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一個女人,

被人們稱為“先生”

公元904年,西京長安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天祜遷都”。

宣武節度使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下令毀掉長安的民房和宮殿,將木材順渭河流放洛陽興建宮室,長安城裡大明宮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淪為廢墟,自此唐王朝在風雨中逐漸飄落。

而具有“盛唐第一門”之稱的丹鳳門,經過連年兵燹火噬,也在歷史戰亂中煙消雲散。

2008年,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辦公室實施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項目,進行重新設計。

沉寂了一千多年後,有一個人掀開了丹鳳門神祕的面紗。

她就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先生。

如今,復建的丹鳳門背靠大明宮遺址公園,南望巍巍聳峙大雁塔和綿延不斷的秦嶺山脈,盡顯千年之前唐朝“國門”的大氣和霸氣。

今天,我們走在十三朝古都的街頭,會驚喜地發現,幾步一個歷史遺蹟,一個復原的古建築,讓人步步難移,恍若置身大唐。

陝西曆史博物館、小雁塔、大唐芙蓉園中,迴廊、樑柱、斗拱、挑簷、鴟尾等這些古建築的物件隨處可見,木構為股,碣瓦為蓋,猶如千年前的長安,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當人們體味千年古韻時,禁不住地會問,誰締造了這一切?

沒錯,又是哪個設計丹鳳門的張錦秋先生,就是她,讓唐韻漢風在西安街頭得以流淌。

雖然她是一個女人,可是卻被人們稱作“先生”。

先生是對那些有學識有貢獻,德高望重的人的稱呼,與性別無關,如宋慶齡、冰心、楊絳,都被人們稱之為先生。

由此可見,張錦秋必然有非凡之處,有過人的學識和德高望重的地方。

"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一個女人,

被人們稱為“先生”

公元904年,西京長安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天祜遷都”。

宣武節度使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下令毀掉長安的民房和宮殿,將木材順渭河流放洛陽興建宮室,長安城裡大明宮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淪為廢墟,自此唐王朝在風雨中逐漸飄落。

而具有“盛唐第一門”之稱的丹鳳門,經過連年兵燹火噬,也在歷史戰亂中煙消雲散。

2008年,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辦公室實施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項目,進行重新設計。

沉寂了一千多年後,有一個人掀開了丹鳳門神祕的面紗。

她就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先生。

如今,復建的丹鳳門背靠大明宮遺址公園,南望巍巍聳峙大雁塔和綿延不斷的秦嶺山脈,盡顯千年之前唐朝“國門”的大氣和霸氣。

今天,我們走在十三朝古都的街頭,會驚喜地發現,幾步一個歷史遺蹟,一個復原的古建築,讓人步步難移,恍若置身大唐。

陝西曆史博物館、小雁塔、大唐芙蓉園中,迴廊、樑柱、斗拱、挑簷、鴟尾等這些古建築的物件隨處可見,木構為股,碣瓦為蓋,猶如千年前的長安,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當人們體味千年古韻時,禁不住地會問,誰締造了這一切?

沒錯,又是哪個設計丹鳳門的張錦秋先生,就是她,讓唐韻漢風在西安街頭得以流淌。

雖然她是一個女人,可是卻被人們稱作“先生”。

先生是對那些有學識有貢獻,德高望重的人的稱呼,與性別無關,如宋慶齡、冰心、楊絳,都被人們稱之為先生。

由此可見,張錦秋必然有非凡之處,有過人的學識和德高望重的地方。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從沒想過成為什麼大師

在西安事變發生的前夕,距離西安城700多公里的“錦城”並不太平,如同一鍋開水、沸沸揚揚,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大川飯店”事件。

就在這樣的一個抗日情緒瀰漫錦城的時候,兩位均畢業於高等學府的建築師,迎來了他們生命中的第二個“上帝的饋贈”。

伴隨著一聲嬰兒哭聲,他們喜得千金,暫時忘卻外面世界的紛擾吵鬧。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長輩便為這個可愛的女孩取名為“張錦秋”,暗合了人物、地點、天時三個要素,寄託著對她的殷殷期望。

幼年時張錦秋的日子是顛簸流離的。

因父母工作性質,也因那個年代,他們從一個地方搬家到另一個地方生活,成了家常便飯的事兒。

所以,她就跟著父母輾轉遷移,不斷的變化著生活環境。

1948年,她進入上海務本女中上學。在那個美妙的年齡,她酷愛讀書,三國、紅樓、唐詩、宋詞、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無所不讀。

一得空閒,她便鑽進了圖書館,在哪裡渡過了一段段美好的閱讀時光。有時,在圖書館讀得不過癮,便借回家讀,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把學校圖書館裡的書都讀了一遍。

在那個時候,沒有學霸之說,可張錦秋是名副其實的“讀霸”。

在書籍的海洋裡暢遊,滋生了無限的遐想,她便像現在所有的小文青一樣,開始做起了作家夢。

臨近初中畢業,她有如下的選擇:

一個是美術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機械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南洋模範中學。

她不光愛讀書,而且還喜歡畫畫,所以自作主張全報考了。

竟然三所學校都來了通知書。可最終,她哪所也沒去,而是留在務本女中讀了高中。

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她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趁著年輕多學些知識,將來進入大學深造,而不該早早地出來走向社會。

"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一個女人,

被人們稱為“先生”

公元904年,西京長安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天祜遷都”。

宣武節度使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下令毀掉長安的民房和宮殿,將木材順渭河流放洛陽興建宮室,長安城裡大明宮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淪為廢墟,自此唐王朝在風雨中逐漸飄落。

而具有“盛唐第一門”之稱的丹鳳門,經過連年兵燹火噬,也在歷史戰亂中煙消雲散。

2008年,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辦公室實施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項目,進行重新設計。

沉寂了一千多年後,有一個人掀開了丹鳳門神祕的面紗。

她就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先生。

如今,復建的丹鳳門背靠大明宮遺址公園,南望巍巍聳峙大雁塔和綿延不斷的秦嶺山脈,盡顯千年之前唐朝“國門”的大氣和霸氣。

今天,我們走在十三朝古都的街頭,會驚喜地發現,幾步一個歷史遺蹟,一個復原的古建築,讓人步步難移,恍若置身大唐。

陝西曆史博物館、小雁塔、大唐芙蓉園中,迴廊、樑柱、斗拱、挑簷、鴟尾等這些古建築的物件隨處可見,木構為股,碣瓦為蓋,猶如千年前的長安,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當人們體味千年古韻時,禁不住地會問,誰締造了這一切?

沒錯,又是哪個設計丹鳳門的張錦秋先生,就是她,讓唐韻漢風在西安街頭得以流淌。

雖然她是一個女人,可是卻被人們稱作“先生”。

先生是對那些有學識有貢獻,德高望重的人的稱呼,與性別無關,如宋慶齡、冰心、楊絳,都被人們稱之為先生。

由此可見,張錦秋必然有非凡之處,有過人的學識和德高望重的地方。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從沒想過成為什麼大師

在西安事變發生的前夕,距離西安城700多公里的“錦城”並不太平,如同一鍋開水、沸沸揚揚,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大川飯店”事件。

就在這樣的一個抗日情緒瀰漫錦城的時候,兩位均畢業於高等學府的建築師,迎來了他們生命中的第二個“上帝的饋贈”。

伴隨著一聲嬰兒哭聲,他們喜得千金,暫時忘卻外面世界的紛擾吵鬧。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長輩便為這個可愛的女孩取名為“張錦秋”,暗合了人物、地點、天時三個要素,寄託著對她的殷殷期望。

幼年時張錦秋的日子是顛簸流離的。

因父母工作性質,也因那個年代,他們從一個地方搬家到另一個地方生活,成了家常便飯的事兒。

所以,她就跟著父母輾轉遷移,不斷的變化著生活環境。

1948年,她進入上海務本女中上學。在那個美妙的年齡,她酷愛讀書,三國、紅樓、唐詩、宋詞、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無所不讀。

一得空閒,她便鑽進了圖書館,在哪裡渡過了一段段美好的閱讀時光。有時,在圖書館讀得不過癮,便借回家讀,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把學校圖書館裡的書都讀了一遍。

在那個時候,沒有學霸之說,可張錦秋是名副其實的“讀霸”。

在書籍的海洋裡暢遊,滋生了無限的遐想,她便像現在所有的小文青一樣,開始做起了作家夢。

臨近初中畢業,她有如下的選擇:

一個是美術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機械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南洋模範中學。

她不光愛讀書,而且還喜歡畫畫,所以自作主張全報考了。

竟然三所學校都來了通知書。可最終,她哪所也沒去,而是留在務本女中讀了高中。

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她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趁著年輕多學些知識,將來進入大學深造,而不該早早地出來走向社會。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當建築師,

和當作家一樣浪漫

高中時期,張錦秋繼續做著她的作家夢,而且寫信向巴金請教。

高中畢業,臨近填報大學志願前,父親再次給張錦秋的建議,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之路。

父親讓她放棄當作家的想法。

在父親看來,從事專業的文學創作,不同於簡單的寫作文,而是需要非凡天賦的。他在女兒身上沒看到那種天賦。

所以,他告訴女兒:

“光作文寫得好,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然而,父親卻發現了女兒身上潛藏著作為一個優秀建築設計師的天賦。

他分析女兒學習成績,發現女兒數理化成績不錯,美術也不賴,當建築師再合適不過了。

於是,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了女兒。

張錦秋放棄了當作家的夢想,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1954年,正如父親所願,她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踏上了成為一名優秀建築設計師之路,開始學習建築知識。

張錦秋一頭扎進建築學中去,便一發不可收拾了。1961年又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及古建園林“研究生,而且師從中國建築學術泰斗樑思成先生。

樑思成先生對這位女弟子關懷有加,得知她對中國傳統園林情有獨鍾時,當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擔任了她的導師。

1965年,在人民大會堂,張錦秋有幸作為首都研究生代表,聆聽了周總理的贈言:“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於是,第二年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去了大西北。

這一去,便是半個世紀。50年如一日,她在西北大地上創作了一座又一座聞名國內外的建築,且自成體系,被人們稱為“新唐風”。

說起人生茫然時,放棄了作家夢,而成了建築師,張錦秋道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舊事:

父親期待她從事建築設計工作,還因為他有個願望,當時她的兄長已經在學習造船技術了,父親希望兩個孩子一個造海上的房子,一個造陸地上的房子。

"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一個女人,

被人們稱為“先生”

公元904年,西京長安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天祜遷都”。

宣武節度使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下令毀掉長安的民房和宮殿,將木材順渭河流放洛陽興建宮室,長安城裡大明宮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淪為廢墟,自此唐王朝在風雨中逐漸飄落。

而具有“盛唐第一門”之稱的丹鳳門,經過連年兵燹火噬,也在歷史戰亂中煙消雲散。

2008年,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辦公室實施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項目,進行重新設計。

沉寂了一千多年後,有一個人掀開了丹鳳門神祕的面紗。

她就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先生。

如今,復建的丹鳳門背靠大明宮遺址公園,南望巍巍聳峙大雁塔和綿延不斷的秦嶺山脈,盡顯千年之前唐朝“國門”的大氣和霸氣。

今天,我們走在十三朝古都的街頭,會驚喜地發現,幾步一個歷史遺蹟,一個復原的古建築,讓人步步難移,恍若置身大唐。

陝西曆史博物館、小雁塔、大唐芙蓉園中,迴廊、樑柱、斗拱、挑簷、鴟尾等這些古建築的物件隨處可見,木構為股,碣瓦為蓋,猶如千年前的長安,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當人們體味千年古韻時,禁不住地會問,誰締造了這一切?

沒錯,又是哪個設計丹鳳門的張錦秋先生,就是她,讓唐韻漢風在西安街頭得以流淌。

雖然她是一個女人,可是卻被人們稱作“先生”。

先生是對那些有學識有貢獻,德高望重的人的稱呼,與性別無關,如宋慶齡、冰心、楊絳,都被人們稱之為先生。

由此可見,張錦秋必然有非凡之處,有過人的學識和德高望重的地方。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從沒想過成為什麼大師

在西安事變發生的前夕,距離西安城700多公里的“錦城”並不太平,如同一鍋開水、沸沸揚揚,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大川飯店”事件。

就在這樣的一個抗日情緒瀰漫錦城的時候,兩位均畢業於高等學府的建築師,迎來了他們生命中的第二個“上帝的饋贈”。

伴隨著一聲嬰兒哭聲,他們喜得千金,暫時忘卻外面世界的紛擾吵鬧。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長輩便為這個可愛的女孩取名為“張錦秋”,暗合了人物、地點、天時三個要素,寄託著對她的殷殷期望。

幼年時張錦秋的日子是顛簸流離的。

因父母工作性質,也因那個年代,他們從一個地方搬家到另一個地方生活,成了家常便飯的事兒。

所以,她就跟著父母輾轉遷移,不斷的變化著生活環境。

1948年,她進入上海務本女中上學。在那個美妙的年齡,她酷愛讀書,三國、紅樓、唐詩、宋詞、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無所不讀。

一得空閒,她便鑽進了圖書館,在哪裡渡過了一段段美好的閱讀時光。有時,在圖書館讀得不過癮,便借回家讀,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把學校圖書館裡的書都讀了一遍。

在那個時候,沒有學霸之說,可張錦秋是名副其實的“讀霸”。

在書籍的海洋裡暢遊,滋生了無限的遐想,她便像現在所有的小文青一樣,開始做起了作家夢。

臨近初中畢業,她有如下的選擇:

一個是美術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機械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南洋模範中學。

她不光愛讀書,而且還喜歡畫畫,所以自作主張全報考了。

竟然三所學校都來了通知書。可最終,她哪所也沒去,而是留在務本女中讀了高中。

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她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趁著年輕多學些知識,將來進入大學深造,而不該早早地出來走向社會。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當建築師,

和當作家一樣浪漫

高中時期,張錦秋繼續做著她的作家夢,而且寫信向巴金請教。

高中畢業,臨近填報大學志願前,父親再次給張錦秋的建議,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之路。

父親讓她放棄當作家的想法。

在父親看來,從事專業的文學創作,不同於簡單的寫作文,而是需要非凡天賦的。他在女兒身上沒看到那種天賦。

所以,他告訴女兒:

“光作文寫得好,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然而,父親卻發現了女兒身上潛藏著作為一個優秀建築設計師的天賦。

他分析女兒學習成績,發現女兒數理化成績不錯,美術也不賴,當建築師再合適不過了。

於是,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了女兒。

張錦秋放棄了當作家的夢想,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1954年,正如父親所願,她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踏上了成為一名優秀建築設計師之路,開始學習建築知識。

張錦秋一頭扎進建築學中去,便一發不可收拾了。1961年又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及古建園林“研究生,而且師從中國建築學術泰斗樑思成先生。

樑思成先生對這位女弟子關懷有加,得知她對中國傳統園林情有獨鍾時,當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擔任了她的導師。

1965年,在人民大會堂,張錦秋有幸作為首都研究生代表,聆聽了周總理的贈言:“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於是,第二年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去了大西北。

這一去,便是半個世紀。50年如一日,她在西北大地上創作了一座又一座聞名國內外的建築,且自成體系,被人們稱為“新唐風”。

說起人生茫然時,放棄了作家夢,而成了建築師,張錦秋道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舊事:

父親期待她從事建築設計工作,還因為他有個願望,當時她的兄長已經在學習造船技術了,父親希望兩個孩子一個造海上的房子,一個造陸地上的房子。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大獎並不屬於個人,

而是團隊的光榮

知道了張錦秋踏上建築師之路的歷程,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她今天所取得成就,足以看到他父親當年的決定,是何等的英明、是多麼的富有遠見啊!

