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

在湛江,對很厲害的人或是長輩一般尊稱為“公”。那麼被稱為“海公”或是“海公魚”的,你猜是什麼海洋動物?往最大的猜吧,對了,就是鯨魚。鯨魚自古以來便經常出現在湛江沿海,使得湛江捕鯨業相當發達。上個世紀50年代,湛江還有一次捕鯨記錄。不過現在由於海洋環境的破壞,加之人類對鯨魚的過量捕殺,除了偶爾被迫擱淺的鯨魚,很少看到大的鯨魚在湛江沿海出現了。

鯨魚是目前世界上最巨大動物,大的鯨魚可長達30多米,重量190多噸,相當於33頭大象或300頭黃牛。湛江沿海古時常有鯨魚活動,很早就有專業捕鯨作業和捕鯨船隊。有的地方還建有海公廟,祈求平安。拜“海公”又吃“海公”?拜狗又吃狗?雷州半島的民俗就是這樣奇怪。

《雷州府志》對鯨魚有詳細記述:“海鰌魚俗名海龍翁,亦曰海公。”“聲如雷,氣如風,噴沫如雨霧。”“望之若陽海之山”,“每出多以子隨,子之大亦若海中島嶼。”這些古文是說:鯨魚有幾個名字——海鰌魚、海龍翁,海公等,聲音像打雷,吐氣像颳風,噴起水來如雨如霧,遠遠望去像海面上的一座山。鯨魚經常母子出行,一隻大的帶一隻小的,遠遠望去,一高一低就像海中的島嶼一樣。

為什麼湛江海域的鯨魚經常是母子同行?有位網友補充的原因我覺得有道理:以前雷州半島,特別是北部灣海域,是鯨的產仔地。因為這裡冬春沒大風浪,沒天敵,水溫高,適合產仔。老輩人說捕鯨先捕幼鯨,因為母鯨心疼子鯨而不肯離開。通明村雷歌歌詞裡有一句:鯨母因子把命喪!雷州話也有句方言:海公(安)痛仔。都是講的這個典故。

"

在湛江,對很厲害的人或是長輩一般尊稱為“公”。那麼被稱為“海公”或是“海公魚”的,你猜是什麼海洋動物?往最大的猜吧,對了,就是鯨魚。鯨魚自古以來便經常出現在湛江沿海,使得湛江捕鯨業相當發達。上個世紀50年代,湛江還有一次捕鯨記錄。不過現在由於海洋環境的破壞,加之人類對鯨魚的過量捕殺,除了偶爾被迫擱淺的鯨魚,很少看到大的鯨魚在湛江沿海出現了。

鯨魚是目前世界上最巨大動物,大的鯨魚可長達30多米,重量190多噸,相當於33頭大象或300頭黃牛。湛江沿海古時常有鯨魚活動,很早就有專業捕鯨作業和捕鯨船隊。有的地方還建有海公廟,祈求平安。拜“海公”又吃“海公”?拜狗又吃狗?雷州半島的民俗就是這樣奇怪。

《雷州府志》對鯨魚有詳細記述:“海鰌魚俗名海龍翁,亦曰海公。”“聲如雷,氣如風,噴沫如雨霧。”“望之若陽海之山”,“每出多以子隨,子之大亦若海中島嶼。”這些古文是說:鯨魚有幾個名字——海鰌魚、海龍翁,海公等,聲音像打雷,吐氣像颳風,噴起水來如雨如霧,遠遠望去像海面上的一座山。鯨魚經常母子出行,一隻大的帶一隻小的,遠遠望去,一高一低就像海中的島嶼一樣。

為什麼湛江海域的鯨魚經常是母子同行?有位網友補充的原因我覺得有道理:以前雷州半島,特別是北部灣海域,是鯨的產仔地。因為這裡冬春沒大風浪,沒天敵,水溫高,適合產仔。老輩人說捕鯨先捕幼鯨,因為母鯨心疼子鯨而不肯離開。通明村雷歌歌詞裡有一句:鯨母因子把命喪!雷州話也有句方言:海公(安)痛仔。都是講的這個典故。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鯨魚常常一對出行

從明朝起,雷州府的捕鯨已經遠近聞名了。鯨魚脂肪非常豐富,厚達十幾至幾十釐米。漁民很早就會用鯨脂制油,作為漁業實物稅,向朝廷進貢。古時候沒有煤油,用鯨油點燈照明,無煙無臭耐用,是宮庭最歡迎的貢品,在京城只有皇室和貴族才能使用喔!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雷州府進貢的鯨油就有3184斤28兩4錢,其中遂溪縣進貢得最多。到了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徐聞的鯨油上貢數量躍居首位,且整個廣東都是雷州府上貢得最多。

到了明末清實,雷州半島的捕鯨業更是普遍。徐聞沿海的外羅、新寮、城內、白茅一帶的海公船,也就捕鯨船,鼎盛時達上百艘。僅新寮六灣村就有30噸帆船10艘,捕鯨人數過百,由此可見當時捕鯨業的發達。

