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君子之相淡如水!

張耳 老子 劉邦 項羽 提婆達多 司馬遷 秦朝 韓信 吾攜舊書歸舊隱 2019-04-06
老子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君子之相淡如水!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出自《老子·道經·第二十五章》

解釋: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

老子的話,意為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離去,離去就會遠去,遠去就會向反方向發展,體現了“反者道之動”的思想!

老子說的是道,而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用在人與人之間當然也亦如此,所謂“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就是說人與人之間若過於沉迷和執著的感情不會持續長久。太聰明智慧便會對自己有損傷。

君子之交淡如水,情義真摯深沉無需繁飾,就如這質樸天成的美玉一樣,無需百般刻鏤,細琢精雕。

老子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君子之相淡如水!

災難意味著,曾經無話不談,曾經的默契不復存在,而彼此厭惡、疏遠,甚至反目成仇。

有一話說:再也沒有比曾經是朋友的敵人更惡毒的了!

越是最初相交深厚,一旦決裂,對另一方的怨恨也越深。

秦朝末年的張耳和陳餘就是這樣。

張耳和陳餘早年是可以抹脖子的生死之交。陳餘比張耳小,他對張耳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

二人曾經一起逃亡,共患難,一起參與反秦活動。

後來項羽分封天下,張耳為王,陳餘為侯。陳餘大大不服,因為張耳、陳餘對於恢復趙地的功勞是同樣的。

陳餘用武力趕走張耳,使得張耳逃到劉邦那裡。劉邦與項羽爭鬥時,劉邦要求陳餘歸到自己一方,陳餘提出的條件竟然是要劉邦殺了張耳才會答應。

劉邦殺了一個和張耳長得像的人,把人頭送給陳餘。陳餘發現受騙後,就投向了項羽一方。後來韓信與張耳破趙地,斬殺了陳餘。

司馬遷對這二人的關係做了這樣一句評論:“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

意思是當初兩人互相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誠懇,最終卻反目成仇,非置對方於死地不可,這是為何?

老子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君子之相淡如水!

俗話說:大山近處不顯高,僕人眼裡無偉人。

為什麼佛陀身邊會出現像善星比丘,提婆達多之類的叛徒呢?因為太近了,靠得太近了,看不到對方的功德,觀察不到對方的法身,所以他們看不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卻看到佛陀的十四種醜態。

靠得太近了,缺少了一種恭敬心,就看不到對方的功德了。

無論你多麼偉大和了不起,如果一個人整天陪著你吃喝拉撒,和你一起討論柴米油鹽醬醋茶,完全融入你的生活起居,時間長了,你在他眼裡和一個凡夫俗子沒什麼兩樣,再大的功德也會沖淡。

親人之間,失去了恭敬心,則很容易把自己的壞情緒、壞脾氣釋放出來。

夫妻之間,失去了恭敬心,則互相指責,甚至嘲弄,到了最後都在對方眼裡一無是處。

能對親人不發脾氣,夫妻之間相敬如賓,這是極高的修養。

老子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君子之相淡如水!

人和人的感情,淡淡的就好,這樣的關係,能夠維持的久;如果一直濃濃的,兩人濃如蜜,就是要分開的時候。

老子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如果一直感情升溫,一定會退溫的,這是宇宙的規律。

人和人的相處,真的是一種藝術,或者是一生中很重要的學問。

人際交往,首先要抱著一種無所求的心理,無欲則剛,不向對方過度索求;很多關係越搞越糟糕,是因為向對方所求的太多了,這就是造成翻臉的原因。

不要試圖窺探別人的隱私,說話注意分寸,留有餘地,不要強人所難。

同時別人給我們任何東西,我們都要感恩,唯有感恩,關係才能持久。

距離產生美,其實就是,彼此尊重,彼此珍惜!

老子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君子之相淡如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