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宋仁宗在位時,一個叫李淑的官員攤上了大事。

原因嘛,竟然和《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因為一首詩。該詩以周恭帝柴宗訓為題,是這樣寫滴:“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沒想到,這首詩突然就火了,傳入了汴梁,傳入了皇宮,讓宋仁宗知道了。

官家就讓大臣們議論,群臣認為:當年太祖皇帝登上大寶,明明是將士擁戴、民心所向,周恭帝自知年輕,才不配位,主動把皇位禪讓給了太祖。可是李淑卻“別有用心”,說我們大宋的皇位是靠干戈(武力)奪來的,真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宋仁宗也非常討厭李淑,看看,這位朝廷命官,吃大宋的飯,砸大宋的鍋,無組織無紀律。從此,李淑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重用。

在官方的說法中,趙匡胤上位,的確是被逼的,事先他並不知情。

當時士兵們在陳橋鬧哄哄,要求他站出來,馬上稱帝,他卻在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到趙普和趙光義把將士們的訴求告訴他,給他披上黃袍,他的反應是驚訝,堅決不同意。後來士兵們又把趙匡胤扶上馬,強行逼迫。

趙匡胤一看,自己人氣太旺,粉絲太瘋狂,實在沒辦法,那就勉強接受吧。但是,有條件:“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就是說入城之後,不能燒殺搶掠,否則誅滅全族。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宋仁宗在位時,一個叫李淑的官員攤上了大事。

原因嘛,竟然和《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因為一首詩。該詩以周恭帝柴宗訓為題,是這樣寫滴:“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沒想到,這首詩突然就火了,傳入了汴梁,傳入了皇宮,讓宋仁宗知道了。

官家就讓大臣們議論,群臣認為:當年太祖皇帝登上大寶,明明是將士擁戴、民心所向,周恭帝自知年輕,才不配位,主動把皇位禪讓給了太祖。可是李淑卻“別有用心”,說我們大宋的皇位是靠干戈(武力)奪來的,真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宋仁宗也非常討厭李淑,看看,這位朝廷命官,吃大宋的飯,砸大宋的鍋,無組織無紀律。從此,李淑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重用。

在官方的說法中,趙匡胤上位,的確是被逼的,事先他並不知情。

當時士兵們在陳橋鬧哄哄,要求他站出來,馬上稱帝,他卻在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到趙普和趙光義把將士們的訴求告訴他,給他披上黃袍,他的反應是驚訝,堅決不同意。後來士兵們又把趙匡胤扶上馬,強行逼迫。

趙匡胤一看,自己人氣太旺,粉絲太瘋狂,實在沒辦法,那就勉強接受吧。但是,有條件:“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就是說入城之後,不能燒殺搶掠,否則誅滅全族。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篡位之名,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好劇,一千年來,成功騙過了不少吃瓜群眾。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真不了。趙導處心積慮、費盡心機設計的劇本,還是給世人留下不少破綻。


子虛烏有的敵情

首先是劇情發生的地點:陳橋驛。為什麼選擇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呢?

因為它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陳橋位於開封城外,不在城內,後周君臣不能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組織力量鎮壓。

第二是陳橋距離開封很近,離城區才40多公里。步行的話,半天就可以走到,非常方便、快捷,一旦起事,軍隊能夠迅速兵臨城下,奠定勝局。

第三是陳橋驛有現成的營壘,方便士兵們駐紮。

既然選好了劇情發生的地點,那就必須有率領軍隊來到這裡的理由。找什麼藉口呢?趙導靈機一動,陳橋驛在開封的北面,那謊稱北方邊境有敵情不就行了。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宋仁宗在位時,一個叫李淑的官員攤上了大事。

原因嘛,竟然和《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因為一首詩。該詩以周恭帝柴宗訓為題,是這樣寫滴:“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沒想到,這首詩突然就火了,傳入了汴梁,傳入了皇宮,讓宋仁宗知道了。

官家就讓大臣們議論,群臣認為:當年太祖皇帝登上大寶,明明是將士擁戴、民心所向,周恭帝自知年輕,才不配位,主動把皇位禪讓給了太祖。可是李淑卻“別有用心”,說我們大宋的皇位是靠干戈(武力)奪來的,真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宋仁宗也非常討厭李淑,看看,這位朝廷命官,吃大宋的飯,砸大宋的鍋,無組織無紀律。從此,李淑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重用。

在官方的說法中,趙匡胤上位,的確是被逼的,事先他並不知情。

當時士兵們在陳橋鬧哄哄,要求他站出來,馬上稱帝,他卻在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到趙普和趙光義把將士們的訴求告訴他,給他披上黃袍,他的反應是驚訝,堅決不同意。後來士兵們又把趙匡胤扶上馬,強行逼迫。

趙匡胤一看,自己人氣太旺,粉絲太瘋狂,實在沒辦法,那就勉強接受吧。但是,有條件:“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就是說入城之後,不能燒殺搶掠,否則誅滅全族。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篡位之名,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好劇,一千年來,成功騙過了不少吃瓜群眾。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真不了。趙導處心積慮、費盡心機設計的劇本,還是給世人留下不少破綻。


子虛烏有的敵情

首先是劇情發生的地點:陳橋驛。為什麼選擇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呢?

因為它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陳橋位於開封城外,不在城內,後周君臣不能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組織力量鎮壓。

第二是陳橋距離開封很近,離城區才40多公里。步行的話,半天就可以走到,非常方便、快捷,一旦起事,軍隊能夠迅速兵臨城下,奠定勝局。

第三是陳橋驛有現成的營壘,方便士兵們駐紮。

既然選好了劇情發生的地點,那就必須有率領軍隊來到這裡的理由。找什麼藉口呢?趙導靈機一動,陳橋驛在開封的北面,那謊稱北方邊境有敵情不就行了。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陳橋驛


很快,朝廷接到緊急文書,契丹人聯合北漢大舉南下,準備直搗汴京。群臣一看,這還得了,周世宗剛剛駕崩,主少國疑,正是人心未穩的敏感時刻,契丹利用這個機會南下,真是火上澆油。沒辦法,趕緊派軍隊出征唄!於是就讓趙匡胤北上防禦。趙匡胤得知後,派慕容延釗率領先頭部隊渡過黃河,駐紮在河北重鎮真定。然後自己帶領部隊來到陳橋,發動了兵變。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宋仁宗在位時,一個叫李淑的官員攤上了大事。

原因嘛,竟然和《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因為一首詩。該詩以周恭帝柴宗訓為題,是這樣寫滴:“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沒想到,這首詩突然就火了,傳入了汴梁,傳入了皇宮,讓宋仁宗知道了。

官家就讓大臣們議論,群臣認為:當年太祖皇帝登上大寶,明明是將士擁戴、民心所向,周恭帝自知年輕,才不配位,主動把皇位禪讓給了太祖。可是李淑卻“別有用心”,說我們大宋的皇位是靠干戈(武力)奪來的,真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宋仁宗也非常討厭李淑,看看,這位朝廷命官,吃大宋的飯,砸大宋的鍋,無組織無紀律。從此,李淑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重用。

在官方的說法中,趙匡胤上位,的確是被逼的,事先他並不知情。

當時士兵們在陳橋鬧哄哄,要求他站出來,馬上稱帝,他卻在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到趙普和趙光義把將士們的訴求告訴他,給他披上黃袍,他的反應是驚訝,堅決不同意。後來士兵們又把趙匡胤扶上馬,強行逼迫。

趙匡胤一看,自己人氣太旺,粉絲太瘋狂,實在沒辦法,那就勉強接受吧。但是,有條件:“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就是說入城之後,不能燒殺搶掠,否則誅滅全族。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篡位之名,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好劇,一千年來,成功騙過了不少吃瓜群眾。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真不了。趙導處心積慮、費盡心機設計的劇本,還是給世人留下不少破綻。


子虛烏有的敵情

首先是劇情發生的地點:陳橋驛。為什麼選擇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呢?

因為它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陳橋位於開封城外,不在城內,後周君臣不能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組織力量鎮壓。

第二是陳橋距離開封很近,離城區才40多公里。步行的話,半天就可以走到,非常方便、快捷,一旦起事,軍隊能夠迅速兵臨城下,奠定勝局。

第三是陳橋驛有現成的營壘,方便士兵們駐紮。

既然選好了劇情發生的地點,那就必須有率領軍隊來到這裡的理由。找什麼藉口呢?趙導靈機一動,陳橋驛在開封的北面,那謊稱北方邊境有敵情不就行了。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陳橋驛


很快,朝廷接到緊急文書,契丹人聯合北漢大舉南下,準備直搗汴京。群臣一看,這還得了,周世宗剛剛駕崩,主少國疑,正是人心未穩的敏感時刻,契丹利用這個機會南下,真是火上澆油。沒辦法,趕緊派軍隊出征唄!於是就讓趙匡胤北上防禦。趙匡胤得知後,派慕容延釗率領先頭部隊渡過黃河,駐紮在河北重鎮真定。然後自己帶領部隊來到陳橋,發動了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因為黃袍加身這個事情太大,後人總把目光都聚焦在兵變上,卻沒有在意此刻邊關的情形。

契丹人南下了,趙匡胤沒有北上,反而把部隊調到了京城,那契丹人打進來了怎麼辦呢?無所謂!因為根本就沒有敵情,這是趙匡胤編造出來的。

宋朝的史書說契丹人不戰自退了,簡直莫名其妙,打都不打,幹嘛要撤退?因為他們要給皇帝圓謊呢。

遼國的史書對此隻字不提,沒有發生的事情,人家有什麼好提的,何必無中生有?

