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瞧不上漢唐盛世,對小國盛氣凌人,堅稱自己才是正宗中國人'

"

1842年春天,在鴉片戰爭步入尾聲之際,一個安南(今越南)使團來到了北京。令這個使團忍無可忍的是,他們竟然受到了和英國人一樣的外交待遇—被稱為夷人。該使團一到下榻的賓館,就發現一面寫著“越夷會館”的大牌匾,頓時感覺受到了莫大的羞辱,他們聲色俱厲,堅決不肯入館住宿,做出一副要打道回府的樣子,最後讓人打碎了“夷”字,才氣鼓鼓地住了進去。

大清朝此時可能因為還在和英國血戰到底,所以在被名義上的藩屬國莫名其妙地以下犯上後,竟然沒有擺出天朝氣派,也就息事寧人了。問題是,安南人怎麼就讓一個“夷”字搞得如此血脈賁張呢?

"

1842年春天,在鴉片戰爭步入尾聲之際,一個安南(今越南)使團來到了北京。令這個使團忍無可忍的是,他們竟然受到了和英國人一樣的外交待遇—被稱為夷人。該使團一到下榻的賓館,就發現一面寫著“越夷會館”的大牌匾,頓時感覺受到了莫大的羞辱,他們聲色俱厲,堅決不肯入館住宿,做出一副要打道回府的樣子,最後讓人打碎了“夷”字,才氣鼓鼓地住了進去。

大清朝此時可能因為還在和英國血戰到底,所以在被名義上的藩屬國莫名其妙地以下犯上後,竟然沒有擺出天朝氣派,也就息事寧人了。問題是,安南人怎麼就讓一個“夷”字搞得如此血脈賁張呢?

越南瞧不上漢唐盛世,對小國盛氣凌人,堅稱自己才是正宗中國人

​那個安南使團也算是師出有名,倒是給出了標準答案。事後,使團某位重臣專門寫了一篇《辨夷論》的雄文回擊大清朝,大意是,我們本來就是神農的後代,學問遵循的是“孔孟程朱”,法度遵循的是“周漢唐宋”,從來就沒有像孔子說的那樣,“被髮左衽”,淪為夷狄。

這倒也罷了,這篇雄文的最後幾句簡直就是杜鵑啼血了,認為舜和周文王都和安南人一樣未生於中原,天下人從來不敢將他們看作夷人,大清怎麼就敢這麼對待他們!

雖然此時安南因文化認同而自視為“中國”,這並不表示安南就甘心被中原王朝統治。因為,在安南人看來,他們那個“中國”才是玄門正宗。

"

1842年春天,在鴉片戰爭步入尾聲之際,一個安南(今越南)使團來到了北京。令這個使團忍無可忍的是,他們竟然受到了和英國人一樣的外交待遇—被稱為夷人。該使團一到下榻的賓館,就發現一面寫著“越夷會館”的大牌匾,頓時感覺受到了莫大的羞辱,他們聲色俱厲,堅決不肯入館住宿,做出一副要打道回府的樣子,最後讓人打碎了“夷”字,才氣鼓鼓地住了進去。

大清朝此時可能因為還在和英國血戰到底,所以在被名義上的藩屬國莫名其妙地以下犯上後,竟然沒有擺出天朝氣派,也就息事寧人了。問題是,安南人怎麼就讓一個“夷”字搞得如此血脈賁張呢?

越南瞧不上漢唐盛世,對小國盛氣凌人,堅稱自己才是正宗中國人

​那個安南使團也算是師出有名,倒是給出了標準答案。事後,使團某位重臣專門寫了一篇《辨夷論》的雄文回擊大清朝,大意是,我們本來就是神農的後代,學問遵循的是“孔孟程朱”,法度遵循的是“周漢唐宋”,從來就沒有像孔子說的那樣,“被髮左衽”,淪為夷狄。

這倒也罷了,這篇雄文的最後幾句簡直就是杜鵑啼血了,認為舜和周文王都和安南人一樣未生於中原,天下人從來不敢將他們看作夷人,大清怎麼就敢這麼對待他們!