此外,鯨魚擱淺死亡事件也屢有發生。明崇禎二年(1629年),有一隻大鯨流入吳川縣限門港海邊死亡,四年後又有巨鯨擱淺,村民劏割了三天才處理完畢。

清康熙11年(1673年),一條長16米、寬7米大鯨魚擱淺雷州白沙社內港,多人用繩綁至岸邊。1976年、1990年,雷州南興、企水等地先後挖到多條古代鯨魚骨骼,最大一條長18米、寬4.1米,可見當時捕鯨魚之盛。

"

在湛江,對很厲害的人或是長輩一般尊稱為“公”。那麼被稱為“海公”或是“海公魚”的,你猜是什麼海洋動物?往最大的猜吧,對了,就是鯨魚。鯨魚自古以來便經常出現在湛江沿海,使得湛江捕鯨業相當發達。上個世紀50年代,湛江還有一次捕鯨記錄。不過現在由於海洋環境的破壞,加之人類對鯨魚的過量捕殺,除了偶爾被迫擱淺的鯨魚,很少看到大的鯨魚在湛江沿海出現了。

鯨魚是目前世界上最巨大動物,大的鯨魚可長達30多米,重量190多噸,相當於33頭大象或300頭黃牛。湛江沿海古時常有鯨魚活動,很早就有專業捕鯨作業和捕鯨船隊。有的地方還建有海公廟,祈求平安。拜“海公”又吃“海公”?拜狗又吃狗?雷州半島的民俗就是這樣奇怪。

《雷州府志》對鯨魚有詳細記述:“海鰌魚俗名海龍翁,亦曰海公。”“聲如雷,氣如風,噴沫如雨霧。”“望之若陽海之山”,“每出多以子隨,子之大亦若海中島嶼。”這些古文是說:鯨魚有幾個名字——海鰌魚、海龍翁,海公等,聲音像打雷,吐氣像颳風,噴起水來如雨如霧,遠遠望去像海面上的一座山。鯨魚經常母子出行,一隻大的帶一隻小的,遠遠望去,一高一低就像海中的島嶼一樣。

為什麼湛江海域的鯨魚經常是母子同行?有位網友補充的原因我覺得有道理:以前雷州半島,特別是北部灣海域,是鯨的產仔地。因為這裡冬春沒大風浪,沒天敵,水溫高,適合產仔。老輩人說捕鯨先捕幼鯨,因為母鯨心疼子鯨而不肯離開。通明村雷歌歌詞裡有一句:鯨母因子把命喪!雷州話也有句方言:海公(安)痛仔。都是講的這個典故。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鯨魚常常一對出行

從明朝起,雷州府的捕鯨已經遠近聞名了。鯨魚脂肪非常豐富,厚達十幾至幾十釐米。漁民很早就會用鯨脂制油,作為漁業實物稅,向朝廷進貢。古時候沒有煤油,用鯨油點燈照明,無煙無臭耐用,是宮庭最歡迎的貢品,在京城只有皇室和貴族才能使用喔!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雷州府進貢的鯨油就有3184斤28兩4錢,其中遂溪縣進貢得最多。到了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徐聞的鯨油上貢數量躍居首位,且整個廣東都是雷州府上貢得最多。

到了明末清實,雷州半島的捕鯨業更是普遍。徐聞沿海的外羅、新寮、城內、白茅一帶的海公船,也就捕鯨船,鼎盛時達上百艘。僅新寮六灣村就有30噸帆船10艘,捕鯨人數過百,由此可見當時捕鯨業的發達。

此外,鯨魚擱淺死亡事件也屢有發生。明崇禎二年(1629年),有一隻大鯨流入吳川縣限門港海邊死亡,四年後又有巨鯨擱淺,村民劏割了三天才處理完畢。

清康熙11年(1673年),一條長16米、寬7米大鯨魚擱淺雷州白沙社內港,多人用繩綁至岸邊。1976年、1990年,雷州南興、企水等地先後挖到多條古代鯨魚骨骼,最大一條長18米、寬4.1米,可見當時捕鯨魚之盛。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擱淺大鯨魚

說起湛江漁民捕鯨,當時還有一套技術呢。現在我們都知道鯨魚貌似大魚,實際上是哺乳動物。古時候湛江漁民雖不懂這些,但知道鯨魚有胎盤,會泌乳,特別是知道這大傢伙會用肺呼吸,潛水一段時間後,必定會浮到水面換氣,於是漁民便會根據這一特性捕捉。瓊州海峽東由雷州灣至吳川淺海,西到流沙海港都是主要的捕鯨區域。

每年冬春季節,鯨魚會游到淺海產子,這個時候就是捕鯨的旺季了。冬至一過,漁民便組織船隊巡獵,發現鯨魚後,各船徐徐駛近獵物,用“突刺法”捕捉。船隊由9-10船組成,漁具是一種帶索有杆的鯨標,長1.5-2米,重10公斤左右。標鉤銳利,纜繩連接牢固,一頭纏在船上,一頭隨杆操作。

