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世界的開封人:張譯 厚德懷仁惠蒼生

張譯 創業 乙肝 傳染病 開封網 開封網 2017-10-15
闖世界的開封人:張譯 厚德懷仁惠蒼生闖世界的開封人:張譯 厚德懷仁惠蒼生

工作中的張譯。

闖世界的開封人:張譯 厚德懷仁惠蒼生

張譯和他的團隊向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捐獻愛心款。

從黃土地走出,年少的他懷揣治病救人的夢想走進了醫學殿堂;不甘讓人生在歲月中蹉跎,年富力強的他在平凡的崗位上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為了人生夢想,人到中年的他毅然拋棄“鐵飯碗”,10多年的人生磨礪,成為大型生物醫藥集團的掌舵人……張譯,這位從古城開封走出的中原漢子,他的人生經歷可以用“傳奇”二字來形容。而成就傳奇的“功臣”,就是張譯對創新的不懈追求。

勇於創新

從“赤腳醫生”到“科研先鋒”

初見張譯,他給人的感覺親切、知性、和藹。他的話語樸實而真摯,不談空洞的大道理,說的只有人生的過往和企業的責任。他直抒胸臆,語氣中又難掩自信。

1956年,張譯出生在中原大地的一戶農民家庭。少年時期的張譯,因為母親多病,立志長大後做一名醫生,幫助缺醫少藥的農村改善現狀。就是這個善良樸實的想法,支撐著張譯默默追求自己的從醫夢。

高中畢業,張譯選擇到鄉衛生院學醫。一年之後,他成了鄉里的“赤腳醫生”。在生產隊幹活之餘,張譯熱心為鄉親們看病,慢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漸漸地,張譯成為十里八村小有名氣的衛生員。

身為農民的兒子,張譯身上有著來自大地的質樸與堅韌。“每次看到鄉親們被病痛折磨,我心裡都不是個味兒。當自己能用所學的醫學知識為鄉親們解除痛苦,我就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人。”這樣的信念,一直支撐著張譯前行。

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給無數年輕人打開了通過求學實現夢想的通道。得知這一消息,張譯欣喜若狂。他緊緊抓住這個機會,順利考取了當時的開封市衛生學校臨床專業。正是這段求學路,開啟了張譯人生的新篇章。在校期間,對醫學研究充滿熱忱的他曾在學術期刊上發表長篇論文,出眾的科研能力逐漸顯露。

當時,張譯在學校參與了一項動物實驗,用狗做心臟瓣膜分離手術。手術很成功,但術後一週進入恢復期,狗卻死掉了。為了找到原因,張譯多次觀察分析,最後判斷是麻醉時使用的乙醚過期導致的。張譯向學校反映了這一情況,不曾想得到了學校支持,專門撥錢讓他買兔子做重複性實驗。張譯很興奮,對各個環節都嚴格把關,細緻觀察,經過實驗和分析論證,最後證實了他的判斷無誤。

這個小得不能再小的項目,帶給了張譯人生中第一篇科研論文,更讓他感受到了做研究工作的樂趣,成為他走上科研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如果說第一篇科研論文讓張譯觸摸到了科研的大門,那麼,真正為他開啟這扇門、讓他踏進科學殿堂的,則是他的第一項獲獎科研成果。

這項成果說起來有些“狼狽”,因為是在臭味兒中“搗鼓”出來的。張譯告訴記者:“這事發生在實習的時候。當時,我在市第二人民醫院各科室輪崗,輪到臨床檢驗科時,老師派給我的第一個活兒就是大便潛血實驗。那時候還是老法子,實驗用的試劑裡有一種原料叫冰醋酸,在實驗過程中揮發出的酸臭氣味相當刺鼻。我就想,這個實驗方法能不能改進呢?”

說幹就幹,經過多次試驗,張譯在1985年完成了還原酚酞法潛血試驗的改良應用及其機理的進一步研究,並獲得河南省科技成果獎。

從市衛生學校畢業後,張譯在我市原郊區防疫站從事流行病、傳染病預防和控制工作20多年。雖然工作平凡,但張譯善於觀察和思考,再加上勤奮,科研成果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了出來:

1986年完成的地龍浸湯、NRP潛血試劑項目,分別獲得開封市科技成果三等獎及河南省科技成果獎,其中NRP潛血試劑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1987年完成的腦膜炎奈瑟氏菌新培養基研究,獲得開封市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8年完成的HBV對小白鼠不同途徑感染作用的試驗研究項目,不僅改變了人們對乙肝病毒感染途徑的認識, 而且在引領科技進步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了開封市科技成果獎。

