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

​公元556年,佔據河北地區的高洋已經篡奪了東魏的江山建立北齊,皇帝當得有滋有味;可西北地區還是掛著西魏的牌子,權臣宇文泰沒能成為皇帝,並在這一年病逝。

宇文泰去世之後,西魏的眾實力派(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人)誰也不服誰,眼看著西魏就要分崩離析。

中山公護,名位素卑,雖為泰所屬,而群公各圖執政,莫肯服從。——《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之後,眾實力派發現:只有西魏維持統一,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大家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大家經過磋商之後,還是決定集體擁護宇文氏。

"

​公元556年,佔據河北地區的高洋已經篡奪了東魏的江山建立北齊,皇帝當得有滋有味;可西北地區還是掛著西魏的牌子,權臣宇文泰沒能成為皇帝,並在這一年病逝。

宇文泰去世之後,西魏的眾實力派(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人)誰也不服誰,眼看著西魏就要分崩離析。

中山公護,名位素卑,雖為泰所屬,而群公各圖執政,莫肯服從。——《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之後,眾實力派發現:只有西魏維持統一,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大家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大家經過磋商之後,還是決定集體擁護宇文氏。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宇文泰在西魏的影響力,顯然無法與高歡在東魏的影響力相提並論。

宇文泰去世的時候,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實力派都擁有和宇文泰相提並論的資格。宇文泰的接班人宇文護每次見到於謹的時候,都要行拜禮。

高歡去世的時候,唯一能威脅高氏的實力派只有侯景一個,但侯景也只是一個封疆大吏,在中央政府嚴重缺乏權力和影響力。

在我看來:宇文泰去世之後的西魏政治格局,很像東晉建立之前江南的政治格局。

在東晉建立之前的江南,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誰也不服誰,雙方又不願意展開大火併,那必然會讓其他勢力(比如說流民帥)漁翁得利。

與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相比,司馬睿雖然不能說毫無力量,但明顯要弱勢許多。在這種背景下,琅琊王氏的王導選擇了與司馬睿合作,“王與馬共天下”建立東晉,整個江南被有效整合。

對於此時的西魏眾實力派而言,如果打破以宇文氏為中心的政治格局,又應該如何重新佈局呢?大家除了進行一番“友好切磋”之外,似乎並無太好的解決辦法。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於謹挺身而出,率先對宇文護下拜行禮,完美地扮演了東晉建立之前王導的角色。

至是,謹起而言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皆有所依。”遂再拜。——《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在這種背景下,其他實力派也只得紛紛向宇文護表示服從。因為於謹已經明確表態支持宇文護,其他人如果不支持宇文護,就是明擺著不給於謹面子,而於謹是西魏最頂級的實力派之一,沒人願意得罪他。

群公迫於謹,亦再拜,於是眾議始定。——《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

​公元556年,佔據河北地區的高洋已經篡奪了東魏的江山建立北齊,皇帝當得有滋有味;可西北地區還是掛著西魏的牌子,權臣宇文泰沒能成為皇帝,並在這一年病逝。

宇文泰去世之後,西魏的眾實力派(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人)誰也不服誰,眼看著西魏就要分崩離析。

中山公護,名位素卑,雖為泰所屬,而群公各圖執政,莫肯服從。——《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之後,眾實力派發現:只有西魏維持統一,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大家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大家經過磋商之後,還是決定集體擁護宇文氏。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宇文泰在西魏的影響力,顯然無法與高歡在東魏的影響力相提並論。

宇文泰去世的時候,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實力派都擁有和宇文泰相提並論的資格。宇文泰的接班人宇文護每次見到於謹的時候,都要行拜禮。

高歡去世的時候,唯一能威脅高氏的實力派只有侯景一個,但侯景也只是一個封疆大吏,在中央政府嚴重缺乏權力和影響力。

在我看來:宇文泰去世之後的西魏政治格局,很像東晉建立之前江南的政治格局。

在東晉建立之前的江南,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誰也不服誰,雙方又不願意展開大火併,那必然會讓其他勢力(比如說流民帥)漁翁得利。

與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相比,司馬睿雖然不能說毫無力量,但明顯要弱勢許多。在這種背景下,琅琊王氏的王導選擇了與司馬睿合作,“王與馬共天下”建立東晉,整個江南被有效整合。