每船若干組,每組二人,一人抓標,一人管索,由技術高經驗足的人負責頭標,一般離鯨魚2-3米時,頭標開始投擲,不管脫落與否中,其他標手補投,數標齊下,萬無一失。標鉤刺入魚體後,漁民因勢利導,鬆索讓其拖遊,待受傷的鯨魚筋疲力盡後,便拉加船邊綁好,再拖到岸上宰殺。

"

在湛江,對很厲害的人或是長輩一般尊稱為“公”。那麼被稱為“海公”或是“海公魚”的,你猜是什麼海洋動物?往最大的猜吧,對了,就是鯨魚。鯨魚自古以來便經常出現在湛江沿海,使得湛江捕鯨業相當發達。上個世紀50年代,湛江還有一次捕鯨記錄。不過現在由於海洋環境的破壞,加之人類對鯨魚的過量捕殺,除了偶爾被迫擱淺的鯨魚,很少看到大的鯨魚在湛江沿海出現了。

鯨魚是目前世界上最巨大動物,大的鯨魚可長達30多米,重量190多噸,相當於33頭大象或300頭黃牛。湛江沿海古時常有鯨魚活動,很早就有專業捕鯨作業和捕鯨船隊。有的地方還建有海公廟,祈求平安。拜“海公”又吃“海公”?拜狗又吃狗?雷州半島的民俗就是這樣奇怪。

《雷州府志》對鯨魚有詳細記述:“海鰌魚俗名海龍翁,亦曰海公。”“聲如雷,氣如風,噴沫如雨霧。”“望之若陽海之山”,“每出多以子隨,子之大亦若海中島嶼。”這些古文是說:鯨魚有幾個名字——海鰌魚、海龍翁,海公等,聲音像打雷,吐氣像颳風,噴起水來如雨如霧,遠遠望去像海面上的一座山。鯨魚經常母子出行,一隻大的帶一隻小的,遠遠望去,一高一低就像海中的島嶼一樣。

為什麼湛江海域的鯨魚經常是母子同行?有位網友補充的原因我覺得有道理:以前雷州半島,特別是北部灣海域,是鯨的產仔地。因為這裡冬春沒大風浪,沒天敵,水溫高,適合產仔。老輩人說捕鯨先捕幼鯨,因為母鯨心疼子鯨而不肯離開。通明村雷歌歌詞裡有一句:鯨母因子把命喪!雷州話也有句方言:海公(安)痛仔。都是講的這個典故。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鯨魚常常一對出行

從明朝起,雷州府的捕鯨已經遠近聞名了。鯨魚脂肪非常豐富,厚達十幾至幾十釐米。漁民很早就會用鯨脂制油,作為漁業實物稅,向朝廷進貢。古時候沒有煤油,用鯨油點燈照明,無煙無臭耐用,是宮庭最歡迎的貢品,在京城只有皇室和貴族才能使用喔!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雷州府進貢的鯨油就有3184斤28兩4錢,其中遂溪縣進貢得最多。到了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徐聞的鯨油上貢數量躍居首位,且整個廣東都是雷州府上貢得最多。

到了明末清實,雷州半島的捕鯨業更是普遍。徐聞沿海的外羅、新寮、城內、白茅一帶的海公船,也就捕鯨船,鼎盛時達上百艘。僅新寮六灣村就有30噸帆船10艘,捕鯨人數過百,由此可見當時捕鯨業的發達。

此外,鯨魚擱淺死亡事件也屢有發生。明崇禎二年(1629年),有一隻大鯨流入吳川縣限門港海邊死亡,四年後又有巨鯨擱淺,村民劏割了三天才處理完畢。

清康熙11年(1673年),一條長16米、寬7米大鯨魚擱淺雷州白沙社內港,多人用繩綁至岸邊。1976年、1990年,雷州南興、企水等地先後挖到多條古代鯨魚骨骼,最大一條長18米、寬4.1米,可見當時捕鯨魚之盛。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擱淺大鯨魚

說起湛江漁民捕鯨,當時還有一套技術呢。現在我們都知道鯨魚貌似大魚,實際上是哺乳動物。古時候湛江漁民雖不懂這些,但知道鯨魚有胎盤,會泌乳,特別是知道這大傢伙會用肺呼吸,潛水一段時間後,必定會浮到水面換氣,於是漁民便會根據這一特性捕捉。瓊州海峽東由雷州灣至吳川淺海,西到流沙海港都是主要的捕鯨區域。

每年冬春季節,鯨魚會游到淺海產子,這個時候就是捕鯨的旺季了。冬至一過,漁民便組織船隊巡獵,發現鯨魚後,各船徐徐駛近獵物,用“突刺法”捕捉。船隊由9-10船組成,漁具是一種帶索有杆的鯨標,長1.5-2米,重10公斤左右。標鉤銳利,纜繩連接牢固,一頭纏在船上,一頭隨杆操作。