幾乎每年,張譯都有榮譽收入囊中。慢慢地,他在業界小有名氣。1986年,他獲得了10萬元的國家專利獎獎金,這在當時是一筆個人不可企及的巨資。這本來屬於自己的獎金,張譯卻用它為所在單位買了1萬元的書,其餘的用到了更新醫療設備和改造實驗室上。他說,創新是一種意識轉化出的實際行動。對他來說,在不間斷的創新性研究中,創新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成為流淌在血液中的活躍因子。正是創新意識的“催促”,讓他在基層衛生防疫站的幾年裡獲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大家都以為張譯會一直這樣走下去的時候,2002年,他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辭職創業。

中年創業

商海打拼書寫人生夢想

作出這個決定時,張譯已經46歲,事業順利、家庭美滿。

對於周圍的人來說,張譯的這個決定令人吃驚不小。單位不願放手,同事不理解,家人不支持。大家都問:都這個歲數了,這樣折騰為了什麼?

對於周圍人的質疑,張譯的回答堅定有力:“我非常喜歡做研究,但要把研究成果變成產品,需要大量研發資金投入。原來的單位已經不能滿足。我辦企業就是為了掙錢搞科研、做產品,為了讓老百姓用上好藥。”

張譯的回答很實在,他希望形成“辦企業→做科研→成果轉化→企業成長”的良性循環。正因為堅守著“創業為科研”的初衷,直到今天,在企業朝著跨國公司邁進的同時,他始終未離開技術攻關一線。

在眾人的質疑和不解中,張譯帶領幾個人,租了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創立了河南朗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河南依生藥業有限公司),開啟了創業征程。

如今創業已經15年,回想當初的情景,張譯記憶猶新:“當時的條件很簡陋,很多重要實驗都是在洗手間完成的。” 從那時開始,習慣創新也善於創新的張譯,開始圍繞疫苗搭建平臺,搭建一個能給更多人帶來健康與希望的平臺。

他很清楚自己的條件,有經驗,但“學歷低,沒其他優勢”,所以他的目標很明確——搞研發,做產品,證明自己的實力。

張譯做的第一個產品是中國首例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製劑,用於配合狂犬病疫苗使用以提高預防效果。

狂犬病疫苗是我國第一個可以市場定價、自由買賣的疫苗。當時,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工作逐漸重視,民眾預防接種意識逐漸增強,國內疫苗行業尤其二類疫苗市場發展迅猛。但長期以來,我國疫苗品種一直在跟仿國外,存在同質化嚴重、單品產能過剩的問題,急需推出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

張譯對狂犬病疫苗十分了解。“過去20多年的工作中,我有很長一段時間負責管理地方病和傳染病。我發現,當時用的是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副作用非常大,60%~70%的人都會產生副作用,醫生和病人都不願意用。當時我就想,為何不開發人源性免疫球蛋白?”張譯說。

創業後,張譯終於可以把這個想法變成現實。

因為之前有積累,又找到了深圳方面的合作方,第一個產品出得很快。2002年公司創業,2003年正式開始做,到2004年,全球首創的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產品就已經生產銷售了。

2003年,是SARS肆虐的一年。這一年,張譯通過分析研究,認為自己有能力開發有針對性的SARS免疫球蛋白,於是向科技部提出申請。那是他第一次承擔國家863項目,國家很給力。“從申報到審批到撥款,僅一週就完成了審批流程。”張譯也很給力,當年就完成了項目,實現了SARS免疫球蛋白的生產,在次年的預防和治療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回報開封這座城市,2005年,事業風生水起的張譯在我市西區建設了製藥基地,項目總投資5億元。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和悉心經營,公司版圖不斷髮展壯大。張譯帶領手下團隊,在開拓企業新局面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2005年,張譯通過股權收購注資了遼寧的一家生物製藥有限公司。2007年,張譯的公司的狂犬病疫苗生產規模擴大到居全國前三位。2009年,該公司新建狂犬病疫苗生產車間通過GMP認證,成為中國狂犬病疫苗生產規模最大的企業。在這之後,張譯帶領的團隊飛速發展,以總部北京為原點,分別在中國遼寧、河南和美國、新加坡等地建立了子公司。從起先只有幾名員工、註冊資金僅100萬元的企業,發展成為今天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納稅總額近4億元,回饋社會近3000萬元的多元化企業集團。