對於此時的西魏眾實力派而言,如果打破以宇文氏為中心的政治格局,又應該如何重新佈局呢?大家除了進行一番“友好切磋”之外,似乎並無太好的解決辦法。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於謹挺身而出,率先對宇文護下拜行禮,完美地扮演了東晉建立之前王導的角色。

至是,謹起而言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皆有所依。”遂再拜。——《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在這種背景下,其他實力派也只得紛紛向宇文護表示服從。因為於謹已經明確表態支持宇文護,其他人如果不支持宇文護,就是明擺著不給於謹面子,而於謹是西魏最頂級的實力派之一,沒人願意得罪他。

群公迫於謹,亦再拜,於是眾議始定。——《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客觀地說,如果其他幾位實力派聯合起來,自然可以無視於謹和宇文氏的聯盟。可問題是:他們之間並沒有實現聯合的理由與必要。

舉個例子:如果趙貴和獨孤信聯手,我相信他們絕對敢硬剛於謹和宇文氏的聯盟。可就算趙貴和獨孤信反對成功,結果又能如何呢?

無論是趙貴還是獨孤信,他們都不敢獨自出頭,因為與他們實力相當的人有好幾位。如果他們出任執政官,西魏的政治平衡會在頃刻間被打破,誰敢做這種事呢?

既然眾實力派無法成功壓服彼此,還不如選最弱的宇文護來當老大,大家一起維護“虛君在上”的政治格局。

這種解決方案對大家都有利,只要內部不起爭端,就不會被敵國利用。宇文護雖然成功保住了宇文氏的執政官地位,但他顯然無法和宇文泰相提並論。在這種背景下,眾實力派受到的制約會小很多,如有機會還能趁機擴張權勢。

"

​公元556年,佔據河北地區的高洋已經篡奪了東魏的江山建立北齊,皇帝當得有滋有味;可西北地區還是掛著西魏的牌子,權臣宇文泰沒能成為皇帝,並在這一年病逝。

宇文泰去世之後,西魏的眾實力派(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人)誰也不服誰,眼看著西魏就要分崩離析。

中山公護,名位素卑,雖為泰所屬,而群公各圖執政,莫肯服從。——《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之後,眾實力派發現:只有西魏維持統一,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大家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大家經過磋商之後,還是決定集體擁護宇文氏。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宇文泰在西魏的影響力,顯然無法與高歡在東魏的影響力相提並論。

宇文泰去世的時候,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實力派都擁有和宇文泰相提並論的資格。宇文泰的接班人宇文護每次見到於謹的時候,都要行拜禮。

高歡去世的時候,唯一能威脅高氏的實力派只有侯景一個,但侯景也只是一個封疆大吏,在中央政府嚴重缺乏權力和影響力。

在我看來:宇文泰去世之後的西魏政治格局,很像東晉建立之前江南的政治格局。

在東晉建立之前的江南,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誰也不服誰,雙方又不願意展開大火併,那必然會讓其他勢力(比如說流民帥)漁翁得利。

與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相比,司馬睿雖然不能說毫無力量,但明顯要弱勢許多。在這種背景下,琅琊王氏的王導選擇了與司馬睿合作,“王與馬共天下”建立東晉,整個江南被有效整合。

對於此時的西魏眾實力派而言,如果打破以宇文氏為中心的政治格局,又應該如何重新佈局呢?大家除了進行一番“友好切磋”之外,似乎並無太好的解決辦法。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於謹挺身而出,率先對宇文護下拜行禮,完美地扮演了東晉建立之前王導的角色。

至是,謹起而言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皆有所依。”遂再拜。——《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在這種背景下,其他實力派也只得紛紛向宇文護表示服從。因為於謹已經明確表態支持宇文護,其他人如果不支持宇文護,就是明擺著不給於謹面子,而於謹是西魏最頂級的實力派之一,沒人願意得罪他。

群公迫於謹,亦再拜,於是眾議始定。——《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客觀地說,如果其他幾位實力派聯合起來,自然可以無視於謹和宇文氏的聯盟。可問題是:他們之間並沒有實現聯合的理由與必要。

舉個例子:如果趙貴和獨孤信聯手,我相信他們絕對敢硬剛於謹和宇文氏的聯盟。可就算趙貴和獨孤信反對成功,結果又能如何呢?