敵情是真的沒有,但慕容延釗把部隊帶到真定,的確是為了抵禦北漢和契丹。開封在黃河邊上,它的安危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河北,河北穩了,趙匡胤才能按計劃行事。假如契丹和北漢真的不解風情,在此時入侵攪局,慕容延釗可以幫助趙匡胤抵擋他們,保證汴梁城裡的行動順利實施。

從事件的起因可以看出,這是趙導有意安排的,否則他沒有理由派慕容延釗北上,也沒有理由把大隊人馬帶到陳橋。

十年前,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就是這個套路,先謊稱契丹入侵,再趁機發動兵變。

十年後,趙匡胤盡心模仿,青出於藍又勝於藍,使用同樣的手段篡奪了柴家天下。郭威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吐出好幾口老血。


關鍵道具:黃袍

劇情發生的地方是精心安排的,道具同樣也是如此。在陳橋兵變這出大戲中,最有意思的道具莫過於那件黃袍了。

按照宋朝官方的說法,兵變是突發的,是將士們臨時商議的結果。那黃袍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件東西可不同尋常。在帝制時代的早期,皇帝穿什麼顏色的袍服並沒有統一標準,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的,因為五行的關係,周屬火德,秦滅了周,不就屬水德,按照相關說法,水德應該穿黑色。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宋仁宗在位時,一個叫李淑的官員攤上了大事。

原因嘛,竟然和《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因為一首詩。該詩以周恭帝柴宗訓為題,是這樣寫滴:“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沒想到,這首詩突然就火了,傳入了汴梁,傳入了皇宮,讓宋仁宗知道了。

官家就讓大臣們議論,群臣認為:當年太祖皇帝登上大寶,明明是將士擁戴、民心所向,周恭帝自知年輕,才不配位,主動把皇位禪讓給了太祖。可是李淑卻“別有用心”,說我們大宋的皇位是靠干戈(武力)奪來的,真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宋仁宗也非常討厭李淑,看看,這位朝廷命官,吃大宋的飯,砸大宋的鍋,無組織無紀律。從此,李淑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重用。

在官方的說法中,趙匡胤上位,的確是被逼的,事先他並不知情。

當時士兵們在陳橋鬧哄哄,要求他站出來,馬上稱帝,他卻在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到趙普和趙光義把將士們的訴求告訴他,給他披上黃袍,他的反應是驚訝,堅決不同意。後來士兵們又把趙匡胤扶上馬,強行逼迫。

趙匡胤一看,自己人氣太旺,粉絲太瘋狂,實在沒辦法,那就勉強接受吧。但是,有條件:“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就是說入城之後,不能燒殺搶掠,否則誅滅全族。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篡位之名,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好劇,一千年來,成功騙過了不少吃瓜群眾。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真不了。趙導處心積慮、費盡心機設計的劇本,還是給世人留下不少破綻。


子虛烏有的敵情

首先是劇情發生的地點:陳橋驛。為什麼選擇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呢?

因為它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陳橋位於開封城外,不在城內,後周君臣不能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組織力量鎮壓。

第二是陳橋距離開封很近,離城區才40多公里。步行的話,半天就可以走到,非常方便、快捷,一旦起事,軍隊能夠迅速兵臨城下,奠定勝局。

第三是陳橋驛有現成的營壘,方便士兵們駐紮。

既然選好了劇情發生的地點,那就必須有率領軍隊來到這裡的理由。找什麼藉口呢?趙導靈機一動,陳橋驛在開封的北面,那謊稱北方邊境有敵情不就行了。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陳橋驛


很快,朝廷接到緊急文書,契丹人聯合北漢大舉南下,準備直搗汴京。群臣一看,這還得了,周世宗剛剛駕崩,主少國疑,正是人心未穩的敏感時刻,契丹利用這個機會南下,真是火上澆油。沒辦法,趕緊派軍隊出征唄!於是就讓趙匡胤北上防禦。趙匡胤得知後,派慕容延釗率領先頭部隊渡過黃河,駐紮在河北重鎮真定。然後自己帶領部隊來到陳橋,發動了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因為黃袍加身這個事情太大,後人總把目光都聚焦在兵變上,卻沒有在意此刻邊關的情形。

契丹人南下了,趙匡胤沒有北上,反而把部隊調到了京城,那契丹人打進來了怎麼辦呢?無所謂!因為根本就沒有敵情,這是趙匡胤編造出來的。

宋朝的史書說契丹人不戰自退了,簡直莫名其妙,打都不打,幹嘛要撤退?因為他們要給皇帝圓謊呢。

遼國的史書對此隻字不提,沒有發生的事情,人家有什麼好提的,何必無中生有?

敵情是真的沒有,但慕容延釗把部隊帶到真定,的確是為了抵禦北漢和契丹。開封在黃河邊上,它的安危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河北,河北穩了,趙匡胤才能按計劃行事。假如契丹和北漢真的不解風情,在此時入侵攪局,慕容延釗可以幫助趙匡胤抵擋他們,保證汴梁城裡的行動順利實施。

從事件的起因可以看出,這是趙導有意安排的,否則他沒有理由派慕容延釗北上,也沒有理由把大隊人馬帶到陳橋。

十年前,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就是這個套路,先謊稱契丹入侵,再趁機發動兵變。

十年後,趙匡胤盡心模仿,青出於藍又勝於藍,使用同樣的手段篡奪了柴家天下。郭威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吐出好幾口老血。


關鍵道具:黃袍

劇情發生的地方是精心安排的,道具同樣也是如此。在陳橋兵變這出大戲中,最有意思的道具莫過於那件黃袍了。

按照宋朝官方的說法,兵變是突發的,是將士們臨時商議的結果。那黃袍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件東西可不同尋常。在帝制時代的早期,皇帝穿什麼顏色的袍服並沒有統一標準,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的,因為五行的關係,周屬火德,秦滅了周,不就屬水德,按照相關說法,水德應該穿黑色。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等到唐朝時,政府規定只有皇帝可以穿黃色的袍服,老百姓不能穿黃色衣物,否則違法。可見黃袍已經成為帝王的專用物品,民間要是敢用,屬於僭越,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在當時的社會,黃色物料產量最少,也最為罕見,沒有人願意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趙匡胤的部下決定擁立主帥,事發突然,怎麼剛剛商量好了,黃袍就出現了,軍營之中,怎麼還隨著攜帶黃袍這種違規物品?要現場製作,物料從哪裡來呢?不可能那麼快、那麼容易,就趕製出一件黃袍,這是軍營,不是在城裡。

沒錯,這是趙導事先安排的,在開封城製作了一件黃袍,等到大軍出證時,祕密帶在身邊,表演開始了,由將領們拿出來,蓋在身上,象徵老趙已經成為天子。


精確擊殺韓通

大軍入城,後周的上層人士都明白,王朝的覆滅已經無法挽回。趙匡胤有言在先,不準殺害公卿大臣,也不準傷害百姓,他有沒有做到呢?並沒有。

據史書記載,趙匡胤手下的軍校王彥昇把韓通給殺了,韓通何許人也?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正國級的高官。

趙匡胤明確提出不允許處死後周官員,王彥昇不僅殺了,殺的還是級別那麼高的,新皇帝有沒有處罰他呢?非但沒有,還給小王升官了,任命他為恩州團練使。明明違背趙匡胤的旨意,王彥昇為什麼不降反升?因為他殺的對,殺得好,讓官家心滿意足。

後周禁軍主要有兩大系統,一個是殿前司,一個是侍衛司。趙匡胤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主要領導都是他的人,基層幹部也支持他上位。當初高平之戰結束後,周世宗曾經命令趙匡胤選拔優秀人才編入殿前司,正因為軍官都是趙匡胤選派的,他們都支持老趙改朝換代。

侍衛司就不一樣了,都指揮使李重進、副都指揮使韓通,一正一副,兩位大領導,都是趙匡胤的政敵。兩大系統互相制約,有利於皇權的安全。可是在柴榮死後,李重進長期駐紮淮南,遠離京城,根本無法制約趙匡胤;侍衛司剩下的領導崗位,又被高懷德、韓令坤擔任了,他們也是趙匡胤的人。因此,整個侍衛司實際上只有韓通一個死對頭,剷除了他,就沒有軍事力量能夠應對這場兵變。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宋仁宗在位時,一個叫李淑的官員攤上了大事。

原因嘛,竟然和《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因為一首詩。該詩以周恭帝柴宗訓為題,是這樣寫滴:“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沒想到,這首詩突然就火了,傳入了汴梁,傳入了皇宮,讓宋仁宗知道了。

官家就讓大臣們議論,群臣認為:當年太祖皇帝登上大寶,明明是將士擁戴、民心所向,周恭帝自知年輕,才不配位,主動把皇位禪讓給了太祖。可是李淑卻“別有用心”,說我們大宋的皇位是靠干戈(武力)奪來的,真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宋仁宗也非常討厭李淑,看看,這位朝廷命官,吃大宋的飯,砸大宋的鍋,無組織無紀律。從此,李淑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重用。

在官方的說法中,趙匡胤上位,的確是被逼的,事先他並不知情。

當時士兵們在陳橋鬧哄哄,要求他站出來,馬上稱帝,他卻在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到趙普和趙光義把將士們的訴求告訴他,給他披上黃袍,他的反應是驚訝,堅決不同意。後來士兵們又把趙匡胤扶上馬,強行逼迫。

趙匡胤一看,自己人氣太旺,粉絲太瘋狂,實在沒辦法,那就勉強接受吧。但是,有條件:“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就是說入城之後,不能燒殺搶掠,否則誅滅全族。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篡位之名,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好劇,一千年來,成功騙過了不少吃瓜群眾。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真不了。趙導處心積慮、費盡心機設計的劇本,還是給世人留下不少破綻。


子虛烏有的敵情

首先是劇情發生的地點:陳橋驛。為什麼選擇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呢?

