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禹城 抗日戰爭 體育 語文 文化 茌平 算術 禹城人文 2019-09-09
"

金磚李高小是抗日戰爭時期禹城縣境內唯的抗日高小。

1943年春,禹城抗日政府民教科長唐安委任張越千、李剛、周信之到金磚李村當教員,辦抗日高小班,招收抗日流亡家屬子弟入學。


"

金磚李高小是抗日戰爭時期禹城縣境內唯的抗日高小。

1943年春,禹城抗日政府民教科長唐安委任張越千、李剛、周信之到金磚李村當教員,辦抗日高小班,招收抗日流亡家屬子弟入學。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金磚李位於齊禹縣抗日根據地(現莒鎮東北約8裡處)。辦學之時,正值從茌平、齊河、平原及禹城安仁一帶搬來部分抗日流亡家屬,居住在金磚李及附近村裡,因其子弟在該校就學,故命名“抗日流亡家屬子弟高小”,又名“抗日家屬子弟高小”,簡稱“金磚李抗日高小”。

高小班學生30人(其中抗屬子弟20人),初小複式班1個,學生35人,其學校領導工作均由教員兼任:張越千(莒鎮皮孫村人)兼董事長,李剛(李屯鄉李法橋人)兼任訓育主任,周信之兼任教務主任,劉志祥任工友,共教工4人。


"

金磚李高小是抗日戰爭時期禹城縣境內唯的抗日高小。

1943年春,禹城抗日政府民教科長唐安委任張越千、李剛、周信之到金磚李村當教員,辦抗日高小班,招收抗日流亡家屬子弟入學。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金磚李位於齊禹縣抗日根據地(現莒鎮東北約8裡處)。辦學之時,正值從茌平、齊河、平原及禹城安仁一帶搬來部分抗日流亡家屬,居住在金磚李及附近村裡,因其子弟在該校就學,故命名“抗日流亡家屬子弟高小”,又名“抗日家屬子弟高小”,簡稱“金磚李抗日高小”。

高小班學生30人(其中抗屬子弟20人),初小複式班1個,學生35人,其學校領導工作均由教員兼任:張越千(莒鎮皮孫村人)兼董事長,李剛(李屯鄉李法橋人)兼任訓育主任,周信之兼任教務主任,劉志祥任工友,共教工4人。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高小班課程設有:語文、算術、常識、體育、音樂、週會;初小班課程有:語文、算術、體育、唱遊。教材系解放區新編32開油印本。起始的算術課本為民國時期版本,後亦更學新本。

當時,學校與徐集偽軍據點雖相距2裡,但該校教學工作繁而不紊,學生讀書學而不厭,書寫均用鋼筆、蘸筆;校方有《魯西日報》、《延安整風文件》等。他們倡文化、圖救國寫標語、搞宣傳,協助政府徵收公糧,師生思想一致,行動統一,抗日救國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每遇緊急情況,學生就把抗日課本放到“藏書洞”裡。


"

金磚李高小是抗日戰爭時期禹城縣境內唯的抗日高小。

1943年春,禹城抗日政府民教科長唐安委任張越千、李剛、周信之到金磚李村當教員,辦抗日高小班,招收抗日流亡家屬子弟入學。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金磚李位於齊禹縣抗日根據地(現莒鎮東北約8裡處)。辦學之時,正值從茌平、齊河、平原及禹城安仁一帶搬來部分抗日流亡家屬,居住在金磚李及附近村裡,因其子弟在該校就學,故命名“抗日流亡家屬子弟高小”,又名“抗日家屬子弟高小”,簡稱“金磚李抗日高小”。

高小班學生30人(其中抗屬子弟20人),初小複式班1個,學生35人,其學校領導工作均由教員兼任:張越千(莒鎮皮孫村人)兼董事長,李剛(李屯鄉李法橋人)兼任訓育主任,周信之兼任教務主任,劉志祥任工友,共教工4人。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高小班課程設有:語文、算術、常識、體育、音樂、週會;初小班課程有:語文、算術、體育、唱遊。教材系解放區新編32開油印本。起始的算術課本為民國時期版本,後亦更學新本。

當時,學校與徐集偽軍據點雖相距2裡,但該校教學工作繁而不紊,學生讀書學而不厭,書寫均用鋼筆、蘸筆;校方有《魯西日報》、《延安整風文件》等。他們倡文化、圖救國寫標語、搞宣傳,協助政府徵收公糧,師生思想一致,行動統一,抗日救國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每遇緊急情況,學生就把抗日課本放到“藏書洞”裡。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師生白天在校,晚上大部分學生到距學校1里路遠的皮孫莊張越千老師家裡去住宿。學校雖然設置簡陋,但師生精神飽滿,情緒高漲,文體活動開展活躍。

1944年二團政委王克寇給學校送來籃球1個,開始人站在碌碡上作籃杆,至秋,才設了很簡易的籃杆。條件如此艱苦,更磨練了師生們的意志。該抗日高小教師待遇是每人每月45斤小米(後增至70斤),凡屬抗屬子弟也一律實行供給制。


"