無論是趙貴還是獨孤信,他們都不敢獨自出頭,因為與他們實力相當的人有好幾位。如果他們出任執政官,西魏的政治平衡會在頃刻間被打破,誰敢做這種事呢?

既然眾實力派無法成功壓服彼此,還不如選最弱的宇文護來當老大,大家一起維護“虛君在上”的政治格局。

這種解決方案對大家都有利,只要內部不起爭端,就不會被敵國利用。宇文護雖然成功保住了宇文氏的執政官地位,但他顯然無法和宇文泰相提並論。在這種背景下,眾實力派受到的制約會小很多,如有機會還能趁機擴張權勢。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會由於謹出面,扮演當初王導的角色呢?

因為西魏是一個以六鎮軍人為主體的國家(武川鎮一系尤為強大),而於謹並非武川鎮軍人出身,甚至不是六鎮軍人出身。

不具備六鎮軍人的背景,於謹就可以獲得超然的地位,大家都不擔心他會把宇文護當成傀儡,因為於謹不具備這樣的客觀條件。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於謹和宇文泰是兒女親家,他的兒子於翼是宇文泰的女婿。

在我看來,最理想的政治格局,就是擁有一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比如說東晉有王導,西魏有於謹。

有這樣一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存在,其他實力派都會放心,皇帝也會放心。在重大利益分配的問題上,這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為了表現出自己的超然,必然會不偏不倚地劃分利益。他甚至會適當壓制自己的利益,並充分尊重所有利益集團的利益。

很多時候,吃虧就是佔便宜。有這樣一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存在,大家有爭端的時候,都會尋求他的幫助、調解和仲裁。

在這種背景下,這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自然就可以成為朝堂上的不倒翁,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他都能靜坐家中,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西魏之所以沒有像東魏(北齊)那樣,出現一位如狼似虎的執政官大肆集權,應該感謝於謹對宇文護的那一拜。

於謹的那一拜,拜出了一個全新的政治格局。當這個全新的政治格局確立之後,西魏(北周)的所有重大人事變遷,背後都有於謹的影子。

"

​公元556年,佔據河北地區的高洋已經篡奪了東魏的江山建立北齊,皇帝當得有滋有味;可西北地區還是掛著西魏的牌子,權臣宇文泰沒能成為皇帝,並在這一年病逝。

宇文泰去世之後,西魏的眾實力派(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人)誰也不服誰,眼看著西魏就要分崩離析。

中山公護,名位素卑,雖為泰所屬,而群公各圖執政,莫肯服從。——《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之後,眾實力派發現:只有西魏維持統一,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大家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大家經過磋商之後,還是決定集體擁護宇文氏。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宇文泰在西魏的影響力,顯然無法與高歡在東魏的影響力相提並論。

宇文泰去世的時候,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實力派都擁有和宇文泰相提並論的資格。宇文泰的接班人宇文護每次見到於謹的時候,都要行拜禮。

高歡去世的時候,唯一能威脅高氏的實力派只有侯景一個,但侯景也只是一個封疆大吏,在中央政府嚴重缺乏權力和影響力。

在我看來:宇文泰去世之後的西魏政治格局,很像東晉建立之前江南的政治格局。

在東晉建立之前的江南,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誰也不服誰,雙方又不願意展開大火併,那必然會讓其他勢力(比如說流民帥)漁翁得利。

與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相比,司馬睿雖然不能說毫無力量,但明顯要弱勢許多。在這種背景下,琅琊王氏的王導選擇了與司馬睿合作,“王與馬共天下”建立東晉,整個江南被有效整合。

對於此時的西魏眾實力派而言,如果打破以宇文氏為中心的政治格局,又應該如何重新佈局呢?大家除了進行一番“友好切磋”之外,似乎並無太好的解決辦法。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於謹挺身而出,率先對宇文護下拜行禮,完美地扮演了東晉建立之前王導的角色。

至是,謹起而言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皆有所依。”遂再拜。——《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在這種背景下,其他實力派也只得紛紛向宇文護表示服從。因為於謹已經明確表態支持宇文護,其他人如果不支持宇文護,就是明擺著不給於謹面子,而於謹是西魏最頂級的實力派之一,沒人願意得罪他。

群公迫於謹,亦再拜,於是眾議始定。——《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客觀地說,如果其他幾位實力派聯合起來,自然可以無視於謹和宇文氏的聯盟。可問題是:他們之間並沒有實現聯合的理由與必要。

舉個例子:如果趙貴和獨孤信聯手,我相信他們絕對敢硬剛於謹和宇文氏的聯盟。可就算趙貴和獨孤信反對成功,結果又能如何呢?

