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部劇的拍攝,同樣也有遺憾。張紹林說當時自己的視野還是比較狹小,可能放到現在,他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司馬懿的戲份太少了,這也是他的遺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張紹林一直的創作追求。他當時經常是光著膀子,頭上繫個白頭巾,扛著機器,別人都躲到陰涼去了,只有他在濃煙籠罩的毒辣太陽下堅持拍攝。因為喜歡用煙來烘托氛圍,片場經常是煙氣濛濛的。因為煙是黑的,薰得他也是黑黑的。

這些在張紹林看來,都是必要的功夫。“因為只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才能保證作品的最後效果。”

《水滸傳》

選角“六親不認”,最美宋江浮現

《三國演義》的鍛鍊,張紹林踏實出彩的導演表現,給了他之後真正獨挑大樑的機會。

這一部就是觀眾耳熟能詳的98版《水滸傳》,當劉歡“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響起,梁山好漢的形象就會在觀眾的腦海中浮現。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部劇的拍攝,同樣也有遺憾。張紹林說當時自己的視野還是比較狹小,可能放到現在,他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司馬懿的戲份太少了,這也是他的遺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張紹林一直的創作追求。他當時經常是光著膀子,頭上繫個白頭巾,扛著機器,別人都躲到陰涼去了,只有他在濃煙籠罩的毒辣太陽下堅持拍攝。因為喜歡用煙來烘托氛圍,片場經常是煙氣濛濛的。因為煙是黑的,薰得他也是黑黑的。

這些在張紹林看來,都是必要的功夫。“因為只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才能保證作品的最後效果。”

《水滸傳》

選角“六親不認”,最美宋江浮現

《三國演義》的鍛鍊,張紹林踏實出彩的導演表現,給了他之後真正獨挑大樑的機會。

這一部就是觀眾耳熟能詳的98版《水滸傳》,當劉歡“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響起,梁山好漢的形象就會在觀眾的腦海中浮現。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想辦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當下的觀眾理解過去的人物”,這是張紹林從《楊家將》《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以來,積累的創作經驗。

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劇版的人物符合觀眾的想象,而選角無疑是最重要的。

演員的挑選,一切以是否貼合人物為評判標準,張紹林在選角上沒有任何私心。

最初魯智深這個角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張紹林的一位副導演自告奮勇,這個人身形彪悍,頗有些魯智深的氣質。可是張紹林總覺得不太放心,他就跟副導演提前說好,如果有更合適的演員就會把他換掉。雖然之後這位副導演一直增肥只為把自己吃成更像是魯智深,但因為後來碰到了臧金生更貼合魯智深這個人物,張紹林還是替換下了副導演,讓他在《水滸傳》的後期飾演另一個角色。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部劇的拍攝,同樣也有遺憾。張紹林說當時自己的視野還是比較狹小,可能放到現在,他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司馬懿的戲份太少了,這也是他的遺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張紹林一直的創作追求。他當時經常是光著膀子,頭上繫個白頭巾,扛著機器,別人都躲到陰涼去了,只有他在濃煙籠罩的毒辣太陽下堅持拍攝。因為喜歡用煙來烘托氛圍,片場經常是煙氣濛濛的。因為煙是黑的,薰得他也是黑黑的。

這些在張紹林看來,都是必要的功夫。“因為只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才能保證作品的最後效果。”

《水滸傳》

選角“六親不認”,最美宋江浮現

《三國演義》的鍛鍊,張紹林踏實出彩的導演表現,給了他之後真正獨挑大樑的機會。

這一部就是觀眾耳熟能詳的98版《水滸傳》,當劉歡“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響起,梁山好漢的形象就會在觀眾的腦海中浮現。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想辦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當下的觀眾理解過去的人物”,這是張紹林從《楊家將》《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以來,積累的創作經驗。

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劇版的人物符合觀眾的想象,而選角無疑是最重要的。

演員的挑選,一切以是否貼合人物為評判標準,張紹林在選角上沒有任何私心。

最初魯智深這個角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張紹林的一位副導演自告奮勇,這個人身形彪悍,頗有些魯智深的氣質。可是張紹林總覺得不太放心,他就跟副導演提前說好,如果有更合適的演員就會把他換掉。雖然之後這位副導演一直增肥只為把自己吃成更像是魯智深,但因為後來碰到了臧金生更貼合魯智深這個人物,張紹林還是替換下了副導演,讓他在《水滸傳》的後期飾演另一個角色。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臧金生飾魯智深

張紹林在選角上眼光獨到,武松選擇了初出茅廬沒有經驗的丁海峰,林沖選擇了話劇演員周野芒。被選中的兩人,都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可在張紹林眼中,他們就是那個角色。

選角的嚴格把控,為張紹林的劇版改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後來眾多翻拍版本沒做好,而被屢屢詬病的一點。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部劇的拍攝,同樣也有遺憾。張紹林說當時自己的視野還是比較狹小,可能放到現在,他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司馬懿的戲份太少了,這也是他的遺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張紹林一直的創作追求。他當時經常是光著膀子,頭上繫個白頭巾,扛著機器,別人都躲到陰涼去了,只有他在濃煙籠罩的毒辣太陽下堅持拍攝。因為喜歡用煙來烘托氛圍,片場經常是煙氣濛濛的。因為煙是黑的,薰得他也是黑黑的。

這些在張紹林看來,都是必要的功夫。“因為只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才能保證作品的最後效果。”

《水滸傳》

選角“六親不認”,最美宋江浮現

《三國演義》的鍛鍊,張紹林踏實出彩的導演表現,給了他之後真正獨挑大樑的機會。

這一部就是觀眾耳熟能詳的98版《水滸傳》,當劉歡“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響起,梁山好漢的形象就會在觀眾的腦海中浮現。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想辦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當下的觀眾理解過去的人物”,這是張紹林從《楊家將》《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以來,積累的創作經驗。

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劇版的人物符合觀眾的想象,而選角無疑是最重要的。

演員的挑選,一切以是否貼合人物為評判標準,張紹林在選角上沒有任何私心。

最初魯智深這個角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張紹林的一位副導演自告奮勇,這個人身形彪悍,頗有些魯智深的氣質。可是張紹林總覺得不太放心,他就跟副導演提前說好,如果有更合適的演員就會把他換掉。雖然之後這位副導演一直增肥只為把自己吃成更像是魯智深,但因為後來碰到了臧金生更貼合魯智深這個人物,張紹林還是替換下了副導演,讓他在《水滸傳》的後期飾演另一個角色。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臧金生飾魯智深

張紹林在選角上眼光獨到,武松選擇了初出茅廬沒有經驗的丁海峰,林沖選擇了話劇演員周野芒。被選中的兩人,都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可在張紹林眼中,他們就是那個角色。

選角的嚴格把控,為張紹林的劇版改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後來眾多翻拍版本沒做好,而被屢屢詬病的一點。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武松 李逵 林沖 宋江(從左至右)

除去選角,劇本的打磨也至關重要。

為了打磨出最好的劇本,張紹林找來多個編劇讓他們同時寫一場戲,最後楊爭光和冉平脫穎而出。

大家群策群力,把原著小說中重複的情節重新整合,把人物性格接不上的部分接好,進而把人物的命運變化呈現出來。包括林沖的結局從原著的病死,改編成為因宋江揹著林沖放走高俅而被氣死。此外,像潘金蓮這樣的人物,張紹林也會給予她一個人性化的設定。“這個良家婦女逐漸變壞,為什麼變,她是怎麼變的?這些背後的原因都要捋清楚。”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部劇的拍攝,同樣也有遺憾。張紹林說當時自己的視野還是比較狹小,可能放到現在,他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司馬懿的戲份太少了,這也是他的遺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張紹林一直的創作追求。他當時經常是光著膀子,頭上繫個白頭巾,扛著機器,別人都躲到陰涼去了,只有他在濃煙籠罩的毒辣太陽下堅持拍攝。因為喜歡用煙來烘托氛圍,片場經常是煙氣濛濛的。因為煙是黑的,薰得他也是黑黑的。