每船若干組,每組二人,一人抓標,一人管索,由技術高經驗足的人負責頭標,一般離鯨魚2-3米時,頭標開始投擲,不管脫落與否中,其他標手補投,數標齊下,萬無一失。標鉤刺入魚體後,漁民因勢利導,鬆索讓其拖遊,待受傷的鯨魚筋疲力盡後,便拉加船邊綁好,再拖到岸上宰殺。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古代捕鯨

售鯨所得,有約定規矩,按實際中標船數及部位有別分配,每船再按貢獻大小處置,按慣例每年5月,捕鯨的漁區會大演海公戲,唱姑娘歌、拜神,祈求來年更好收成。這種風俗文化,直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捕鯨漁區仍十分流行。

現在繁華的湛江赤坎市區,高樓林立,房價賣到了一萬多兩萬,以前居然也出現過擱淺巨鯨!清朝末年,赤坎南華廣場及光復路以東都是海灘,漲潮船隻可以抵達。南橋河是海汊,船隻可直達現在的赤坎水庫存一帶,所以水庫一帶又叫陳屋港。

有一年,一條巨鯨擱淺在沙灣海灘,重達萬斤,就像一座小山!漁民發現後,用十多頭牛拖到今光復路十九小附近宰賣,價錢很便宜。當時生活比較困難,有肉吃大家都爭著搶購。附近百姓、文章、海萍、陳屋港、文章灣等地的村民,幾乎家家都買到鯨魚肉吃,有的人一連吃了好幾天!漁民還用鯨脂熬成鯨油,據老人說,赤坎人用此油點燈長達一年多。

"

在湛江,對很厲害的人或是長輩一般尊稱為“公”。那麼被稱為“海公”或是“海公魚”的,你猜是什麼海洋動物?往最大的猜吧,對了,就是鯨魚。鯨魚自古以來便經常出現在湛江沿海,使得湛江捕鯨業相當發達。上個世紀50年代,湛江還有一次捕鯨記錄。不過現在由於海洋環境的破壞,加之人類對鯨魚的過量捕殺,除了偶爾被迫擱淺的鯨魚,很少看到大的鯨魚在湛江沿海出現了。

鯨魚是目前世界上最巨大動物,大的鯨魚可長達30多米,重量190多噸,相當於33頭大象或300頭黃牛。湛江沿海古時常有鯨魚活動,很早就有專業捕鯨作業和捕鯨船隊。有的地方還建有海公廟,祈求平安。拜“海公”又吃“海公”?拜狗又吃狗?雷州半島的民俗就是這樣奇怪。

《雷州府志》對鯨魚有詳細記述:“海鰌魚俗名海龍翁,亦曰海公。”“聲如雷,氣如風,噴沫如雨霧。”“望之若陽海之山”,“每出多以子隨,子之大亦若海中島嶼。”這些古文是說:鯨魚有幾個名字——海鰌魚、海龍翁,海公等,聲音像打雷,吐氣像颳風,噴起水來如雨如霧,遠遠望去像海面上的一座山。鯨魚經常母子出行,一隻大的帶一隻小的,遠遠望去,一高一低就像海中的島嶼一樣。

為什麼湛江海域的鯨魚經常是母子同行?有位網友補充的原因我覺得有道理:以前雷州半島,特別是北部灣海域,是鯨的產仔地。因為這裡冬春沒大風浪,沒天敵,水溫高,適合產仔。老輩人說捕鯨先捕幼鯨,因為母鯨心疼子鯨而不肯離開。通明村雷歌歌詞裡有一句:鯨母因子把命喪!雷州話也有句方言:海公(安)痛仔。都是講的這個典故。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鯨魚常常一對出行

從明朝起,雷州府的捕鯨已經遠近聞名了。鯨魚脂肪非常豐富,厚達十幾至幾十釐米。漁民很早就會用鯨脂制油,作為漁業實物稅,向朝廷進貢。古時候沒有煤油,用鯨油點燈照明,無煙無臭耐用,是宮庭最歡迎的貢品,在京城只有皇室和貴族才能使用喔!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雷州府進貢的鯨油就有3184斤28兩4錢,其中遂溪縣進貢得最多。到了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徐聞的鯨油上貢數量躍居首位,且整個廣東都是雷州府上貢得最多。

到了明末清實,雷州半島的捕鯨業更是普遍。徐聞沿海的外羅、新寮、城內、白茅一帶的海公船,也就捕鯨船,鼎盛時達上百艘。僅新寮六灣村就有30噸帆船10艘,捕鯨人數過百,由此可見當時捕鯨業的發達。

此外,鯨魚擱淺死亡事件也屢有發生。明崇禎二年(1629年),有一隻大鯨流入吳川縣限門港海邊死亡,四年後又有巨鯨擱淺,村民劏割了三天才處理完畢。

清康熙11年(1673年),一條長16米、寬7米大鯨魚擱淺雷州白沙社內港,多人用繩綁至岸邊。1976年、1990年,雷州南興、企水等地先後挖到多條古代鯨魚骨骼,最大一條長18米、寬4.1米,可見當時捕鯨魚之盛。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擱淺大鯨魚

