眾解除病痛的好醫生。1963年從山西醫學院畢業的她,被分配到長治市人民醫院工作。自從參加工作以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醫療崗位上,勤勤懇懇地工作,默默無聞地奉獻。

據趙雪芳當年帶過的一位醫生回憶,趙雪芳對待農村地區的女性有種難得的親情,那裡很多婦女婦科發病率極高,但受當時交通、經濟條件限制,很少主動到醫院就診治療。那時趙雪芳經常到偏僻的山村為婦女普查疾病。婦科檢查本是項又髒又累的事,她卻始終保持著和藹的態度和認真負責的精神。特別是當她遇到五六十歲的農村年長些的女性時,總是一再地動員說:“回去把你們這麼大年齡的女性都叫來好嗎?你們這個年齡段最容易發病了,我幫大家都檢查一下。”有時結束一天的工作已是深夜,可無論多累她都會打掃衛生,並整理好用過的每一件物品,方便第二天工作使用。

從醫三十餘年,趙雪芳幾乎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只要有患者,她就有工作。然而,當她把生的希望和人間的溫暖送給別人時,病魔正無情地向她逼近。她先後患了膀胱癌和直腸癌,在做了兩次大手術後,她仍然拖著虛弱的身體奔忙於病房與手術室之間。再後來罹患肺癌,生命即將走到最後一刻,她仍在堅持為患者診治。在她患病期間,僅1996年到1998年,共出門診2600多人次,手術250多臺次,搶救危重病人500多人次,帶領醫療小分隊下鄉普查病情1000多人次。

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技,嚴謹的作風,練就了趙雪芳過硬的本領,在她為數萬名患者解除病痛期間,從未出過一次差錯。1993年12月9日,中共山西省委授予她“人民的好醫生”光榮稱號,1994年4月,全國婦聯授予她“巾幗建功標兵”稱號,原國家衛生部、人事部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授予她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枚白求恩獎章,1997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B

感人 細節浸潤“雪芳精神”

1998年5月31日,趙雪芳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她生前說過這樣一句話:“醫生不能脫離臨床,更不能離開病人,一名離開病人的醫生,就等於沒有了生命價值。”這是她踐行共產黨員為民服務理念最好的詮釋和見證。斯人已逝,但是她為民服務、心繫患者的精神卻被一直傳遞了下去。

“記得我剛進入市醫院實習,趙老師主刀為一名宮縮乏力的孕婦做剖宮產術,那時醫療條件較差,設備較為老化。當趙老師將孩子從產婦腹中取出時,按照常規應緊急用吸引器吸出孩子口腔中的羊水,可當時吸引器不能用,趙老師非常生氣,她一邊緊急處理胎兒,一邊批評巡迴護士沒有做好準備工作。我的腦海裡一下子閃過‘這個主任可真厲害!’的想法,但隨後她的舉動卻讓我終生難忘,只見趙老師情急之下用嘴一口一口地將羊水吸了出來。”至今一位曾跟隨趙雪芳學習的產科醫生仍清晰地記得,當家屬瞭解了情況對她表示感謝時,趙雪芳非常平靜地說:“挽救生命是我們做醫生的天職,我想我們的每一位醫生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這樣做的。”

不僅如此,趙雪芳刻苦鑽研的精神,為當時上黨地區醫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上世紀50年代,受醫療設備和條件的限制,為了讓科內的同志準確掌握接產要領,鍛鍊助產士的指功,她找來一個完整的顱骨,縫製了一個大小如新生兒一般的小布人,連同一副骨盆,組成一套接產模具,結合解剖,為當時產科醫護人員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不僅如此,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她還潛心研製出H871、H872、H873號治療婦科疾病的良藥。

一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一名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默默工作了三十年的婦產科醫生,雖無豪言壯語,卻深深震撼了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心靈,在引發行業廣泛共鳴的同時,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反響。一時間,她的事蹟被國內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山西日報》《科技日報》《新華社每日電訊》《健康報》《長治日報》《工人日報》相繼刊登了她的感人故事,山西電視臺拍攝了《一個醫生的故事》,中央電視臺拍攝了《走近趙雪芳》,把人民的好醫生形象搬上了熒屏。

