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根本”在哪裡?

張揚 教育 談文化論教育 2017-04-11

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根本”在哪裡?有學者認為,“教”的立足點、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學”。在我們看來,“教”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應主要透過“學”的效度來考量,而每一堂課“學”的有效和高效都應著眼於兩種境界:一是“短效”,即課內即時可測的教學成效,可以理解為“三高”——學生的參與度高(學習情態是積極、高漲的),學習的幸福度高(學習體驗是真切、健康的),以認知為主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高(課堂學習活動講求效率);二是“長效”,即以“短效”為基的或者說是“短效”背後的、蛻去“短效”外殼之後的情理的積澱、方法的建構、素養的抬升,可以理解為“三化”——知識與技能的結構化、過程與方法的體系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理性化,這才是引導和支持學生自主而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們的另外一種觀點就是可以從外顯和內隱兩方面因素來綜合衡量“教”和“學”的成效:從外顯的因素講,一方面是指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成分要大;另一方面是指學生的有效活動時空所佔的比重要大,學生的學習情態是自主、積極的。從內隱的成效講,是指教學相長的實現程度,一方面是指教師能夠從課堂教學實踐中得到有益於自身發展的啟示;另一方面是指學生能夠真實地參與學習過程、展現思維靈性、張揚個性本真,在實現智慧與價值的差異性自主建構的同時,體驗課堂學習生活的幸福。

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根本”在哪裡?

其實,目前廣大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觀並非還滯留在舊的層面上,新的課堂教學效率觀正在深入到他們的頭腦和實踐之中。在課堂生活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轉變。比如,在課堂上,教師注重給學生展示各自學習成果的時間和空間,並且引導他們相互交流各自的學習方法,從中篩選出“最優的”加以運用和內化,其實,這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長效”。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觀還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更新。存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大多數教師難以處理好課堂教學目標的生成問題。當然這裡面可能有教師的教育實踐智慧範疇的問題,如不善於捕捉和利用現場生成性資源、通過理性的追問來催化思維對話等,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現實中一些教師表現出的十分強烈的“堅守”意識。在課堂生活中,一些教師不願意面對那些突破了教學預案的“意外”,往往還是處於“圓滿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的立場,對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學習疑問,往往會以“課後解決”來搪塞,或者將其歸為個別問題而通過單獨輔導的方式處理。很少有教師將其及時轉化為新的學習主題,組織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對於“課堂是否促進了教師自身專業生命的成長”這一成效,更是很少有教師顧及。其實這些現象正說明一些教師還沒有真正從教育的原點出發,還沒有站在“促進人的發展”的立場上正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根本”在哪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