說起湛江漁民捕鯨,當時還有一套技術呢。現在我們都知道鯨魚貌似大魚,實際上是哺乳動物。古時候湛江漁民雖不懂這些,但知道鯨魚有胎盤,會泌乳,特別是知道這大傢伙會用肺呼吸,潛水一段時間後,必定會浮到水面換氣,於是漁民便會根據這一特性捕捉。瓊州海峽東由雷州灣至吳川淺海,西到流沙海港都是主要的捕鯨區域。

每年冬春季節,鯨魚會游到淺海產子,這個時候就是捕鯨的旺季了。冬至一過,漁民便組織船隊巡獵,發現鯨魚後,各船徐徐駛近獵物,用“突刺法”捕捉。船隊由9-10船組成,漁具是一種帶索有杆的鯨標,長1.5-2米,重10公斤左右。標鉤銳利,纜繩連接牢固,一頭纏在船上,一頭隨杆操作。

每船若干組,每組二人,一人抓標,一人管索,由技術高經驗足的人負責頭標,一般離鯨魚2-3米時,頭標開始投擲,不管脫落與否中,其他標手補投,數標齊下,萬無一失。標鉤刺入魚體後,漁民因勢利導,鬆索讓其拖遊,待受傷的鯨魚筋疲力盡後,便拉加船邊綁好,再拖到岸上宰殺。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古代捕鯨

售鯨所得,有約定規矩,按實際中標船數及部位有別分配,每船再按貢獻大小處置,按慣例每年5月,捕鯨的漁區會大演海公戲,唱姑娘歌、拜神,祈求來年更好收成。這種風俗文化,直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捕鯨漁區仍十分流行。

現在繁華的湛江赤坎市區,高樓林立,房價賣到了一萬多兩萬,以前居然也出現過擱淺巨鯨!清朝末年,赤坎南華廣場及光復路以東都是海灘,漲潮船隻可以抵達。南橋河是海汊,船隻可直達現在的赤坎水庫存一帶,所以水庫一帶又叫陳屋港。

有一年,一條巨鯨擱淺在沙灣海灘,重達萬斤,就像一座小山!漁民發現後,用十多頭牛拖到今光復路十九小附近宰賣,價錢很便宜。當時生活比較困難,有肉吃大家都爭著搶購。附近百姓、文章、海萍、陳屋港、文章灣等地的村民,幾乎家家都買到鯨魚肉吃,有的人一連吃了好幾天!漁民還用鯨脂熬成鯨油,據老人說,赤坎人用此油點燈長達一年多。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赤坎曾擱淺巨大鯨魚

光復路十九小附近因在此宰殺過鯨魚,殺之前漁民曾舉行隆重的拜祭儀式,祈福日後平安,群眾便把這裡起名為海安坑,可能有些上年紀的人才知道。

赤坎南方村一位叫做陳水祿的老人,仍然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父親帶他到海安坑說:“這是宰殺海公魚的地方,家窮貪海公魚便宜,買了很多,吃到膩吃到怕。”海公魚肉比豬肉便宜多了,那時海鮮都比豬肉賤,甚至豬也吃海鮮當飼料!

"

在湛江,對很厲害的人或是長輩一般尊稱為“公”。那麼被稱為“海公”或是“海公魚”的,你猜是什麼海洋動物?往最大的猜吧,對了,就是鯨魚。鯨魚自古以來便經常出現在湛江沿海,使得湛江捕鯨業相當發達。上個世紀50年代,湛江還有一次捕鯨記錄。不過現在由於海洋環境的破壞,加之人類對鯨魚的過量捕殺,除了偶爾被迫擱淺的鯨魚,很少看到大的鯨魚在湛江沿海出現了。

鯨魚是目前世界上最巨大動物,大的鯨魚可長達30多米,重量190多噸,相當於33頭大象或300頭黃牛。湛江沿海古時常有鯨魚活動,很早就有專業捕鯨作業和捕鯨船隊。有的地方還建有海公廟,祈求平安。拜“海公”又吃“海公”?拜狗又吃狗?雷州半島的民俗就是這樣奇怪。

《雷州府志》對鯨魚有詳細記述:“海鰌魚俗名海龍翁,亦曰海公。”“聲如雷,氣如風,噴沫如雨霧。”“望之若陽海之山”,“每出多以子隨,子之大亦若海中島嶼。”這些古文是說:鯨魚有幾個名字——海鰌魚、海龍翁,海公等,聲音像打雷,吐氣像颳風,噴起水來如雨如霧,遠遠望去像海面上的一座山。鯨魚經常母子出行,一隻大的帶一隻小的,遠遠望去,一高一低就像海中的島嶼一樣。