C

傳承 湧現“白求恩式”好醫生

如今,“雪芳精神”逐漸成為一個行業的標杆,在不同時期煥發著新的光輝。趙雪芳生前工作過的地方——長治市人民醫院,為了紀念這位人民愛戴的好醫生,特成立了“趙雪芳展覽館”,黨員捐款塑造了趙雪芳銅像。如今學習“雪芳精神”已經成為該院日常教育活動之一,清明節在銅像前獻花紀念、醫護人員崗前宣誓等活動一次次教育著醫護人員保持“醫者仁心”的從業心態。

趙雪芳:將醫療事業融入生命

趙雪芳在照顧患者。

現任長治市人民醫院副院長、產科主任的宋雯霞剛剛走上醫療崗位時,便有幸成為了趙雪芳醫生的同事,她見證了趙雪芳為患者悉心醫治的許多難忘時刻。如今,延續著“雪芳精神”,她幾乎沒有休息日,在特別忙的時候,她和同事索性就吃住在科室。2017年9月8日,由中國醫師協會和白求恩精神研究會聯合舉辦的首屆“白求恩式好醫生”評選活動在北京舉行,宋雯霞榮獲“白求恩式好醫生”榮譽稱號。

無獨有偶,在“雪芳精神”的感召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晚萍不僅銳意革新在專業領域取得優異成績,而且她為患者傾注的熱情,付出的心血,也被患者銘記於心。曾經一位老人患肺癌入住呼吸科,因心情不佳總是與醫護人員發生口角。面對這種情況,王晚萍以晚輩的身份關心他的生活起居,甚至在其病情好轉出院後還經常打電話,並在患者要求下上門為對方診治。突然一天,老人說:“王主任,以前我那樣挑剔你們,是我不對。你這樣關心我,實在讓我佩服。你是非常難得的好醫生!”2018年,王晚萍被授予了第二屆“白求恩式好醫生”榮譽稱號。

趙雪芳已離開二十餘載,但是她的精神卻一直被廣大醫護人員學習和傳承。歷史不會忘記,百姓更不會忘記,在長治醫療衛生歷史上,曾有一位一心為患者的優秀黨員醫生,她的精神在新時期閃現著更燦爛的光輝。(來源:上黨晚報)

記者:張瑞英

"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是一門呵護人的健康、解除人的不適而產生的科學,而醫生使命也蘊含其中。在半個世紀前,上黨大地就有這樣一位好醫生——趙雪芳。她先後被授予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山西省勞動模範、長治市特級勞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並於1994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枚白求恩獎章。她的名字被人民牢記,她的精神歷久彌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熠熠生輝。

A

追憶 一個人救治了許多人

趙雪芳:將醫療事業融入生命

長治市醫院醫護人員在趙雪芳銅像前宣誓。

1936年12月,趙雪芳出生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原李圪瘩鄉次灘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飽嘗了舊社會的苦難和艱辛,目睹了人們缺醫少藥的悲慘境遇後,她自幼便立志要做一名救死扶傷,為廣大人民群眾解除病痛的好醫生。1963年從山西醫學院畢業的她,被分配到長治市人民醫院工作。自從參加工作以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醫療崗位上,勤勤懇懇地工作,默默無聞地奉獻。

據趙雪芳當年帶過的一位醫生回憶,趙雪芳對待農村地區的女性有種難得的親情,那裡很多婦女婦科發病率極高,但受當時交通、經濟條件限制,很少主動到醫院就診治療。那時趙雪芳經常到偏僻的山村為婦女普查疾病。婦科檢查本是項又髒又累的事,她卻始終保持著和藹的態度和認真負責的精神。特別是當她遇到五六十歲的農村年長些的女性時,總是一再地動員說:“回去把你們這麼大年齡的女性都叫來好嗎?你們這個年齡段最容易發病了,我幫大家都檢查一下。”有時結束一天的工作已是深夜,可無論多累她都會打掃衛生,並整理好用過的每一件物品,方便第二天工作使用。