先不看別的,翻開她的履歷,足以亮瞎了我們的眼:

“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這些無疑是登上了國內建築師的最高榮譽殿堂。

可這還沒完,她還有最為珍貴的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崇高榮譽”,那就是2015年5月8日,在浩瀚的宇宙、燦爛的星空中,有一顆編號為210232的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

這是國際社會對她獻身建築事業貢獻卓越的褒獎。

在榮譽面前,她沒有獨自享有,而是與一起努力的人共同享有。

2010年10月20日,她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成為該基金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女性。

在頒獎大會上,她表示:

“大獎並不屬於個人,是團隊的光榮,同時也是獻身於祖國西部大開發的建築人共同的榮譽。獲獎以後,將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國的沃土上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建築開拓、創新、求實、奉獻。”

先生的謙遜之風撲面而來。

她如此淡泊名利,必能坐十年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貧,也就能心無旁騖的潛心研學了。

她創作出七卷本《〈長安意匠〉——張錦秋建築作品集》,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部沁透著她心血的著作中,從公用到民用、從紀念性殿堂到賓館及現代民居、從博物館到宗教建築、從建築單體到大型園林及城市設計,涵蓋廣泛,可以說是唐風建築的百科全書。

如今,已83歲高齡的張錦秋先生,依然目光炯炯、思維敏捷、口齒清晰、精神矍鑠,實在是一位太了不起的女性。

"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一個女人,

被人們稱為“先生”

公元904年,西京長安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天祜遷都”。

宣武節度使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下令毀掉長安的民房和宮殿,將木材順渭河流放洛陽興建宮室,長安城裡大明宮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淪為廢墟,自此唐王朝在風雨中逐漸飄落。

而具有“盛唐第一門”之稱的丹鳳門,經過連年兵燹火噬,也在歷史戰亂中煙消雲散。

2008年,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辦公室實施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項目,進行重新設計。

沉寂了一千多年後,有一個人掀開了丹鳳門神祕的面紗。

她就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先生。

如今,復建的丹鳳門背靠大明宮遺址公園,南望巍巍聳峙大雁塔和綿延不斷的秦嶺山脈,盡顯千年之前唐朝“國門”的大氣和霸氣。

今天,我們走在十三朝古都的街頭,會驚喜地發現,幾步一個歷史遺蹟,一個復原的古建築,讓人步步難移,恍若置身大唐。

陝西曆史博物館、小雁塔、大唐芙蓉園中,迴廊、樑柱、斗拱、挑簷、鴟尾等這些古建築的物件隨處可見,木構為股,碣瓦為蓋,猶如千年前的長安,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當人們體味千年古韻時,禁不住地會問,誰締造了這一切?

沒錯,又是哪個設計丹鳳門的張錦秋先生,就是她,讓唐韻漢風在西安街頭得以流淌。

雖然她是一個女人,可是卻被人們稱作“先生”。

先生是對那些有學識有貢獻,德高望重的人的稱呼,與性別無關,如宋慶齡、冰心、楊絳,都被人們稱之為先生。

由此可見,張錦秋必然有非凡之處,有過人的學識和德高望重的地方。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從沒想過成為什麼大師

在西安事變發生的前夕,距離西安城700多公里的“錦城”並不太平,如同一鍋開水、沸沸揚揚,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大川飯店”事件。

就在這樣的一個抗日情緒瀰漫錦城的時候,兩位均畢業於高等學府的建築師,迎來了他們生命中的第二個“上帝的饋贈”。

伴隨著一聲嬰兒哭聲,他們喜得千金,暫時忘卻外面世界的紛擾吵鬧。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長輩便為這個可愛的女孩取名為“張錦秋”,暗合了人物、地點、天時三個要素,寄託著對她的殷殷期望。

幼年時張錦秋的日子是顛簸流離的。

因父母工作性質,也因那個年代,他們從一個地方搬家到另一個地方生活,成了家常便飯的事兒。

所以,她就跟著父母輾轉遷移,不斷的變化著生活環境。

1948年,她進入上海務本女中上學。在那個美妙的年齡,她酷愛讀書,三國、紅樓、唐詩、宋詞、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無所不讀。

一得空閒,她便鑽進了圖書館,在哪裡渡過了一段段美好的閱讀時光。有時,在圖書館讀得不過癮,便借回家讀,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把學校圖書館裡的書都讀了一遍。

在那個時候,沒有學霸之說,可張錦秋是名副其實的“讀霸”。

在書籍的海洋裡暢遊,滋生了無限的遐想,她便像現在所有的小文青一樣,開始做起了作家夢。

臨近初中畢業,她有如下的選擇:

一個是美術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機械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南洋模範中學。

她不光愛讀書,而且還喜歡畫畫,所以自作主張全報考了。

竟然三所學校都來了通知書。可最終,她哪所也沒去,而是留在務本女中讀了高中。

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她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趁著年輕多學些知識,將來進入大學深造,而不該早早地出來走向社會。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當建築師,

和當作家一樣浪漫

高中時期,張錦秋繼續做著她的作家夢,而且寫信向巴金請教。

高中畢業,臨近填報大學志願前,父親再次給張錦秋的建議,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之路。

父親讓她放棄當作家的想法。

在父親看來,從事專業的文學創作,不同於簡單的寫作文,而是需要非凡天賦的。他在女兒身上沒看到那種天賦。

所以,他告訴女兒:

“光作文寫得好,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然而,父親卻發現了女兒身上潛藏著作為一個優秀建築設計師的天賦。

他分析女兒學習成績,發現女兒數理化成績不錯,美術也不賴,當建築師再合適不過了。

於是,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了女兒。

張錦秋放棄了當作家的夢想,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1954年,正如父親所願,她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踏上了成為一名優秀建築設計師之路,開始學習建築知識。

張錦秋一頭扎進建築學中去,便一發不可收拾了。1961年又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及古建園林“研究生,而且師從中國建築學術泰斗樑思成先生。

樑思成先生對這位女弟子關懷有加,得知她對中國傳統園林情有獨鍾時,當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擔任了她的導師。

1965年,在人民大會堂,張錦秋有幸作為首都研究生代表,聆聽了周總理的贈言:“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於是,第二年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去了大西北。

這一去,便是半個世紀。50年如一日,她在西北大地上創作了一座又一座聞名國內外的建築,且自成體系,被人們稱為“新唐風”。

說起人生茫然時,放棄了作家夢,而成了建築師,張錦秋道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舊事:

父親期待她從事建築設計工作,還因為他有個願望,當時她的兄長已經在學習造船技術了,父親希望兩個孩子一個造海上的房子,一個造陸地上的房子。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大獎並不屬於個人,

而是團隊的光榮

知道了張錦秋踏上建築師之路的歷程,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她今天所取得成就,足以看到他父親當年的決定,是何等的英明、是多麼的富有遠見啊!

先不看別的,翻開她的履歷,足以亮瞎了我們的眼:

“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這些無疑是登上了國內建築師的最高榮譽殿堂。

可這還沒完,她還有最為珍貴的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崇高榮譽”,那就是2015年5月8日,在浩瀚的宇宙、燦爛的星空中,有一顆編號為210232的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

這是國際社會對她獻身建築事業貢獻卓越的褒獎。

在榮譽面前,她沒有獨自享有,而是與一起努力的人共同享有。

2010年10月20日,她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成為該基金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女性。

在頒獎大會上,她表示:

“大獎並不屬於個人,是團隊的光榮,同時也是獻身於祖國西部大開發的建築人共同的榮譽。獲獎以後,將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國的沃土上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建築開拓、創新、求實、奉獻。”

先生的謙遜之風撲面而來。

她如此淡泊名利,必能坐十年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貧,也就能心無旁騖的潛心研學了。

她創作出七卷本《〈長安意匠〉——張錦秋建築作品集》,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部沁透著她心血的著作中,從公用到民用、從紀念性殿堂到賓館及現代民居、從博物館到宗教建築、從建築單體到大型園林及城市設計,涵蓋廣泛,可以說是唐風建築的百科全書。

如今,已83歲高齡的張錦秋先生,依然目光炯炯、思維敏捷、口齒清晰、精神矍鑠,實在是一位太了不起的女性。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走近大師作品

領略大唐氣象

在先生眾多作品中,首當其衝的定是陝西曆史博物館。

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參觀原來位於碑林的陝西省博物館時,感嘆空間小、光線暗,當即指示,作為文物大省的陝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

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陝西博物館建設工程理所當然地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項目,開始啟動了。

設計自然交給了西北設計研究院,而最終任務還是落在了張錦秋的頭上,她被委任為項目負責人。

張錦秋先生回憶起當年設計博物館情況時,總是動情地說:

“建設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周總理的遺願,是‘十年浩劫’後我國興建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博物館。”

到底要把新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什麼樣子?