因為它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陳橋位於開封城外,不在城內,後周君臣不能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組織力量鎮壓。

第二是陳橋距離開封很近,離城區才40多公里。步行的話,半天就可以走到,非常方便、快捷,一旦起事,軍隊能夠迅速兵臨城下,奠定勝局。

第三是陳橋驛有現成的營壘,方便士兵們駐紮。

既然選好了劇情發生的地點,那就必須有率領軍隊來到這裡的理由。找什麼藉口呢?趙導靈機一動,陳橋驛在開封的北面,那謊稱北方邊境有敵情不就行了。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陳橋驛


很快,朝廷接到緊急文書,契丹人聯合北漢大舉南下,準備直搗汴京。群臣一看,這還得了,周世宗剛剛駕崩,主少國疑,正是人心未穩的敏感時刻,契丹利用這個機會南下,真是火上澆油。沒辦法,趕緊派軍隊出征唄!於是就讓趙匡胤北上防禦。趙匡胤得知後,派慕容延釗率領先頭部隊渡過黃河,駐紮在河北重鎮真定。然後自己帶領部隊來到陳橋,發動了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因為黃袍加身這個事情太大,後人總把目光都聚焦在兵變上,卻沒有在意此刻邊關的情形。

契丹人南下了,趙匡胤沒有北上,反而把部隊調到了京城,那契丹人打進來了怎麼辦呢?無所謂!因為根本就沒有敵情,這是趙匡胤編造出來的。

宋朝的史書說契丹人不戰自退了,簡直莫名其妙,打都不打,幹嘛要撤退?因為他們要給皇帝圓謊呢。

遼國的史書對此隻字不提,沒有發生的事情,人家有什麼好提的,何必無中生有?

敵情是真的沒有,但慕容延釗把部隊帶到真定,的確是為了抵禦北漢和契丹。開封在黃河邊上,它的安危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河北,河北穩了,趙匡胤才能按計劃行事。假如契丹和北漢真的不解風情,在此時入侵攪局,慕容延釗可以幫助趙匡胤抵擋他們,保證汴梁城裡的行動順利實施。

從事件的起因可以看出,這是趙導有意安排的,否則他沒有理由派慕容延釗北上,也沒有理由把大隊人馬帶到陳橋。

十年前,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就是這個套路,先謊稱契丹入侵,再趁機發動兵變。

十年後,趙匡胤盡心模仿,青出於藍又勝於藍,使用同樣的手段篡奪了柴家天下。郭威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吐出好幾口老血。


關鍵道具:黃袍

劇情發生的地方是精心安排的,道具同樣也是如此。在陳橋兵變這出大戲中,最有意思的道具莫過於那件黃袍了。

按照宋朝官方的說法,兵變是突發的,是將士們臨時商議的結果。那黃袍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件東西可不同尋常。在帝制時代的早期,皇帝穿什麼顏色的袍服並沒有統一標準,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的,因為五行的關係,周屬火德,秦滅了周,不就屬水德,按照相關說法,水德應該穿黑色。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等到唐朝時,政府規定只有皇帝可以穿黃色的袍服,老百姓不能穿黃色衣物,否則違法。可見黃袍已經成為帝王的專用物品,民間要是敢用,屬於僭越,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在當時的社會,黃色物料產量最少,也最為罕見,沒有人願意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趙匡胤的部下決定擁立主帥,事發突然,怎麼剛剛商量好了,黃袍就出現了,軍營之中,怎麼還隨著攜帶黃袍這種違規物品?要現場製作,物料從哪裡來呢?不可能那麼快、那麼容易,就趕製出一件黃袍,這是軍營,不是在城裡。

沒錯,這是趙導事先安排的,在開封城製作了一件黃袍,等到大軍出證時,祕密帶在身邊,表演開始了,由將領們拿出來,蓋在身上,象徵老趙已經成為天子。


精確擊殺韓通

大軍入城,後周的上層人士都明白,王朝的覆滅已經無法挽回。趙匡胤有言在先,不準殺害公卿大臣,也不準傷害百姓,他有沒有做到呢?並沒有。

據史書記載,趙匡胤手下的軍校王彥昇把韓通給殺了,韓通何許人也?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正國級的高官。

趙匡胤明確提出不允許處死後周官員,王彥昇不僅殺了,殺的還是級別那麼高的,新皇帝有沒有處罰他呢?非但沒有,還給小王升官了,任命他為恩州團練使。明明違背趙匡胤的旨意,王彥昇為什麼不降反升?因為他殺的對,殺得好,讓官家心滿意足。

後周禁軍主要有兩大系統,一個是殿前司,一個是侍衛司。趙匡胤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主要領導都是他的人,基層幹部也支持他上位。當初高平之戰結束後,周世宗曾經命令趙匡胤選拔優秀人才編入殿前司,正因為軍官都是趙匡胤選派的,他們都支持老趙改朝換代。

侍衛司就不一樣了,都指揮使李重進、副都指揮使韓通,一正一副,兩位大領導,都是趙匡胤的政敵。兩大系統互相制約,有利於皇權的安全。可是在柴榮死後,李重進長期駐紮淮南,遠離京城,根本無法制約趙匡胤;侍衛司剩下的領導崗位,又被高懷德、韓令坤擔任了,他們也是趙匡胤的人。因此,整個侍衛司實際上只有韓通一個死對頭,剷除了他,就沒有軍事力量能夠應對這場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在得知趙匡胤謀反後,韓通馬上動身,準備做最後掙扎。他向來與趙匡胤不和,政敵上了臺,他就算投降,日後也難免被趙匡胤清算,他不僅是在保衛柴家天下,也是在保全自己的性命。韓通的兒子多次規勸父親,趙匡胤有威脅,不得不防,可事到如今,只能望洋興嘆了。王彥昇精確地找到韓通,將其處死,韓通的家人同樣沒能倖免。

據墓誌銘記載,宋軍殺死了韓通本人,還有已經成年的三個兒子;至於年幼的第四子,以及女兒們,都得到了保全。這種選擇性的殺戮,絕非亂兵所為,真要是亂兵,見人就殺,哪管什麼男人女人。這一切,都是有組織、有預謀、事先有交代的。

三百多年前,李世民殺李建成的家屬時,也是殺男不殺女,從聞喜縣主李婉順的墓誌就可以看出,她是隱太子的二女兒,活到了唐高宗龍朔年間。趙匡胤效仿了李世民,沒有把事情做絕,有利於爭取人心,穩定政局。

所以說,儘管趙導努力編排劇情,自己又本色出演,想告訴人們不是他想當這個皇帝,而是手下人貪圖富貴,非要他當。可是,謊報的敵情,突然出現的黃袍,還有對韓通的處置,都在說明眼前發生的一幕幕都是趙匡胤安排好的。陳橋兵變,絕非偶然。但北宋政府為了政權的合法性,非要說它是偶然的,太祖是被迫的。如果有知情人士說出了真相,馬上就會遭受打擊。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宋仁宗在位時,一個叫李淑的官員攤上了大事。

原因嘛,竟然和《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因為一首詩。該詩以周恭帝柴宗訓為題,是這樣寫滴:“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沒想到,這首詩突然就火了,傳入了汴梁,傳入了皇宮,讓宋仁宗知道了。

官家就讓大臣們議論,群臣認為:當年太祖皇帝登上大寶,明明是將士擁戴、民心所向,周恭帝自知年輕,才不配位,主動把皇位禪讓給了太祖。可是李淑卻“別有用心”,說我們大宋的皇位是靠干戈(武力)奪來的,真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宋仁宗也非常討厭李淑,看看,這位朝廷命官,吃大宋的飯,砸大宋的鍋,無組織無紀律。從此,李淑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重用。

在官方的說法中,趙匡胤上位,的確是被逼的,事先他並不知情。

當時士兵們在陳橋鬧哄哄,要求他站出來,馬上稱帝,他卻在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到趙普和趙光義把將士們的訴求告訴他,給他披上黃袍,他的反應是驚訝,堅決不同意。後來士兵們又把趙匡胤扶上馬,強行逼迫。

趙匡胤一看,自己人氣太旺,粉絲太瘋狂,實在沒辦法,那就勉強接受吧。但是,有條件:“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就是說入城之後,不能燒殺搶掠,否則誅滅全族。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篡位之名,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好劇,一千年來,成功騙過了不少吃瓜群眾。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真不了。趙導處心積慮、費盡心機設計的劇本,還是給世人留下不少破綻。


子虛烏有的敵情

首先是劇情發生的地點:陳橋驛。為什麼選擇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呢?

因為它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陳橋位於開封城外,不在城內,後周君臣不能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組織力量鎮壓。

第二是陳橋距離開封很近,離城區才40多公里。步行的話,半天就可以走到,非常方便、快捷,一旦起事,軍隊能夠迅速兵臨城下,奠定勝局。

第三是陳橋驛有現成的營壘,方便士兵們駐紮。

既然選好了劇情發生的地點,那就必須有率領軍隊來到這裡的理由。找什麼藉口呢?趙導靈機一動,陳橋驛在開封的北面,那謊稱北方邊境有敵情不就行了。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陳橋驛


很快,朝廷接到緊急文書,契丹人聯合北漢大舉南下,準備直搗汴京。群臣一看,這還得了,周世宗剛剛駕崩,主少國疑,正是人心未穩的敏感時刻,契丹利用這個機會南下,真是火上澆油。沒辦法,趕緊派軍隊出征唄!於是就讓趙匡胤北上防禦。趙匡胤得知後,派慕容延釗率領先頭部隊渡過黃河,駐紮在河北重鎮真定。然後自己帶領部隊來到陳橋,發動了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因為黃袍加身這個事情太大,後人總把目光都聚焦在兵變上,卻沒有在意此刻邊關的情形。

契丹人南下了,趙匡胤沒有北上,反而把部隊調到了京城,那契丹人打進來了怎麼辦呢?無所謂!因為根本就沒有敵情,這是趙匡胤編造出來的。

宋朝的史書說契丹人不戰自退了,簡直莫名其妙,打都不打,幹嘛要撤退?因為他們要給皇帝圓謊呢。

遼國的史書對此隻字不提,沒有發生的事情,人家有什麼好提的,何必無中生有?