無論是趙貴還是獨孤信,他們都不敢獨自出頭,因為與他們實力相當的人有好幾位。如果他們出任執政官,西魏的政治平衡會在頃刻間被打破,誰敢做這種事呢?

既然眾實力派無法成功壓服彼此,還不如選最弱的宇文護來當老大,大家一起維護“虛君在上”的政治格局。

這種解決方案對大家都有利,只要內部不起爭端,就不會被敵國利用。宇文護雖然成功保住了宇文氏的執政官地位,但他顯然無法和宇文泰相提並論。在這種背景下,眾實力派受到的制約會小很多,如有機會還能趁機擴張權勢。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會由於謹出面,扮演當初王導的角色呢?

因為西魏是一個以六鎮軍人為主體的國家(武川鎮一系尤為強大),而於謹並非武川鎮軍人出身,甚至不是六鎮軍人出身。

不具備六鎮軍人的背景,於謹就可以獲得超然的地位,大家都不擔心他會把宇文護當成傀儡,因為於謹不具備這樣的客觀條件。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於謹和宇文泰是兒女親家,他的兒子於翼是宇文泰的女婿。

在我看來,最理想的政治格局,就是擁有一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比如說東晉有王導,西魏有於謹。

有這樣一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存在,其他實力派都會放心,皇帝也會放心。在重大利益分配的問題上,這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為了表現出自己的超然,必然會不偏不倚地劃分利益。他甚至會適當壓制自己的利益,並充分尊重所有利益集團的利益。

很多時候,吃虧就是佔便宜。有這樣一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存在,大家有爭端的時候,都會尋求他的幫助、調解和仲裁。

在這種背景下,這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自然就可以成為朝堂上的不倒翁,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他都能靜坐家中,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西魏之所以沒有像東魏(北齊)那樣,出現一位如狼似虎的執政官大肆集權,應該感謝於謹對宇文護的那一拜。

於謹的那一拜,拜出了一個全新的政治格局。當這個全新的政治格局確立之後,西魏(北周)的所有重大人事變遷,背後都有於謹的影子。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可隨著這個全新的政治格局開始運轉之後,很快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宇文護只是宇文泰的侄子,他雖然繼承了宇文泰的地位,但宇文泰諸子並不服氣。

基於宇文泰的角度,我認為他的安排絕對正確。因為在宇文泰臨終之時,他應該已經做好了家族灰飛煙滅的心理準備。

在西魏朝堂之上,有眾實力派同時存在,憑藉宇文氏那幾個二代,根本不足以與這些如狼似虎的實力派相抗衡。

基於上述考慮,宇文泰根本不敢把自己的權力交給兒子們,因為他們都太年輕了,嫡長子宇文覺只有十五歲。從輩分上講,宇文護是宇文泰的侄子,但宇文護只比宇文泰小六歲,是同齡人。宇文泰南征北戰的時候,宇文護也隨軍出征,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泰謂護曰:“吾諸子皆幼,外寇方強,天下之事,屬之於汝,宜努力以成吾志。”——《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從宇文泰諸子的角度來看,他們最初也不願意爭權奪利,因為他們的危機意識非常強。宇文泰病逝,宇文氏的力量必然被大幅削弱。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必須團結在年長的宇文護身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宇文護並沒有受到什麼挑戰,於謹還帶頭尊奉宇文護,遂使宇文護得以接手宇文泰留下的執政官地位。這樣一來,宇文泰諸子自然不樂意了。

從宇文護的角度來看,他認為自己應該名正言順地成為執政官。宇文泰病逝之後,局勢對於宇文氏而言非常不友好,是宇文護主動扛起了宇文氏的大旗。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宇文護絕對是宇文氏最先被幹掉的人。

可於謹帶頭尊奉宇文護,使得宇文氏避免了被肢解的命運。宇文護雖然沒有受到什麼攻擊,但他認為:當初主動接班,足以證明自己擁有極強的責任心,也有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現在這個執政官地位,是自己應得的。

簡言之,宇文護的內心想法應該是這樣的:當初岌岌可危的時候,我當領袖你們沒意見;現在形勢逆轉,你們卻要出來爭權奪利,世上哪有這種好事?