任務書上只有一句話:

博物館建築本身,應該成為陝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

西北設計院一共做了十二個方案,張錦秋設計的是一組唐代風格的宮殿。她的方案最終得到了認可。

"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一個女人,

被人們稱為“先生”

公元904年,西京長安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天祜遷都”。

宣武節度使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下令毀掉長安的民房和宮殿,將木材順渭河流放洛陽興建宮室,長安城裡大明宮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淪為廢墟,自此唐王朝在風雨中逐漸飄落。

而具有“盛唐第一門”之稱的丹鳳門,經過連年兵燹火噬,也在歷史戰亂中煙消雲散。

2008年,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辦公室實施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項目,進行重新設計。

沉寂了一千多年後,有一個人掀開了丹鳳門神祕的面紗。

她就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先生。

如今,復建的丹鳳門背靠大明宮遺址公園,南望巍巍聳峙大雁塔和綿延不斷的秦嶺山脈,盡顯千年之前唐朝“國門”的大氣和霸氣。

今天,我們走在十三朝古都的街頭,會驚喜地發現,幾步一個歷史遺蹟,一個復原的古建築,讓人步步難移,恍若置身大唐。

陝西曆史博物館、小雁塔、大唐芙蓉園中,迴廊、樑柱、斗拱、挑簷、鴟尾等這些古建築的物件隨處可見,木構為股,碣瓦為蓋,猶如千年前的長安,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當人們體味千年古韻時,禁不住地會問,誰締造了這一切?

沒錯,又是哪個設計丹鳳門的張錦秋先生,就是她,讓唐韻漢風在西安街頭得以流淌。

雖然她是一個女人,可是卻被人們稱作“先生”。

先生是對那些有學識有貢獻,德高望重的人的稱呼,與性別無關,如宋慶齡、冰心、楊絳,都被人們稱之為先生。

由此可見,張錦秋必然有非凡之處,有過人的學識和德高望重的地方。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從沒想過成為什麼大師

在西安事變發生的前夕,距離西安城700多公里的“錦城”並不太平,如同一鍋開水、沸沸揚揚,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大川飯店”事件。

就在這樣的一個抗日情緒瀰漫錦城的時候,兩位均畢業於高等學府的建築師,迎來了他們生命中的第二個“上帝的饋贈”。

伴隨著一聲嬰兒哭聲,他們喜得千金,暫時忘卻外面世界的紛擾吵鬧。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長輩便為這個可愛的女孩取名為“張錦秋”,暗合了人物、地點、天時三個要素,寄託著對她的殷殷期望。

幼年時張錦秋的日子是顛簸流離的。

因父母工作性質,也因那個年代,他們從一個地方搬家到另一個地方生活,成了家常便飯的事兒。

所以,她就跟著父母輾轉遷移,不斷的變化著生活環境。

1948年,她進入上海務本女中上學。在那個美妙的年齡,她酷愛讀書,三國、紅樓、唐詩、宋詞、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無所不讀。

一得空閒,她便鑽進了圖書館,在哪裡渡過了一段段美好的閱讀時光。有時,在圖書館讀得不過癮,便借回家讀,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把學校圖書館裡的書都讀了一遍。

在那個時候,沒有學霸之說,可張錦秋是名副其實的“讀霸”。

在書籍的海洋裡暢遊,滋生了無限的遐想,她便像現在所有的小文青一樣,開始做起了作家夢。

臨近初中畢業,她有如下的選擇:

一個是美術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機械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南洋模範中學。

她不光愛讀書,而且還喜歡畫畫,所以自作主張全報考了。

竟然三所學校都來了通知書。可最終,她哪所也沒去,而是留在務本女中讀了高中。

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她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趁著年輕多學些知識,將來進入大學深造,而不該早早地出來走向社會。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當建築師,

和當作家一樣浪漫

高中時期,張錦秋繼續做著她的作家夢,而且寫信向巴金請教。

高中畢業,臨近填報大學志願前,父親再次給張錦秋的建議,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之路。

父親讓她放棄當作家的想法。

在父親看來,從事專業的文學創作,不同於簡單的寫作文,而是需要非凡天賦的。他在女兒身上沒看到那種天賦。

所以,他告訴女兒:

“光作文寫得好,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然而,父親卻發現了女兒身上潛藏著作為一個優秀建築設計師的天賦。

他分析女兒學習成績,發現女兒數理化成績不錯,美術也不賴,當建築師再合適不過了。

於是,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了女兒。

張錦秋放棄了當作家的夢想,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1954年,正如父親所願,她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踏上了成為一名優秀建築設計師之路,開始學習建築知識。

張錦秋一頭扎進建築學中去,便一發不可收拾了。1961年又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及古建園林“研究生,而且師從中國建築學術泰斗樑思成先生。

樑思成先生對這位女弟子關懷有加,得知她對中國傳統園林情有獨鍾時,當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擔任了她的導師。

1965年,在人民大會堂,張錦秋有幸作為首都研究生代表,聆聽了周總理的贈言:“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於是,第二年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去了大西北。

這一去,便是半個世紀。50年如一日,她在西北大地上創作了一座又一座聞名國內外的建築,且自成體系,被人們稱為“新唐風”。

說起人生茫然時,放棄了作家夢,而成了建築師,張錦秋道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舊事:

父親期待她從事建築設計工作,還因為他有個願望,當時她的兄長已經在學習造船技術了,父親希望兩個孩子一個造海上的房子,一個造陸地上的房子。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大獎並不屬於個人,

而是團隊的光榮

知道了張錦秋踏上建築師之路的歷程,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她今天所取得成就,足以看到他父親當年的決定,是何等的英明、是多麼的富有遠見啊!

先不看別的,翻開她的履歷,足以亮瞎了我們的眼:

“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這些無疑是登上了國內建築師的最高榮譽殿堂。

可這還沒完,她還有最為珍貴的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崇高榮譽”,那就是2015年5月8日,在浩瀚的宇宙、燦爛的星空中,有一顆編號為210232的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

這是國際社會對她獻身建築事業貢獻卓越的褒獎。

在榮譽面前,她沒有獨自享有,而是與一起努力的人共同享有。

2010年10月20日,她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成為該基金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女性。

在頒獎大會上,她表示:

“大獎並不屬於個人,是團隊的光榮,同時也是獻身於祖國西部大開發的建築人共同的榮譽。獲獎以後,將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國的沃土上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建築開拓、創新、求實、奉獻。”

先生的謙遜之風撲面而來。

她如此淡泊名利,必能坐十年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貧,也就能心無旁騖的潛心研學了。

她創作出七卷本《〈長安意匠〉——張錦秋建築作品集》,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部沁透著她心血的著作中,從公用到民用、從紀念性殿堂到賓館及現代民居、從博物館到宗教建築、從建築單體到大型園林及城市設計,涵蓋廣泛,可以說是唐風建築的百科全書。

如今,已83歲高齡的張錦秋先生,依然目光炯炯、思維敏捷、口齒清晰、精神矍鑠,實在是一位太了不起的女性。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走近大師作品

領略大唐氣象

在先生眾多作品中,首當其衝的定是陝西曆史博物館。

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參觀原來位於碑林的陝西省博物館時,感嘆空間小、光線暗,當即指示,作為文物大省的陝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

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陝西博物館建設工程理所當然地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項目,開始啟動了。

設計自然交給了西北設計研究院,而最終任務還是落在了張錦秋的頭上,她被委任為項目負責人。

張錦秋先生回憶起當年設計博物館情況時,總是動情地說:

“建設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周總理的遺願,是‘十年浩劫’後我國興建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博物館。”

到底要把新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什麼樣子?