敵情是真的沒有,但慕容延釗把部隊帶到真定,的確是為了抵禦北漢和契丹。開封在黃河邊上,它的安危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河北,河北穩了,趙匡胤才能按計劃行事。假如契丹和北漢真的不解風情,在此時入侵攪局,慕容延釗可以幫助趙匡胤抵擋他們,保證汴梁城裡的行動順利實施。

從事件的起因可以看出,這是趙導有意安排的,否則他沒有理由派慕容延釗北上,也沒有理由把大隊人馬帶到陳橋。

十年前,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就是這個套路,先謊稱契丹入侵,再趁機發動兵變。

十年後,趙匡胤盡心模仿,青出於藍又勝於藍,使用同樣的手段篡奪了柴家天下。郭威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吐出好幾口老血。


關鍵道具:黃袍

劇情發生的地方是精心安排的,道具同樣也是如此。在陳橋兵變這出大戲中,最有意思的道具莫過於那件黃袍了。

按照宋朝官方的說法,兵變是突發的,是將士們臨時商議的結果。那黃袍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件東西可不同尋常。在帝制時代的早期,皇帝穿什麼顏色的袍服並沒有統一標準,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的,因為五行的關係,周屬火德,秦滅了周,不就屬水德,按照相關說法,水德應該穿黑色。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等到唐朝時,政府規定只有皇帝可以穿黃色的袍服,老百姓不能穿黃色衣物,否則違法。可見黃袍已經成為帝王的專用物品,民間要是敢用,屬於僭越,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在當時的社會,黃色物料產量最少,也最為罕見,沒有人願意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趙匡胤的部下決定擁立主帥,事發突然,怎麼剛剛商量好了,黃袍就出現了,軍營之中,怎麼還隨著攜帶黃袍這種違規物品?要現場製作,物料從哪裡來呢?不可能那麼快、那麼容易,就趕製出一件黃袍,這是軍營,不是在城裡。

沒錯,這是趙導事先安排的,在開封城製作了一件黃袍,等到大軍出證時,祕密帶在身邊,表演開始了,由將領們拿出來,蓋在身上,象徵老趙已經成為天子。


精確擊殺韓通

大軍入城,後周的上層人士都明白,王朝的覆滅已經無法挽回。趙匡胤有言在先,不準殺害公卿大臣,也不準傷害百姓,他有沒有做到呢?並沒有。

據史書記載,趙匡胤手下的軍校王彥昇把韓通給殺了,韓通何許人也?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正國級的高官。

趙匡胤明確提出不允許處死後周官員,王彥昇不僅殺了,殺的還是級別那麼高的,新皇帝有沒有處罰他呢?非但沒有,還給小王升官了,任命他為恩州團練使。明明違背趙匡胤的旨意,王彥昇為什麼不降反升?因為他殺的對,殺得好,讓官家心滿意足。

後周禁軍主要有兩大系統,一個是殿前司,一個是侍衛司。趙匡胤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主要領導都是他的人,基層幹部也支持他上位。當初高平之戰結束後,周世宗曾經命令趙匡胤選拔優秀人才編入殿前司,正因為軍官都是趙匡胤選派的,他們都支持老趙改朝換代。

侍衛司就不一樣了,都指揮使李重進、副都指揮使韓通,一正一副,兩位大領導,都是趙匡胤的政敵。兩大系統互相制約,有利於皇權的安全。可是在柴榮死後,李重進長期駐紮淮南,遠離京城,根本無法制約趙匡胤;侍衛司剩下的領導崗位,又被高懷德、韓令坤擔任了,他們也是趙匡胤的人。因此,整個侍衛司實際上只有韓通一個死對頭,剷除了他,就沒有軍事力量能夠應對這場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在得知趙匡胤謀反後,韓通馬上動身,準備做最後掙扎。他向來與趙匡胤不和,政敵上了臺,他就算投降,日後也難免被趙匡胤清算,他不僅是在保衛柴家天下,也是在保全自己的性命。韓通的兒子多次規勸父親,趙匡胤有威脅,不得不防,可事到如今,只能望洋興嘆了。王彥昇精確地找到韓通,將其處死,韓通的家人同樣沒能倖免。

據墓誌銘記載,宋軍殺死了韓通本人,還有已經成年的三個兒子;至於年幼的第四子,以及女兒們,都得到了保全。這種選擇性的殺戮,絕非亂兵所為,真要是亂兵,見人就殺,哪管什麼男人女人。這一切,都是有組織、有預謀、事先有交代的。

三百多年前,李世民殺李建成的家屬時,也是殺男不殺女,從聞喜縣主李婉順的墓誌就可以看出,她是隱太子的二女兒,活到了唐高宗龍朔年間。趙匡胤效仿了李世民,沒有把事情做絕,有利於爭取人心,穩定政局。

所以說,儘管趙導努力編排劇情,自己又本色出演,想告訴人們不是他想當這個皇帝,而是手下人貪圖富貴,非要他當。可是,謊報的敵情,突然出現的黃袍,還有對韓通的處置,都在說明眼前發生的一幕幕都是趙匡胤安排好的。陳橋兵變,絕非偶然。但北宋政府為了政權的合法性,非要說它是偶然的,太祖是被迫的。如果有知情人士說出了真相,馬上就會遭受打擊。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宋仁宗在位時,一個叫李淑的官員攤上了大事。

原因嘛,竟然和《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因為一首詩。該詩以周恭帝柴宗訓為題,是這樣寫滴:“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沒想到,這首詩突然就火了,傳入了汴梁,傳入了皇宮,讓宋仁宗知道了。

官家就讓大臣們議論,群臣認為:當年太祖皇帝登上大寶,明明是將士擁戴、民心所向,周恭帝自知年輕,才不配位,主動把皇位禪讓給了太祖。可是李淑卻“別有用心”,說我們大宋的皇位是靠干戈(武力)奪來的,真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宋仁宗也非常討厭李淑,看看,這位朝廷命官,吃大宋的飯,砸大宋的鍋,無組織無紀律。從此,李淑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重用。

在官方的說法中,趙匡胤上位,的確是被逼的,事先他並不知情。

當時士兵們在陳橋鬧哄哄,要求他站出來,馬上稱帝,他卻在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到趙普和趙光義把將士們的訴求告訴他,給他披上黃袍,他的反應是驚訝,堅決不同意。後來士兵們又把趙匡胤扶上馬,強行逼迫。

趙匡胤一看,自己人氣太旺,粉絲太瘋狂,實在沒辦法,那就勉強接受吧。但是,有條件:“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就是說入城之後,不能燒殺搶掠,否則誅滅全族。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篡位之名,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好劇,一千年來,成功騙過了不少吃瓜群眾。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真不了。趙導處心積慮、費盡心機設計的劇本,還是給世人留下不少破綻。


子虛烏有的敵情

首先是劇情發生的地點:陳橋驛。為什麼選擇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呢?

因為它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陳橋位於開封城外,不在城內,後周君臣不能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組織力量鎮壓。

第二是陳橋距離開封很近,離城區才40多公里。步行的話,半天就可以走到,非常方便、快捷,一旦起事,軍隊能夠迅速兵臨城下,奠定勝局。

第三是陳橋驛有現成的營壘,方便士兵們駐紮。

既然選好了劇情發生的地點,那就必須有率領軍隊來到這裡的理由。找什麼藉口呢?趙導靈機一動,陳橋驛在開封的北面,那謊稱北方邊境有敵情不就行了。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陳橋驛


很快,朝廷接到緊急文書,契丹人聯合北漢大舉南下,準備直搗汴京。群臣一看,這還得了,周世宗剛剛駕崩,主少國疑,正是人心未穩的敏感時刻,契丹利用這個機會南下,真是火上澆油。沒辦法,趕緊派軍隊出征唄!於是就讓趙匡胤北上防禦。趙匡胤得知後,派慕容延釗率領先頭部隊渡過黃河,駐紮在河北重鎮真定。然後自己帶領部隊來到陳橋,發動了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因為黃袍加身這個事情太大,後人總把目光都聚焦在兵變上,卻沒有在意此刻邊關的情形。

契丹人南下了,趙匡胤沒有北上,反而把部隊調到了京城,那契丹人打進來了怎麼辦呢?無所謂!因為根本就沒有敵情,這是趙匡胤編造出來的。

宋朝的史書說契丹人不戰自退了,簡直莫名其妙,打都不打,幹嘛要撤退?因為他們要給皇帝圓謊呢。

遼國的史書對此隻字不提,沒有發生的事情,人家有什麼好提的,何必無中生有?

