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G正式發牌!華為、運營商等產業各方需共同做好這三件事情

今天,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了5G商用牌照。​

中國5G正式發牌!華為、運營商等產業各方需共同做好這三件事情

​國內5G牌照原計劃是在2020年才正式頒發,此次提前發佈意義重大——在當前5G競爭的關鍵時刻,以及結合中美競爭的大背景,提前頒發5G商用牌照,毫無疑問是要為“中國5G”這個品牌造勢,形成示範效應,吸引海外處於搖擺、觀望狀態的國家以及產業鏈力量加入到“中國5G”陣營。

有人也許會問,5G不是已經全世界統一標準了嗎?為什麼還會分中國5G陣營、美國5G陣營呢?確實,當前5G有別於過去的3G、4G,已經統一成一套國際標準,世界各國的產業鏈都需遵循這套標準去建設5G網絡,確保互聯互通,但是當前5G標準還未完全成型,三大應用場景中只有第一種場景“eMBB(增強移動寬帶)”的技術標準算是徹底敲定,剩下兩種場景“URLLC(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mMTC(大連接物聯網)”的技術標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各方力量當前都在爭奪在後續的標準制定過程中更多地體現自家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另外,哪怕是統一了技術標準,但各個國家、各個廠商的具體的5G建設組網方案都有所區別,比如華為的方案跟愛立信、諾基亞、三星等廠商的5G網絡方案肯定是不一樣,到底採取哪家的技術方案,這背後有巨大的利益關係,畢竟5G網絡的建設動輒就是幾百億美元的投入。

所以,提前頒發5G牌照,正式推動國內5G商用,就是為了讓世界各國知道中國5G的力量,有13億人口如此龐大市場的保證,這對中國5G品牌是一個極大的提升,對一些沒有能力掌握5G技術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強烈的吸引信號。而在某種程度上,此舉也是為華為、中興、大唐等國內5G廠商狠狠地助力了一把,因為這些都是中國5G力量。

但是,雖然發牌了,但中國5G的發展前路不是一路坦途:在技術層面,當前5G技術體系尚不是非常成熟,很多技術難題仍待突破,尤其是SA組網模式還需要時間去優化完善,而當前較為成熟的NSA組網模式無法完全體現5G變革性的性能,終究是要過渡到SA模式的,而SA模式按照此前的預計,要到2020年初方能成熟。這裡面就有一種左右手互搏的矛盾,是大規模建設NSA去積累市場呢,還是小規模建設NSA等SA成熟後一步到位以節約重複建設成本呢?這需要相關方面認真考量。

而在競爭層面,美國跟中國的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美國肯定不會放任中國5G順順利利發展,當前很多小動作已經嚴重干擾到中國5G產業的發展,後續美國還有什麼小動作,會對中國5G產業造成什麼影響,現在還無法評估,但情況肯定是不容樂觀的。

所以,中國5G發展前路肯定困難重重,要想取得成功、要實現領先,要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中國5G的光彩和力量,我認為國內通信產業需要齊心協力做好以下幾件關鍵事情——

第一、技術層面,儘快集合國內力量,推動5G技術體系的進一步成熟。這需要華為等領頭羊企業加大研發力量,中國移動等運營商企業同步做好試點、測試工作,儘快推動5G完整的建設模式SA模式的成熟。

第二,本著“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原則,國內5G產業鏈各方適當優化競爭模式,放棄過去那種你死我活的競爭方式,比如華為和中興之間過去一直是“死對頭”關係,在當前的緊張局勢下應該以“中國5G建設”這個大局為重,先擱置矛盾和問題,集整個產業的力量儘快推動5G技術體系和運營機制的成熟,推動5G覆蓋差、功耗大等技術難點的攻克。同時,運營商方面,國內三大運營商(還有廣電)應該放棄過去在市場層面絞殺式的低層面競爭模式,更多做好共享和協同,比如三大運營商之間是否可以進一步考慮5G網絡的共建共享,一方面節省建設成本,另一方面有利於加快一張網技術上的成熟和覆蓋上的成熟。

第三,國內智能手機產業鏈可以聯合起來,確保儘快推出普通用戶能承受得起的5G手機,比如5G千元機,在如此特殊環境下,國內各手機廠商之間可以放下競爭成見,實現能力共享,甚至資源共享,比如,華為的麒麟CPU芯片、巴龍基帶芯片以前是不對外銷售的,現在可以拿出來,幫助小米、OV等廠商以更低成本的方式生產5G手機,包括華為自研的操作系統都可以拿出來,而小米在其他芯片上的積累也可以拿出來,OPPO、vivo有什麼有益於產業鏈的壓箱寶也可以拿出來,甚至阿里也可以把其達摩院的研究成果拿出來,國內5G產業鏈的首要目的就是確保國內IT產業還能保持正常運轉,而不至於被人逐個擊破,受制於人。

雖前路漫漫、荊棘滿途,仍無所畏懼、上下求索。在國內5G產業各方力量的通力協作下,中國5G終能成功,終能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