為什麼湛江海域的鯨魚經常是母子同行?有位網友補充的原因我覺得有道理:以前雷州半島,特別是北部灣海域,是鯨的產仔地。因為這裡冬春沒大風浪,沒天敵,水溫高,適合產仔。老輩人說捕鯨先捕幼鯨,因為母鯨心疼子鯨而不肯離開。通明村雷歌歌詞裡有一句:鯨母因子把命喪!雷州話也有句方言:海公(安)痛仔。都是講的這個典故。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鯨魚常常一對出行

從明朝起,雷州府的捕鯨已經遠近聞名了。鯨魚脂肪非常豐富,厚達十幾至幾十釐米。漁民很早就會用鯨脂制油,作為漁業實物稅,向朝廷進貢。古時候沒有煤油,用鯨油點燈照明,無煙無臭耐用,是宮庭最歡迎的貢品,在京城只有皇室和貴族才能使用喔!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雷州府進貢的鯨油就有3184斤28兩4錢,其中遂溪縣進貢得最多。到了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徐聞的鯨油上貢數量躍居首位,且整個廣東都是雷州府上貢得最多。

到了明末清實,雷州半島的捕鯨業更是普遍。徐聞沿海的外羅、新寮、城內、白茅一帶的海公船,也就捕鯨船,鼎盛時達上百艘。僅新寮六灣村就有30噸帆船10艘,捕鯨人數過百,由此可見當時捕鯨業的發達。

此外,鯨魚擱淺死亡事件也屢有發生。明崇禎二年(1629年),有一隻大鯨流入吳川縣限門港海邊死亡,四年後又有巨鯨擱淺,村民劏割了三天才處理完畢。

清康熙11年(1673年),一條長16米、寬7米大鯨魚擱淺雷州白沙社內港,多人用繩綁至岸邊。1976年、1990年,雷州南興、企水等地先後挖到多條古代鯨魚骨骼,最大一條長18米、寬4.1米,可見當時捕鯨魚之盛。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擱淺大鯨魚

說起湛江漁民捕鯨,當時還有一套技術呢。現在我們都知道鯨魚貌似大魚,實際上是哺乳動物。古時候湛江漁民雖不懂這些,但知道鯨魚有胎盤,會泌乳,特別是知道這大傢伙會用肺呼吸,潛水一段時間後,必定會浮到水面換氣,於是漁民便會根據這一特性捕捉。瓊州海峽東由雷州灣至吳川淺海,西到流沙海港都是主要的捕鯨區域。

每年冬春季節,鯨魚會游到淺海產子,這個時候就是捕鯨的旺季了。冬至一過,漁民便組織船隊巡獵,發現鯨魚後,各船徐徐駛近獵物,用“突刺法”捕捉。船隊由9-10船組成,漁具是一種帶索有杆的鯨標,長1.5-2米,重10公斤左右。標鉤銳利,纜繩連接牢固,一頭纏在船上,一頭隨杆操作。

每船若干組,每組二人,一人抓標,一人管索,由技術高經驗足的人負責頭標,一般離鯨魚2-3米時,頭標開始投擲,不管脫落與否中,其他標手補投,數標齊下,萬無一失。標鉤刺入魚體後,漁民因勢利導,鬆索讓其拖遊,待受傷的鯨魚筋疲力盡後,便拉加船邊綁好,再拖到岸上宰殺。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古代捕鯨

售鯨所得,有約定規矩,按實際中標船數及部位有別分配,每船再按貢獻大小處置,按慣例每年5月,捕鯨的漁區會大演海公戲,唱姑娘歌、拜神,祈求來年更好收成。這種風俗文化,直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捕鯨漁區仍十分流行。

現在繁華的湛江赤坎市區,高樓林立,房價賣到了一萬多兩萬,以前居然也出現過擱淺巨鯨!清朝末年,赤坎南華廣場及光復路以東都是海灘,漲潮船隻可以抵達。南橋河是海汊,船隻可直達現在的赤坎水庫存一帶,所以水庫一帶又叫陳屋港。

有一年,一條巨鯨擱淺在沙灣海灘,重達萬斤,就像一座小山!漁民發現後,用十多頭牛拖到今光復路十九小附近宰賣,價錢很便宜。當時生活比較困難,有肉吃大家都爭著搶購。附近百姓、文章、海萍、陳屋港、文章灣等地的村民,幾乎家家都買到鯨魚肉吃,有的人一連吃了好幾天!漁民還用鯨脂熬成鯨油,據老人說,赤坎人用此油點燈長達一年多。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赤坎曾擱淺巨大鯨魚

光復路十九小附近因在此宰殺過鯨魚,殺之前漁民曾舉行隆重的拜祭儀式,祈福日後平安,群眾便把這裡起名為海安坑,可能有些上年紀的人才知道。

赤坎南方村一位叫做陳水祿的老人,仍然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父親帶他到海安坑說:“這是宰殺海公魚的地方,家窮貪海公魚便宜,買了很多,吃到膩吃到怕。”海公魚肉比豬肉便宜多了,那時海鮮都比豬肉賤,甚至豬也吃海鮮當飼料!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日本的鯨魚肉