敵情是真的沒有,但慕容延釗把部隊帶到真定,的確是為了抵禦北漢和契丹。開封在黃河邊上,它的安危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河北,河北穩了,趙匡胤才能按計劃行事。假如契丹和北漢真的不解風情,在此時入侵攪局,慕容延釗可以幫助趙匡胤抵擋他們,保證汴梁城裡的行動順利實施。

從事件的起因可以看出,這是趙導有意安排的,否則他沒有理由派慕容延釗北上,也沒有理由把大隊人馬帶到陳橋。

十年前,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就是這個套路,先謊稱契丹入侵,再趁機發動兵變。

十年後,趙匡胤盡心模仿,青出於藍又勝於藍,使用同樣的手段篡奪了柴家天下。郭威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吐出好幾口老血。


關鍵道具:黃袍

劇情發生的地方是精心安排的,道具同樣也是如此。在陳橋兵變這出大戲中,最有意思的道具莫過於那件黃袍了。

按照宋朝官方的說法,兵變是突發的,是將士們臨時商議的結果。那黃袍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件東西可不同尋常。在帝制時代的早期,皇帝穿什麼顏色的袍服並沒有統一標準,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的,因為五行的關係,周屬火德,秦滅了周,不就屬水德,按照相關說法,水德應該穿黑色。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等到唐朝時,政府規定只有皇帝可以穿黃色的袍服,老百姓不能穿黃色衣物,否則違法。可見黃袍已經成為帝王的專用物品,民間要是敢用,屬於僭越,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在當時的社會,黃色物料產量最少,也最為罕見,沒有人願意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趙匡胤的部下決定擁立主帥,事發突然,怎麼剛剛商量好了,黃袍就出現了,軍營之中,怎麼還隨著攜帶黃袍這種違規物品?要現場製作,物料從哪裡來呢?不可能那麼快、那麼容易,就趕製出一件黃袍,這是軍營,不是在城裡。

沒錯,這是趙導事先安排的,在開封城製作了一件黃袍,等到大軍出證時,祕密帶在身邊,表演開始了,由將領們拿出來,蓋在身上,象徵老趙已經成為天子。


精確擊殺韓通

大軍入城,後周的上層人士都明白,王朝的覆滅已經無法挽回。趙匡胤有言在先,不準殺害公卿大臣,也不準傷害百姓,他有沒有做到呢?並沒有。

據史書記載,趙匡胤手下的軍校王彥昇把韓通給殺了,韓通何許人也?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正國級的高官。

趙匡胤明確提出不允許處死後周官員,王彥昇不僅殺了,殺的還是級別那麼高的,新皇帝有沒有處罰他呢?非但沒有,還給小王升官了,任命他為恩州團練使。明明違背趙匡胤的旨意,王彥昇為什麼不降反升?因為他殺的對,殺得好,讓官家心滿意足。

後周禁軍主要有兩大系統,一個是殿前司,一個是侍衛司。趙匡胤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主要領導都是他的人,基層幹部也支持他上位。當初高平之戰結束後,周世宗曾經命令趙匡胤選拔優秀人才編入殿前司,正因為軍官都是趙匡胤選派的,他們都支持老趙改朝換代。

侍衛司就不一樣了,都指揮使李重進、副都指揮使韓通,一正一副,兩位大領導,都是趙匡胤的政敵。兩大系統互相制約,有利於皇權的安全。可是在柴榮死後,李重進長期駐紮淮南,遠離京城,根本無法制約趙匡胤;侍衛司剩下的領導崗位,又被高懷德、韓令坤擔任了,他們也是趙匡胤的人。因此,整個侍衛司實際上只有韓通一個死對頭,剷除了他,就沒有軍事力量能夠應對這場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在得知趙匡胤謀反後,韓通馬上動身,準備做最後掙扎。他向來與趙匡胤不和,政敵上了臺,他就算投降,日後也難免被趙匡胤清算,他不僅是在保衛柴家天下,也是在保全自己的性命。韓通的兒子多次規勸父親,趙匡胤有威脅,不得不防,可事到如今,只能望洋興嘆了。王彥昇精確地找到韓通,將其處死,韓通的家人同樣沒能倖免。

據墓誌銘記載,宋軍殺死了韓通本人,還有已經成年的三個兒子;至於年幼的第四子,以及女兒們,都得到了保全。這種選擇性的殺戮,絕非亂兵所為,真要是亂兵,見人就殺,哪管什麼男人女人。這一切,都是有組織、有預謀、事先有交代的。

三百多年前,李世民殺李建成的家屬時,也是殺男不殺女,從聞喜縣主李婉順的墓誌就可以看出,她是隱太子的二女兒,活到了唐高宗龍朔年間。趙匡胤效仿了李世民,沒有把事情做絕,有利於爭取人心,穩定政局。

所以說,儘管趙導努力編排劇情,自己又本色出演,想告訴人們不是他想當這個皇帝,而是手下人貪圖富貴,非要他當。可是,謊報的敵情,突然出現的黃袍,還有對韓通的處置,都在說明眼前發生的一幕幕都是趙匡胤安排好的。陳橋兵變,絕非偶然。但北宋政府為了政權的合法性,非要說它是偶然的,太祖是被迫的。如果有知情人士說出了真相,馬上就會遭受打擊。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宋仁宗在位時,一個叫李淑的官員攤上了大事。

原因嘛,竟然和《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因為一首詩。該詩以周恭帝柴宗訓為題,是這樣寫滴:“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沒想到,這首詩突然就火了,傳入了汴梁,傳入了皇宮,讓宋仁宗知道了。

官家就讓大臣們議論,群臣認為:當年太祖皇帝登上大寶,明明是將士擁戴、民心所向,周恭帝自知年輕,才不配位,主動把皇位禪讓給了太祖。可是李淑卻“別有用心”,說我們大宋的皇位是靠干戈(武力)奪來的,真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宋仁宗也非常討厭李淑,看看,這位朝廷命官,吃大宋的飯,砸大宋的鍋,無組織無紀律。從此,李淑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重用。

在官方的說法中,趙匡胤上位,的確是被逼的,事先他並不知情。

當時士兵們在陳橋鬧哄哄,要求他站出來,馬上稱帝,他卻在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到趙普和趙光義把將士們的訴求告訴他,給他披上黃袍,他的反應是驚訝,堅決不同意。後來士兵們又把趙匡胤扶上馬,強行逼迫。

趙匡胤一看,自己人氣太旺,粉絲太瘋狂,實在沒辦法,那就勉強接受吧。但是,有條件:“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就是說入城之後,不能燒殺搶掠,否則誅滅全族。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篡位之名,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好劇,一千年來,成功騙過了不少吃瓜群眾。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真不了。趙導處心積慮、費盡心機設計的劇本,還是給世人留下不少破綻。


子虛烏有的敵情

首先是劇情發生的地點:陳橋驛。為什麼選擇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呢?

因為它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陳橋位於開封城外,不在城內,後周君臣不能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組織力量鎮壓。

第二是陳橋距離開封很近,離城區才40多公里。步行的話,半天就可以走到,非常方便、快捷,一旦起事,軍隊能夠迅速兵臨城下,奠定勝局。

第三是陳橋驛有現成的營壘,方便士兵們駐紮。

既然選好了劇情發生的地點,那就必須有率領軍隊來到這裡的理由。找什麼藉口呢?趙導靈機一動,陳橋驛在開封的北面,那謊稱北方邊境有敵情不就行了。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陳橋驛


很快,朝廷接到緊急文書,契丹人聯合北漢大舉南下,準備直搗汴京。群臣一看,這還得了,周世宗剛剛駕崩,主少國疑,正是人心未穩的敏感時刻,契丹利用這個機會南下,真是火上澆油。沒辦法,趕緊派軍隊出征唄!於是就讓趙匡胤北上防禦。趙匡胤得知後,派慕容延釗率領先頭部隊渡過黃河,駐紮在河北重鎮真定。然後自己帶領部隊來到陳橋,發動了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因為黃袍加身這個事情太大,後人總把目光都聚焦在兵變上,卻沒有在意此刻邊關的情形。

契丹人南下了,趙匡胤沒有北上,反而把部隊調到了京城,那契丹人打進來了怎麼辦呢?無所謂!因為根本就沒有敵情,這是趙匡胤編造出來的。

宋朝的史書說契丹人不戰自退了,簡直莫名其妙,打都不打,幹嘛要撤退?因為他們要給皇帝圓謊呢。

遼國的史書對此隻字不提,沒有發生的事情,人家有什麼好提的,何必無中生有?

敵情是真的沒有,但慕容延釗把部隊帶到真定,的確是為了抵禦北漢和契丹。開封在黃河邊上,它的安危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河北,河北穩了,趙匡胤才能按計劃行事。假如契丹和北漢真的不解風情,在此時入侵攪局,慕容延釗可以幫助趙匡胤抵擋他們,保證汴梁城裡的行動順利實施。

從事件的起因可以看出,這是趙導有意安排的,否則他沒有理由派慕容延釗北上,也沒有理由把大隊人馬帶到陳橋。

十年前,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就是這個套路,先謊稱契丹入侵,再趁機發動兵變。

十年後,趙匡胤盡心模仿,青出於藍又勝於藍,使用同樣的手段篡奪了柴家天下。郭威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吐出好幾口老血。


關鍵道具:黃袍

劇情發生的地方是精心安排的,道具同樣也是如此。在陳橋兵變這出大戲中,最有意思的道具莫過於那件黃袍了。

按照宋朝官方的說法,兵變是突發的,是將士們臨時商議的結果。那黃袍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件東西可不同尋常。在帝制時代的早期,皇帝穿什麼顏色的袍服並沒有統一標準,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的,因為五行的關係,周屬火德,秦滅了周,不就屬水德,按照相關說法,水德應該穿黑色。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等到唐朝時,政府規定只有皇帝可以穿黃色的袍服,老百姓不能穿黃色衣物,否則違法。可見黃袍已經成為帝王的專用物品,民間要是敢用,屬於僭越,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在當時的社會,黃色物料產量最少,也最為罕見,沒有人願意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趙匡胤的部下決定擁立主帥,事發突然,怎麼剛剛商量好了,黃袍就出現了,軍營之中,怎麼還隨著攜帶黃袍這種違規物品?要現場製作,物料從哪裡來呢?不可能那麼快、那麼容易,就趕製出一件黃袍,這是軍營,不是在城裡。