張譯常說:“自主創新是一個企業永恆的主題,而持續競爭的唯一優勢來自於超過競爭對手的創新能力。”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次殫精竭慮,張譯帶領團隊在以人用狂犬病疫苗為主的血液製品等領域努力探索,科研項目遍地開花。

目前,張譯正和他的團隊一起致力於治療性疫苗的科研與推廣。其中,人用皮卡狂犬病疫苗(Vero細胞)屬世界首創的治療性疫苗,獲得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並被收入世界衛生組織2017狂犬病工作指南中。該疫苗於2013年被科技部列為“重大新藥創制”項目,獲得國家專項資金支持,並於2014年在國內獲得臨床受理通知書。此外,治療性乙肝疫苗已經完成Ⅰ期臨床試驗,治療性艾滋病疫苗、治療性結核病疫苗正在進行臨床前的研究,目前已分別在動物試驗中得出可喜結果。這些治療性疫苗將共同實現人用疫苗產品質量的大幅提升,為破解世界重大傳染病難題帶來新思路和新希望。提起治療性疫苗項目的廣泛開展,張譯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他說,這是“中國創新”的新驕傲,將對我國生物醫藥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和巨大的經濟價值,引領我國治療性疫苗躋身國際市場,為改善我國和全球持續性感染疾病和提高腫瘤等患者的健康水平做出重要貢獻。

張譯和他的團隊還從生物免疫治療法入手,研製出了新型抗腫瘤藥物YS-ON-001。2016年10月,該產品獲得美國FDA批准的在肝癌治療領域的孤兒藥資質;2017年,新加坡衛生科學局批准該產品進入癌症治療臨床試驗。

飲水思源

用善心善舉回報社會

微笑,是張譯最常見的表情。在微笑的背後,是他對社會責任深刻的思考。張譯認為,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滿足社會需求,為保持社會穩定、保護人類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正是這種信念,支持著張譯多年來堅持服務民生、回饋社會。

2008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張譯和公司一道,通過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開封市紅十字會及時向災區捐贈了價值1200餘萬元的救災物資,有效預防了災區乙腦疫情的爆發。2010年4月,青海玉樹地震發生時,該公司捐款20萬元用於災區重建。2012年12月,該公司向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捐款800萬元、張譯個人捐款100萬元,專門用於河南省中牟縣前張村的新農村建設,改善該村生活條件,修建了貫通全村的19條街道,並與6條田間小路連接;硬化路面4.2萬平方米;修建下水管網8000多米;村內綠化1.3萬平方米;安裝路燈56盞;設置花崗岩石凳20套、村名石碑一座;建設二層樓的老年活動中心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各一處,前張村“晴天土、雨天泥”的舊顏一去不返,容貌煥然一新。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發生時,該公司向地震災區捐款5.8萬餘元。從2008年至今,該公司已累計向社會捐助超過2500萬元。目前,張譯正籌劃著為貧困地區捐贈價值1000餘萬元的乙肝疫苗。

幾年來,該公司業績不斷增長,張譯也獲得了諸多榮譽。但他在北京總部的辦公室裡,卻只有一張印有“感動遼寧最具社會責任企業家”的證書,這張證書與前張村的父老鄉親在村口豎立的那塊高4米的花崗岩石碑一樣,詮釋著張譯回報社會的德善情懷。

回首多年來的艱辛創業歷程,張譯感慨萬千:“知足感恩,才是真正的富貴。我發自內心地感恩改革開放,感謝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張譯多次告訴全體員工,做公益不是有錢沒錢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良心的問題。汶川地震,該公司倡議員工個人自願捐款,公司總部和所屬的中國北京、瀋陽、開封分公司及美國分公司、新加坡分公司共1500餘名員工,沒有一人不捐款的。後來,他說:“我不介意捐了1塊錢還是1萬塊錢,但如果哪位員工不捐,我一定要辭退他,因為我開除的是沒有良心的人。良心,實際上就是道德,道德也彰顯人性,不論為人還是做事,都要積德行善,經商更不能忘記回饋社會,不回饋社會實際上就是缺德。”

在張譯看來,企業家的財富是佔用社會資源獲得的,所以不能把財富看作是自己的。財富來源於社會,就應該回饋社會,這是做人的底線,也是企業家應具備的“良心”。“在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文明,祖宗早在每個人的心中留下了一把無形的尺子,那就是對得起良心。”張譯的話語樸實而真摯,一路走來,他始終如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