"

​公元556年,佔據河北地區的高洋已經篡奪了東魏的江山建立北齊,皇帝當得有滋有味;可西北地區還是掛著西魏的牌子,權臣宇文泰沒能成為皇帝,並在這一年病逝。

宇文泰去世之後,西魏的眾實力派(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人)誰也不服誰,眼看著西魏就要分崩離析。

中山公護,名位素卑,雖為泰所屬,而群公各圖執政,莫肯服從。——《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之後,眾實力派發現:只有西魏維持統一,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大家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大家經過磋商之後,還是決定集體擁護宇文氏。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宇文泰在西魏的影響力,顯然無法與高歡在東魏的影響力相提並論。

宇文泰去世的時候,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實力派都擁有和宇文泰相提並論的資格。宇文泰的接班人宇文護每次見到於謹的時候,都要行拜禮。

高歡去世的時候,唯一能威脅高氏的實力派只有侯景一個,但侯景也只是一個封疆大吏,在中央政府嚴重缺乏權力和影響力。

在我看來:宇文泰去世之後的西魏政治格局,很像東晉建立之前江南的政治格局。

在東晉建立之前的江南,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誰也不服誰,雙方又不願意展開大火併,那必然會讓其他勢力(比如說流民帥)漁翁得利。

與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相比,司馬睿雖然不能說毫無力量,但明顯要弱勢許多。在這種背景下,琅琊王氏的王導選擇了與司馬睿合作,“王與馬共天下”建立東晉,整個江南被有效整合。

對於此時的西魏眾實力派而言,如果打破以宇文氏為中心的政治格局,又應該如何重新佈局呢?大家除了進行一番“友好切磋”之外,似乎並無太好的解決辦法。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於謹挺身而出,率先對宇文護下拜行禮,完美地扮演了東晉建立之前王導的角色。

至是,謹起而言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皆有所依。”遂再拜。——《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在這種背景下,其他實力派也只得紛紛向宇文護表示服從。因為於謹已經明確表態支持宇文護,其他人如果不支持宇文護,就是明擺著不給於謹面子,而於謹是西魏最頂級的實力派之一,沒人願意得罪他。

群公迫於謹,亦再拜,於是眾議始定。——《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客觀地說,如果其他幾位實力派聯合起來,自然可以無視於謹和宇文氏的聯盟。可問題是:他們之間並沒有實現聯合的理由與必要。

舉個例子:如果趙貴和獨孤信聯手,我相信他們絕對敢硬剛於謹和宇文氏的聯盟。可就算趙貴和獨孤信反對成功,結果又能如何呢?

無論是趙貴還是獨孤信,他們都不敢獨自出頭,因為與他們實力相當的人有好幾位。如果他們出任執政官,西魏的政治平衡會在頃刻間被打破,誰敢做這種事呢?

既然眾實力派無法成功壓服彼此,還不如選最弱的宇文護來當老大,大家一起維護“虛君在上”的政治格局。

這種解決方案對大家都有利,只要內部不起爭端,就不會被敵國利用。宇文護雖然成功保住了宇文氏的執政官地位,但他顯然無法和宇文泰相提並論。在這種背景下,眾實力派受到的制約會小很多,如有機會還能趁機擴張權勢。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會由於謹出面,扮演當初王導的角色呢?

因為西魏是一個以六鎮軍人為主體的國家(武川鎮一系尤為強大),而於謹並非武川鎮軍人出身,甚至不是六鎮軍人出身。

不具備六鎮軍人的背景,於謹就可以獲得超然的地位,大家都不擔心他會把宇文護當成傀儡,因為於謹不具備這樣的客觀條件。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於謹和宇文泰是兒女親家,他的兒子於翼是宇文泰的女婿。

在我看來,最理想的政治格局,就是擁有一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比如說東晉有王導,西魏有於謹。

有這樣一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存在,其他實力派都會放心,皇帝也會放心。在重大利益分配的問題上,這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為了表現出自己的超然,必然會不偏不倚地劃分利益。他甚至會適當壓制自己的利益,並充分尊重所有利益集團的利益。