沒錯,這是趙導事先安排的,在開封城製作了一件黃袍,等到大軍出證時,祕密帶在身邊,表演開始了,由將領們拿出來,蓋在身上,象徵老趙已經成為天子。


精確擊殺韓通

大軍入城,後周的上層人士都明白,王朝的覆滅已經無法挽回。趙匡胤有言在先,不準殺害公卿大臣,也不準傷害百姓,他有沒有做到呢?並沒有。

據史書記載,趙匡胤手下的軍校王彥昇把韓通給殺了,韓通何許人也?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正國級的高官。

趙匡胤明確提出不允許處死後周官員,王彥昇不僅殺了,殺的還是級別那麼高的,新皇帝有沒有處罰他呢?非但沒有,還給小王升官了,任命他為恩州團練使。明明違背趙匡胤的旨意,王彥昇為什麼不降反升?因為他殺的對,殺得好,讓官家心滿意足。

後周禁軍主要有兩大系統,一個是殿前司,一個是侍衛司。趙匡胤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主要領導都是他的人,基層幹部也支持他上位。當初高平之戰結束後,周世宗曾經命令趙匡胤選拔優秀人才編入殿前司,正因為軍官都是趙匡胤選派的,他們都支持老趙改朝換代。

侍衛司就不一樣了,都指揮使李重進、副都指揮使韓通,一正一副,兩位大領導,都是趙匡胤的政敵。兩大系統互相制約,有利於皇權的安全。可是在柴榮死後,李重進長期駐紮淮南,遠離京城,根本無法制約趙匡胤;侍衛司剩下的領導崗位,又被高懷德、韓令坤擔任了,他們也是趙匡胤的人。因此,整個侍衛司實際上只有韓通一個死對頭,剷除了他,就沒有軍事力量能夠應對這場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在得知趙匡胤謀反後,韓通馬上動身,準備做最後掙扎。他向來與趙匡胤不和,政敵上了臺,他就算投降,日後也難免被趙匡胤清算,他不僅是在保衛柴家天下,也是在保全自己的性命。韓通的兒子多次規勸父親,趙匡胤有威脅,不得不防,可事到如今,只能望洋興嘆了。王彥昇精確地找到韓通,將其處死,韓通的家人同樣沒能倖免。

據墓誌銘記載,宋軍殺死了韓通本人,還有已經成年的三個兒子;至於年幼的第四子,以及女兒們,都得到了保全。這種選擇性的殺戮,絕非亂兵所為,真要是亂兵,見人就殺,哪管什麼男人女人。這一切,都是有組織、有預謀、事先有交代的。

三百多年前,李世民殺李建成的家屬時,也是殺男不殺女,從聞喜縣主李婉順的墓誌就可以看出,她是隱太子的二女兒,活到了唐高宗龍朔年間。趙匡胤效仿了李世民,沒有把事情做絕,有利於爭取人心,穩定政局。

所以說,儘管趙導努力編排劇情,自己又本色出演,想告訴人們不是他想當這個皇帝,而是手下人貪圖富貴,非要他當。可是,謊報的敵情,突然出現的黃袍,還有對韓通的處置,都在說明眼前發生的一幕幕都是趙匡胤安排好的。陳橋兵變,絕非偶然。但北宋政府為了政權的合法性,非要說它是偶然的,太祖是被迫的。如果有知情人士說出了真相,馬上就會遭受打擊。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大家總是看到的“關羽第250代孫子”到底咋回事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宋仁宗在位時,一個叫李淑的官員攤上了大事。

原因嘛,竟然和《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因為一首詩。該詩以周恭帝柴宗訓為題,是這樣寫滴:“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沒想到,這首詩突然就火了,傳入了汴梁,傳入了皇宮,讓宋仁宗知道了。

官家就讓大臣們議論,群臣認為:當年太祖皇帝登上大寶,明明是將士擁戴、民心所向,周恭帝自知年輕,才不配位,主動把皇位禪讓給了太祖。可是李淑卻“別有用心”,說我們大宋的皇位是靠干戈(武力)奪來的,真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宋仁宗也非常討厭李淑,看看,這位朝廷命官,吃大宋的飯,砸大宋的鍋,無組織無紀律。從此,李淑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重用。

在官方的說法中,趙匡胤上位,的確是被逼的,事先他並不知情。

當時士兵們在陳橋鬧哄哄,要求他站出來,馬上稱帝,他卻在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到趙普和趙光義把將士們的訴求告訴他,給他披上黃袍,他的反應是驚訝,堅決不同意。後來士兵們又把趙匡胤扶上馬,強行逼迫。

趙匡胤一看,自己人氣太旺,粉絲太瘋狂,實在沒辦法,那就勉強接受吧。但是,有條件:“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就是說入城之後,不能燒殺搶掠,否則誅滅全族。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篡位之名,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好劇,一千年來,成功騙過了不少吃瓜群眾。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真不了。趙導處心積慮、費盡心機設計的劇本,還是給世人留下不少破綻。


子虛烏有的敵情

首先是劇情發生的地點:陳橋驛。為什麼選擇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呢?

因為它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陳橋位於開封城外,不在城內,後周君臣不能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組織力量鎮壓。

第二是陳橋距離開封很近,離城區才40多公里。步行的話,半天就可以走到,非常方便、快捷,一旦起事,軍隊能夠迅速兵臨城下,奠定勝局。

第三是陳橋驛有現成的營壘,方便士兵們駐紮。

既然選好了劇情發生的地點,那就必須有率領軍隊來到這裡的理由。找什麼藉口呢?趙導靈機一動,陳橋驛在開封的北面,那謊稱北方邊境有敵情不就行了。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陳橋驛


很快,朝廷接到緊急文書,契丹人聯合北漢大舉南下,準備直搗汴京。群臣一看,這還得了,周世宗剛剛駕崩,主少國疑,正是人心未穩的敏感時刻,契丹利用這個機會南下,真是火上澆油。沒辦法,趕緊派軍隊出征唄!於是就讓趙匡胤北上防禦。趙匡胤得知後,派慕容延釗率領先頭部隊渡過黃河,駐紮在河北重鎮真定。然後自己帶領部隊來到陳橋,發動了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因為黃袍加身這個事情太大,後人總把目光都聚焦在兵變上,卻沒有在意此刻邊關的情形。

契丹人南下了,趙匡胤沒有北上,反而把部隊調到了京城,那契丹人打進來了怎麼辦呢?無所謂!因為根本就沒有敵情,這是趙匡胤編造出來的。

宋朝的史書說契丹人不戰自退了,簡直莫名其妙,打都不打,幹嘛要撤退?因為他們要給皇帝圓謊呢。

遼國的史書對此隻字不提,沒有發生的事情,人家有什麼好提的,何必無中生有?

敵情是真的沒有,但慕容延釗把部隊帶到真定,的確是為了抵禦北漢和契丹。開封在黃河邊上,它的安危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河北,河北穩了,趙匡胤才能按計劃行事。假如契丹和北漢真的不解風情,在此時入侵攪局,慕容延釗可以幫助趙匡胤抵擋他們,保證汴梁城裡的行動順利實施。

從事件的起因可以看出,這是趙導有意安排的,否則他沒有理由派慕容延釗北上,也沒有理由把大隊人馬帶到陳橋。

十年前,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就是這個套路,先謊稱契丹入侵,再趁機發動兵變。

十年後,趙匡胤盡心模仿,青出於藍又勝於藍,使用同樣的手段篡奪了柴家天下。郭威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吐出好幾口老血。


關鍵道具:黃袍

劇情發生的地方是精心安排的,道具同樣也是如此。在陳橋兵變這出大戲中,最有意思的道具莫過於那件黃袍了。

按照宋朝官方的說法,兵變是突發的,是將士們臨時商議的結果。那黃袍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件東西可不同尋常。在帝制時代的早期,皇帝穿什麼顏色的袍服並沒有統一標準,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的,因為五行的關係,周屬火德,秦滅了周,不就屬水德,按照相關說法,水德應該穿黑色。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等到唐朝時,政府規定只有皇帝可以穿黃色的袍服,老百姓不能穿黃色衣物,否則違法。可見黃袍已經成為帝王的專用物品,民間要是敢用,屬於僭越,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在當時的社會,黃色物料產量最少,也最為罕見,沒有人願意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趙匡胤的部下決定擁立主帥,事發突然,怎麼剛剛商量好了,黃袍就出現了,軍營之中,怎麼還隨著攜帶黃袍這種違規物品?要現場製作,物料從哪裡來呢?不可能那麼快、那麼容易,就趕製出一件黃袍,這是軍營,不是在城裡。

沒錯,這是趙導事先安排的,在開封城製作了一件黃袍,等到大軍出證時,祕密帶在身邊,表演開始了,由將領們拿出來,蓋在身上,象徵老趙已經成為天子。


精確擊殺韓通

大軍入城,後周的上層人士都明白,王朝的覆滅已經無法挽回。趙匡胤有言在先,不準殺害公卿大臣,也不準傷害百姓,他有沒有做到呢?並沒有。

據史書記載,趙匡胤手下的軍校王彥昇把韓通給殺了,韓通何許人也?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正國級的高官。

趙匡胤明確提出不允許處死後周官員,王彥昇不僅殺了,殺的還是級別那麼高的,新皇帝有沒有處罰他呢?非但沒有,還給小王升官了,任命他為恩州團練使。明明違背趙匡胤的旨意,王彥昇為什麼不降反升?因為他殺的對,殺得好,讓官家心滿意足。

後周禁軍主要有兩大系統,一個是殿前司,一個是侍衛司。趙匡胤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主要領導都是他的人,基層幹部也支持他上位。當初高平之戰結束後,周世宗曾經命令趙匡胤選拔優秀人才編入殿前司,正因為軍官都是趙匡胤選派的,他們都支持老趙改朝換代。