從醫三十餘年,趙雪芳幾乎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只要有患者,她就有工作。然而,當她把生的希望和人間的溫暖送給別人時,病魔正無情地向她逼近。她先後患了膀胱癌和直腸癌,在做了兩次大手術後,她仍然拖著虛弱的身體奔忙於病房與手術室之間。再後來罹患肺癌,生命即將走到最後一刻,她仍在堅持為患者診治。在她患病期間,僅1996年到1998年,共出門診2600多人次,手術250多臺次,搶救危重病人500多人次,帶領醫療小分隊下鄉普查病情1000多人次。

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技,嚴謹的作風,練就了趙雪芳過硬的本領,在她為數萬名患者解除病痛期間,從未出過一次差錯。1993年12月9日,中共山西省委授予她“人民的好醫生”光榮稱號,1994年4月,全國婦聯授予她“巾幗建功標兵”稱號,原國家衛生部、人事部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授予她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枚白求恩獎章,1997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B

感人 細節浸潤“雪芳精神”

1998年5月31日,趙雪芳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她生前說過這樣一句話:“醫生不能脫離臨床,更不能離開病人,一名離開病人的醫生,就等於沒有了生命價值。”這是她踐行共產黨員為民服務理念最好的詮釋和見證。斯人已逝,但是她為民服務、心繫患者的精神卻被一直傳遞了下去。

“記得我剛進入市醫院實習,趙老師主刀為一名宮縮乏力的孕婦做剖宮產術,那時醫療條件較差,設備較為老化。當趙老師將孩子從產婦腹中取出時,按照常規應緊急用吸引器吸出孩子口腔中的羊水,可當時吸引器不能用,趙老師非常生氣,她一邊緊急處理胎兒,一邊批評巡迴護士沒有做好準備工作。我的腦海裡一下子閃過‘這個主任可真厲害!’的想法,但隨後她的舉動卻讓我終生難忘,只見趙老師情急之下用嘴一口一口地將羊水吸了出來。”至今一位曾跟隨趙雪芳學習的產科醫生仍清晰地記得,當家屬瞭解了情況對她表示感謝時,趙雪芳非常平靜地說:“挽救生命是我們做醫生的天職,我想我們的每一位醫生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這樣做的。”

不僅如此,趙雪芳刻苦鑽研的精神,為當時上黨地區醫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上世紀50年代,受醫療設備和條件的限制,為了讓科內的同志準確掌握接產要領,鍛鍊助產士的指功,她找來一個完整的顱骨,縫製了一個大小如新生兒一般的小布人,連同一副骨盆,組成一套接產模具,結合解剖,為當時產科醫護人員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不僅如此,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她還潛心研製出H871、H872、H873號治療婦科疾病的良藥。

一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一名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默默工作了三十年的婦產科醫生,雖無豪言壯語,卻深深震撼了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心靈,在引發行業廣泛共鳴的同時,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反響。一時間,她的事蹟被國內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山西日報》《科技日報》《新華社每日電訊》《健康報》《長治日報》《工人日報》相繼刊登了她的感人故事,山西電視臺拍攝了《一個醫生的故事》,中央電視臺拍攝了《走近趙雪芳》,把人民的好醫生形象搬上了熒屏。

C

傳承 湧現“白求恩式”好醫生

如今,“雪芳精神”逐漸成為一個行業的標杆,在不同時期煥發著新的光輝。趙雪芳生前工作過的地方——長治市人民醫院,為了紀念這位人民愛戴的好醫生,特成立了“趙雪芳展覽館”,黨員捐款塑造了趙雪芳銅像。如今學習“雪芳精神”已經成為該院日常教育活動之一,清明節在銅像前獻花紀念、醫護人員崗前宣誓等活動一次次教育著醫護人員保持“醫者仁心”的從業心態。

趙雪芳:將醫療事業融入生命

趙雪芳在照顧患者。

現任長治市人民醫院副院長、產科主任的宋雯霞剛剛走上醫療崗位時,便有幸成為了趙雪芳醫生的同事,她見證了趙雪芳為患者悉心醫治的許多難忘時刻。如今,延續著“雪芳精神”,她幾乎沒有休息日,在特別忙的時候,她和同事索性就吃住在科室。2017年9月8日,由中國醫師協會和白求恩精神研究會聯合舉辦的首屆“白求恩式好醫生”評選活動在北京舉行,宋雯霞榮獲“白求恩式好醫生”榮譽稱號。

