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雲計算服務企業的時間不多了,生態戰成為終極一戰

雲計算 機器學習 世紀互聯 人工智能 科技向令說 2017-04-16

留給雲計算服務企業的時間不多了,生態戰成為終極一戰科技互聯網的風口總是峰迴路轉,這回人工智能、雲計算領域掀起了颶風。

如今所有的國際IT巨頭幾乎all in投入到雲計算核心技術的研究以及應用中。他們知道雲計算或許會在一夜之間摧毀自己的地位。

國內也一樣,只是遊戲規則變了。

這不,阿里雲的雲棲大會深圳峰會剛結束,百度雲就在上海舉辦了以ABC生態為核心的雲智峰會-2017ABC生態及合作伙伴大會,而一年一度的騰訊“雲+未來”峰會也箭在弦上。

是的,雲計算的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不再是互聯網時代群雄割據的狀態,“全球統一”成了雲計算時代的特徵,抱團做生態成了新的行業符號。

看似百花齊放,卻已幾枝獨秀

2007年中國雲計算市場起步,初期一直處於對概念和技術消化吸收階段,2010年前後以阿里云為代表的雲服務商激活了市場,經過6年的增速發展,國內逐步形成了對標國外的成熟環境,漸漸從自給自足的市場形態走向國際化。然而進入2017年,行業又有了新變化。

1、轉了一圈,從百家爭鳴到跑馬圈地漸成生態

儘管包括運營商、互聯網公司、設備商、IT企業和創新雲服務公司在內的市場參與者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比如主打遊戲行業的公有云服務商Ucloud,價格雖貴但大體令人滿意的企業級雲計算服務商青雲QingCloud,以及諸多地方性雲服務商,如八度網絡、51IDC等和傳統IDC的雲計算服務商,如新網、世紀互聯、首都在線等;就連美團外賣,順手也造了個美團雲;整個雲服務市場呈現出混合多樣的繁榮景象。

但行業裡的聲音慢慢轉向了巨頭,從百花齊放也開始慢慢轉向做生態佈局,這在BAT的動作裡可見一斑。

如今百度雲的雲智峰會、阿里雲的雲棲大會、騰訊雲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已成系列大會。事實上,京東雲、華為雲、網易雲等也在打著生態的旗號,生態成為了他們共同的宣言。

2、生態,是偶然中的必然

理由至少有三。

(1)雲計算作為IT技術和產品集大成者,生態系統是其本質和歸宿

在雲計算的應用中,因行業和企業差別,應用場景也千差萬別,雲計算廠商若想保持領先,不是要自己多做一點,而是要自己做精一點、做少一點,通過構建一個完整的雲生態,讓不同的夥伴參與進來,讓他們多做一點、做廣一點。

(2)雲計算的服務屬性決定雲計算將從技術PK迴歸到服務能力的PK,生態是服務的最好呈現形式

按照CSA(Cloud Security Alliance)的定義:"雲計算的本質是一種服務提供模型",所以,雲計算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其本質還是服務。既然是服務,服務的質量就變得尤為重要,尤其是運維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將是雲計算廠商決勝的關鍵。

這從美國雲計算髮展來看也是,計算生態系統的基石和突破口是穩定、廉價、易用的IaaS服務。原來中國的雲計算市場,缺少的就是類似的Amazon AWS服務,缺少公有云服務的奠基石,BAT等雲服務能快速起來也是基於此。比如,從技術和業務發展來看,以搜索業務起家的百度天生就是個雲計算公司,搜索業務需要的計算量、存儲、網絡、SLA、延時、分佈式、彈性、大數據等都是雲上完成的,而這些技術最終形成了百度雲的IaaS服務。

這些服務都是一個入口,將用戶引入之後,再影響其使用更多服務,最終形成對生態圈的依賴。

(3)雲計算的成功需要多維要素,生態化大勢所趨

按照易觀高級分析師董旭的說法,雲生態企業關鍵成功因素包括:一、數據中心的資源,二、技術能力,三、合作伙伴的數量以及質量,四、企業客戶的生態的維繫和關係的穩定。而且這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乘除混合運算,只有形成具有化學反應的生態系統才可能讓雲計算全面進入深入應用階段。

如今雲計算已經從過去的賣方市場正式進入買方市場,再也不是隻要你說自己是雲,就有人埋單的狀態。這就意味著,雲計算的供給側需要改革了,生態成了最低的要求和必然的趨勢。

生態可以被各種定義,但天平從來沒有傾斜

如今,多數雲服務相關的廠商都在說自己要做生態,不過響鈴個人認為BAT這種大體量的技術型互聯網企業做成生態才是大概率事件,多數廠商只能陪跑,事實上國內目前真正能做成(或漸漸趨於)生態的也只有BAT三家。理由有二。

一、雲生態成功的標配是集結成一個包含“3+1”的系統

先說這個簡單生態的構造:

[工具(或應用)+內容+終端(或渠道)]+(雲)平臺=最簡單的生態系統,也就是3+1=生態。

如今科技互聯網圈充斥著工具型、平臺型、生態型企業的說法,三者有著巨大區別。 因為若只是一個工具型產品,使用場景和時長就會是一個致命硬傷,此時,就只能靠賣產品(或工具)賺錢,如果到了平臺型就能靠渠道賺錢,只有做成了生態型,才可靠系統運維盈利。

互聯網天然帶有平臺屬性,比如360是各大APP和遊戲的分發平臺,所以360是平臺型公司。但云計算做到平臺還不夠,雲計算要完成“隨時隨地雲服務”就需要再造一個BAT,像蘋果、谷歌等一樣,形成生態。

這就需要完成幾個任務。

1、必須讓產品(應用或工具)型的個體(或公司)在你的生態裡實現利益。這利益包括:盈利,用戶流量,用戶數據,以及政治、公益等非盈利利益。這個道理淺顯易懂,但要做到卻很難。就連大自然這個生態都時常發生失衡。也只有BAT級別的選手才可能提供海量的支持。

2、得滿足一個硬性指標:壟斷。要麼佔到整個市場的30%的“相對壟斷”,如果達不到,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在一個重要的細分市場佔到50%以上的“絕對壟斷”。

這種“壟斷”即是要讓你具備行業話語權,讓其他廠商乖乖聽話,向你靠攏;也是為了能集結各類資源,形成產業鏈佈局。所以,我們才能看到,百度雲,除了自己的產品線已經涵蓋基礎雲服務,以及天算、天像、天工和天智等四平臺後,還推出了“雲圖計劃”,計劃未來5年投入100億,打造百度雲生態,建設ABC生態圈。阿里的生態計劃:雲合2.0,騰訊的生態計劃:“雲+合作伙伴”也是,都是在產品已經足夠強大,平臺足夠豐富之後,繼續完善生態,以形成壟斷性優勢。

3、需要具備生態思維。工具、平臺、生態對應的是三類思維,其中生態思維是高維文明,工具(應用)思維則是低維文明,低維文明是質樸生產力的代表,高維文明才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生態階段需要完成的是前臺思維(工具)+後臺思維(平臺)的融合。前臺思維是解決具體問題,比如美圖秀秀是一個工具,後臺思維是為用戶搭建體驗平臺並創造氛圍,讓用戶參與並創造價值,比如美拍成了平臺,明星、網紅、普通素人都能找到價值。但云計算需要具備生態思維,也就是共建、共享、共贏、開放和平等的思維模式,這對於還在溫飽線上掙扎靠投資人的錢過日子的行業新手幾乎無法實現,只有彈藥充足的BAT才會“飽暖思淫慾”想著共享。

總之,未來雲計算是生態圈和生態圈之間的戰爭,也就是B、A和T三個生態圈的戰爭。這對於其他選手也不一定就是壞事。別想著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既然抵抗不了BAT,不如反向思維,利用他們的用戶和資源,在他們的生態圈裡賺錢,也是種優雅的姿態。

二、生態要求在“角色、能力、環境”每個項目上都是“全優”

這三個要素是一個成功雲生態的命脈,關乎生死。

1.角色

一個生態至少包含以下幾個角色:用戶、合作伙伴、第三方。目前多數雲計算廠商還在“拉攏”這幾種角色階段,就難提需要處理好這各種關係。

(1)首先是用戶。用戶是基石,是流量源,是滋生生態上其他角色的土壤,生態需要給用戶提供解決用戶需求的基礎功能框架。之所以說是框架是因為要留有空間給合作伙伴,不是生態自身獨自佔據。比如作為阿里雲生態的重要平臺,雲市場匯聚了近1000家ISV、3000+商品,覆蓋基礎軟件、代維&服務、解決方案、網站建設、企業應用、雲安全、數據市場七個類目,超過230萬用戶。知名客戶還可以樹立標杆。比如微信公眾號的標杆就招商銀行、南方航空等,安卓的標杆是三星。雲計算中,百度雲的標杆有民生銀行、泰康保險、摩拜單車等。多數雲計算服務廠商現在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樹立標杆,建立成功案例。(自己都不成功,怎麼幫別人成功呢)

(2)其次是合作伙伴。前面說了生態需要讓合作伙伴實現利益,這樣合作伙伴才會心甘情願地給用戶提供服務。阿里雲生態一直在構建四大合作伙伴體系:客戶共享的合作伙伴生態體系、技術共享的生態體系、以技術服務為主的生態網絡以及全球生態服務體系。

(3)再之是第三方。第三方是輔助合作伙伴進駐平臺的角色,所謂“術業有專攻”,即便再強大的物種,也有自己的短處,某種意義上,第三方的強大就意味著生態的完善。比如蘋果ios系統裡的各類第三方開發者,百度雲生態中的解決方案合作伙伴、雲上服務合作伙伴、軟件工具合作伙伴等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第三方。無論是零散服務還是自立平臺,多數雲服務廠商都需要繼續“武裝”“美化”自己,讓自己更受歡迎,以獲得第三方的青睞,而BAT在搜索、電商、社交上的積累讓其擁有了足夠多的擁躉,雲服務可以順勢轉移。不過無論是哪一種,BAT的優勢不言自明,其他多數廠商還得加緊補齊短板,創業型雲服務廠商更甚,需要先解決溫飽問題。