這些在張紹林看來,都是必要的功夫。“因為只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才能保證作品的最後效果。”

《水滸傳》

選角“六親不認”,最美宋江浮現

《三國演義》的鍛鍊,張紹林踏實出彩的導演表現,給了他之後真正獨挑大樑的機會。

這一部就是觀眾耳熟能詳的98版《水滸傳》,當劉歡“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響起,梁山好漢的形象就會在觀眾的腦海中浮現。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想辦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當下的觀眾理解過去的人物”,這是張紹林從《楊家將》《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以來,積累的創作經驗。

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劇版的人物符合觀眾的想象,而選角無疑是最重要的。

演員的挑選,一切以是否貼合人物為評判標準,張紹林在選角上沒有任何私心。

最初魯智深這個角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張紹林的一位副導演自告奮勇,這個人身形彪悍,頗有些魯智深的氣質。可是張紹林總覺得不太放心,他就跟副導演提前說好,如果有更合適的演員就會把他換掉。雖然之後這位副導演一直增肥只為把自己吃成更像是魯智深,但因為後來碰到了臧金生更貼合魯智深這個人物,張紹林還是替換下了副導演,讓他在《水滸傳》的後期飾演另一個角色。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臧金生飾魯智深

張紹林在選角上眼光獨到,武松選擇了初出茅廬沒有經驗的丁海峰,林沖選擇了話劇演員周野芒。被選中的兩人,都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可在張紹林眼中,他們就是那個角色。

選角的嚴格把控,為張紹林的劇版改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後來眾多翻拍版本沒做好,而被屢屢詬病的一點。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武松 李逵 林沖 宋江(從左至右)

除去選角,劇本的打磨也至關重要。

為了打磨出最好的劇本,張紹林找來多個編劇讓他們同時寫一場戲,最後楊爭光和冉平脫穎而出。

大家群策群力,把原著小說中重複的情節重新整合,把人物性格接不上的部分接好,進而把人物的命運變化呈現出來。包括林沖的結局從原著的病死,改編成為因宋江揹著林沖放走高俅而被氣死。此外,像潘金蓮這樣的人物,張紹林也會給予她一個人性化的設定。“這個良家婦女逐漸變壞,為什麼變,她是怎麼變的?這些背後的原因都要捋清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思懿飾潘金蓮

只有體現時代精神,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宋江作為《水滸傳》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塑造無疑決定著《水滸傳》改編的成敗。

在98版《水滸傳》中,宋江的塑造與故事的主題走向密切相關,宋江也成為梁山好漢從興起到滅亡的典型代表。期間,由李雪健飾演的宋江和導演張紹林的配合,堪稱完美。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部劇的拍攝,同樣也有遺憾。張紹林說當時自己的視野還是比較狹小,可能放到現在,他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司馬懿的戲份太少了,這也是他的遺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張紹林一直的創作追求。他當時經常是光著膀子,頭上繫個白頭巾,扛著機器,別人都躲到陰涼去了,只有他在濃煙籠罩的毒辣太陽下堅持拍攝。因為喜歡用煙來烘托氛圍,片場經常是煙氣濛濛的。因為煙是黑的,薰得他也是黑黑的。

這些在張紹林看來,都是必要的功夫。“因為只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才能保證作品的最後效果。”

《水滸傳》

選角“六親不認”,最美宋江浮現

《三國演義》的鍛鍊,張紹林踏實出彩的導演表現,給了他之後真正獨挑大樑的機會。

這一部就是觀眾耳熟能詳的98版《水滸傳》,當劉歡“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響起,梁山好漢的形象就會在觀眾的腦海中浮現。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想辦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當下的觀眾理解過去的人物”,這是張紹林從《楊家將》《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以來,積累的創作經驗。

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劇版的人物符合觀眾的想象,而選角無疑是最重要的。

演員的挑選,一切以是否貼合人物為評判標準,張紹林在選角上沒有任何私心。

最初魯智深這個角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張紹林的一位副導演自告奮勇,這個人身形彪悍,頗有些魯智深的氣質。可是張紹林總覺得不太放心,他就跟副導演提前說好,如果有更合適的演員就會把他換掉。雖然之後這位副導演一直增肥只為把自己吃成更像是魯智深,但因為後來碰到了臧金生更貼合魯智深這個人物,張紹林還是替換下了副導演,讓他在《水滸傳》的後期飾演另一個角色。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臧金生飾魯智深

張紹林在選角上眼光獨到,武松選擇了初出茅廬沒有經驗的丁海峰,林沖選擇了話劇演員周野芒。被選中的兩人,都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可在張紹林眼中,他們就是那個角色。

選角的嚴格把控,為張紹林的劇版改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後來眾多翻拍版本沒做好,而被屢屢詬病的一點。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武松 李逵 林沖 宋江(從左至右)

除去選角,劇本的打磨也至關重要。

為了打磨出最好的劇本,張紹林找來多個編劇讓他們同時寫一場戲,最後楊爭光和冉平脫穎而出。

大家群策群力,把原著小說中重複的情節重新整合,把人物性格接不上的部分接好,進而把人物的命運變化呈現出來。包括林沖的結局從原著的病死,改編成為因宋江揹著林沖放走高俅而被氣死。此外,像潘金蓮這樣的人物,張紹林也會給予她一個人性化的設定。“這個良家婦女逐漸變壞,為什麼變,她是怎麼變的?這些背後的原因都要捋清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思懿飾潘金蓮

只有體現時代精神,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宋江作為《水滸傳》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塑造無疑決定著《水滸傳》改編的成敗。

在98版《水滸傳》中,宋江的塑造與故事的主題走向密切相關,宋江也成為梁山好漢從興起到滅亡的典型代表。期間,由李雪健飾演的宋江和導演張紹林的配合,堪稱完美。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李雪健飾宋江

當然,也有觀眾討厭李雪健飾演的宋江,覺得這個人物跪拜時屁股高高撅起向天,讓人恨得牙癢癢。然而這種形象,其實跟宋江的身份和心態是非常貼合的。因為是縣衙的小吏出身,宋江走路都是小碎步,從小是讀書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忠君的思想,對他來說是根深蒂固的。見到皇上屁股撅得老高,這對他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一種反應。此外,宋江不只是在皇上面前是這樣,他面對長輩或其他敬佩的人,下跪的時候,屁股也是撅得老高。這個動作說明了他待人接物的一種誠意,這也恰恰體現了宋江這個角色的豐富性。

李雪健通過生動的形體表演和豐富的表情細節,塑造了比小說更為飽滿、更為渾然一體的宋江。

具體到“宋江潯陽樓題反詩”的情節,張紹林和編劇巧妙地設置店小二這個角色,他和宋江之間的三問三答,展現酒後的宋江突破平日的精神桎梏。藉由李雪健一氣呵成的書法功力,宋江嘴角含笑但眼神冷冽的表情,身體雖還扭捏,但心中的抱負卻一吐為快。在這個情節中,宋江難以抑制的精神慾望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部劇的拍攝,同樣也有遺憾。張紹林說當時自己的視野還是比較狹小,可能放到現在,他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司馬懿的戲份太少了,這也是他的遺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張紹林一直的創作追求。他當時經常是光著膀子,頭上繫個白頭巾,扛著機器,別人都躲到陰涼去了,只有他在濃煙籠罩的毒辣太陽下堅持拍攝。因為喜歡用煙來烘托氛圍,片場經常是煙氣濛濛的。因為煙是黑的,薰得他也是黑黑的。

這些在張紹林看來,都是必要的功夫。“因為只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才能保證作品的最後效果。”