很多時候,吃虧就是佔便宜。有這樣一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存在,大家有爭端的時候,都會尋求他的幫助、調解和仲裁。

在這種背景下,這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自然就可以成為朝堂上的不倒翁,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他都能靜坐家中,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西魏之所以沒有像東魏(北齊)那樣,出現一位如狼似虎的執政官大肆集權,應該感謝於謹對宇文護的那一拜。

於謹的那一拜,拜出了一個全新的政治格局。當這個全新的政治格局確立之後,西魏(北周)的所有重大人事變遷,背後都有於謹的影子。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可隨著這個全新的政治格局開始運轉之後,很快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宇文護只是宇文泰的侄子,他雖然繼承了宇文泰的地位,但宇文泰諸子並不服氣。

基於宇文泰的角度,我認為他的安排絕對正確。因為在宇文泰臨終之時,他應該已經做好了家族灰飛煙滅的心理準備。

在西魏朝堂之上,有眾實力派同時存在,憑藉宇文氏那幾個二代,根本不足以與這些如狼似虎的實力派相抗衡。

基於上述考慮,宇文泰根本不敢把自己的權力交給兒子們,因為他們都太年輕了,嫡長子宇文覺只有十五歲。從輩分上講,宇文護是宇文泰的侄子,但宇文護只比宇文泰小六歲,是同齡人。宇文泰南征北戰的時候,宇文護也隨軍出征,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泰謂護曰:“吾諸子皆幼,外寇方強,天下之事,屬之於汝,宜努力以成吾志。”——《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從宇文泰諸子的角度來看,他們最初也不願意爭權奪利,因為他們的危機意識非常強。宇文泰病逝,宇文氏的力量必然被大幅削弱。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必須團結在年長的宇文護身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宇文護並沒有受到什麼挑戰,於謹還帶頭尊奉宇文護,遂使宇文護得以接手宇文泰留下的執政官地位。這樣一來,宇文泰諸子自然不樂意了。

從宇文護的角度來看,他認為自己應該名正言順地成為執政官。宇文泰病逝之後,局勢對於宇文氏而言非常不友好,是宇文護主動扛起了宇文氏的大旗。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宇文護絕對是宇文氏最先被幹掉的人。

可於謹帶頭尊奉宇文護,使得宇文氏避免了被肢解的命運。宇文護雖然沒有受到什麼攻擊,但他認為:當初主動接班,足以證明自己擁有極強的責任心,也有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現在這個執政官地位,是自己應得的。

簡言之,宇文護的內心想法應該是這樣的:當初岌岌可危的時候,我當領袖你們沒意見;現在形勢逆轉,你們卻要出來爭權奪利,世上哪有這種好事?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只要涉及到利益,事情就沒有對錯之分。想要解決宇文氏的內訌問題,也只有兩種方法:要麼宇文護打擊宇文泰諸子,要麼想辦法安撫宇文泰諸子。

第一種方法肯定行不通。

首先,宇文護不會同意這種方法,因為內訌最大的弊端,就在於它會削弱宇文氏本身的實力。宇文泰去世之後,宇文氏的實力本來就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如果再發生內訌,宇文護就別指望繼續做執政官了。

其次,西魏眾實力派願意在於謹的帶領下擁戴宇文護,那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他們寄希望於宇文氏內訌,再各自選擇一個傀儡當代言人,西魏豈不是要在頃刻間大亂?

基於上述兩點考慮,宇文護最初並不願意打擊宇文泰諸子,而是希望能想出什麼辦法來安撫他們,以保證國家的團結穩定。

最終,他們的解決辦法是:讓宇文泰一系篡位。

這個結論或許有些石破天驚,具體過程的確也很難還原。但從結果來倒推,篡位應該就是宇文護以及西魏眾實力派補償宇文泰諸子的一種方法。

單憑宇文氏的力量,顯然不足以支持宇文氏一系篡位。如果沒有西魏眾實力派的支持,宇文氏絕不敢貿然篡位,因為在西魏眾實力派不知情的前提下,這種舉動很容易打破平衡。只有獲得了西魏眾實力派的首肯,宇文氏才敢篡位。

於是在公元556年,西魏恭帝拓跋廓禪位於宇文泰的嫡長子宇文覺;公元557年,宇文覺建立北周,自稱周天王。

"