侍衛司就不一樣了,都指揮使李重進、副都指揮使韓通,一正一副,兩位大領導,都是趙匡胤的政敵。兩大系統互相制約,有利於皇權的安全。可是在柴榮死後,李重進長期駐紮淮南,遠離京城,根本無法制約趙匡胤;侍衛司剩下的領導崗位,又被高懷德、韓令坤擔任了,他們也是趙匡胤的人。因此,整個侍衛司實際上只有韓通一個死對頭,剷除了他,就沒有軍事力量能夠應對這場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在得知趙匡胤謀反後,韓通馬上動身,準備做最後掙扎。他向來與趙匡胤不和,政敵上了臺,他就算投降,日後也難免被趙匡胤清算,他不僅是在保衛柴家天下,也是在保全自己的性命。韓通的兒子多次規勸父親,趙匡胤有威脅,不得不防,可事到如今,只能望洋興嘆了。王彥昇精確地找到韓通,將其處死,韓通的家人同樣沒能倖免。

據墓誌銘記載,宋軍殺死了韓通本人,還有已經成年的三個兒子;至於年幼的第四子,以及女兒們,都得到了保全。這種選擇性的殺戮,絕非亂兵所為,真要是亂兵,見人就殺,哪管什麼男人女人。這一切,都是有組織、有預謀、事先有交代的。

三百多年前,李世民殺李建成的家屬時,也是殺男不殺女,從聞喜縣主李婉順的墓誌就可以看出,她是隱太子的二女兒,活到了唐高宗龍朔年間。趙匡胤效仿了李世民,沒有把事情做絕,有利於爭取人心,穩定政局。

所以說,儘管趙導努力編排劇情,自己又本色出演,想告訴人們不是他想當這個皇帝,而是手下人貪圖富貴,非要他當。可是,謊報的敵情,突然出現的黃袍,還有對韓通的處置,都在說明眼前發生的一幕幕都是趙匡胤安排好的。陳橋兵變,絕非偶然。但北宋政府為了政權的合法性,非要說它是偶然的,太祖是被迫的。如果有知情人士說出了真相,馬上就會遭受打擊。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大家總是看到的“關羽第250代孫子”到底咋回事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宋仁宗在位時,一個叫李淑的官員攤上了大事。

原因嘛,竟然和《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因為一首詩。該詩以周恭帝柴宗訓為題,是這樣寫滴:“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沒想到,這首詩突然就火了,傳入了汴梁,傳入了皇宮,讓宋仁宗知道了。

官家就讓大臣們議論,群臣認為:當年太祖皇帝登上大寶,明明是將士擁戴、民心所向,周恭帝自知年輕,才不配位,主動把皇位禪讓給了太祖。可是李淑卻“別有用心”,說我們大宋的皇位是靠干戈(武力)奪來的,真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宋仁宗也非常討厭李淑,看看,這位朝廷命官,吃大宋的飯,砸大宋的鍋,無組織無紀律。從此,李淑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重用。

在官方的說法中,趙匡胤上位,的確是被逼的,事先他並不知情。

當時士兵們在陳橋鬧哄哄,要求他站出來,馬上稱帝,他卻在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到趙普和趙光義把將士們的訴求告訴他,給他披上黃袍,他的反應是驚訝,堅決不同意。後來士兵們又把趙匡胤扶上馬,強行逼迫。

趙匡胤一看,自己人氣太旺,粉絲太瘋狂,實在沒辦法,那就勉強接受吧。但是,有條件:“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就是說入城之後,不能燒殺搶掠,否則誅滅全族。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篡位之名,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好劇,一千年來,成功騙過了不少吃瓜群眾。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真不了。趙導處心積慮、費盡心機設計的劇本,還是給世人留下不少破綻。


子虛烏有的敵情

首先是劇情發生的地點:陳橋驛。為什麼選擇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呢?

因為它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陳橋位於開封城外,不在城內,後周君臣不能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組織力量鎮壓。

第二是陳橋距離開封很近,離城區才40多公里。步行的話,半天就可以走到,非常方便、快捷,一旦起事,軍隊能夠迅速兵臨城下,奠定勝局。

第三是陳橋驛有現成的營壘,方便士兵們駐紮。

既然選好了劇情發生的地點,那就必須有率領軍隊來到這裡的理由。找什麼藉口呢?趙導靈機一動,陳橋驛在開封的北面,那謊稱北方邊境有敵情不就行了。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陳橋驛


很快,朝廷接到緊急文書,契丹人聯合北漢大舉南下,準備直搗汴京。群臣一看,這還得了,周世宗剛剛駕崩,主少國疑,正是人心未穩的敏感時刻,契丹利用這個機會南下,真是火上澆油。沒辦法,趕緊派軍隊出征唄!於是就讓趙匡胤北上防禦。趙匡胤得知後,派慕容延釗率領先頭部隊渡過黃河,駐紮在河北重鎮真定。然後自己帶領部隊來到陳橋,發動了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因為黃袍加身這個事情太大,後人總把目光都聚焦在兵變上,卻沒有在意此刻邊關的情形。

契丹人南下了,趙匡胤沒有北上,反而把部隊調到了京城,那契丹人打進來了怎麼辦呢?無所謂!因為根本就沒有敵情,這是趙匡胤編造出來的。

宋朝的史書說契丹人不戰自退了,簡直莫名其妙,打都不打,幹嘛要撤退?因為他們要給皇帝圓謊呢。

遼國的史書對此隻字不提,沒有發生的事情,人家有什麼好提的,何必無中生有?

敵情是真的沒有,但慕容延釗把部隊帶到真定,的確是為了抵禦北漢和契丹。開封在黃河邊上,它的安危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河北,河北穩了,趙匡胤才能按計劃行事。假如契丹和北漢真的不解風情,在此時入侵攪局,慕容延釗可以幫助趙匡胤抵擋他們,保證汴梁城裡的行動順利實施。

從事件的起因可以看出,這是趙導有意安排的,否則他沒有理由派慕容延釗北上,也沒有理由把大隊人馬帶到陳橋。

十年前,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就是這個套路,先謊稱契丹入侵,再趁機發動兵變。

十年後,趙匡胤盡心模仿,青出於藍又勝於藍,使用同樣的手段篡奪了柴家天下。郭威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吐出好幾口老血。


關鍵道具:黃袍

劇情發生的地方是精心安排的,道具同樣也是如此。在陳橋兵變這出大戲中,最有意思的道具莫過於那件黃袍了。

按照宋朝官方的說法,兵變是突發的,是將士們臨時商議的結果。那黃袍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件東西可不同尋常。在帝制時代的早期,皇帝穿什麼顏色的袍服並沒有統一標準,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的,因為五行的關係,周屬火德,秦滅了周,不就屬水德,按照相關說法,水德應該穿黑色。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等到唐朝時,政府規定只有皇帝可以穿黃色的袍服,老百姓不能穿黃色衣物,否則違法。可見黃袍已經成為帝王的專用物品,民間要是敢用,屬於僭越,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在當時的社會,黃色物料產量最少,也最為罕見,沒有人願意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趙匡胤的部下決定擁立主帥,事發突然,怎麼剛剛商量好了,黃袍就出現了,軍營之中,怎麼還隨著攜帶黃袍這種違規物品?要現場製作,物料從哪裡來呢?不可能那麼快、那麼容易,就趕製出一件黃袍,這是軍營,不是在城裡。

沒錯,這是趙導事先安排的,在開封城製作了一件黃袍,等到大軍出證時,祕密帶在身邊,表演開始了,由將領們拿出來,蓋在身上,象徵老趙已經成為天子。


精確擊殺韓通

大軍入城,後周的上層人士都明白,王朝的覆滅已經無法挽回。趙匡胤有言在先,不準殺害公卿大臣,也不準傷害百姓,他有沒有做到呢?並沒有。

據史書記載,趙匡胤手下的軍校王彥昇把韓通給殺了,韓通何許人也?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正國級的高官。

趙匡胤明確提出不允許處死後周官員,王彥昇不僅殺了,殺的還是級別那麼高的,新皇帝有沒有處罰他呢?非但沒有,還給小王升官了,任命他為恩州團練使。明明違背趙匡胤的旨意,王彥昇為什麼不降反升?因為他殺的對,殺得好,讓官家心滿意足。

後周禁軍主要有兩大系統,一個是殿前司,一個是侍衛司。趙匡胤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主要領導都是他的人,基層幹部也支持他上位。當初高平之戰結束後,周世宗曾經命令趙匡胤選拔優秀人才編入殿前司,正因為軍官都是趙匡胤選派的,他們都支持老趙改朝換代。

侍衛司就不一樣了,都指揮使李重進、副都指揮使韓通,一正一副,兩位大領導,都是趙匡胤的政敵。兩大系統互相制約,有利於皇權的安全。可是在柴榮死後,李重進長期駐紮淮南,遠離京城,根本無法制約趙匡胤;侍衛司剩下的領導崗位,又被高懷德、韓令坤擔任了,他們也是趙匡胤的人。因此,整個侍衛司實際上只有韓通一個死對頭,剷除了他,就沒有軍事力量能夠應對這場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在得知趙匡胤謀反後,韓通馬上動身,準備做最後掙扎。他向來與趙匡胤不和,政敵上了臺,他就算投降,日後也難免被趙匡胤清算,他不僅是在保衛柴家天下,也是在保全自己的性命。韓通的兒子多次規勸父親,趙匡胤有威脅,不得不防,可事到如今,只能望洋興嘆了。王彥昇精確地找到韓通,將其處死,韓通的家人同樣沒能倖免。

據墓誌銘記載,宋軍殺死了韓通本人,還有已經成年的三個兒子;至於年幼的第四子,以及女兒們,都得到了保全。這種選擇性的殺戮,絕非亂兵所為,真要是亂兵,見人就殺,哪管什麼男人女人。這一切,都是有組織、有預謀、事先有交代的。