《水滸傳》

選角“六親不認”,最美宋江浮現

《三國演義》的鍛鍊,張紹林踏實出彩的導演表現,給了他之後真正獨挑大樑的機會。

這一部就是觀眾耳熟能詳的98版《水滸傳》,當劉歡“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響起,梁山好漢的形象就會在觀眾的腦海中浮現。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想辦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當下的觀眾理解過去的人物”,這是張紹林從《楊家將》《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以來,積累的創作經驗。

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劇版的人物符合觀眾的想象,而選角無疑是最重要的。

演員的挑選,一切以是否貼合人物為評判標準,張紹林在選角上沒有任何私心。

最初魯智深這個角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張紹林的一位副導演自告奮勇,這個人身形彪悍,頗有些魯智深的氣質。可是張紹林總覺得不太放心,他就跟副導演提前說好,如果有更合適的演員就會把他換掉。雖然之後這位副導演一直增肥只為把自己吃成更像是魯智深,但因為後來碰到了臧金生更貼合魯智深這個人物,張紹林還是替換下了副導演,讓他在《水滸傳》的後期飾演另一個角色。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臧金生飾魯智深

張紹林在選角上眼光獨到,武松選擇了初出茅廬沒有經驗的丁海峰,林沖選擇了話劇演員周野芒。被選中的兩人,都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可在張紹林眼中,他們就是那個角色。

選角的嚴格把控,為張紹林的劇版改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後來眾多翻拍版本沒做好,而被屢屢詬病的一點。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武松 李逵 林沖 宋江(從左至右)

除去選角,劇本的打磨也至關重要。

為了打磨出最好的劇本,張紹林找來多個編劇讓他們同時寫一場戲,最後楊爭光和冉平脫穎而出。

大家群策群力,把原著小說中重複的情節重新整合,把人物性格接不上的部分接好,進而把人物的命運變化呈現出來。包括林沖的結局從原著的病死,改編成為因宋江揹著林沖放走高俅而被氣死。此外,像潘金蓮這樣的人物,張紹林也會給予她一個人性化的設定。“這個良家婦女逐漸變壞,為什麼變,她是怎麼變的?這些背後的原因都要捋清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思懿飾潘金蓮

只有體現時代精神,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宋江作為《水滸傳》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塑造無疑決定著《水滸傳》改編的成敗。

在98版《水滸傳》中,宋江的塑造與故事的主題走向密切相關,宋江也成為梁山好漢從興起到滅亡的典型代表。期間,由李雪健飾演的宋江和導演張紹林的配合,堪稱完美。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李雪健飾宋江

當然,也有觀眾討厭李雪健飾演的宋江,覺得這個人物跪拜時屁股高高撅起向天,讓人恨得牙癢癢。然而這種形象,其實跟宋江的身份和心態是非常貼合的。因為是縣衙的小吏出身,宋江走路都是小碎步,從小是讀書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忠君的思想,對他來說是根深蒂固的。見到皇上屁股撅得老高,這對他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一種反應。此外,宋江不只是在皇上面前是這樣,他面對長輩或其他敬佩的人,下跪的時候,屁股也是撅得老高。這個動作說明了他待人接物的一種誠意,這也恰恰體現了宋江這個角色的豐富性。

李雪健通過生動的形體表演和豐富的表情細節,塑造了比小說更為飽滿、更為渾然一體的宋江。

具體到“宋江潯陽樓題反詩”的情節,張紹林和編劇巧妙地設置店小二這個角色,他和宋江之間的三問三答,展現酒後的宋江突破平日的精神桎梏。藉由李雪健一氣呵成的書法功力,宋江嘴角含笑但眼神冷冽的表情,身體雖還扭捏,但心中的抱負卻一吐為快。在這個情節中,宋江難以抑制的精神慾望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宋江潯陽樓題反詩

宋江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編劇楊爭光和冉平的再創作,張紹林導演在現場用影像抓取放大人物特質,還有李雪健老師深入人心的精準演繹……這些創作細節,蕎麥花開在他的新作《大河向東流》裡,都進行了細膩準確的解析。多年以後能有這樣一部研究98版《水滸傳》的專著,也讓張紹林導演非常欣慰。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部劇的拍攝,同樣也有遺憾。張紹林說當時自己的視野還是比較狹小,可能放到現在,他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司馬懿的戲份太少了,這也是他的遺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張紹林一直的創作追求。他當時經常是光著膀子,頭上繫個白頭巾,扛著機器,別人都躲到陰涼去了,只有他在濃煙籠罩的毒辣太陽下堅持拍攝。因為喜歡用煙來烘托氛圍,片場經常是煙氣濛濛的。因為煙是黑的,薰得他也是黑黑的。

這些在張紹林看來,都是必要的功夫。“因為只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才能保證作品的最後效果。”

《水滸傳》

選角“六親不認”,最美宋江浮現

《三國演義》的鍛鍊,張紹林踏實出彩的導演表現,給了他之後真正獨挑大樑的機會。

這一部就是觀眾耳熟能詳的98版《水滸傳》,當劉歡“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響起,梁山好漢的形象就會在觀眾的腦海中浮現。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想辦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當下的觀眾理解過去的人物”,這是張紹林從《楊家將》《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以來,積累的創作經驗。

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劇版的人物符合觀眾的想象,而選角無疑是最重要的。

演員的挑選,一切以是否貼合人物為評判標準,張紹林在選角上沒有任何私心。

最初魯智深這個角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張紹林的一位副導演自告奮勇,這個人身形彪悍,頗有些魯智深的氣質。可是張紹林總覺得不太放心,他就跟副導演提前說好,如果有更合適的演員就會把他換掉。雖然之後這位副導演一直增肥只為把自己吃成更像是魯智深,但因為後來碰到了臧金生更貼合魯智深這個人物,張紹林還是替換下了副導演,讓他在《水滸傳》的後期飾演另一個角色。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臧金生飾魯智深

張紹林在選角上眼光獨到,武松選擇了初出茅廬沒有經驗的丁海峰,林沖選擇了話劇演員周野芒。被選中的兩人,都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可在張紹林眼中,他們就是那個角色。

選角的嚴格把控,為張紹林的劇版改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後來眾多翻拍版本沒做好,而被屢屢詬病的一點。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武松 李逵 林沖 宋江(從左至右)

除去選角,劇本的打磨也至關重要。

為了打磨出最好的劇本,張紹林找來多個編劇讓他們同時寫一場戲,最後楊爭光和冉平脫穎而出。

大家群策群力,把原著小說中重複的情節重新整合,把人物性格接不上的部分接好,進而把人物的命運變化呈現出來。包括林沖的結局從原著的病死,改編成為因宋江揹著林沖放走高俅而被氣死。此外,像潘金蓮這樣的人物,張紹林也會給予她一個人性化的設定。“這個良家婦女逐漸變壞,為什麼變,她是怎麼變的?這些背後的原因都要捋清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思懿飾潘金蓮

只有體現時代精神,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宋江作為《水滸傳》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塑造無疑決定著《水滸傳》改編的成敗。

在98版《水滸傳》中,宋江的塑造與故事的主題走向密切相關,宋江也成為梁山好漢從興起到滅亡的典型代表。期間,由李雪健飾演的宋江和導演張紹林的配合,堪稱完美。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李雪健飾宋江

當然,也有觀眾討厭李雪健飾演的宋江,覺得這個人物跪拜時屁股高高撅起向天,讓人恨得牙癢癢。然而這種形象,其實跟宋江的身份和心態是非常貼合的。因為是縣衙的小吏出身,宋江走路都是小碎步,從小是讀書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忠君的思想,對他來說是根深蒂固的。見到皇上屁股撅得老高,這對他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一種反應。此外,宋江不只是在皇上面前是這樣,他面對長輩或其他敬佩的人,下跪的時候,屁股也是撅得老高。這個動作說明了他待人接物的一種誠意,這也恰恰體現了宋江這個角色的豐富性。