金磚李高小是抗日戰爭時期禹城縣境內唯的抗日高小。

1943年春,禹城抗日政府民教科長唐安委任張越千、李剛、周信之到金磚李村當教員,辦抗日高小班,招收抗日流亡家屬子弟入學。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金磚李位於齊禹縣抗日根據地(現莒鎮東北約8裡處)。辦學之時,正值從茌平、齊河、平原及禹城安仁一帶搬來部分抗日流亡家屬,居住在金磚李及附近村裡,因其子弟在該校就學,故命名“抗日流亡家屬子弟高小”,又名“抗日家屬子弟高小”,簡稱“金磚李抗日高小”。

高小班學生30人(其中抗屬子弟20人),初小複式班1個,學生35人,其學校領導工作均由教員兼任:張越千(莒鎮皮孫村人)兼董事長,李剛(李屯鄉李法橋人)兼任訓育主任,周信之兼任教務主任,劉志祥任工友,共教工4人。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高小班課程設有:語文、算術、常識、體育、音樂、週會;初小班課程有:語文、算術、體育、唱遊。教材系解放區新編32開油印本。起始的算術課本為民國時期版本,後亦更學新本。

當時,學校與徐集偽軍據點雖相距2裡,但該校教學工作繁而不紊,學生讀書學而不厭,書寫均用鋼筆、蘸筆;校方有《魯西日報》、《延安整風文件》等。他們倡文化、圖救國寫標語、搞宣傳,協助政府徵收公糧,師生思想一致,行動統一,抗日救國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每遇緊急情況,學生就把抗日課本放到“藏書洞”裡。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師生白天在校,晚上大部分學生到距學校1里路遠的皮孫莊張越千老師家裡去住宿。學校雖然設置簡陋,但師生精神飽滿,情緒高漲,文體活動開展活躍。

1944年二團政委王克寇給學校送來籃球1個,開始人站在碌碡上作籃杆,至秋,才設了很簡易的籃杆。條件如此艱苦,更磨練了師生們的意志。該抗日高小教師待遇是每人每月45斤小米(後增至70斤),凡屬抗屬子弟也一律實行供給制。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學校設在金磚李村西頭的一座民宅內,校園南北長,東西窄,約520平方米;校門面西,門前是操場,周長約120餘米;越過操場150米處,便是一座廟宇,廟臺四壁挖有許多“藏書洞”,洞口用與牆壁同色的青磚砌成,不易被人發現,以此法巧妙應付緊急情況


"

金磚李高小是抗日戰爭時期禹城縣境內唯的抗日高小。

1943年春,禹城抗日政府民教科長唐安委任張越千、李剛、周信之到金磚李村當教員,辦抗日高小班,招收抗日流亡家屬子弟入學。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金磚李位於齊禹縣抗日根據地(現莒鎮東北約8裡處)。辦學之時,正值從茌平、齊河、平原及禹城安仁一帶搬來部分抗日流亡家屬,居住在金磚李及附近村裡,因其子弟在該校就學,故命名“抗日流亡家屬子弟高小”,又名“抗日家屬子弟高小”,簡稱“金磚李抗日高小”。

高小班學生30人(其中抗屬子弟20人),初小複式班1個,學生35人,其學校領導工作均由教員兼任:張越千(莒鎮皮孫村人)兼董事長,李剛(李屯鄉李法橋人)兼任訓育主任,周信之兼任教務主任,劉志祥任工友,共教工4人。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高小班課程設有:語文、算術、常識、體育、音樂、週會;初小班課程有:語文、算術、體育、唱遊。教材系解放區新編32開油印本。起始的算術課本為民國時期版本,後亦更學新本。

當時,學校與徐集偽軍據點雖相距2裡,但該校教學工作繁而不紊,學生讀書學而不厭,書寫均用鋼筆、蘸筆;校方有《魯西日報》、《延安整風文件》等。他們倡文化、圖救國寫標語、搞宣傳,協助政府徵收公糧,師生思想一致,行動統一,抗日救國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每遇緊急情況,學生就把抗日課本放到“藏書洞”裡。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師生白天在校,晚上大部分學生到距學校1里路遠的皮孫莊張越千老師家裡去住宿。學校雖然設置簡陋,但師生精神飽滿,情緒高漲,文體活動開展活躍。

1944年二團政委王克寇給學校送來籃球1個,開始人站在碌碡上作籃杆,至秋,才設了很簡易的籃杆。條件如此艱苦,更磨練了師生們的意志。該抗日高小教師待遇是每人每月45斤小米(後增至70斤),凡屬抗屬子弟也一律實行供給制。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學校設在金磚李村西頭的一座民宅內,校園南北長,東西窄,約520平方米;校門面西,門前是操場,周長約120餘米;越過操場150米處,便是一座廟宇,廟臺四壁挖有許多“藏書洞”,洞口用與牆壁同色的青磚砌成,不易被人發現,以此法巧妙應付緊急情況


禹城有個“抗日高小”——莒鎮金磚李


1945年春,徐集據點的偽軍不戰自潰,校方受禹城縣武委會主任的命令,將金磚李高小班全部遷入徐集,改名為徐集高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