雖然此時安南因文化認同而自視為“中國”,這並不表示安南就甘心被中原王朝統治。因為,在安南人看來,他們那個“中國”才是玄門正宗。

越南瞧不上漢唐盛世,對小國盛氣凌人,堅稱自己才是正宗中國人

​在安南人的開國傳說中,嘗百草的神農有個三世孫“帝明”,先在北方生了個兒子,日後成為中國君主,之後又在巡遊南方時和南方的仙女生了個兒子,即安南的開國之主。在這個傳說中,神農的“中國”等於是被兩個兒子共同繼承了,一南一北而已。而不無巧合的是,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中,安南在背地裡一直將中原王朝稱為“北朝”,自稱“南朝”。

元朝時代,安南更牛了,堅決遵循“崖山之後無中國”的理念,在正史中第一次提出了安南為“中國”、元朝為“夷”的表述。

明朝立國後,曾試圖收復安南“故土”,在安南人的歷史表述中則成了“賊在中國(越南)”“賊奪我國家”,大明這個再正宗不過的漢人王朝也悲摧地被剝奪了“中國”的稱號。

"

1842年春天,在鴉片戰爭步入尾聲之際,一個安南(今越南)使團來到了北京。令這個使團忍無可忍的是,他們竟然受到了和英國人一樣的外交待遇—被稱為夷人。該使團一到下榻的賓館,就發現一面寫著“越夷會館”的大牌匾,頓時感覺受到了莫大的羞辱,他們聲色俱厲,堅決不肯入館住宿,做出一副要打道回府的樣子,最後讓人打碎了“夷”字,才氣鼓鼓地住了進去。

大清朝此時可能因為還在和英國血戰到底,所以在被名義上的藩屬國莫名其妙地以下犯上後,竟然沒有擺出天朝氣派,也就息事寧人了。問題是,安南人怎麼就讓一個“夷”字搞得如此血脈賁張呢?

越南瞧不上漢唐盛世,對小國盛氣凌人,堅稱自己才是正宗中國人

​那個安南使團也算是師出有名,倒是給出了標準答案。事後,使團某位重臣專門寫了一篇《辨夷論》的雄文回擊大清朝,大意是,我們本來就是神農的後代,學問遵循的是“孔孟程朱”,法度遵循的是“周漢唐宋”,從來就沒有像孔子說的那樣,“被髮左衽”,淪為夷狄。

這倒也罷了,這篇雄文的最後幾句簡直就是杜鵑啼血了,認為舜和周文王都和安南人一樣未生於中原,天下人從來不敢將他們看作夷人,大清怎麼就敢這麼對待他們!

雖然此時安南因文化認同而自視為“中國”,這並不表示安南就甘心被中原王朝統治。因為,在安南人看來,他們那個“中國”才是玄門正宗。

越南瞧不上漢唐盛世,對小國盛氣凌人,堅稱自己才是正宗中國人

​在安南人的開國傳說中,嘗百草的神農有個三世孫“帝明”,先在北方生了個兒子,日後成為中國君主,之後又在巡遊南方時和南方的仙女生了個兒子,即安南的開國之主。在這個傳說中,神農的“中國”等於是被兩個兒子共同繼承了,一南一北而已。而不無巧合的是,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中,安南在背地裡一直將中原王朝稱為“北朝”,自稱“南朝”。

元朝時代,安南更牛了,堅決遵循“崖山之後無中國”的理念,在正史中第一次提出了安南為“中國”、元朝為“夷”的表述。

明朝立國後,曾試圖收復安南“故土”,在安南人的歷史表述中則成了“賊在中國(越南)”“賊奪我國家”,大明這個再正宗不過的漢人王朝也悲摧地被剝奪了“中國”的稱號。

越南瞧不上漢唐盛世,對小國盛氣凌人,堅稱自己才是正宗中國人

​到了安南最後一個王朝—阮朝(清朝中後期),安南的“中國認同”已到走火入魔的地步。當時的安南士大夫已經連漢唐盛世都不太瞧得上了,將阮朝直接昇華到了中國文化最為景仰的三代,“與商周比隆者,蓋未有如阮朝之盛美也”。

對中原王朝如此,安南在對待周邊小國時更是盛氣凌人,自居“中國”,視他們為“夷”。某位安南國王曾下詔:“自古夷狄為患中國。”在中南半島這塊土地上,安南非常熟練地山寨著中原王朝“懷柔遠人”的那套功夫,又是“改土歸流”,又是“以夏變夷”,又是強迫小國國王改用漢姓,在實踐中證明自己並非夷人。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張明揚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