李雪健通過生動的形體表演和豐富的表情細節,塑造了比小說更為飽滿、更為渾然一體的宋江。

具體到“宋江潯陽樓題反詩”的情節,張紹林和編劇巧妙地設置店小二這個角色,他和宋江之間的三問三答,展現酒後的宋江突破平日的精神桎梏。藉由李雪健一氣呵成的書法功力,宋江嘴角含笑但眼神冷冽的表情,身體雖還扭捏,但心中的抱負卻一吐為快。在這個情節中,宋江難以抑制的精神慾望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宋江潯陽樓題反詩

宋江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編劇楊爭光和冉平的再創作,張紹林導演在現場用影像抓取放大人物特質,還有李雪健老師深入人心的精準演繹……這些創作細節,蕎麥花開在他的新作《大河向東流》裡,都進行了細膩準確的解析。多年以後能有這樣一部研究98版《水滸傳》的專著,也讓張紹林導演非常欣慰。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蕎麥花開《大河向東流》

除此之外,98版《水滸傳》的武戲是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中最為出色的一部,之前《三國演義》因為武戲文唱而飽受詬病,這種現象在《水滸傳》中得到了徹底改善。

首先,是因為《水滸傳》請來了名震天下的袁和平,他帶領袁家班加盟《水滸傳》劇組。袁和平自己擔綱拍攝的部分異常精彩,而其他人拍攝的部分,有時候就需要在後期剪輯時做一些提高。張紹林雖然不是動作導演,但是他為了讓武戲和文戲更加渾然一體,後期他在剪輯臺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了讓拍攝的動作場面更加真實,讓觀眾看得更清楚,張紹林剔除常規武俠片飛來飛去的套路化武打,讓文戲和武戲交相輝映,水乳交融。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部劇的拍攝,同樣也有遺憾。張紹林說當時自己的視野還是比較狹小,可能放到現在,他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司馬懿的戲份太少了,這也是他的遺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張紹林一直的創作追求。他當時經常是光著膀子,頭上繫個白頭巾,扛著機器,別人都躲到陰涼去了,只有他在濃煙籠罩的毒辣太陽下堅持拍攝。因為喜歡用煙來烘托氛圍,片場經常是煙氣濛濛的。因為煙是黑的,薰得他也是黑黑的。

這些在張紹林看來,都是必要的功夫。“因為只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才能保證作品的最後效果。”

《水滸傳》

選角“六親不認”,最美宋江浮現

《三國演義》的鍛鍊,張紹林踏實出彩的導演表現,給了他之後真正獨挑大樑的機會。

這一部就是觀眾耳熟能詳的98版《水滸傳》,當劉歡“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響起,梁山好漢的形象就會在觀眾的腦海中浮現。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想辦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當下的觀眾理解過去的人物”,這是張紹林從《楊家將》《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以來,積累的創作經驗。

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劇版的人物符合觀眾的想象,而選角無疑是最重要的。

演員的挑選,一切以是否貼合人物為評判標準,張紹林在選角上沒有任何私心。

最初魯智深這個角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張紹林的一位副導演自告奮勇,這個人身形彪悍,頗有些魯智深的氣質。可是張紹林總覺得不太放心,他就跟副導演提前說好,如果有更合適的演員就會把他換掉。雖然之後這位副導演一直增肥只為把自己吃成更像是魯智深,但因為後來碰到了臧金生更貼合魯智深這個人物,張紹林還是替換下了副導演,讓他在《水滸傳》的後期飾演另一個角色。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臧金生飾魯智深

張紹林在選角上眼光獨到,武松選擇了初出茅廬沒有經驗的丁海峰,林沖選擇了話劇演員周野芒。被選中的兩人,都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可在張紹林眼中,他們就是那個角色。

選角的嚴格把控,為張紹林的劇版改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後來眾多翻拍版本沒做好,而被屢屢詬病的一點。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武松 李逵 林沖 宋江(從左至右)

除去選角,劇本的打磨也至關重要。

為了打磨出最好的劇本,張紹林找來多個編劇讓他們同時寫一場戲,最後楊爭光和冉平脫穎而出。

大家群策群力,把原著小說中重複的情節重新整合,把人物性格接不上的部分接好,進而把人物的命運變化呈現出來。包括林沖的結局從原著的病死,改編成為因宋江揹著林沖放走高俅而被氣死。此外,像潘金蓮這樣的人物,張紹林也會給予她一個人性化的設定。“這個良家婦女逐漸變壞,為什麼變,她是怎麼變的?這些背後的原因都要捋清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思懿飾潘金蓮

只有體現時代精神,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宋江作為《水滸傳》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塑造無疑決定著《水滸傳》改編的成敗。

在98版《水滸傳》中,宋江的塑造與故事的主題走向密切相關,宋江也成為梁山好漢從興起到滅亡的典型代表。期間,由李雪健飾演的宋江和導演張紹林的配合,堪稱完美。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李雪健飾宋江

當然,也有觀眾討厭李雪健飾演的宋江,覺得這個人物跪拜時屁股高高撅起向天,讓人恨得牙癢癢。然而這種形象,其實跟宋江的身份和心態是非常貼合的。因為是縣衙的小吏出身,宋江走路都是小碎步,從小是讀書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忠君的思想,對他來說是根深蒂固的。見到皇上屁股撅得老高,這對他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一種反應。此外,宋江不只是在皇上面前是這樣,他面對長輩或其他敬佩的人,下跪的時候,屁股也是撅得老高。這個動作說明了他待人接物的一種誠意,這也恰恰體現了宋江這個角色的豐富性。

李雪健通過生動的形體表演和豐富的表情細節,塑造了比小說更為飽滿、更為渾然一體的宋江。

具體到“宋江潯陽樓題反詩”的情節,張紹林和編劇巧妙地設置店小二這個角色,他和宋江之間的三問三答,展現酒後的宋江突破平日的精神桎梏。藉由李雪健一氣呵成的書法功力,宋江嘴角含笑但眼神冷冽的表情,身體雖還扭捏,但心中的抱負卻一吐為快。在這個情節中,宋江難以抑制的精神慾望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宋江潯陽樓題反詩

宋江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編劇楊爭光和冉平的再創作,張紹林導演在現場用影像抓取放大人物特質,還有李雪健老師深入人心的精準演繹……這些創作細節,蕎麥花開在他的新作《大河向東流》裡,都進行了細膩準確的解析。多年以後能有這樣一部研究98版《水滸傳》的專著,也讓張紹林導演非常欣慰。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蕎麥花開《大河向東流》

除此之外,98版《水滸傳》的武戲是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中最為出色的一部,之前《三國演義》因為武戲文唱而飽受詬病,這種現象在《水滸傳》中得到了徹底改善。

首先,是因為《水滸傳》請來了名震天下的袁和平,他帶領袁家班加盟《水滸傳》劇組。袁和平自己擔綱拍攝的部分異常精彩,而其他人拍攝的部分,有時候就需要在後期剪輯時做一些提高。張紹林雖然不是動作導演,但是他為了讓武戲和文戲更加渾然一體,後期他在剪輯臺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了讓拍攝的動作場面更加真實,讓觀眾看得更清楚,張紹林剔除常規武俠片飛來飛去的套路化武打,讓文戲和武戲交相輝映,水乳交融。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20年前《水滸傳》劇組合影

“一提休息就生氣”,拼命三郎用在張紹林身上從來不虛。創作中,他總是有那種激情在,摔了腿,第二天瘸著也要繼續拍攝。雖然張紹林覺得挺對不起一起工作的夥伴,但沒辦法,這源於他對作品的高標準、嚴要求。

這也讓98版《水滸傳》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沉澱為觀眾心中的經典。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部劇的拍攝,同樣也有遺憾。張紹林說當時自己的視野還是比較狹小,可能放到現在,他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司馬懿的戲份太少了,這也是他的遺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張紹林一直的創作追求。他當時經常是光著膀子,頭上繫個白頭巾,扛著機器,別人都躲到陰涼去了,只有他在濃煙籠罩的毒辣太陽下堅持拍攝。因為喜歡用煙來烘托氛圍,片場經常是煙氣濛濛的。因為煙是黑的,薰得他也是黑黑的。