2、能力

這包括三類:

(1)某些技術或功能特別厲害,比如百度的人工智能,語音識別準確率達到97%。2016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語音接口列為2016年十大突破技術;百度人臉識別檢測準確率已達99.7%,在人臉識別技術兩個最為權威的國際評測——FDDB與LFW中已經獲得了雙料世界第一。又比如2016年11月,騰訊雲的數智分佈式計算平臺奪得Sort Benchmark 全球排序競賽GraySort和MinuteSort兩項冠軍、創造了4項世界紀錄。這些技術自帶勢能,能對用戶、合作伙伴形成自吸引。

(2)具有強大的渠道能力,幫助別人實現利益,類似安卓系統,比如2016年騰訊雲合作伙伴數量實現了超過400%的增長。從全年來看,騰訊雲在遊戲行業已成為明確的行業領導者。百度雲則可以藉助百度原有的強大線下渠道體系。

(3)全面的業務能力架構,阿里雲生態抽象封裝並輸出給夥伴及企業客戶的互聯網服務能力就包括物流、金融、支付、電商、在線廣告、O2O、社交、數字娛樂等多種類型。百度雲和騰訊雲同樣覆蓋全面的服務能力。

這些對於其他雲服務廠商而言,只能望洋興嘆。

3.環境

正如人類社會是否有利於各個利益主體生存,或森林系統是否適合多種生物工存一樣,雲生態也需要完備的生態環境,所以我們看到雲計算廠商要完成生態大業的必經一步是優化環境。

騰訊雲做“雲+未來”技術峰會 、建立雲+CTO俱樂部,提出雲+校園、雲+創業,並加速全球化進度,都是希望自己能打造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雲生態圈,實現一站式雲服務。阿里創立阿里創新中心,提出阿里雲創客+,打造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創業平臺,建立創業扶持計劃---“風池計劃”也是為了讓其生態環境完善。

百度牽頭籌建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建立百度創新中心,已在全國落地15家;計劃招募10家渠道商作為百度雲服務中心,覆蓋全國樹立當地標杆,提出雲圖計劃等,也是希望打通百度雲生態,與合作伙伴一起分享資源、技術以及行業解決方案,改變現有格局,攜手行業合作伙伴建設共贏、共生的ABC生態圈。

這不是朝夕之功,更不是一般廠商能玩得起的。更殘酷的是,BAT已經大步向前走了好久,其他的還在掙扎蹣跚前行。

所以,雲計算服務生態之戰,對於多數選手來說,已經關上了大門。

生態戰之下,勝負在哪

但這也不意味著BAT就一定堅不可摧,BAT之間也會較勁,雲服務市場是BAT三家最貼身最直面的戰爭。要在這三家中勝出,也有三道題要答。

1、高手過招,既要在速度上贏,又得在跨度上勝。

速度上,要在同一個細分市場裡,跑贏對手,比如阿里雲重點要攻下的醫療領域,據響鈴所知,百度雲一直虎視眈眈,除了與華大基因簽約了“BRCA Online平臺設計開發”項目,合作搭建了乳腺癌在線計算平臺,百度雲還為藥明康德、博奧晶典兩家醫療機構分別部署了“NextCode”系統和“晶典雲”,此外,百度在2016年10月還推出了百度醫療大腦。如果再加IBM牽手百洋,全面殺入中國智能醫療市場,等待阿里雲的就是一場硬仗。

跨度上,就需要差別佔位,做其他巨頭看不到、幹不了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阿里雲一直在城市治堵、基因研究、星外文明探索發力;而百度雲則在人工智能雲服務、智能物聯網、智能多媒體領域深耕。

只是高手之間的較量,勝負在毫釐之間,BAT都需要繼續做精做細。

2、行業共同的門檻,誰能率先跨過去

比如:數據流通和協同化感知的問題,或人工智能、雲計算尚未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的問題,雖然BAT各自關注的重點不同,但一旦其他巨頭佔領優勢,形成示範效應,市場的天平就不一定會向哪邊傾斜。

3、誰能避免被“灰犀牛”撞倒

儘管說生態,對新兵小將而言有點永無出頭之日的悲觀。但云計算市場大勢未定,各種可能皆有。巨頭們其實不懼怕小概率事件的“黑天鵝”,而擔心的是出現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灰犀牛”。巨頭們的危險不來源於突如其來的災難、或太過微小的問題,威脅他們的是那些長久視而不見,被忽略的東西。

因為首先雲計算正在趨於成熟,但並不是完全成熟,各家都在謹慎探索,誰都沒不能保證穩操勝券。其次新的生產技術與傳統行業的跨界融合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新勢能,這場技術變革帶來的市場變量將帶來新的商業機會。最後,顛覆不再是由內而外或是由外而內,就如顛覆微信的不一定是下一個微信,我們看到的還只是冰山一角,在雲計算的大潮下,重新洗牌是必然。全新的顛覆模式必定產生,只是看你我是否已準備就緒。

曾響鈴 微信號:xiangling0815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