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戰爭與和平”

一生的“戰爭與和平”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665篇原創首發文章

今年以來,我寫文的頻率開始驟降,倒不是思考變少,而是腦力幾乎全被工作和生活徵用,成為無法脫身的苦力。寫作這個“自治國”在和“主流強國”的對峙中敗下陣來,而這種內心的衝突終於在我寫下這篇“戰爭與和平”之後獲得了短暫的和平。

你瞧,戰爭與和平並不只是長在兩國元首的腦子裡,它幾乎貫穿了我們一生的軌跡。當能力夠不著慾望,現實夠不到期望,一個人的斤兩敵不過公序良俗,當人有一天不想一直做一隻混吃等死的豬,戰爭就開始了。把前面那句話裡的“不”字都去掉時,和平則翩然降臨。

一生的“戰爭與和平”

要細想起來,人年輕時內心“開戰”的頻率最高,記仇要記很久,比較要比全套,狠話說得最快,打死都不妥協。那時“戰爭”是漫長的,“和平”是短暫的。

若要總結年輕時的特徵,一是理想,任何事情都想要一個正確答案,二是侷促,世界在眼中還是一個典雅的謎語,三是僥倖,總覺得自己會是特殊的那一個。而現實最擅長的就是為理想主義者、無知者和投機者提供困境。

我小時候身邊很少看到有“佛系青年”出沒的,多的是“憤怒青年”,是“迷茫青年”,是那種緊繃著的、惶恐的、舉棋不定的青年,對於世界而言他們是最新鮮的韭菜,又虛榮,又慌張。因為都是第一次領教學業、感情、職業和生活,每一次被全盤收割,都真真切切地轟炸了原本就貧瘠的內心平原。

三年前我在秦圈寫作,筆下少不了“戰火紛飛”。是選擇北上廣永不停歇的霓虹燈還是家鄉飯桌上永遠為你留著的三菜一湯,是選擇人人都蜂擁前往的風光名利場還是自己真正向往的孤獨桃花源,是選擇安心接受悄悄爬到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還是折騰到底活出一個黃金時代?每一代的年輕人都為歷史進程犧牲過,而這大概是這個時代20-30歲這個階段必須要打的幾場硬仗,不打過你就沒法心平氣和地接過命運,活到自洽。

而最後能讓內心歇戰的理由,多半有兩點,一是能力(能不能做),二是價值觀(認不認同)。最後讓我內心換得和平的,是人終究要走自己的路。理由也是兩個,一來我發現人壓根就是一個質數,除了自己和共有的那點人性(“1”)之外,和其他無關;二來我是一個挺講究內心自由舒適度的人,儘量不擰巴、不委屈,是我得以好好生活的前提。

三年以後,以往的大小戰爭都開始塵埃落定,新一輪的戰爭恐怕又要掀起。比如暫時把自己安放妥當的職場媽媽們,又要開始做選擇題:是維持高薪高成長前景卻要鮮少著家的精英女性形象,還是退而求其次接受朝九晚五的普通工作?是多愛自己一點還是甘心折斷翅膀被圈養在家庭?關於女性困境的話題其實一點都不新鮮,但它長久被人們忽略。女性從未登堂入室地進入一個國家的歷史,並被社會圈養在家中,長久地與知識和話語權隔離開來。而如今大不同了,女性的覺醒和反思是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的事,它幾乎是到了時間點就能準時開戰的。

一生的“戰爭與和平”一生的“戰爭與和平”

但越到後面,“戰爭”就越變得分散、零星起來,“和平”展開了它的黃金時代。因為一個人不斷成熟的過程,就是逐漸接納自己和別人的過程。所以我只聽過“憤青”而沒聽過“憤老”。當年被灌下去多少雞湯,現在終於可以舒舒服服地全部吐出來了。

要說舒展的原因,大概因為所有積累的世面都能把我們從狹隘處拎出來,往開闊處引。

當你看到曾經風頭一時的奶茶妹妹也會在社交網絡說自己傻逼,就會發現女性獲得幸福的竅門並不是獲得一個豪門裡的男人。

當你看到這個時代太多的創業英雄都有過被人掃地出門或冷嘲熱諷的經歷,就會知道人生真的海海,又何必在意一時沉浮。

當你知道我們腦子裡這個蒸蒸日上的中國,仍有10億人沒坐過飛機,6億人沒碰過網絡,4億人沒用上衛生廁所時,就會明白以往的自己不過是活在一片薄薄的橫截面上。

高曉鬆在49歲這一年有過一段自述,他說50歲以前總想著要奮鬥,努力披荊斬棘,尋找一條前進的道路,總要到力所能及的地方去看看。到後來發現,自己可能也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前進是沒有座標系的偽命題,最多是依賴社會評價體系的前進。真的到遠方了嗎?越過山丘了嗎?那並不是年少時候想象的樣子。

因為上市而財務自由的小米聯合創始人說,在上市之前他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比如捐款、買車、買房子……當你忽然間到了那天,一下子傻了,忽然發現之前的想法都不重要。很多成功的人都分享過類似的想法,那時候覺得他們站著說話不腰疼,突然有一天你體會到了,你發現也許人家說得挺對的。

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和平”緣何而來?當你反覆被這些立和破,相信到不相信,不相信到相信,熱情和冷水澆灌之後,對自己的和解突然變得容易了。你突然發現,只要是凡人,不僅對世界的操控極其有限,對自己的認知也是極其淺薄。

一生的“戰爭與和平”一生的“戰爭與和平”

享譽世界的已故建築大師貝聿銘有一句特別有名的話,“我和我的建築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聽起來鏗鏘有力,特別優雅,但你要是知道貝聿銘在設計盧浮宮時“有整整一年半的時間像在地獄,不敢走在巴黎街頭”,就會覺得,人一切的“和平”都是“戰爭”千錘百煉而來。漫長人生裡,煙花璀璨的時刻是不多的,其餘時間裡,人難免要掙扎。

麥家在小說《人生海海》裡寫過這麼一段話,“我戰勝了幾十年沒戰勝的自己,彷彿經歷了一場激烈的鏖戰。敵人都死光了,一個不剩,我感到既光榮又孤獨,孤獨是我的花園,我開始在花園裡散步,享受孤獨留給我的安寧。”

這大概就是人之所以成為那樣一個人的過程吧。人並不是現成的自己,是逐漸成為自己的過程。在我們漫長的一生中,我們不斷用戰爭去驅散和平,又用和平來終結戰爭。所有的強大和柔軟,都能在這些連綿不斷的內心戰爭與和平中找到緣由。因為一生的“戰爭與和平”,人才成為了那個自己。

“戰爭”促成了選擇,促成了蛻變,促進了自己的改朝換代,而“和平”則是,終於有一套邏輯可以對付之前生命中瀰漫的硝煙,是那個試圖收尾的美麗句號。

一生的“戰爭與和平”

作者近期文章:

  • 風口之外

  • 我們在世間的“流浪”:迷局與錦囊

  • 二手人生

  • 羅生門和人性的黑洞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一生的“戰爭與和平”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email protected]

一生的“戰爭與和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