任務書上只有一句話:

博物館建築本身,應該成為陝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

西北設計院一共做了十二個方案,張錦秋設計的是一組唐代風格的宮殿。她的方案最終得到了認可。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個仿唐代宮殿建築,整個庭院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院落四周的崇樓簇擁著中央殿堂,整個建築體現出了唐代建築的簡潔和大氣。

而建築本身也與現代博物館的功能緊密結合,崇樓內就是一個報告廳。曲徑通幽的迴廊增加建築的親切感。

張錦秋在談到設計理念時說:

“我做的方案,主要就是在象徵上,著重思考象徵問題。我覺得唐代最具代表的應該是宮殿。我設計的方案並不是模擬一個具體的宮殿,比如大明宮、北京的故宮。我就把傳統宮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徵概括為: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這是中國古代宮殿的基本格局,因為它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觀,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個宇宙模型的體現。”

張錦秋從王維《山水訣》中“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一語中,覓得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色彩精髓,並把這一理念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

她對博物館的整體色彩安排別具匠心:白色磚牆面、漢白玉欄板、瓦灰色花崗岩臺階、淺灰色飛簷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

如此一來,和北京故宮等明清建築以亮麗的黃、紅兩色為主調的色彩構思截然相反,有效破解了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對立的難題,也有了這座博物館獨特的氣質。

歷時四年建成後的陝西曆史博物館,1991年對外開放,成為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

陝西曆史博物館,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水平博物館 。

遠望長安塔,

每一層挑簷上都有一層憑座,

逐層收分,韻律和諧。

屹立在園博園的長安塔,無疑是西安新的座標性建築。同樣也是張錦秋先生的得意之作。

"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一個女人,

被人們稱為“先生”

公元904年,西京長安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天祜遷都”。

宣武節度使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下令毀掉長安的民房和宮殿,將木材順渭河流放洛陽興建宮室,長安城裡大明宮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淪為廢墟,自此唐王朝在風雨中逐漸飄落。

而具有“盛唐第一門”之稱的丹鳳門,經過連年兵燹火噬,也在歷史戰亂中煙消雲散。

2008年,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辦公室實施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項目,進行重新設計。

沉寂了一千多年後,有一個人掀開了丹鳳門神祕的面紗。

她就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先生。

如今,復建的丹鳳門背靠大明宮遺址公園,南望巍巍聳峙大雁塔和綿延不斷的秦嶺山脈,盡顯千年之前唐朝“國門”的大氣和霸氣。

今天,我們走在十三朝古都的街頭,會驚喜地發現,幾步一個歷史遺蹟,一個復原的古建築,讓人步步難移,恍若置身大唐。

陝西曆史博物館、小雁塔、大唐芙蓉園中,迴廊、樑柱、斗拱、挑簷、鴟尾等這些古建築的物件隨處可見,木構為股,碣瓦為蓋,猶如千年前的長安,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當人們體味千年古韻時,禁不住地會問,誰締造了這一切?

沒錯,又是哪個設計丹鳳門的張錦秋先生,就是她,讓唐韻漢風在西安街頭得以流淌。

雖然她是一個女人,可是卻被人們稱作“先生”。

先生是對那些有學識有貢獻,德高望重的人的稱呼,與性別無關,如宋慶齡、冰心、楊絳,都被人們稱之為先生。

由此可見,張錦秋必然有非凡之處,有過人的學識和德高望重的地方。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從沒想過成為什麼大師

在西安事變發生的前夕,距離西安城700多公里的“錦城”並不太平,如同一鍋開水、沸沸揚揚,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大川飯店”事件。

就在這樣的一個抗日情緒瀰漫錦城的時候,兩位均畢業於高等學府的建築師,迎來了他們生命中的第二個“上帝的饋贈”。

伴隨著一聲嬰兒哭聲,他們喜得千金,暫時忘卻外面世界的紛擾吵鬧。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長輩便為這個可愛的女孩取名為“張錦秋”,暗合了人物、地點、天時三個要素,寄託著對她的殷殷期望。

幼年時張錦秋的日子是顛簸流離的。

因父母工作性質,也因那個年代,他們從一個地方搬家到另一個地方生活,成了家常便飯的事兒。

所以,她就跟著父母輾轉遷移,不斷的變化著生活環境。

1948年,她進入上海務本女中上學。在那個美妙的年齡,她酷愛讀書,三國、紅樓、唐詩、宋詞、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無所不讀。

一得空閒,她便鑽進了圖書館,在哪裡渡過了一段段美好的閱讀時光。有時,在圖書館讀得不過癮,便借回家讀,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把學校圖書館裡的書都讀了一遍。

在那個時候,沒有學霸之說,可張錦秋是名副其實的“讀霸”。

在書籍的海洋裡暢遊,滋生了無限的遐想,她便像現在所有的小文青一樣,開始做起了作家夢。

臨近初中畢業,她有如下的選擇:

一個是美術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機械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南洋模範中學。

她不光愛讀書,而且還喜歡畫畫,所以自作主張全報考了。

竟然三所學校都來了通知書。可最終,她哪所也沒去,而是留在務本女中讀了高中。

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她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趁著年輕多學些知識,將來進入大學深造,而不該早早地出來走向社會。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當建築師,

和當作家一樣浪漫

高中時期,張錦秋繼續做著她的作家夢,而且寫信向巴金請教。

高中畢業,臨近填報大學志願前,父親再次給張錦秋的建議,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之路。

父親讓她放棄當作家的想法。

在父親看來,從事專業的文學創作,不同於簡單的寫作文,而是需要非凡天賦的。他在女兒身上沒看到那種天賦。

所以,他告訴女兒:

“光作文寫得好,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然而,父親卻發現了女兒身上潛藏著作為一個優秀建築設計師的天賦。

他分析女兒學習成績,發現女兒數理化成績不錯,美術也不賴,當建築師再合適不過了。

於是,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了女兒。

張錦秋放棄了當作家的夢想,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1954年,正如父親所願,她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踏上了成為一名優秀建築設計師之路,開始學習建築知識。

張錦秋一頭扎進建築學中去,便一發不可收拾了。1961年又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及古建園林“研究生,而且師從中國建築學術泰斗樑思成先生。

樑思成先生對這位女弟子關懷有加,得知她對中國傳統園林情有獨鍾時,當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擔任了她的導師。

1965年,在人民大會堂,張錦秋有幸作為首都研究生代表,聆聽了周總理的贈言:“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於是,第二年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去了大西北。

這一去,便是半個世紀。50年如一日,她在西北大地上創作了一座又一座聞名國內外的建築,且自成體系,被人們稱為“新唐風”。

說起人生茫然時,放棄了作家夢,而成了建築師,張錦秋道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舊事:

父親期待她從事建築設計工作,還因為他有個願望,當時她的兄長已經在學習造船技術了,父親希望兩個孩子一個造海上的房子,一個造陸地上的房子。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大獎並不屬於個人,

而是團隊的光榮

知道了張錦秋踏上建築師之路的歷程,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她今天所取得成就,足以看到他父親當年的決定,是何等的英明、是多麼的富有遠見啊!

先不看別的,翻開她的履歷,足以亮瞎了我們的眼:

“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這些無疑是登上了國內建築師的最高榮譽殿堂。

可這還沒完,她還有最為珍貴的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崇高榮譽”,那就是2015年5月8日,在浩瀚的宇宙、燦爛的星空中,有一顆編號為210232的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

這是國際社會對她獻身建築事業貢獻卓越的褒獎。

在榮譽面前,她沒有獨自享有,而是與一起努力的人共同享有。

2010年10月20日,她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成為該基金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女性。

在頒獎大會上,她表示:

“大獎並不屬於個人,是團隊的光榮,同時也是獻身於祖國西部大開發的建築人共同的榮譽。獲獎以後,將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國的沃土上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建築開拓、創新、求實、奉獻。”

先生的謙遜之風撲面而來。

她如此淡泊名利,必能坐十年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貧,也就能心無旁騖的潛心研學了。

她創作出七卷本《〈長安意匠〉——張錦秋建築作品集》,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部沁透著她心血的著作中,從公用到民用、從紀念性殿堂到賓館及現代民居、從博物館到宗教建築、從建築單體到大型園林及城市設計,涵蓋廣泛,可以說是唐風建築的百科全書。

如今,已83歲高齡的張錦秋先生,依然目光炯炯、思維敏捷、口齒清晰、精神矍鑠,實在是一位太了不起的女性。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走近大師作品

領略大唐氣象

在先生眾多作品中,首當其衝的定是陝西曆史博物館。

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參觀原來位於碑林的陝西省博物館時,感嘆空間小、光線暗,當即指示,作為文物大省的陝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

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陝西博物館建設工程理所當然地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項目,開始啟動了。

設計自然交給了西北設計研究院,而最終任務還是落在了張錦秋的頭上,她被委任為項目負責人。

張錦秋先生回憶起當年設計博物館情況時,總是動情地說:

“建設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周總理的遺願,是‘十年浩劫’後我國興建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博物館。”

到底要把新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什麼樣子?