無獨有偶,在“雪芳精神”的感召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晚萍不僅銳意革新在專業領域取得優異成績,而且她為患者傾注的熱情,付出的心血,也被患者銘記於心。曾經一位老人患肺癌入住呼吸科,因心情不佳總是與醫護人員發生口角。面對這種情況,王晚萍以晚輩的身份關心他的生活起居,甚至在其病情好轉出院後還經常打電話,並在患者要求下上門為對方診治。突然一天,老人說:“王主任,以前我那樣挑剔你們,是我不對。你這樣關心我,實在讓我佩服。你是非常難得的好醫生!”2018年,王晚萍被授予了第二屆“白求恩式好醫生”榮譽稱號。

趙雪芳已離開二十餘載,但是她的精神卻一直被廣大醫護人員學習和傳承。歷史不會忘記,百姓更不會忘記,在長治醫療衛生歷史上,曾有一位一心為患者的優秀黨員醫生,她的精神在新時期閃現著更燦爛的光輝。(來源:上黨晚報)

記者:張瑞英

趙雪芳:將醫療事業融入生命

"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是一門呵護人的健康、解除人的不適而產生的科學,而醫生使命也蘊含其中。在半個世紀前,上黨大地就有這樣一位好醫生——趙雪芳。她先後被授予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山西省勞動模範、長治市特級勞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並於1994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枚白求恩獎章。她的名字被人民牢記,她的精神歷久彌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熠熠生輝。

A

追憶 一個人救治了許多人

趙雪芳:將醫療事業融入生命

長治市醫院醫護人員在趙雪芳銅像前宣誓。

1936年12月,趙雪芳出生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原李圪瘩鄉次灘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飽嘗了舊社會的苦難和艱辛,目睹了人們缺醫少藥的悲慘境遇後,她自幼便立志要做一名救死扶傷,為廣大人民群眾解除病痛的好醫生。1963年從山西醫學院畢業的她,被分配到長治市人民醫院工作。自從參加工作以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醫療崗位上,勤勤懇懇地工作,默默無聞地奉獻。

據趙雪芳當年帶過的一位醫生回憶,趙雪芳對待農村地區的女性有種難得的親情,那裡很多婦女婦科發病率極高,但受當時交通、經濟條件限制,很少主動到醫院就診治療。那時趙雪芳經常到偏僻的山村為婦女普查疾病。婦科檢查本是項又髒又累的事,她卻始終保持著和藹的態度和認真負責的精神。特別是當她遇到五六十歲的農村年長些的女性時,總是一再地動員說:“回去把你們這麼大年齡的女性都叫來好嗎?你們這個年齡段最容易發病了,我幫大家都檢查一下。”有時結束一天的工作已是深夜,可無論多累她都會打掃衛生,並整理好用過的每一件物品,方便第二天工作使用。

從醫三十餘年,趙雪芳幾乎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只要有患者,她就有工作。然而,當她把生的希望和人間的溫暖送給別人時,病魔正無情地向她逼近。她先後患了膀胱癌和直腸癌,在做了兩次大手術後,她仍然拖著虛弱的身體奔忙於病房與手術室之間。再後來罹患肺癌,生命即將走到最後一刻,她仍在堅持為患者診治。在她患病期間,僅1996年到1998年,共出門診2600多人次,手術250多臺次,搶救危重病人500多人次,帶領醫療小分隊下鄉普查病情1000多人次。

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技,嚴謹的作風,練就了趙雪芳過硬的本領,在她為數萬名患者解除病痛期間,從未出過一次差錯。1993年12月9日,中共山西省委授予她“人民的好醫生”光榮稱號,1994年4月,全國婦聯授予她“巾幗建功標兵”稱號,原國家衛生部、人事部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授予她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枚白求恩獎章,1997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B

感人 細節浸潤“雪芳精神”

1998年5月31日,趙雪芳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她生前說過這樣一句話:“醫生不能脫離臨床,更不能離開病人,一名離開病人的醫生,就等於沒有了生命價值。”這是她踐行共產黨員為民服務理念最好的詮釋和見證。斯人已逝,但是她為民服務、心繫患者的精神卻被一直傳遞了下去。

