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不是傳位給兒子,而是親弟趙光義,原因2個字!

宋太祖趙匡胤不是傳位給兒子,而是親弟趙光義,原因2個字!歷經五代十國的權力爭奪,最苦的還是普通百姓,每支軍隊攻城後,都會給當地的百姓造成了嚴重影響。趙匡胤確實一位比較厲害的管理者,在他要出征時,為了消除太后及大周王朝的的忠臣韓通,他只用了一個早上時間,喝了太后賜的餞行酒,而韓通本來在府上埋下重兵,準備將趙匡胤殺害,想不到趙匡胤的三言兩語就讓韓通與他稱兄道弟。趙匡胤在軍營裡深得軍心,人人擁戴,所以在太后下令要就地處決趙匡胤及其部屬時,將士們都異口同聲地將趙匡胤推上皇位。趙匡胤並沒有馬上答應了眾將的請求,相反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託,說什麼也不能做這麼一個不忠之人。後來將士以自己及自家人性命去說服了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不是傳位給兒子,而是親弟趙光義,原因2個字!

趙匡胤披上黃袍時,就在軍中約法三章,如果眾將可以做到,他就立馬應大家所求。這約法三章是:一、攻城後,不得對幼皇及太后無禮,必須行君臣之禮;二、攻城後,不得對朝中大臣們羞辱或者濫殺,畢竟這些大臣也跟趙匡胤共事多年,他也明白這些大臣在他登上皇位後,作用還是挺大的;三、進城後,絕不能出現燒殺搶擄,不得殘害百姓,寧願自己受傷也不能讓百姓受傷。當趙匡胤說出這約法三章後,就連時任大周皇帝的貼身太監都跪下來,嘆道:“此乃天子之舉,體恤百姓,無人可及”。

宋太祖趙匡胤不是傳位給兒子,而是親弟趙光義,原因2個字!

趙匡胤這約法三章,並不是口頭說了就算,他還是不理誰人,犯了這三章,都是一律軍法處置。就拿張瓊來說,張瓊其實是為了救一位小女孩,而失手殺了韓通。趙匡胤聽了這消息後,沉默了許久,然後把桌上的東西一摔,說道:“你這莽夫,來人,把他捆上,押到城門上,按軍法處置。”當時如果不是眾將勸說,張瓊那就真的是成首例了。最後在眾將跪求著勸說,趙匡胤才免了張瓊死罪,把張瓊押入大牢監禁。這時大周宰相魏仁浦則感嘆說:“殺自人,保外人,這心胸何人能比?我們就理應奉天而行。”正是因為這約法三章,讓趙匡胤登上皇位後,民心所向,宋朝享國319年之久這點也還是有一點影響的。

宋太祖趙匡胤不是傳位給兒子,而是親弟趙光義,原因2個字!

趙匡胤發跡是在宋州,所以在他建國後,改號為宋。建國初期,趙匡胤頻頻召見趙普,經常是雪夜交加,暢談一宿,後來就確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這也為宋朝夯實了基礎。趙匡胤常年征戰,連他自己也沒想過自己的皇位繼承一事。在古代皇位相傳都是父傳子,而趙匡胤卻打破常規,並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位於他的弟弟——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古代來講,趙匡胤這做法,的確有些讓人費解、有悖常理,下面小編就跟大家來聊聊,宋太祖趙匡胤將皇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兒子,原因是2個字。

宋太祖趙匡胤不是傳位給兒子,而是親弟趙光義,原因2個字!

看過趙匡胤的歷史資料或者電視劇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他是一位孝子,在趙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他的母后杜太后就跟趙匡胤閒聊起來,因為杜太后是一位經歷了五代十國之人,見過的殘局,敗局也較多,五代十國的君主被取代後,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被赦免。杜太后意味深長地跟趙匡胤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後來就問趙匡胤知不知道他為什麼可以一舉得天下,這時的趙匡胤就不知如何回答了。杜太后看著趙匡胤這一臉的懵懂直接說道:“你得天下,並不是你有多大的能耐,最大的決定因素是柴榮把皇位傳給了幼子!如果大周有一位成年的君主接位,你覺得你還可以得這皇位?你和弟弟光義都是我所出,你到了要傳位之時,你應該第一考慮的是你弟弟。”

宋太祖趙匡胤不是傳位給兒子,而是親弟趙光義,原因2個字!

趙匡胤也深知周朝是在他幾乎不損一兵一將就拿下,這裡很大的因素就是柴榮把皇位傳給了宗訓,這個幾歲小孩子,坐在皇位上,還不停玩弄身邊的東西,那裡會懂得治理國家,管理這幫老臣子呢。所以趙匡胤在聽他母親說了那一番話後,就連連點頭。當時杜太后,也把趙普叫上,並讓趙普記錄了這一份盟約,並將此盟書存放在一個金匱中,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

宋太祖趙匡胤不是傳位給兒子,而是親弟趙光義,原因2個字!

由上所述,趙匡胤傳位於他弟弟趙光義,而不傳位於兒子。這裡可以看得出趙匡胤是一位有大胸襟,大目標的能人,但更能體現的是他那一份孝心,就算自己當上了皇帝,自己的母親還是畢恭畢敬,相信母親的分析,聽從母親的囑咐,這不是可以看到宋太祖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而不是傳位給兒子的原因,這原因就2個字——“聽話”。這一期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了,大家有什麼看法,不妨留言給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