任務書上只有一句話:

博物館建築本身,應該成為陝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

西北設計院一共做了十二個方案,張錦秋設計的是一組唐代風格的宮殿。她的方案最終得到了認可。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個仿唐代宮殿建築,整個庭院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院落四周的崇樓簇擁著中央殿堂,整個建築體現出了唐代建築的簡潔和大氣。

而建築本身也與現代博物館的功能緊密結合,崇樓內就是一個報告廳。曲徑通幽的迴廊增加建築的親切感。

張錦秋在談到設計理念時說:

“我做的方案,主要就是在象徵上,著重思考象徵問題。我覺得唐代最具代表的應該是宮殿。我設計的方案並不是模擬一個具體的宮殿,比如大明宮、北京的故宮。我就把傳統宮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徵概括為: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這是中國古代宮殿的基本格局,因為它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觀,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個宇宙模型的體現。”

張錦秋從王維《山水訣》中“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一語中,覓得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色彩精髓,並把這一理念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

她對博物館的整體色彩安排別具匠心:白色磚牆面、漢白玉欄板、瓦灰色花崗岩臺階、淺灰色飛簷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

如此一來,和北京故宮等明清建築以亮麗的黃、紅兩色為主調的色彩構思截然相反,有效破解了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對立的難題,也有了這座博物館獨特的氣質。

歷時四年建成後的陝西曆史博物館,1991年對外開放,成為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

陝西曆史博物館,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水平博物館 。

遠望長安塔,

每一層挑簷上都有一層憑座,

逐層收分,韻律和諧。

屹立在園博園的長安塔,無疑是西安新的座標性建築。同樣也是張錦秋先生的得意之作。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張錦秋對於如何表現世園會“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把握設計成敗的關鍵,做了思考。

“它不是簡單的觀光塔,而是文化標誌性建築,首先要體現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宇宙觀哲學思想。要求塔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塔成為自然環境的有機組成,同時人在塔中也有融於自然、能與自然互動之感。”

唐詩中“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開襟坐霄漢,揮手拂雲煙”等名句,使張錦秋從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找到了靈感。

作為西安的地標性建築,要表現西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須蘊含這個城市的歷史信息。塔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象徵著吉祥。

張錦秋的長安塔設計,把握了遠觀塔勢、近賞細形的原則。

各層挑簷體現了唐代木結構建築“出簷深遠”之勢。

但簷下與柱頭間卻用金屬構件組合,抽象地概括了傳統建築簷下斗拱系統。

玻璃幕牆設在外槽柱內側,通過玻璃肋與立柱和橫樑固定。

一系列處理,使長安塔蘸滿唐風唐韻,又不失晶瑩剔透的現代感,它生於斯、長於斯,而非“天外來客”。

張錦秋說:

“長安塔,‘天人合一’是它的‘靈魂’,唐風方塔是它的‘形態’,現代鋼結構是它的‘骨架’,而蘊含高科技的超白玻璃和不鏽鋼的造型構件則是它的‘肌膚’。”

在塔的內部空間,建築師也試圖創造一個永恆的綠色環境。

張錦秋提出把塔的7個明層的塔心筒牆面視作一幅巨畫,用油畫的手法繪出一組菩提樹林,菩提象徵著聖潔、和平、永恆。

在建築師、畫家、室內設計師的密切合作之下,這個設想終於成為現實。

還有其他代表作品:

大唐芙蓉園

"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一個女人,

被人們稱為“先生”

公元904年,西京長安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天祜遷都”。

宣武節度使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下令毀掉長安的民房和宮殿,將木材順渭河流放洛陽興建宮室,長安城裡大明宮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淪為廢墟,自此唐王朝在風雨中逐漸飄落。

而具有“盛唐第一門”之稱的丹鳳門,經過連年兵燹火噬,也在歷史戰亂中煙消雲散。

2008年,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辦公室實施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項目,進行重新設計。

沉寂了一千多年後,有一個人掀開了丹鳳門神祕的面紗。

她就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先生。

如今,復建的丹鳳門背靠大明宮遺址公園,南望巍巍聳峙大雁塔和綿延不斷的秦嶺山脈,盡顯千年之前唐朝“國門”的大氣和霸氣。

今天,我們走在十三朝古都的街頭,會驚喜地發現,幾步一個歷史遺蹟,一個復原的古建築,讓人步步難移,恍若置身大唐。

陝西曆史博物館、小雁塔、大唐芙蓉園中,迴廊、樑柱、斗拱、挑簷、鴟尾等這些古建築的物件隨處可見,木構為股,碣瓦為蓋,猶如千年前的長安,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當人們體味千年古韻時,禁不住地會問,誰締造了這一切?

沒錯,又是哪個設計丹鳳門的張錦秋先生,就是她,讓唐韻漢風在西安街頭得以流淌。

雖然她是一個女人,可是卻被人們稱作“先生”。

先生是對那些有學識有貢獻,德高望重的人的稱呼,與性別無關,如宋慶齡、冰心、楊絳,都被人們稱之為先生。

由此可見,張錦秋必然有非凡之處,有過人的學識和德高望重的地方。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從沒想過成為什麼大師

在西安事變發生的前夕,距離西安城700多公里的“錦城”並不太平,如同一鍋開水、沸沸揚揚,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大川飯店”事件。

就在這樣的一個抗日情緒瀰漫錦城的時候,兩位均畢業於高等學府的建築師,迎來了他們生命中的第二個“上帝的饋贈”。

伴隨著一聲嬰兒哭聲,他們喜得千金,暫時忘卻外面世界的紛擾吵鬧。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長輩便為這個可愛的女孩取名為“張錦秋”,暗合了人物、地點、天時三個要素,寄託著對她的殷殷期望。

幼年時張錦秋的日子是顛簸流離的。

因父母工作性質,也因那個年代,他們從一個地方搬家到另一個地方生活,成了家常便飯的事兒。

所以,她就跟著父母輾轉遷移,不斷的變化著生活環境。

1948年,她進入上海務本女中上學。在那個美妙的年齡,她酷愛讀書,三國、紅樓、唐詩、宋詞、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無所不讀。

一得空閒,她便鑽進了圖書館,在哪裡渡過了一段段美好的閱讀時光。有時,在圖書館讀得不過癮,便借回家讀,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把學校圖書館裡的書都讀了一遍。

在那個時候,沒有學霸之說,可張錦秋是名副其實的“讀霸”。

在書籍的海洋裡暢遊,滋生了無限的遐想,她便像現在所有的小文青一樣,開始做起了作家夢。

臨近初中畢業,她有如下的選擇:

一個是美術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機械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南洋模範中學。

她不光愛讀書,而且還喜歡畫畫,所以自作主張全報考了。

竟然三所學校都來了通知書。可最終,她哪所也沒去,而是留在務本女中讀了高中。

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她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趁著年輕多學些知識,將來進入大學深造,而不該早早地出來走向社會。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當建築師,

和當作家一樣浪漫

高中時期,張錦秋繼續做著她的作家夢,而且寫信向巴金請教。

高中畢業,臨近填報大學志願前,父親再次給張錦秋的建議,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之路。

父親讓她放棄當作家的想法。

在父親看來,從事專業的文學創作,不同於簡單的寫作文,而是需要非凡天賦的。他在女兒身上沒看到那種天賦。

所以,他告訴女兒:

“光作文寫得好,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然而,父親卻發現了女兒身上潛藏著作為一個優秀建築設計師的天賦。

他分析女兒學習成績,發現女兒數理化成績不錯,美術也不賴,當建築師再合適不過了。

於是,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了女兒。

張錦秋放棄了當作家的夢想,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1954年,正如父親所願,她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踏上了成為一名優秀建築設計師之路,開始學習建築知識。

張錦秋一頭扎進建築學中去,便一發不可收拾了。1961年又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及古建園林“研究生,而且師從中國建築學術泰斗樑思成先生。

樑思成先生對這位女弟子關懷有加,得知她對中國傳統園林情有獨鍾時,當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擔任了她的導師。

1965年,在人民大會堂,張錦秋有幸作為首都研究生代表,聆聽了周總理的贈言:“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於是,第二年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去了大西北。

這一去,便是半個世紀。50年如一日,她在西北大地上創作了一座又一座聞名國內外的建築,且自成體系,被人們稱為“新唐風”。

說起人生茫然時,放棄了作家夢,而成了建築師,張錦秋道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舊事:

父親期待她從事建築設計工作,還因為他有個願望,當時她的兄長已經在學習造船技術了,父親希望兩個孩子一個造海上的房子,一個造陸地上的房子。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大獎並不屬於個人,

而是團隊的光榮

知道了張錦秋踏上建築師之路的歷程,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她今天所取得成就,足以看到他父親當年的決定,是何等的英明、是多麼的富有遠見啊!