這些在張紹林看來,都是必要的功夫。“因為只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才能保證作品的最後效果。”

《水滸傳》

選角“六親不認”,最美宋江浮現

《三國演義》的鍛鍊,張紹林踏實出彩的導演表現,給了他之後真正獨挑大樑的機會。

這一部就是觀眾耳熟能詳的98版《水滸傳》,當劉歡“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響起,梁山好漢的形象就會在觀眾的腦海中浮現。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想辦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當下的觀眾理解過去的人物”,這是張紹林從《楊家將》《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以來,積累的創作經驗。

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劇版的人物符合觀眾的想象,而選角無疑是最重要的。

演員的挑選,一切以是否貼合人物為評判標準,張紹林在選角上沒有任何私心。

最初魯智深這個角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張紹林的一位副導演自告奮勇,這個人身形彪悍,頗有些魯智深的氣質。可是張紹林總覺得不太放心,他就跟副導演提前說好,如果有更合適的演員就會把他換掉。雖然之後這位副導演一直增肥只為把自己吃成更像是魯智深,但因為後來碰到了臧金生更貼合魯智深這個人物,張紹林還是替換下了副導演,讓他在《水滸傳》的後期飾演另一個角色。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臧金生飾魯智深

張紹林在選角上眼光獨到,武松選擇了初出茅廬沒有經驗的丁海峰,林沖選擇了話劇演員周野芒。被選中的兩人,都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可在張紹林眼中,他們就是那個角色。

選角的嚴格把控,為張紹林的劇版改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後來眾多翻拍版本沒做好,而被屢屢詬病的一點。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武松 李逵 林沖 宋江(從左至右)

除去選角,劇本的打磨也至關重要。

為了打磨出最好的劇本,張紹林找來多個編劇讓他們同時寫一場戲,最後楊爭光和冉平脫穎而出。

大家群策群力,把原著小說中重複的情節重新整合,把人物性格接不上的部分接好,進而把人物的命運變化呈現出來。包括林沖的結局從原著的病死,改編成為因宋江揹著林沖放走高俅而被氣死。此外,像潘金蓮這樣的人物,張紹林也會給予她一個人性化的設定。“這個良家婦女逐漸變壞,為什麼變,她是怎麼變的?這些背後的原因都要捋清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思懿飾潘金蓮

只有體現時代精神,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宋江作為《水滸傳》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塑造無疑決定著《水滸傳》改編的成敗。

在98版《水滸傳》中,宋江的塑造與故事的主題走向密切相關,宋江也成為梁山好漢從興起到滅亡的典型代表。期間,由李雪健飾演的宋江和導演張紹林的配合,堪稱完美。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李雪健飾宋江

當然,也有觀眾討厭李雪健飾演的宋江,覺得這個人物跪拜時屁股高高撅起向天,讓人恨得牙癢癢。然而這種形象,其實跟宋江的身份和心態是非常貼合的。因為是縣衙的小吏出身,宋江走路都是小碎步,從小是讀書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忠君的思想,對他來說是根深蒂固的。見到皇上屁股撅得老高,這對他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一種反應。此外,宋江不只是在皇上面前是這樣,他面對長輩或其他敬佩的人,下跪的時候,屁股也是撅得老高。這個動作說明了他待人接物的一種誠意,這也恰恰體現了宋江這個角色的豐富性。

李雪健通過生動的形體表演和豐富的表情細節,塑造了比小說更為飽滿、更為渾然一體的宋江。

具體到“宋江潯陽樓題反詩”的情節,張紹林和編劇巧妙地設置店小二這個角色,他和宋江之間的三問三答,展現酒後的宋江突破平日的精神桎梏。藉由李雪健一氣呵成的書法功力,宋江嘴角含笑但眼神冷冽的表情,身體雖還扭捏,但心中的抱負卻一吐為快。在這個情節中,宋江難以抑制的精神慾望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宋江潯陽樓題反詩

宋江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編劇楊爭光和冉平的再創作,張紹林導演在現場用影像抓取放大人物特質,還有李雪健老師深入人心的精準演繹……這些創作細節,蕎麥花開在他的新作《大河向東流》裡,都進行了細膩準確的解析。多年以後能有這樣一部研究98版《水滸傳》的專著,也讓張紹林導演非常欣慰。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蕎麥花開《大河向東流》

除此之外,98版《水滸傳》的武戲是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中最為出色的一部,之前《三國演義》因為武戲文唱而飽受詬病,這種現象在《水滸傳》中得到了徹底改善。

首先,是因為《水滸傳》請來了名震天下的袁和平,他帶領袁家班加盟《水滸傳》劇組。袁和平自己擔綱拍攝的部分異常精彩,而其他人拍攝的部分,有時候就需要在後期剪輯時做一些提高。張紹林雖然不是動作導演,但是他為了讓武戲和文戲更加渾然一體,後期他在剪輯臺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了讓拍攝的動作場面更加真實,讓觀眾看得更清楚,張紹林剔除常規武俠片飛來飛去的套路化武打,讓文戲和武戲交相輝映,水乳交融。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20年前《水滸傳》劇組合影

“一提休息就生氣”,拼命三郎用在張紹林身上從來不虛。創作中,他總是有那種激情在,摔了腿,第二天瘸著也要繼續拍攝。雖然張紹林覺得挺對不起一起工作的夥伴,但沒辦法,這源於他對作品的高標準、嚴要求。

這也讓98版《水滸傳》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沉澱為觀眾心中的經典。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20年後《水滸傳》劇組再聚首

出身農村的張紹林,身上總有質樸底色。

謙遜的他一直強調熟能生巧,一路走來全靠自學成材,真實的生活是他最好的老師,現實的滋養讓他對美擁有獨到的感受力;不爭的他,對名利看得很淡,他可以讓大家一起掛名導演,因為覺得這樣做會對別人好;不善言辭的他,更擅長用鏡頭說話,當談到專業問題時,他難得較真,同樣的場面和情節呈現,他說自己就是比別人拍得好。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部劇的拍攝,同樣也有遺憾。張紹林說當時自己的視野還是比較狹小,可能放到現在,他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司馬懿的戲份太少了,這也是他的遺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張紹林一直的創作追求。他當時經常是光著膀子,頭上繫個白頭巾,扛著機器,別人都躲到陰涼去了,只有他在濃煙籠罩的毒辣太陽下堅持拍攝。因為喜歡用煙來烘托氛圍,片場經常是煙氣濛濛的。因為煙是黑的,薰得他也是黑黑的。

這些在張紹林看來,都是必要的功夫。“因為只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才能保證作品的最後效果。”

《水滸傳》

選角“六親不認”,最美宋江浮現

《三國演義》的鍛鍊,張紹林踏實出彩的導演表現,給了他之後真正獨挑大樑的機會。

這一部就是觀眾耳熟能詳的98版《水滸傳》,當劉歡“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響起,梁山好漢的形象就會在觀眾的腦海中浮現。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想辦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當下的觀眾理解過去的人物”,這是張紹林從《楊家將》《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以來,積累的創作經驗。

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劇版的人物符合觀眾的想象,而選角無疑是最重要的。

演員的挑選,一切以是否貼合人物為評判標準,張紹林在選角上沒有任何私心。

最初魯智深這個角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張紹林的一位副導演自告奮勇,這個人身形彪悍,頗有些魯智深的氣質。可是張紹林總覺得不太放心,他就跟副導演提前說好,如果有更合適的演員就會把他換掉。雖然之後這位副導演一直增肥只為把自己吃成更像是魯智深,但因為後來碰到了臧金生更貼合魯智深這個人物,張紹林還是替換下了副導演,讓他在《水滸傳》的後期飾演另一個角色。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臧金生飾魯智深