三百多年前,李世民殺李建成的家屬時,也是殺男不殺女,從聞喜縣主李婉順的墓誌就可以看出,她是隱太子的二女兒,活到了唐高宗龍朔年間。趙匡胤效仿了李世民,沒有把事情做絕,有利於爭取人心,穩定政局。

所以說,儘管趙導努力編排劇情,自己又本色出演,想告訴人們不是他想當這個皇帝,而是手下人貪圖富貴,非要他當。可是,謊報的敵情,突然出現的黃袍,還有對韓通的處置,都在說明眼前發生的一幕幕都是趙匡胤安排好的。陳橋兵變,絕非偶然。但北宋政府為了政權的合法性,非要說它是偶然的,太祖是被迫的。如果有知情人士說出了真相,馬上就會遭受打擊。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大家總是看到的“關羽第250代孫子”到底咋回事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朱元璋為什麼開設國營妓院?他是跟誰學的?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宋仁宗在位時,一個叫李淑的官員攤上了大事。

原因嘛,竟然和《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因為一首詩。該詩以周恭帝柴宗訓為題,是這樣寫滴:“弄楯牽車挽鼓催,不知門外倒戈回。荒墳斷隴才三尺,猶認房陵平伏來。”沒想到,這首詩突然就火了,傳入了汴梁,傳入了皇宮,讓宋仁宗知道了。

官家就讓大臣們議論,群臣認為:當年太祖皇帝登上大寶,明明是將士擁戴、民心所向,周恭帝自知年輕,才不配位,主動把皇位禪讓給了太祖。可是李淑卻“別有用心”,說我們大宋的皇位是靠干戈(武力)奪來的,真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宋仁宗也非常討厭李淑,看看,這位朝廷命官,吃大宋的飯,砸大宋的鍋,無組織無紀律。從此,李淑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重用。

在官方的說法中,趙匡胤上位,的確是被逼的,事先他並不知情。

當時士兵們在陳橋鬧哄哄,要求他站出來,馬上稱帝,他卻在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到趙普和趙光義把將士們的訴求告訴他,給他披上黃袍,他的反應是驚訝,堅決不同意。後來士兵們又把趙匡胤扶上馬,強行逼迫。

趙匡胤一看,自己人氣太旺,粉絲太瘋狂,實在沒辦法,那就勉強接受吧。但是,有條件:“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就是說入城之後,不能燒殺搶掠,否則誅滅全族。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篡位之名,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好劇,一千年來,成功騙過了不少吃瓜群眾。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真不了。趙導處心積慮、費盡心機設計的劇本,還是給世人留下不少破綻。


子虛烏有的敵情

首先是劇情發生的地點:陳橋驛。為什麼選擇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呢?

因為它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陳橋位於開封城外,不在城內,後周君臣不能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組織力量鎮壓。

第二是陳橋距離開封很近,離城區才40多公里。步行的話,半天就可以走到,非常方便、快捷,一旦起事,軍隊能夠迅速兵臨城下,奠定勝局。

第三是陳橋驛有現成的營壘,方便士兵們駐紮。

既然選好了劇情發生的地點,那就必須有率領軍隊來到這裡的理由。找什麼藉口呢?趙導靈機一動,陳橋驛在開封的北面,那謊稱北方邊境有敵情不就行了。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陳橋驛


很快,朝廷接到緊急文書,契丹人聯合北漢大舉南下,準備直搗汴京。群臣一看,這還得了,周世宗剛剛駕崩,主少國疑,正是人心未穩的敏感時刻,契丹利用這個機會南下,真是火上澆油。沒辦法,趕緊派軍隊出征唄!於是就讓趙匡胤北上防禦。趙匡胤得知後,派慕容延釗率領先頭部隊渡過黃河,駐紮在河北重鎮真定。然後自己帶領部隊來到陳橋,發動了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因為黃袍加身這個事情太大,後人總把目光都聚焦在兵變上,卻沒有在意此刻邊關的情形。

契丹人南下了,趙匡胤沒有北上,反而把部隊調到了京城,那契丹人打進來了怎麼辦呢?無所謂!因為根本就沒有敵情,這是趙匡胤編造出來的。

宋朝的史書說契丹人不戰自退了,簡直莫名其妙,打都不打,幹嘛要撤退?因為他們要給皇帝圓謊呢。

遼國的史書對此隻字不提,沒有發生的事情,人家有什麼好提的,何必無中生有?

敵情是真的沒有,但慕容延釗把部隊帶到真定,的確是為了抵禦北漢和契丹。開封在黃河邊上,它的安危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河北,河北穩了,趙匡胤才能按計劃行事。假如契丹和北漢真的不解風情,在此時入侵攪局,慕容延釗可以幫助趙匡胤抵擋他們,保證汴梁城裡的行動順利實施。

從事件的起因可以看出,這是趙導有意安排的,否則他沒有理由派慕容延釗北上,也沒有理由把大隊人馬帶到陳橋。

十年前,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就是這個套路,先謊稱契丹入侵,再趁機發動兵變。

十年後,趙匡胤盡心模仿,青出於藍又勝於藍,使用同樣的手段篡奪了柴家天下。郭威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吐出好幾口老血。


關鍵道具:黃袍

劇情發生的地方是精心安排的,道具同樣也是如此。在陳橋兵變這出大戲中,最有意思的道具莫過於那件黃袍了。

按照宋朝官方的說法,兵變是突發的,是將士們臨時商議的結果。那黃袍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件東西可不同尋常。在帝制時代的早期,皇帝穿什麼顏色的袍服並沒有統一標準,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的,因為五行的關係,周屬火德,秦滅了周,不就屬水德,按照相關說法,水德應該穿黑色。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等到唐朝時,政府規定只有皇帝可以穿黃色的袍服,老百姓不能穿黃色衣物,否則違法。可見黃袍已經成為帝王的專用物品,民間要是敢用,屬於僭越,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在當時的社會,黃色物料產量最少,也最為罕見,沒有人願意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趙匡胤的部下決定擁立主帥,事發突然,怎麼剛剛商量好了,黃袍就出現了,軍營之中,怎麼還隨著攜帶黃袍這種違規物品?要現場製作,物料從哪裡來呢?不可能那麼快、那麼容易,就趕製出一件黃袍,這是軍營,不是在城裡。

沒錯,這是趙導事先安排的,在開封城製作了一件黃袍,等到大軍出證時,祕密帶在身邊,表演開始了,由將領們拿出來,蓋在身上,象徵老趙已經成為天子。


精確擊殺韓通

大軍入城,後周的上層人士都明白,王朝的覆滅已經無法挽回。趙匡胤有言在先,不準殺害公卿大臣,也不準傷害百姓,他有沒有做到呢?並沒有。

據史書記載,趙匡胤手下的軍校王彥昇把韓通給殺了,韓通何許人也?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正國級的高官。

趙匡胤明確提出不允許處死後周官員,王彥昇不僅殺了,殺的還是級別那麼高的,新皇帝有沒有處罰他呢?非但沒有,還給小王升官了,任命他為恩州團練使。明明違背趙匡胤的旨意,王彥昇為什麼不降反升?因為他殺的對,殺得好,讓官家心滿意足。

後周禁軍主要有兩大系統,一個是殿前司,一個是侍衛司。趙匡胤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主要領導都是他的人,基層幹部也支持他上位。當初高平之戰結束後,周世宗曾經命令趙匡胤選拔優秀人才編入殿前司,正因為軍官都是趙匡胤選派的,他們都支持老趙改朝換代。

侍衛司就不一樣了,都指揮使李重進、副都指揮使韓通,一正一副,兩位大領導,都是趙匡胤的政敵。兩大系統互相制約,有利於皇權的安全。可是在柴榮死後,李重進長期駐紮淮南,遠離京城,根本無法制約趙匡胤;侍衛司剩下的領導崗位,又被高懷德、韓令坤擔任了,他們也是趙匡胤的人。因此,整個侍衛司實際上只有韓通一個死對頭,剷除了他,就沒有軍事力量能夠應對這場兵變。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在得知趙匡胤謀反後,韓通馬上動身,準備做最後掙扎。他向來與趙匡胤不和,政敵上了臺,他就算投降,日後也難免被趙匡胤清算,他不僅是在保衛柴家天下,也是在保全自己的性命。韓通的兒子多次規勸父親,趙匡胤有威脅,不得不防,可事到如今,只能望洋興嘆了。王彥昇精確地找到韓通,將其處死,韓通的家人同樣沒能倖免。

據墓誌銘記載,宋軍殺死了韓通本人,還有已經成年的三個兒子;至於年幼的第四子,以及女兒們,都得到了保全。這種選擇性的殺戮,絕非亂兵所為,真要是亂兵,見人就殺,哪管什麼男人女人。這一切,都是有組織、有預謀、事先有交代的。

三百多年前,李世民殺李建成的家屬時,也是殺男不殺女,從聞喜縣主李婉順的墓誌就可以看出,她是隱太子的二女兒,活到了唐高宗龍朔年間。趙匡胤效仿了李世民,沒有把事情做絕,有利於爭取人心,穩定政局。

所以說,儘管趙導努力編排劇情,自己又本色出演,想告訴人們不是他想當這個皇帝,而是手下人貪圖富貴,非要他當。可是,謊報的敵情,突然出現的黃袍,還有對韓通的處置,都在說明眼前發生的一幕幕都是趙匡胤安排好的。陳橋兵變,絕非偶然。但北宋政府為了政權的合法性,非要說它是偶然的,太祖是被迫的。如果有知情人士說出了真相,馬上就會遭受打擊。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大家總是看到的“關羽第250代孫子”到底咋回事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朱元璋為什麼開設國營妓院?他是跟誰學的?


大宋最佳導演趙匡胤,成名作黃袍加身的3個破綻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