​公元556年,佔據河北地區的高洋已經篡奪了東魏的江山建立北齊,皇帝當得有滋有味;可西北地區還是掛著西魏的牌子,權臣宇文泰沒能成為皇帝,並在這一年病逝。

宇文泰去世之後,西魏的眾實力派(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人)誰也不服誰,眼看著西魏就要分崩離析。

中山公護,名位素卑,雖為泰所屬,而群公各圖執政,莫肯服從。——《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之後,眾實力派發現:只有西魏維持統一,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大家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大家經過磋商之後,還是決定集體擁護宇文氏。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宇文泰在西魏的影響力,顯然無法與高歡在東魏的影響力相提並論。

宇文泰去世的時候,於謹、趙貴、獨孤信和李弼等實力派都擁有和宇文泰相提並論的資格。宇文泰的接班人宇文護每次見到於謹的時候,都要行拜禮。

高歡去世的時候,唯一能威脅高氏的實力派只有侯景一個,但侯景也只是一個封疆大吏,在中央政府嚴重缺乏權力和影響力。

在我看來:宇文泰去世之後的西魏政治格局,很像東晉建立之前江南的政治格局。

在東晉建立之前的江南,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誰也不服誰,雙方又不願意展開大火併,那必然會讓其他勢力(比如說流民帥)漁翁得利。

與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相比,司馬睿雖然不能說毫無力量,但明顯要弱勢許多。在這種背景下,琅琊王氏的王導選擇了與司馬睿合作,“王與馬共天下”建立東晉,整個江南被有效整合。

對於此時的西魏眾實力派而言,如果打破以宇文氏為中心的政治格局,又應該如何重新佈局呢?大家除了進行一番“友好切磋”之外,似乎並無太好的解決辦法。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於謹挺身而出,率先對宇文護下拜行禮,完美地扮演了東晉建立之前王導的角色。

至是,謹起而言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皆有所依。”遂再拜。——《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在這種背景下,其他實力派也只得紛紛向宇文護表示服從。因為於謹已經明確表態支持宇文護,其他人如果不支持宇文護,就是明擺著不給於謹面子,而於謹是西魏最頂級的實力派之一,沒人願意得罪他。

群公迫於謹,亦再拜,於是眾議始定。——《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客觀地說,如果其他幾位實力派聯合起來,自然可以無視於謹和宇文氏的聯盟。可問題是:他們之間並沒有實現聯合的理由與必要。

舉個例子:如果趙貴和獨孤信聯手,我相信他們絕對敢硬剛於謹和宇文氏的聯盟。可就算趙貴和獨孤信反對成功,結果又能如何呢?

無論是趙貴還是獨孤信,他們都不敢獨自出頭,因為與他們實力相當的人有好幾位。如果他們出任執政官,西魏的政治平衡會在頃刻間被打破,誰敢做這種事呢?

既然眾實力派無法成功壓服彼此,還不如選最弱的宇文護來當老大,大家一起維護“虛君在上”的政治格局。

這種解決方案對大家都有利,只要內部不起爭端,就不會被敵國利用。宇文護雖然成功保住了宇文氏的執政官地位,但他顯然無法和宇文泰相提並論。在這種背景下,眾實力派受到的制約會小很多,如有機會還能趁機擴張權勢。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會由於謹出面,扮演當初王導的角色呢?

因為西魏是一個以六鎮軍人為主體的國家(武川鎮一系尤為強大),而於謹並非武川鎮軍人出身,甚至不是六鎮軍人出身。

不具備六鎮軍人的背景,於謹就可以獲得超然的地位,大家都不擔心他會把宇文護當成傀儡,因為於謹不具備這樣的客觀條件。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於謹和宇文泰是兒女親家,他的兒子於翼是宇文泰的女婿。

在我看來,最理想的政治格局,就是擁有一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比如說東晉有王導,西魏有於謹。

有這樣一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存在,其他實力派都會放心,皇帝也會放心。在重大利益分配的問題上,這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為了表現出自己的超然,必然會不偏不倚地劃分利益。他甚至會適當壓制自己的利益,並充分尊重所有利益集團的利益。

很多時候,吃虧就是佔便宜。有這樣一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存在,大家有爭端的時候,都會尋求他的幫助、調解和仲裁。