1953年3月,徐聞外羅港的林發廣、楊國來等5對風帆船組成的船隊,在外羅航道三行海區,捕到大小灰鯨各1條,當夜拖回外羅漁港。大鯨長17米,寬4米,高2.1米,重22.5噸。他們寫信給廣東省領導,把處理肉後的鯨魚骨骼送給省委紀念,後轉到新中國第一間水產館——廣州文化公園水產館展覽,擺放在展廳入口正大廳,格外醒目引人,參觀者無數。

林發廣捕到鯨魚的第二天上午8點,外羅港的漁民林鐵牛、張良就等10艘鉤釣船隊,在外羅航道四行尾處,又獵到大小鯨各1條,大的拖到海安,小的拖到外羅處理。大鯨魚長17.5米,寬5.6米,高2.2米。不到24小時捕鯨4條,產量達50多噸,是湛江捕鯨史上的最高紀錄。

不過,到了1954年,鯨魚資源衰缺,湛江的捕鯨業隨之停止了生產。雖然捕鯨殺鯨現在看上去有點殘忍,但雷州半島人民完全是為了生計才作業的,魚肉用來食用,魚油用來點燈,魚骨用來做器具或是標本,可謂充分利用,並不是濫殺或是取魚翅之類的。

"

在湛江,對很厲害的人或是長輩一般尊稱為“公”。那麼被稱為“海公”或是“海公魚”的,你猜是什麼海洋動物?往最大的猜吧,對了,就是鯨魚。鯨魚自古以來便經常出現在湛江沿海,使得湛江捕鯨業相當發達。上個世紀50年代,湛江還有一次捕鯨記錄。不過現在由於海洋環境的破壞,加之人類對鯨魚的過量捕殺,除了偶爾被迫擱淺的鯨魚,很少看到大的鯨魚在湛江沿海出現了。

鯨魚是目前世界上最巨大動物,大的鯨魚可長達30多米,重量190多噸,相當於33頭大象或300頭黃牛。湛江沿海古時常有鯨魚活動,很早就有專業捕鯨作業和捕鯨船隊。有的地方還建有海公廟,祈求平安。拜“海公”又吃“海公”?拜狗又吃狗?雷州半島的民俗就是這樣奇怪。

《雷州府志》對鯨魚有詳細記述:“海鰌魚俗名海龍翁,亦曰海公。”“聲如雷,氣如風,噴沫如雨霧。”“望之若陽海之山”,“每出多以子隨,子之大亦若海中島嶼。”這些古文是說:鯨魚有幾個名字——海鰌魚、海龍翁,海公等,聲音像打雷,吐氣像颳風,噴起水來如雨如霧,遠遠望去像海面上的一座山。鯨魚經常母子出行,一隻大的帶一隻小的,遠遠望去,一高一低就像海中的島嶼一樣。

為什麼湛江海域的鯨魚經常是母子同行?有位網友補充的原因我覺得有道理:以前雷州半島,特別是北部灣海域,是鯨的產仔地。因為這裡冬春沒大風浪,沒天敵,水溫高,適合產仔。老輩人說捕鯨先捕幼鯨,因為母鯨心疼子鯨而不肯離開。通明村雷歌歌詞裡有一句:鯨母因子把命喪!雷州話也有句方言:海公(安)痛仔。都是講的這個典故。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鯨魚常常一對出行

從明朝起,雷州府的捕鯨已經遠近聞名了。鯨魚脂肪非常豐富,厚達十幾至幾十釐米。漁民很早就會用鯨脂制油,作為漁業實物稅,向朝廷進貢。古時候沒有煤油,用鯨油點燈照明,無煙無臭耐用,是宮庭最歡迎的貢品,在京城只有皇室和貴族才能使用喔!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雷州府進貢的鯨油就有3184斤28兩4錢,其中遂溪縣進貢得最多。到了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徐聞的鯨油上貢數量躍居首位,且整個廣東都是雷州府上貢得最多。

到了明末清實,雷州半島的捕鯨業更是普遍。徐聞沿海的外羅、新寮、城內、白茅一帶的海公船,也就捕鯨船,鼎盛時達上百艘。僅新寮六灣村就有30噸帆船10艘,捕鯨人數過百,由此可見當時捕鯨業的發達。

此外,鯨魚擱淺死亡事件也屢有發生。明崇禎二年(1629年),有一隻大鯨流入吳川縣限門港海邊死亡,四年後又有巨鯨擱淺,村民劏割了三天才處理完畢。

清康熙11年(1673年),一條長16米、寬7米大鯨魚擱淺雷州白沙社內港,多人用繩綁至岸邊。1976年、1990年,雷州南興、企水等地先後挖到多條古代鯨魚骨骼,最大一條長18米、寬4.1米,可見當時捕鯨魚之盛。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擱淺大鯨魚

說起湛江漁民捕鯨,當時還有一套技術呢。現在我們都知道鯨魚貌似大魚,實際上是哺乳動物。古時候湛江漁民雖不懂這些,但知道鯨魚有胎盤,會泌乳,特別是知道這大傢伙會用肺呼吸,潛水一段時間後,必定會浮到水面換氣,於是漁民便會根據這一特性捕捉。瓊州海峽東由雷州灣至吳川淺海,西到流沙海港都是主要的捕鯨區域。