先不看別的,翻開她的履歷,足以亮瞎了我們的眼:

“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這些無疑是登上了國內建築師的最高榮譽殿堂。

可這還沒完,她還有最為珍貴的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崇高榮譽”,那就是2015年5月8日,在浩瀚的宇宙、燦爛的星空中,有一顆編號為210232的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

這是國際社會對她獻身建築事業貢獻卓越的褒獎。

在榮譽面前,她沒有獨自享有,而是與一起努力的人共同享有。

2010年10月20日,她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成為該基金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女性。

在頒獎大會上,她表示:

“大獎並不屬於個人,是團隊的光榮,同時也是獻身於祖國西部大開發的建築人共同的榮譽。獲獎以後,將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國的沃土上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建築開拓、創新、求實、奉獻。”

先生的謙遜之風撲面而來。

她如此淡泊名利,必能坐十年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貧,也就能心無旁騖的潛心研學了。

她創作出七卷本《〈長安意匠〉——張錦秋建築作品集》,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部沁透著她心血的著作中,從公用到民用、從紀念性殿堂到賓館及現代民居、從博物館到宗教建築、從建築單體到大型園林及城市設計,涵蓋廣泛,可以說是唐風建築的百科全書。

如今,已83歲高齡的張錦秋先生,依然目光炯炯、思維敏捷、口齒清晰、精神矍鑠,實在是一位太了不起的女性。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走近大師作品

領略大唐氣象

在先生眾多作品中,首當其衝的定是陝西曆史博物館。

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參觀原來位於碑林的陝西省博物館時,感嘆空間小、光線暗,當即指示,作為文物大省的陝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

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陝西博物館建設工程理所當然地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項目,開始啟動了。

設計自然交給了西北設計研究院,而最終任務還是落在了張錦秋的頭上,她被委任為項目負責人。

張錦秋先生回憶起當年設計博物館情況時,總是動情地說:

“建設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周總理的遺願,是‘十年浩劫’後我國興建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博物館。”

到底要把新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什麼樣子?

任務書上只有一句話:

博物館建築本身,應該成為陝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

西北設計院一共做了十二個方案,張錦秋設計的是一組唐代風格的宮殿。她的方案最終得到了認可。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個仿唐代宮殿建築,整個庭院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院落四周的崇樓簇擁著中央殿堂,整個建築體現出了唐代建築的簡潔和大氣。

而建築本身也與現代博物館的功能緊密結合,崇樓內就是一個報告廳。曲徑通幽的迴廊增加建築的親切感。

張錦秋在談到設計理念時說:

“我做的方案,主要就是在象徵上,著重思考象徵問題。我覺得唐代最具代表的應該是宮殿。我設計的方案並不是模擬一個具體的宮殿,比如大明宮、北京的故宮。我就把傳統宮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徵概括為: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這是中國古代宮殿的基本格局,因為它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觀,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個宇宙模型的體現。”

張錦秋從王維《山水訣》中“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一語中,覓得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色彩精髓,並把這一理念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

她對博物館的整體色彩安排別具匠心:白色磚牆面、漢白玉欄板、瓦灰色花崗岩臺階、淺灰色飛簷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

如此一來,和北京故宮等明清建築以亮麗的黃、紅兩色為主調的色彩構思截然相反,有效破解了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對立的難題,也有了這座博物館獨特的氣質。

歷時四年建成後的陝西曆史博物館,1991年對外開放,成為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

陝西曆史博物館,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水平博物館 。

遠望長安塔,

每一層挑簷上都有一層憑座,

逐層收分,韻律和諧。

屹立在園博園的長安塔,無疑是西安新的座標性建築。同樣也是張錦秋先生的得意之作。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張錦秋對於如何表現世園會“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把握設計成敗的關鍵,做了思考。

“它不是簡單的觀光塔,而是文化標誌性建築,首先要體現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宇宙觀哲學思想。要求塔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塔成為自然環境的有機組成,同時人在塔中也有融於自然、能與自然互動之感。”

唐詩中“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開襟坐霄漢,揮手拂雲煙”等名句,使張錦秋從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找到了靈感。

作為西安的地標性建築,要表現西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須蘊含這個城市的歷史信息。塔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象徵著吉祥。

張錦秋的長安塔設計,把握了遠觀塔勢、近賞細形的原則。

各層挑簷體現了唐代木結構建築“出簷深遠”之勢。

但簷下與柱頭間卻用金屬構件組合,抽象地概括了傳統建築簷下斗拱系統。

玻璃幕牆設在外槽柱內側,通過玻璃肋與立柱和橫樑固定。

一系列處理,使長安塔蘸滿唐風唐韻,又不失晶瑩剔透的現代感,它生於斯、長於斯,而非“天外來客”。

張錦秋說:

“長安塔,‘天人合一’是它的‘靈魂’,唐風方塔是它的‘形態’,現代鋼結構是它的‘骨架’,而蘊含高科技的超白玻璃和不鏽鋼的造型構件則是它的‘肌膚’。”

在塔的內部空間,建築師也試圖創造一個永恆的綠色環境。

張錦秋提出把塔的7個明層的塔心筒牆面視作一幅巨畫,用油畫的手法繪出一組菩提樹林,菩提象徵著聖潔、和平、永恆。

在建築師、畫家、室內設計師的密切合作之下,這個設想終於成為現實。

還有其他代表作品:

大唐芙蓉園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大明宮

"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一個女人,

被人們稱為“先生”

公元904年,西京長安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天祜遷都”。

宣武節度使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下令毀掉長安的民房和宮殿,將木材順渭河流放洛陽興建宮室,長安城裡大明宮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淪為廢墟,自此唐王朝在風雨中逐漸飄落。

而具有“盛唐第一門”之稱的丹鳳門,經過連年兵燹火噬,也在歷史戰亂中煙消雲散。

2008年,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辦公室實施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項目,進行重新設計。

沉寂了一千多年後,有一個人掀開了丹鳳門神祕的面紗。

她就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先生。

如今,復建的丹鳳門背靠大明宮遺址公園,南望巍巍聳峙大雁塔和綿延不斷的秦嶺山脈,盡顯千年之前唐朝“國門”的大氣和霸氣。

今天,我們走在十三朝古都的街頭,會驚喜地發現,幾步一個歷史遺蹟,一個復原的古建築,讓人步步難移,恍若置身大唐。

陝西曆史博物館、小雁塔、大唐芙蓉園中,迴廊、樑柱、斗拱、挑簷、鴟尾等這些古建築的物件隨處可見,木構為股,碣瓦為蓋,猶如千年前的長安,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當人們體味千年古韻時,禁不住地會問,誰締造了這一切?

沒錯,又是哪個設計丹鳳門的張錦秋先生,就是她,讓唐韻漢風在西安街頭得以流淌。

雖然她是一個女人,可是卻被人們稱作“先生”。

先生是對那些有學識有貢獻,德高望重的人的稱呼,與性別無關,如宋慶齡、冰心、楊絳,都被人們稱之為先生。

由此可見,張錦秋必然有非凡之處,有過人的學識和德高望重的地方。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從沒想過成為什麼大師

在西安事變發生的前夕,距離西安城700多公里的“錦城”並不太平,如同一鍋開水、沸沸揚揚,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大川飯店”事件。

就在這樣的一個抗日情緒瀰漫錦城的時候,兩位均畢業於高等學府的建築師,迎來了他們生命中的第二個“上帝的饋贈”。

伴隨著一聲嬰兒哭聲,他們喜得千金,暫時忘卻外面世界的紛擾吵鬧。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長輩便為這個可愛的女孩取名為“張錦秋”,暗合了人物、地點、天時三個要素,寄託著對她的殷殷期望。

幼年時張錦秋的日子是顛簸流離的。

因父母工作性質,也因那個年代,他們從一個地方搬家到另一個地方生活,成了家常便飯的事兒。

所以,她就跟著父母輾轉遷移,不斷的變化著生活環境。

1948年,她進入上海務本女中上學。在那個美妙的年齡,她酷愛讀書,三國、紅樓、唐詩、宋詞、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無所不讀。

一得空閒,她便鑽進了圖書館,在哪裡渡過了一段段美好的閱讀時光。有時,在圖書館讀得不過癮,便借回家讀,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把學校圖書館裡的書都讀了一遍。

