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10萬中小學新生換新教材 小學語文變化最大

語文 桂林 文學 詩經 中國文明網 2017-09-04

桂林市10萬中小學起始年級新生換新教材

統編教材新在哪?小學語文變化最大

桂林10萬中小學新生換新教材 小學語文變化最大

3日上午在榕湖小學一年級4班,一位同學展示今年新出的《語文》和《道德與法治》課本。 記者滕嘉 攝

9月3日開學註冊啦,全市小學和初中新生使用的教材來了個“大變臉”。記者昨日從市教育局、新華書店獲悉,根據教育部規定,今年秋季學期,廣西中小學起始年級新生將在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學科,統一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此次改版起用新教材,涉及桂林全市約10萬名中小學新生。目前,我市已經有近2000名教師提前進行了全員培訓。

據市教科所負責人介紹,我國各學科的教材一直是“一綱多本”,以中學語文教材為例,此前廣西共存在語文版、蘇教版和人教版3個版本。此次要求統一使用的國家統編教材,由教育部統一組織專家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簡稱為統編版教材。此次改版,只涉及廣西中小學起始年級(即一年級和七年級),其中桂林市約10萬名新生將用上統編教材,市區約3萬名新生換統編教材。老生目前仍沿用舊教材,2018年延伸至二年級和八年級,到2019年秋季學期,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學科,所有年級都將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先學“天地人”再學“aoe”

那麼,統編教材到底新在哪裡?有哪些特點?記者走訪了一線教師和市教科所專家,請他們進行解讀。

在使用新教材的三個學科中,關注度最高的莫過於語文教材,而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調整幅度最大。

在人們記憶中,上小學一年級語文課,第一課便是張口學“a、o、e”等拼音字母,然後再學“人、口、手”等漢字。而如今的統編教材則打破了傳統,學生先認一些常用簡單的漢字,再學拼音,之後邊學拼音邊認字。記者翻看新教材發現,原本佔據第一課的“a、o、e”被“天、地、人、你、我、他、金、木、水、火、土”取代。

另一個大變化,就是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小學古詩文佔所有選篇的30%,初中古詩文佔所有選篇的51.7%!這意味著,未來的語文教育將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從教語文30年的榕湖小學老師周燕珍對統編教材評價較高。她說,她最開始教的語文教材是人教版,然後教了12年的語文版。而現在的統編教材吸取了各個版本的精華,編排內容更接地氣,《四季》《小書包》《雨點兒》等很多都是反映小學生身邊的事物,經典的《小小的船》等文章又編進來了,親和力明顯增強。

外觀也特別新穎,原來的語文版是32開的小本教材,而現在的則變為16開課本。原來的小開本文字比較密集,使用起來不太方便。統編語文課本中大量的留白方便了孩子在課文旁邊做標記,而且裡面的配圖豐富多彩,很能引起低齡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共鳴。

周燕珍老師之前參加了統編教材全員培訓。她說,統編教材首次提出“先識字再學拼字”,也是經過多方研究的。此舉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建立對漢字原初的感覺,一上學第一印象就學漢字,跟幼兒園所學的簡單漢字過程銜接比較順。原來先學拼音再識字,好比先給學生一根“柺杖”,再去利用這根“柺杖”學漢字,這個過程學起來比較枯燥。而先識字再學拼音,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平常教學過程中,不少一線教師和家長反映,現在很多學校小學一年級就學英語,如果先學漢語拼音,孩子們很容易和英語混淆。而且,一年級的孩子很難理解“聲母”“韻母”等知識,重複練習容易讓孩子感到枯燥無趣,挫傷學習積極性。而先學一個月左右的漢字,再學拼音,孩子們會發現原來用拼音還可以去讀不認識的字,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成就感。

“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在一年級秋季教材表現不太明顯。”周燕珍認為,可能在其他年級會增加較大。語文低齡段從字、詞、句子再到文章,統編教材進行了很好的編排。與語文版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內容的選擇上更簡潔、充滿童趣,更符合孩子對應的年齡段。比如,一年級語文課本的每個單元都設置有“一起讀”板塊就很好,這個板塊的兒歌、詩詞,充滿童趣,朗朗上口,希望家長、老師和學生一起共讀,共同體驗語言文字的內在美。

從事初中語文教研的市教科所副所長韋海榮介紹說,從初一年級的語文統編教材來看,立意和眼界更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優秀文化和思想進行了加強,換句話說,教材的正能量更多了。

據介紹,傳統優秀文化體現在古詩文的比例增加。初中有132篇古詩文,佔所有選篇的51.7%!且選文體裁多樣,從《詩經》到清人詩作,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選擇。

韋海榮說,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另一個特點是,採取語文素養和主題內容雙線組織單元的方式來編排。課文大致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樣給予明確的單元主題命名;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分佈其中,這樣更加靈活了。

減少死記硬背 引導學生以史鑑今

以往讀歷史,學生總喜歡死記硬背,但統編教材則強調引導學生以史鑑今,靈活思考,減少死記硬背。

市教科所所長陽志清介紹說,以往課後練習都是選擇、填空、名詞解釋等,新統編教材的課後習題改為賞析、分辨、比較、綜合等類型的課外活動。如此一來,僅靠死記硬背學歷史的方法就不適用了。

比如《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因為涉及到《馬關條約》,這節課課後的活動不要求學生去複述《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地點和條款內容,而是出了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馬關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允許外國投資在中國設廠投資,今天的中國,外資也可以進入到中國來設廠,讓學生思考這兩者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通過聯繫、比較、分析,去看在當時的情況下它對中國的危害,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去複述,更注重的是對學生理解歷史、認識歷史的培養。

統編歷史教材按“點”“線”編排,“點”即具體生動的重大歷史事實,“線”即社會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從整個教材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在教材中。比如,中國古代史部分涵蓋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諸多方面,涉及的歷史文化名人有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以便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及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教材系統介紹中華民族近代鬥爭史,突出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建立和不斷髮展的歷史,對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決定作用給予了充分敘述,並介紹以毛澤東、鄧小平等為代表的40多位老一輩革命家,以及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英雄。使學生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強調法治精神 滲透核心價值觀

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這一課本,原來是叫“思想品德”。新教材內化了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

記者看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按照自我—家庭—學校—社區(家鄉)—國家—世界的順序,由近及遠地設計了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與公共生活、我們的國家生活、我們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領域。

初中教材將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知識領域融合起來,囊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公民意識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國家主權意識教育、國情國策教育、國際交往教育等。

新教材力圖進一步改變以往學科教學偏於知識傳遞和記誦、應考的積弊,根據學習內容儘可能設計安排有具體方法技能的學習指導,更多采用調查研究、參觀訪問、角色扮演等方法,讓學生在生成性的活動中,積極表達、善於思考、習得方法、努力踐行。

陽志清認為,道德與法治的統編教材,明顯注重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不僅介紹傳統節日、民歌民謠、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輝煌科技成就等內容,還突出“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教育,這對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桂林生活網-桂林晚報 記者 支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