張紹林在選角上眼光獨到,武松選擇了初出茅廬沒有經驗的丁海峰,林沖選擇了話劇演員周野芒。被選中的兩人,都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可在張紹林眼中,他們就是那個角色。

選角的嚴格把控,為張紹林的劇版改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後來眾多翻拍版本沒做好,而被屢屢詬病的一點。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武松 李逵 林沖 宋江(從左至右)

除去選角,劇本的打磨也至關重要。

為了打磨出最好的劇本,張紹林找來多個編劇讓他們同時寫一場戲,最後楊爭光和冉平脫穎而出。

大家群策群力,把原著小說中重複的情節重新整合,把人物性格接不上的部分接好,進而把人物的命運變化呈現出來。包括林沖的結局從原著的病死,改編成為因宋江揹著林沖放走高俅而被氣死。此外,像潘金蓮這樣的人物,張紹林也會給予她一個人性化的設定。“這個良家婦女逐漸變壞,為什麼變,她是怎麼變的?這些背後的原因都要捋清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思懿飾潘金蓮

只有體現時代精神,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宋江作為《水滸傳》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塑造無疑決定著《水滸傳》改編的成敗。

在98版《水滸傳》中,宋江的塑造與故事的主題走向密切相關,宋江也成為梁山好漢從興起到滅亡的典型代表。期間,由李雪健飾演的宋江和導演張紹林的配合,堪稱完美。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李雪健飾宋江

當然,也有觀眾討厭李雪健飾演的宋江,覺得這個人物跪拜時屁股高高撅起向天,讓人恨得牙癢癢。然而這種形象,其實跟宋江的身份和心態是非常貼合的。因為是縣衙的小吏出身,宋江走路都是小碎步,從小是讀書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忠君的思想,對他來說是根深蒂固的。見到皇上屁股撅得老高,這對他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一種反應。此外,宋江不只是在皇上面前是這樣,他面對長輩或其他敬佩的人,下跪的時候,屁股也是撅得老高。這個動作說明了他待人接物的一種誠意,這也恰恰體現了宋江這個角色的豐富性。

李雪健通過生動的形體表演和豐富的表情細節,塑造了比小說更為飽滿、更為渾然一體的宋江。

具體到“宋江潯陽樓題反詩”的情節,張紹林和編劇巧妙地設置店小二這個角色,他和宋江之間的三問三答,展現酒後的宋江突破平日的精神桎梏。藉由李雪健一氣呵成的書法功力,宋江嘴角含笑但眼神冷冽的表情,身體雖還扭捏,但心中的抱負卻一吐為快。在這個情節中,宋江難以抑制的精神慾望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宋江潯陽樓題反詩

宋江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編劇楊爭光和冉平的再創作,張紹林導演在現場用影像抓取放大人物特質,還有李雪健老師深入人心的精準演繹……這些創作細節,蕎麥花開在他的新作《大河向東流》裡,都進行了細膩準確的解析。多年以後能有這樣一部研究98版《水滸傳》的專著,也讓張紹林導演非常欣慰。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蕎麥花開《大河向東流》

除此之外,98版《水滸傳》的武戲是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中最為出色的一部,之前《三國演義》因為武戲文唱而飽受詬病,這種現象在《水滸傳》中得到了徹底改善。

首先,是因為《水滸傳》請來了名震天下的袁和平,他帶領袁家班加盟《水滸傳》劇組。袁和平自己擔綱拍攝的部分異常精彩,而其他人拍攝的部分,有時候就需要在後期剪輯時做一些提高。張紹林雖然不是動作導演,但是他為了讓武戲和文戲更加渾然一體,後期他在剪輯臺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了讓拍攝的動作場面更加真實,讓觀眾看得更清楚,張紹林剔除常規武俠片飛來飛去的套路化武打,讓文戲和武戲交相輝映,水乳交融。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20年前《水滸傳》劇組合影

“一提休息就生氣”,拼命三郎用在張紹林身上從來不虛。創作中,他總是有那種激情在,摔了腿,第二天瘸著也要繼續拍攝。雖然張紹林覺得挺對不起一起工作的夥伴,但沒辦法,這源於他對作品的高標準、嚴要求。

這也讓98版《水滸傳》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沉澱為觀眾心中的經典。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20年後《水滸傳》劇組再聚首

出身農村的張紹林,身上總有質樸底色。

謙遜的他一直強調熟能生巧,一路走來全靠自學成材,真實的生活是他最好的老師,現實的滋養讓他對美擁有獨到的感受力;不爭的他,對名利看得很淡,他可以讓大家一起掛名導演,因為覺得這樣做會對別人好;不善言辭的他,更擅長用鏡頭說話,當談到專業問題時,他難得較真,同樣的場面和情節呈現,他說自己就是比別人拍得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和李雪健(右)

純粹、淳樸、純真,用這些詞概括張紹林做人做事的風格,並不拔高。

採訪結束後,張紹林還是強調:“每一個工種都有自己創作的自由,所以這篇人物稿,你放開去寫,我更希望,從這些作品中,你可以得到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醉心於創作的人,永遠年輕。即使有那麼多部響噹噹的作品,張紹林卻依然期待下一部。

目前,張紹林最大的心願就是重拍《楊家將》。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楊家將以其忠君愛國的主題歷久彌新,其題材厚重、氣勢磅礴,改編價值極高。

"

熱衷於藝術創作的人,永遠保有赤子之心。

年近七旬的張紹林,談及創作,依然激情滿滿,暢聊5個小時,不覺疲憊,神采飛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

張紹林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他拍攝的單本劇和短篇連續劇連獲全國大獎。到了90年代,他的古裝戲三部曲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讓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每個職位都應該有每個職位該在的位置”。採訪開始,張紹林的話語就讓人頗感意外。

“導演是二度創作,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根據編劇的思想,在這種很完整的基礎上去操作。所以我怕我可談的不多,希望不要讓你們失望。”

很少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工種定位得如此低調。作為獲得飛天獎最多的電視劇導演,一切成績在張紹林看來,都是過去式。

從2012年至今,張紹林的創作年表出現了空白。不是他不想創作,而是市場影響下的創作環境確實不同了。

“每次衝進去,都被打出來”,張紹林心有不甘。

難道廉頗老矣,英雄總有遲暮?張紹林眉眼間的光亮告訴我們,未見得如此。當談到自己重拍《楊家將》的設想時,他嚴肅、認真,精神陡長。

91版《楊家將》

趕鴨子上架,卻成就了人生轉折

從農村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到萬人矚目的導演,張紹林並不敢想。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每次機會都環環緊扣。

最初,張紹林憑著偶然發現的畫畫才能,幸運地進入部隊,後來還是因為畫畫得好,被分配去山西電視臺擔任攝像。那時的他文化水平低,對於電視藝術一無所知,也沒有老師教,他就利用休息時間,找北京來的片子反覆播放、觀摩學習。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青年軍裝照

“看得多了,幹得多了自然就會了”。憑著畫畫的基礎,自學攝影的過程中,張紹林形成了對於影像構圖的獨特審美品味。

一邊是技術的進步,一邊是思想的啟蒙。

1971年到1976年期間,在大寨當記者的張紹林,認識了不少文藝名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開闊了眼界。這之後,張紹林又拍攝了不少作品。

而這所有的前期積累,都成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張紹林還需要一次機會。

而91版的《楊家將》正是這次契機。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在此之前,張紹林曾參與過孫偉導演1983年版的《楊家將》,並在其中擔任攝像。因為之前拍攝過音樂片《走西口》,張紹林以極具感染力的畫面造型贏得了業界的一片稱讚,所以在當時的劇組裡,張紹林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等到91年再次拍攝《楊家將》時,他已經是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的副主任了。那時,他已經執導了《太陽從這裡升起》《好人燕居謙》等獲獎作品。

張紹林接到統籌任務時,他並沒有想過當導演,他想找一個更好的團隊來做。靠著朋友介紹,張紹林找到了一個製作電影的專業班底,但誰知這個團隊並不懂電視劇,只會拍一些花哨的武打場面,還把劇本改得一塌糊塗。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張紹林立即喊停,可誰來接手呢?錢也花差不多了,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團隊頂上。這時,有人提議讓張紹林上。

張紹林本能拒絕,可大家都說支持,再說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趕鴨子上架,承擔了導演的職務。

拍攝開始,張紹林就找了個山頂的一處風口當取景地,每天吹著呼呼的大風,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每天中午他最晚下山吃飯,最早吃完上山,然後趕忙召集大家繼續工作,這時有人說,“我們飯還沒吃完呢,就又開始啦?”