“記得我剛進入市醫院實習,趙老師主刀為一名宮縮乏力的孕婦做剖宮產術,那時醫療條件較差,設備較為老化。當趙老師將孩子從產婦腹中取出時,按照常規應緊急用吸引器吸出孩子口腔中的羊水,可當時吸引器不能用,趙老師非常生氣,她一邊緊急處理胎兒,一邊批評巡迴護士沒有做好準備工作。我的腦海裡一下子閃過‘這個主任可真厲害!’的想法,但隨後她的舉動卻讓我終生難忘,只見趙老師情急之下用嘴一口一口地將羊水吸了出來。”至今一位曾跟隨趙雪芳學習的產科醫生仍清晰地記得,當家屬瞭解了情況對她表示感謝時,趙雪芳非常平靜地說:“挽救生命是我們做醫生的天職,我想我們的每一位醫生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這樣做的。”

不僅如此,趙雪芳刻苦鑽研的精神,為當時上黨地區醫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上世紀50年代,受醫療設備和條件的限制,為了讓科內的同志準確掌握接產要領,鍛鍊助產士的指功,她找來一個完整的顱骨,縫製了一個大小如新生兒一般的小布人,連同一副骨盆,組成一套接產模具,結合解剖,為當時產科醫護人員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不僅如此,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她還潛心研製出H871、H872、H873號治療婦科疾病的良藥。

一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一名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默默工作了三十年的婦產科醫生,雖無豪言壯語,卻深深震撼了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心靈,在引發行業廣泛共鳴的同時,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反響。一時間,她的事蹟被國內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山西日報》《科技日報》《新華社每日電訊》《健康報》《長治日報》《工人日報》相繼刊登了她的感人故事,山西電視臺拍攝了《一個醫生的故事》,中央電視臺拍攝了《走近趙雪芳》,把人民的好醫生形象搬上了熒屏。

C

傳承 湧現“白求恩式”好醫生

如今,“雪芳精神”逐漸成為一個行業的標杆,在不同時期煥發著新的光輝。趙雪芳生前工作過的地方——長治市人民醫院,為了紀念這位人民愛戴的好醫生,特成立了“趙雪芳展覽館”,黨員捐款塑造了趙雪芳銅像。如今學習“雪芳精神”已經成為該院日常教育活動之一,清明節在銅像前獻花紀念、醫護人員崗前宣誓等活動一次次教育著醫護人員保持“醫者仁心”的從業心態。

趙雪芳:將醫療事業融入生命

趙雪芳在照顧患者。

現任長治市人民醫院副院長、產科主任的宋雯霞剛剛走上醫療崗位時,便有幸成為了趙雪芳醫生的同事,她見證了趙雪芳為患者悉心醫治的許多難忘時刻。如今,延續著“雪芳精神”,她幾乎沒有休息日,在特別忙的時候,她和同事索性就吃住在科室。2017年9月8日,由中國醫師協會和白求恩精神研究會聯合舉辦的首屆“白求恩式好醫生”評選活動在北京舉行,宋雯霞榮獲“白求恩式好醫生”榮譽稱號。

無獨有偶,在“雪芳精神”的感召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晚萍不僅銳意革新在專業領域取得優異成績,而且她為患者傾注的熱情,付出的心血,也被患者銘記於心。曾經一位老人患肺癌入住呼吸科,因心情不佳總是與醫護人員發生口角。面對這種情況,王晚萍以晚輩的身份關心他的生活起居,甚至在其病情好轉出院後還經常打電話,並在患者要求下上門為對方診治。突然一天,老人說:“王主任,以前我那樣挑剔你們,是我不對。你這樣關心我,實在讓我佩服。你是非常難得的好醫生!”2018年,王晚萍被授予了第二屆“白求恩式好醫生”榮譽稱號。

趙雪芳已離開二十餘載,但是她的精神卻一直被廣大醫護人員學習和傳承。歷史不會忘記,百姓更不會忘記,在長治醫療衛生歷史上,曾有一位一心為患者的優秀黨員醫生,她的精神在新時期閃現著更燦爛的光輝。(來源:上黨晚報)

記者:張瑞英

趙雪芳:將醫療事業融入生命

趙雪芳:將醫療事業融入生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