在這種背景下,這位地位超然的實力派自然就可以成為朝堂上的不倒翁,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他都能靜坐家中,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西魏之所以沒有像東魏(北齊)那樣,出現一位如狼似虎的執政官大肆集權,應該感謝於謹對宇文護的那一拜。

於謹的那一拜,拜出了一個全新的政治格局。當這個全新的政治格局確立之後,西魏(北周)的所有重大人事變遷,背後都有於謹的影子。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可隨著這個全新的政治格局開始運轉之後,很快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宇文護只是宇文泰的侄子,他雖然繼承了宇文泰的地位,但宇文泰諸子並不服氣。

基於宇文泰的角度,我認為他的安排絕對正確。因為在宇文泰臨終之時,他應該已經做好了家族灰飛煙滅的心理準備。

在西魏朝堂之上,有眾實力派同時存在,憑藉宇文氏那幾個二代,根本不足以與這些如狼似虎的實力派相抗衡。

基於上述考慮,宇文泰根本不敢把自己的權力交給兒子們,因為他們都太年輕了,嫡長子宇文覺只有十五歲。從輩分上講,宇文護是宇文泰的侄子,但宇文護只比宇文泰小六歲,是同齡人。宇文泰南征北戰的時候,宇文護也隨軍出征,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泰謂護曰:“吾諸子皆幼,外寇方強,天下之事,屬之於汝,宜努力以成吾志。”——《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從宇文泰諸子的角度來看,他們最初也不願意爭權奪利,因為他們的危機意識非常強。宇文泰病逝,宇文氏的力量必然被大幅削弱。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必須團結在年長的宇文護身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宇文護並沒有受到什麼挑戰,於謹還帶頭尊奉宇文護,遂使宇文護得以接手宇文泰留下的執政官地位。這樣一來,宇文泰諸子自然不樂意了。

從宇文護的角度來看,他認為自己應該名正言順地成為執政官。宇文泰病逝之後,局勢對於宇文氏而言非常不友好,是宇文護主動扛起了宇文氏的大旗。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宇文護絕對是宇文氏最先被幹掉的人。

可於謹帶頭尊奉宇文護,使得宇文氏避免了被肢解的命運。宇文護雖然沒有受到什麼攻擊,但他認為:當初主動接班,足以證明自己擁有極強的責任心,也有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現在這個執政官地位,是自己應得的。

簡言之,宇文護的內心想法應該是這樣的:當初岌岌可危的時候,我當領袖你們沒意見;現在形勢逆轉,你們卻要出來爭權奪利,世上哪有這種好事?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只要涉及到利益,事情就沒有對錯之分。想要解決宇文氏的內訌問題,也只有兩種方法:要麼宇文護打擊宇文泰諸子,要麼想辦法安撫宇文泰諸子。

第一種方法肯定行不通。

首先,宇文護不會同意這種方法,因為內訌最大的弊端,就在於它會削弱宇文氏本身的實力。宇文泰去世之後,宇文氏的實力本來就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如果再發生內訌,宇文護就別指望繼續做執政官了。

其次,西魏眾實力派願意在於謹的帶領下擁戴宇文護,那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他們寄希望於宇文氏內訌,再各自選擇一個傀儡當代言人,西魏豈不是要在頃刻間大亂?

基於上述兩點考慮,宇文護最初並不願意打擊宇文泰諸子,而是希望能想出什麼辦法來安撫他們,以保證國家的團結穩定。

最終,他們的解決辦法是:讓宇文泰一系篡位。

這個結論或許有些石破天驚,具體過程的確也很難還原。但從結果來倒推,篡位應該就是宇文護以及西魏眾實力派補償宇文泰諸子的一種方法。

單憑宇文氏的力量,顯然不足以支持宇文氏一系篡位。如果沒有西魏眾實力派的支持,宇文氏絕不敢貿然篡位,因為在西魏眾實力派不知情的前提下,這種舉動很容易打破平衡。只有獲得了西魏眾實力派的首肯,宇文氏才敢篡位。

於是在公元556年,西魏恭帝拓跋廓禪位於宇文泰的嫡長子宇文覺;公元557年,宇文覺建立北周,自稱周天王。

宇文泰病逝之後,宇文氏實力大減,為何還能成功篡位?於謹居首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