沒錯,創作時的張紹林總是充滿激情。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前期籌備的失誤,造成了91版《楊家將》中途換演員的情況,一個佘太君就有三個演員來扮演,這讓觀眾很難入戲。但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已成事實,張紹林還是靠著現實主義的改編方向,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

首先,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了整理。比如加入潘豹和玉蓉的故事,讓故事中潘家與楊家的恩怨不止是忠奸之辯。再比如,宋真宗接替宋太宗主政,天波楊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御碑成了新舊勢力交鋒的載體,手握金鐗的八賢王一點兒也奈何不了新皇帝。這就顯出了政治角逐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91版《楊家將》人物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遵從民族融合、忠君愛國的表達要義。

不管是片尾曲中的“今夜的星辰會告訴明天的大地,要記住昨天的戰爭”,還是電視劇結尾“十二寡婦出征,只留年幼的楊文廣在門後探望”的段落,無不流露出對於戰爭的反思。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文廣目送十二寡婦出征

張紹林說這也源於編劇樑波的用心。樑波是戲曲編劇出身,擅長設置集中的矛盾衝突。也正因如此,與評書相比,電視劇中楊家將的故事情節緊湊,針腳細密。

包括對於人物塑造的更多維度,電視劇《楊家將》也做了諸多探索。比如第十八集中,蕭太后命令楊四郎迎戰,誰知對面竟是原配妻子董月娥,改編時設置這樣的人物身份矛盾,增加了人物的複雜性。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楊四郎迎戰原配妻子董月娥

這也恰恰是改編的創新之處。

原本楊家將的故事通過評書的形式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評書往往側重於表現戰場上的廝殺,故事的傳奇性較強,人物性格卻比較單一,且往往是符號化的。但是電視劇在改編時,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故事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同時也讓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人物心理依據更加充分,這也成為91版電視劇《楊家將》區別於評書版本的最大特點。

在主導91版《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張紹林拼命三郎的精神也在業內聞名。91版《楊家將》獲得了飛天獎,這也為張紹林在全國打響了名氣。後來中央電視臺籌備《三國演義》,正是這段經歷給了張紹林參與的機會。

《三國演義》之“南征北戰”

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在籌拍94版《三國演義》之前,央視已經拍攝了四大名著裡頭的兩部《西遊記》和《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其中的第三部,因為篇幅長,工程浩大,所以由王扶林任總導演,下轄五個導演分組拍攝。張紹林負責的是中段的“南征北戰”,具體是從諸葛亮兵渡瀘水,七擒孟獲,一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身亡為止。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扶林與張紹林的第一次見面還有一段趣事。不修邊幅的張紹林,讓王扶林對他產生懷疑,“這《楊家將》到底是張紹林拍的,還是他只是掛名管行政的?”

張紹林也沒多說,他把兩盤錄像帶塞到王扶林手中說:“王導,這是我拍的兩部小戲,您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扶林找到張紹林,說自己昨晚和夫人一口氣將兩部片子看完,很受感動。

雖然不善言辭,但張紹林憑著真本事,當上了《三國演義》的導演。來到北京,國家隊拍劇的架勢,讓張紹林眼界大開。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山溝裡玩水的光屁股小孩,一下扔到大海里似的,這種反差激動到讓我一晚上睡不著覺,我說‘一定抓住機會好好地幹一番!’”

在談合作時,張紹林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帶著自己的製片主任——張紀中。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劇組的情況是外來導演都是光桿司令,進組之後統一配備幕後工作人員。可是因為講義氣,張紹林堅持用自己的製片主任。

當導演,張紹林有自己的堅持,搞創作,他同樣竭盡全力,著力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導演的精氣神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品位。

雖然進組之後,《三國演義》中像“赤壁大戰”這樣的精彩段落已經被其他導演挑走了,只剩下“南征北戰”(電視劇第65集至77集)也就是故事快要結尾的部分。但張紹林說:“至少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那就抓住這個人物做點文章。”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唐國強飾諸葛亮

當時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和張紹林一樣,也是面臨爭議。張紹林是因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初到中央電視臺而受到一些質疑,唐國強則是因為過於英俊的扮相而不被認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崇尚的是高倉健這樣的硬漢,唐國強則被扣上奶油小生的帽子,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來。所以,兩人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要通過《三國演義》打一場翻身仗,用實際創作來為自己正名。

事實證明,觀眾對於兩人的配合也最是滿意。因為觀眾認為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越到後來人物形象越豐滿,他們以為是唐國強越演越入戲。可實情是,張紹林拍攝的部分是最早開機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張紹林的導演功力。

在這個過程中,張紹林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唐國強臺詞準備非常充分。當時有一大段諸葛亮怒斥王朗的臺詞,在拍攝現場,唐國強一氣呵成,這種職業水準讓張紹林非常敬佩。

此外,在“空城計”這一經典片段中,張紹林又將諸葛亮這個神化的人迴歸到真實的人。他和唐國強相互配合,讓智者也與常人一樣會有緊張的情緒,撫琴的計謀並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諸葛亮在緊張情況下偶然碰到琴絃所得來的,通過真實的人物體驗呈現出來。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空城計”退敵

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讓神話走向人間。

拍古裝劇也要關照當下,按今天的人性去處理人物選擇,這樣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禳星的段落,增加了諸葛亮為蜀漢社稷憂心的使命感,少了為個人延壽的玄虛陣仗。正因為張紹林塑造真實人物,而剔除了原著封建迷信的色彩,觀眾多了一份對於真實人物的理解。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施“禳星術”

藝術創作貴為真。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創新是張紹林制勝的另一法寶。

總導演王扶林在《三國演義》之前拍攝《紅樓夢》時,曾因結尾採用了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而幾乎捨棄了高鶚續寫的後40回,引起巨大爭議。此時再拍《三國演義》時他仍心有餘悸,所以改編之初,他首先定下來的原則就是要嚴格忠於原著。這也讓後來的劇本創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拘泥於原著,甚至大段的原文出現在劇本里頭。

此時,張紹林拿到這樣的劇本,他需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和現場構思,才能把它轉化成影像。

比如蜀軍兵渡瀘水的段落,張紹林就設身處地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在那個時候,人肯定是顧不上穿衣服的,所以為了呈現真實情景,張紹林需要群演脫光。

剛開始誰也不好意思脫,張紹林就先脫了個精光,大家哈哈一笑,所有人也都脫得光溜溜的,那場面非常壯觀。等素材拍攝完成拿到總隊後,王扶林誇讚說“這是《三國演義》最有魅力的一個片段”。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蜀軍兵渡瀘水

張紹林擅長用煙烘托氛圍,與畫面精美相比,他更追求真實,500名群眾演員,他能把每個人都用在刀刃上。其他組的導演有人和張紹林拼群演人數,“你用500人,我就用700”,可最後的呈現效果就是沒有他的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功夫應在畫面內,應在鏡頭裡,而不應該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難怪他們拍攝的素材,集中到總導演王扶林那裡後,每次的反饋意見都是表揚。

包括後來有圈內友人評價說,“張紹林對於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於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視覺藝術最講求藝術形象,張紹林靠著自己畫畫的基礎,多年來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藝術直覺,用他最擅長的鏡頭去表現真實。