在那個時候,沒有學霸之說,可張錦秋是名副其實的“讀霸”。

在書籍的海洋裡暢遊,滋生了無限的遐想,她便像現在所有的小文青一樣,開始做起了作家夢。

臨近初中畢業,她有如下的選擇:

一個是美術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機械專業的學校,

一個是南洋模範中學。

她不光愛讀書,而且還喜歡畫畫,所以自作主張全報考了。

竟然三所學校都來了通知書。可最終,她哪所也沒去,而是留在務本女中讀了高中。

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她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趁著年輕多學些知識,將來進入大學深造,而不該早早地出來走向社會。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當建築師,

和當作家一樣浪漫

高中時期,張錦秋繼續做著她的作家夢,而且寫信向巴金請教。

高中畢業,臨近填報大學志願前,父親再次給張錦秋的建議,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之路。

父親讓她放棄當作家的想法。

在父親看來,從事專業的文學創作,不同於簡單的寫作文,而是需要非凡天賦的。他在女兒身上沒看到那種天賦。

所以,他告訴女兒:

“光作文寫得好,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然而,父親卻發現了女兒身上潛藏著作為一個優秀建築設計師的天賦。

他分析女兒學習成績,發現女兒數理化成績不錯,美術也不賴,當建築師再合適不過了。

於是,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了女兒。

張錦秋放棄了當作家的夢想,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1954年,正如父親所願,她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踏上了成為一名優秀建築設計師之路,開始學習建築知識。

張錦秋一頭扎進建築學中去,便一發不可收拾了。1961年又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及古建園林“研究生,而且師從中國建築學術泰斗樑思成先生。

樑思成先生對這位女弟子關懷有加,得知她對中國傳統園林情有獨鍾時,當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擔任了她的導師。

1965年,在人民大會堂,張錦秋有幸作為首都研究生代表,聆聽了周總理的贈言:“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於是,第二年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去了大西北。

這一去,便是半個世紀。50年如一日,她在西北大地上創作了一座又一座聞名國內外的建築,且自成體系,被人們稱為“新唐風”。

說起人生茫然時,放棄了作家夢,而成了建築師,張錦秋道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舊事:

父親期待她從事建築設計工作,還因為他有個願望,當時她的兄長已經在學習造船技術了,父親希望兩個孩子一個造海上的房子,一個造陸地上的房子。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大獎並不屬於個人,

而是團隊的光榮

知道了張錦秋踏上建築師之路的歷程,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她今天所取得成就,足以看到他父親當年的決定,是何等的英明、是多麼的富有遠見啊!

先不看別的,翻開她的履歷,足以亮瞎了我們的眼:

“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這些無疑是登上了國內建築師的最高榮譽殿堂。

可這還沒完,她還有最為珍貴的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崇高榮譽”,那就是2015年5月8日,在浩瀚的宇宙、燦爛的星空中,有一顆編號為210232的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

這是國際社會對她獻身建築事業貢獻卓越的褒獎。

在榮譽面前,她沒有獨自享有,而是與一起努力的人共同享有。

2010年10月20日,她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成為該基金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女性。

在頒獎大會上,她表示:

“大獎並不屬於個人,是團隊的光榮,同時也是獻身於祖國西部大開發的建築人共同的榮譽。獲獎以後,將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國的沃土上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建築開拓、創新、求實、奉獻。”

先生的謙遜之風撲面而來。

她如此淡泊名利,必能坐十年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貧,也就能心無旁騖的潛心研學了。

她創作出七卷本《〈長安意匠〉——張錦秋建築作品集》,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部沁透著她心血的著作中,從公用到民用、從紀念性殿堂到賓館及現代民居、從博物館到宗教建築、從建築單體到大型園林及城市設計,涵蓋廣泛,可以說是唐風建築的百科全書。

如今,已83歲高齡的張錦秋先生,依然目光炯炯、思維敏捷、口齒清晰、精神矍鑠,實在是一位太了不起的女性。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走近大師作品

領略大唐氣象

在先生眾多作品中,首當其衝的定是陝西曆史博物館。

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參觀原來位於碑林的陝西省博物館時,感嘆空間小、光線暗,當即指示,作為文物大省的陝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

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陝西博物館建設工程理所當然地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項目,開始啟動了。

設計自然交給了西北設計研究院,而最終任務還是落在了張錦秋的頭上,她被委任為項目負責人。

張錦秋先生回憶起當年設計博物館情況時,總是動情地說:

“建設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周總理的遺願,是‘十年浩劫’後我國興建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博物館。”

到底要把新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什麼樣子?

任務書上只有一句話:

博物館建築本身,應該成為陝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

西北設計院一共做了十二個方案,張錦秋設計的是一組唐代風格的宮殿。她的方案最終得到了認可。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個仿唐代宮殿建築,整個庭院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院落四周的崇樓簇擁著中央殿堂,整個建築體現出了唐代建築的簡潔和大氣。

而建築本身也與現代博物館的功能緊密結合,崇樓內就是一個報告廳。曲徑通幽的迴廊增加建築的親切感。

張錦秋在談到設計理念時說:

“我做的方案,主要就是在象徵上,著重思考象徵問題。我覺得唐代最具代表的應該是宮殿。我設計的方案並不是模擬一個具體的宮殿,比如大明宮、北京的故宮。我就把傳統宮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徵概括為: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這是中國古代宮殿的基本格局,因為它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觀,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個宇宙模型的體現。”

張錦秋從王維《山水訣》中“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一語中,覓得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色彩精髓,並把這一理念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

她對博物館的整體色彩安排別具匠心:白色磚牆面、漢白玉欄板、瓦灰色花崗岩臺階、淺灰色飛簷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

如此一來,和北京故宮等明清建築以亮麗的黃、紅兩色為主調的色彩構思截然相反,有效破解了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對立的難題,也有了這座博物館獨特的氣質。

歷時四年建成後的陝西曆史博物館,1991年對外開放,成為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

陝西曆史博物館,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水平博物館 。

遠望長安塔,

每一層挑簷上都有一層憑座,

逐層收分,韻律和諧。

屹立在園博園的長安塔,無疑是西安新的座標性建築。同樣也是張錦秋先生的得意之作。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張錦秋對於如何表現世園會“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把握設計成敗的關鍵,做了思考。

“它不是簡單的觀光塔,而是文化標誌性建築,首先要體現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宇宙觀哲學思想。要求塔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塔成為自然環境的有機組成,同時人在塔中也有融於自然、能與自然互動之感。”

唐詩中“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開襟坐霄漢,揮手拂雲煙”等名句,使張錦秋從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找到了靈感。

作為西安的地標性建築,要表現西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須蘊含這個城市的歷史信息。塔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象徵著吉祥。

張錦秋的長安塔設計,把握了遠觀塔勢、近賞細形的原則。

各層挑簷體現了唐代木結構建築“出簷深遠”之勢。

但簷下與柱頭間卻用金屬構件組合,抽象地概括了傳統建築簷下斗拱系統。

玻璃幕牆設在外槽柱內側,通過玻璃肋與立柱和橫樑固定。

一系列處理,使長安塔蘸滿唐風唐韻,又不失晶瑩剔透的現代感,它生於斯、長於斯,而非“天外來客”。

張錦秋說:

“長安塔,‘天人合一’是它的‘靈魂’,唐風方塔是它的‘形態’,現代鋼結構是它的‘骨架’,而蘊含高科技的超白玻璃和不鏽鋼的造型構件則是它的‘肌膚’。”

在塔的內部空間,建築師也試圖創造一個永恆的綠色環境。

張錦秋提出把塔的7個明層的塔心筒牆面視作一幅巨畫,用油畫的手法繪出一組菩提樹林,菩提象徵著聖潔、和平、永恆。

在建築師、畫家、室內設計師的密切合作之下,這個設想終於成為現實。

還有其他代表作品:

大唐芙蓉園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大明宮

張錦秋:西安城唯一被稱作“先生”的女人!

先生在西安創作的作品枚不勝數。

在一個個非凡作品佇立於天地間時,張錦秋先生卻如是說:

中國傳統建築,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它們鐫刻了苦難、抗爭和輝煌。中國傳統建築,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彰顯了質樸、優雅、靈動、豪氣。

或許,對恩師的傳承,對古建築的熱愛,才是她那麼用心的初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