每年冬春季節,鯨魚會游到淺海產子,這個時候就是捕鯨的旺季了。冬至一過,漁民便組織船隊巡獵,發現鯨魚後,各船徐徐駛近獵物,用“突刺法”捕捉。船隊由9-10船組成,漁具是一種帶索有杆的鯨標,長1.5-2米,重10公斤左右。標鉤銳利,纜繩連接牢固,一頭纏在船上,一頭隨杆操作。

每船若干組,每組二人,一人抓標,一人管索,由技術高經驗足的人負責頭標,一般離鯨魚2-3米時,頭標開始投擲,不管脫落與否中,其他標手補投,數標齊下,萬無一失。標鉤刺入魚體後,漁民因勢利導,鬆索讓其拖遊,待受傷的鯨魚筋疲力盡後,便拉加船邊綁好,再拖到岸上宰殺。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古代捕鯨

售鯨所得,有約定規矩,按實際中標船數及部位有別分配,每船再按貢獻大小處置,按慣例每年5月,捕鯨的漁區會大演海公戲,唱姑娘歌、拜神,祈求來年更好收成。這種風俗文化,直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捕鯨漁區仍十分流行。

現在繁華的湛江赤坎市區,高樓林立,房價賣到了一萬多兩萬,以前居然也出現過擱淺巨鯨!清朝末年,赤坎南華廣場及光復路以東都是海灘,漲潮船隻可以抵達。南橋河是海汊,船隻可直達現在的赤坎水庫存一帶,所以水庫一帶又叫陳屋港。

有一年,一條巨鯨擱淺在沙灣海灘,重達萬斤,就像一座小山!漁民發現後,用十多頭牛拖到今光復路十九小附近宰賣,價錢很便宜。當時生活比較困難,有肉吃大家都爭著搶購。附近百姓、文章、海萍、陳屋港、文章灣等地的村民,幾乎家家都買到鯨魚肉吃,有的人一連吃了好幾天!漁民還用鯨脂熬成鯨油,據老人說,赤坎人用此油點燈長達一年多。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赤坎曾擱淺巨大鯨魚

光復路十九小附近因在此宰殺過鯨魚,殺之前漁民曾舉行隆重的拜祭儀式,祈福日後平安,群眾便把這裡起名為海安坑,可能有些上年紀的人才知道。

赤坎南方村一位叫做陳水祿的老人,仍然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父親帶他到海安坑說:“這是宰殺海公魚的地方,家窮貪海公魚便宜,買了很多,吃到膩吃到怕。”海公魚肉比豬肉便宜多了,那時海鮮都比豬肉賤,甚至豬也吃海鮮當飼料!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日本的鯨魚肉

1953年3月,徐聞外羅港的林發廣、楊國來等5對風帆船組成的船隊,在外羅航道三行海區,捕到大小灰鯨各1條,當夜拖回外羅漁港。大鯨長17米,寬4米,高2.1米,重22.5噸。他們寫信給廣東省領導,把處理肉後的鯨魚骨骼送給省委紀念,後轉到新中國第一間水產館——廣州文化公園水產館展覽,擺放在展廳入口正大廳,格外醒目引人,參觀者無數。

林發廣捕到鯨魚的第二天上午8點,外羅港的漁民林鐵牛、張良就等10艘鉤釣船隊,在外羅航道四行尾處,又獵到大小鯨各1條,大的拖到海安,小的拖到外羅處理。大鯨魚長17.5米,寬5.6米,高2.2米。不到24小時捕鯨4條,產量達50多噸,是湛江捕鯨史上的最高紀錄。

不過,到了1954年,鯨魚資源衰缺,湛江的捕鯨業隨之停止了生產。雖然捕鯨殺鯨現在看上去有點殘忍,但雷州半島人民完全是為了生計才作業的,魚肉用來食用,魚油用來點燈,魚骨用來做器具或是標本,可謂充分利用,並不是濫殺或是取魚翅之類的。

史料記載:湛江古代常出現十幾噸重的“海公魚”,宰殺前要拜祭

鯨魚骨骼標本

為拯救保護鯨魚,世界160個國家通過《涉危物種公約》,把鯨魚列為一級保護對象。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公佈捕鯨禁令,鯨魚這龐然大物,才得以平安生存繁衍。現在湛江漁民或是駐防戰士,偶爾遇到擱淺的鯨魚,都會幫助它們回到大海。就算鯨魚已死亡,也不敢隨便處理,也要上報當地海洋漁業部門。時過境遷,現代湛江人很難想像古代的捕鯨業是何等興旺發達,鯨肉魚在國內幾乎吃不到,只能從史書中去尋找一些蹤跡了。

想了解更多民俗歷史的,可以關注縱橫哥喔。(本文已獲湛江民間歷史學家駱國和老師原創素材授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