“脫離了鏡頭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講故事”,張紹林對於鏡頭語言的痴迷正好與他現實中的不善言辭形成對比。

總之,一切用鏡頭說話,準沒錯!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部劇的拍攝,同樣也有遺憾。張紹林說當時自己的視野還是比較狹小,可能放到現在,他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司馬懿的戲份太少了,這也是他的遺憾之一。

精益求精,是張紹林一直的創作追求。他當時經常是光著膀子,頭上繫個白頭巾,扛著機器,別人都躲到陰涼去了,只有他在濃煙籠罩的毒辣太陽下堅持拍攝。因為喜歡用煙來烘托氛圍,片場經常是煙氣濛濛的。因為煙是黑的,薰得他也是黑黑的。

這些在張紹林看來,都是必要的功夫。“因為只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用功,才能塑造合情合理的真實人物,才能保證作品的最後效果。”

《水滸傳》

選角“六親不認”,最美宋江浮現

《三國演義》的鍛鍊,張紹林踏實出彩的導演表現,給了他之後真正獨挑大樑的機會。

這一部就是觀眾耳熟能詳的98版《水滸傳》,當劉歡“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響起,梁山好漢的形象就會在觀眾的腦海中浮現。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想辦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當下的觀眾理解過去的人物”,這是張紹林從《楊家將》《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以來,積累的創作經驗。

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劇版的人物符合觀眾的想象,而選角無疑是最重要的。

演員的挑選,一切以是否貼合人物為評判標準,張紹林在選角上沒有任何私心。

最初魯智深這個角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張紹林的一位副導演自告奮勇,這個人身形彪悍,頗有些魯智深的氣質。可是張紹林總覺得不太放心,他就跟副導演提前說好,如果有更合適的演員就會把他換掉。雖然之後這位副導演一直增肥只為把自己吃成更像是魯智深,但因為後來碰到了臧金生更貼合魯智深這個人物,張紹林還是替換下了副導演,讓他在《水滸傳》的後期飾演另一個角色。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臧金生飾魯智深

張紹林在選角上眼光獨到,武松選擇了初出茅廬沒有經驗的丁海峰,林沖選擇了話劇演員周野芒。被選中的兩人,都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可在張紹林眼中,他們就是那個角色。

選角的嚴格把控,為張紹林的劇版改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後來眾多翻拍版本沒做好,而被屢屢詬病的一點。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武松 李逵 林沖 宋江(從左至右)

除去選角,劇本的打磨也至關重要。

為了打磨出最好的劇本,張紹林找來多個編劇讓他們同時寫一場戲,最後楊爭光和冉平脫穎而出。

大家群策群力,把原著小說中重複的情節重新整合,把人物性格接不上的部分接好,進而把人物的命運變化呈現出來。包括林沖的結局從原著的病死,改編成為因宋江揹著林沖放走高俅而被氣死。此外,像潘金蓮這樣的人物,張紹林也會給予她一個人性化的設定。“這個良家婦女逐漸變壞,為什麼變,她是怎麼變的?這些背後的原因都要捋清楚。”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王思懿飾潘金蓮

只有體現時代精神,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宋江作為《水滸傳》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塑造無疑決定著《水滸傳》改編的成敗。

在98版《水滸傳》中,宋江的塑造與故事的主題走向密切相關,宋江也成為梁山好漢從興起到滅亡的典型代表。期間,由李雪健飾演的宋江和導演張紹林的配合,堪稱完美。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李雪健飾宋江

當然,也有觀眾討厭李雪健飾演的宋江,覺得這個人物跪拜時屁股高高撅起向天,讓人恨得牙癢癢。然而這種形象,其實跟宋江的身份和心態是非常貼合的。因為是縣衙的小吏出身,宋江走路都是小碎步,從小是讀書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忠君的思想,對他來說是根深蒂固的。見到皇上屁股撅得老高,這對他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一種反應。此外,宋江不只是在皇上面前是這樣,他面對長輩或其他敬佩的人,下跪的時候,屁股也是撅得老高。這個動作說明了他待人接物的一種誠意,這也恰恰體現了宋江這個角色的豐富性。

李雪健通過生動的形體表演和豐富的表情細節,塑造了比小說更為飽滿、更為渾然一體的宋江。

具體到“宋江潯陽樓題反詩”的情節,張紹林和編劇巧妙地設置店小二這個角色,他和宋江之間的三問三答,展現酒後的宋江突破平日的精神桎梏。藉由李雪健一氣呵成的書法功力,宋江嘴角含笑但眼神冷冽的表情,身體雖還扭捏,但心中的抱負卻一吐為快。在這個情節中,宋江難以抑制的精神慾望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宋江潯陽樓題反詩

宋江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編劇楊爭光和冉平的再創作,張紹林導演在現場用影像抓取放大人物特質,還有李雪健老師深入人心的精準演繹……這些創作細節,蕎麥花開在他的新作《大河向東流》裡,都進行了細膩準確的解析。多年以後能有這樣一部研究98版《水滸傳》的專著,也讓張紹林導演非常欣慰。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蕎麥花開《大河向東流》

除此之外,98版《水滸傳》的武戲是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中最為出色的一部,之前《三國演義》因為武戲文唱而飽受詬病,這種現象在《水滸傳》中得到了徹底改善。

首先,是因為《水滸傳》請來了名震天下的袁和平,他帶領袁家班加盟《水滸傳》劇組。袁和平自己擔綱拍攝的部分異常精彩,而其他人拍攝的部分,有時候就需要在後期剪輯時做一些提高。張紹林雖然不是動作導演,但是他為了讓武戲和文戲更加渾然一體,後期他在剪輯臺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了讓拍攝的動作場面更加真實,讓觀眾看得更清楚,張紹林剔除常規武俠片飛來飛去的套路化武打,讓文戲和武戲交相輝映,水乳交融。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20年前《水滸傳》劇組合影

“一提休息就生氣”,拼命三郎用在張紹林身上從來不虛。創作中,他總是有那種激情在,摔了腿,第二天瘸著也要繼續拍攝。雖然張紹林覺得挺對不起一起工作的夥伴,但沒辦法,這源於他對作品的高標準、嚴要求。

這也讓98版《水滸傳》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沉澱為觀眾心中的經典。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20年後《水滸傳》劇組再聚首

出身農村的張紹林,身上總有質樸底色。

謙遜的他一直強調熟能生巧,一路走來全靠自學成材,真實的生活是他最好的老師,現實的滋養讓他對美擁有獨到的感受力;不爭的他,對名利看得很淡,他可以讓大家一起掛名導演,因為覺得這樣做會對別人好;不善言辭的他,更擅長用鏡頭說話,當談到專業問題時,他難得較真,同樣的場面和情節呈現,他說自己就是比別人拍得好。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張紹林和李雪健(右)

純粹、淳樸、純真,用這些詞概括張紹林做人做事的風格,並不拔高。

採訪結束後,張紹林還是強調:“每一個工種都有自己創作的自由,所以這篇人物稿,你放開去寫,我更希望,從這些作品中,你可以得到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醉心於創作的人,永遠年輕。即使有那麼多部響噹噹的作品,張紹林卻依然期待下一部。

目前,張紹林最大的心願就是重拍《楊家將》。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楊家將以其忠君愛國的主題歷久彌新,其題材厚重、氣勢磅礴,改編價值極高。

張紹林:三部古裝光耀國劇史,現在最想重拍《楊家將》


“我在楊家將裡邊陷得很深。我覺得當時很多地方還沒有做到極致,比如遼邦蕭太后這邊,如果再拍,我一定要充分體現一下。因為和楊家將一樣,他們也是英雄,只有英雄之間勢均力敵,才能愈發顯示出這個故事的深刻魅力”,這是張紹林深思熟慮後的創作設想。

且讓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這位劇匠的鴻篇鉅製能夠開機拍攝。

【文/文朔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