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掙脫枷鎖,遠離人群,毀滅自我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是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英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因筆鋒冷靜、客觀而獨具魅力。《月亮和六便士》是其代表作之一,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廣泛性聲譽。在國內,地鐵上和在公交上時常都能看到有人在閱讀這本書,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月亮和六便士》講述了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為追尋理想,拋棄妻子,離開文明世界,歷經身體和心理的磨難,最終創作出令世人驚詫的繪畫的故事。小說最吸引讀者的地方並不是情節,而是其對人性的探討以及對人類生存的關照。事實上,人性問題一直是西方作家比較關注的問題。尤其是當西方文明進入工業社會之後,人性更是成為作家極力探索的領域。作家們從人性缺陷的角度,從不同層次揭示和批判了西方社會對人性的摧殘。《月亮和六便士》即是一本在矛盾和掙扎中揭示人性的作品,從書名月亮和六便士的對立,再到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個人理想與現實的碰撞,筆力所到之處皆觸目驚心。

《月亮與六便士》:掙脫枷鎖,遠離人群,毀滅自我

月亮和六便士這種對立不只存在於上世紀的歐洲,也同樣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或者說,這種對立從古至今總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任何一個時代之中。月亮是我們頭頂的一塊神祕高潔的領地,只要一抬頭就能看到,但實際上它又離我們是那麼的遙遠,許多人終其一生或許都只能仰望。而六便士呢,它就在我們腳下的大地之上,只要一低頭一俯身就能撿起來。可是當你長久的執著於撿地上的六便士,你還有時間精力追尋頭頂的天空嗎?或許,我們終其一生能做的只是,撿完地上的六便士,抬頭望望天上的月亮,再感嘆一句:哎,這件事我其實是拒絕的,但為了生活我不得不這樣做啊。

《月亮與六便士》:掙脫枷鎖,遠離人群,毀滅自我

因為生活,我們在《月亮與六便士》中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尤其是主人公的妻子艾米思特里克蘭德,她前前後後的表現其實是世俗中最正常的,但當我們隔著書本去審視她之時,又會覺得她太善變或者虛偽。其實這也無情的折射了存在於我們自己身上的一些問題:我們會用高於自己的標準去審視別人,但當自己在現實中面對具體事務之時,又往往會用“其實我也不想這樣”、“我也只是為了活下去”之類的話語安慰自己。

再說回艾米思特里克蘭德:最初的時候,她是一個熱情好客、喜歡結交文藝圈人士的好妻子;當思特里克蘭德拋棄她之後,她一下子變得狹隘、小氣,開始怨恨丈夫,其實她之前對文藝圈人士的結交都是一種偽裝;最後呢,當死去的思特里克蘭德成名之後,她又在牆上掛起了丈夫的複製畫……

《月亮與六便士》:掙脫枷鎖,遠離人群,毀滅自我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身上的矛盾性更是完全超出了常人,最後他竟然選擇毀滅自己追尋一生的東西。《紅樓夢》中林黛玉臨死前也曾燒燬自己的作品,卡夫卡生前也曾囑咐好友燒燬自己的所有手稿,所以思特里克蘭德選擇毀滅自己那些神奇的畫作雖然令人痛心,但實則也並不突兀。他追尋一身的理想,難道是為了使自己的畫作得到社會的認可嗎?那麼他不惜放棄原本生活,歷經磨難苦苦追尋的藝術到底是什麼?

或許一切正如書中所說:斯特里克蘭德已經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東西,他創造了一個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創造多麼美好;在驕傲和輕蔑的心情中,他又把它毀掉了。這是斯特里克蘭德性格中的優點,同時也是弱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簡單的善惡問題,而是存在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