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游泳 房山 嘉陵江 政治 軍事 老鐵情懷 2018-11-29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原創: 林建軍 鐵道兵 昨天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題記:軍號聲聲,獵獵的軍旗下她們從未遠去……


紀念鐵道兵七師32團衛生隊女兵劉玉英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鐵道兵女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鐵道兵團時期。

抗美援朝時期,鐵道兵各師女兵跟隨部隊出國,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直至戰爭勝利凱旋迴國。這些女兵多數在兵部、醫院和文工團。

在鐵道兵參戰的援越抗美戰場上,部分部隊有女兵參戰。

鐵道兵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徵集女兵開始於1970年冬季,一直延續至1971年春天。每個鐵道兵師新招的女兵都有上百名或更多。這些女兵多數是鐵道兵的內部子女,還有一些其他軍兵種的幹部子女和地方幹部子女。這就是口口相傳的歷史上被稱之為“後門兵”的鐵道兵女兵。她們一部分來自於隨軍的“鐵道兵家屬大院”(或在城市,或在鄉鎮)和學校;一部分來自於已經分配的工作崗位:工廠、建設兵團、插隊的農村。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這些女兵情況各異——年齡:有20多歲的,也有的年紀很小,只有13、14歲。文化程度:有“老三屆”的初、高中學生,也有小學生。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劉玉英


鐵七師新招女兵大致來自幾個方向:一、為了在管理上避嫌,鐵七師子女與鐵八師子女互換當兵,1971年新入伍的鐵七師女兵中很多來自於鐵八師;二、“關係戶” 的幹部子女。有鐵七師駐地政府的幹部子女、當地軍分區的幹部子女、“永紅村”老紅軍養老基地的幹部子女等;三、特招的文藝兵;四、在北京新訓後分到師裡的女兵。

1971年新年伊始,四川大竹縣的戰旗中學就熱鬧起來了,鐵七師的新兵訓練在這裡拉開了帷幕。新兵營有2個男兵連和1個女兵連,新兵們在這裡接受軍事化訓練,拉近老百姓到革命軍人的距離。從重慶來當兵的劉玉英就在女兵連中,高挑的個子,圓圓的臉龐,大大的眼睛,透著一股機靈。她的爸爸是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招待所的領導。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左一為劉玉英


劉玉英與新訓的女兵們一起睡地鋪;一起出操走隊列,進行實彈射擊和投彈訓練;一起接受軍隊嚴格的紀律教育,紅色傳統教育;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背誦“老三篇”; 一起憶苦思甜,寫心得體會……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左一為劉玉英


新訓結束後,師屬各團衛生隊都分到了20名女兵。劉玉英被分到鐵七師32團衛生隊。20名女兵中有5名分到了小科室(門診室、化驗室、藥房、手術室、供應室),其餘15名女兵分給了護理班。劉玉英被分配在護理班。當時她的身體不是很好,戰友們聽說她患有心臟病和腎炎,便半開玩笑地給她起了一個“半條命”的綽號。性格風風火火,說話做事潑辣的她,幹活不惜力,工作總是爭先恐後非常拼命。她待人真誠,生活上與戰友們互助友愛。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後排左一劉玉英


團衛生隊的宗旨是服務於連隊官兵,提高部隊戰鬥力。32團衛生隊跟著施工連隊移防,近距離為部隊的傷病員解除病痛,32團部隊的施工軌跡,就是劉玉英的軍旅軌跡。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前排左五劉玉英


新訓剛剛結束,劉玉英和其他19名女兵立即奔赴駐紮在四川達縣“明湖”的團衛生隊,部隊正在那裡開鑿鐵山隧道。衛生隊官兵敲鑼打鼓地迎來了這批女兵。在這裡,劉玉英和女兵們完成了為期數月的衛生員培訓。隊長還帶領她們進入鐵山隧道體驗生活,上山採草藥……半年後,她跟著部隊拉練向宣漢縣毛壩轉戰。女兵和全團官兵同行,風餐露宿,穿行於荒山野嶺高峽低谷間,如廁非常不便。情急之下,女兵們圍成人牆,創造出“人造廁”,以解燃眉之急。毛壩的營房安扎在施工現場附近的一個山坡上,當時營房沒有完全建好,女兵同男兵一樣,抬水泥扛木頭,累得到宿舍倒頭就睡。渾身的泥垢沒有水洗,軍裝後背滿是一圈圈的汗鹼。小女兵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部隊經常供給壓縮蔬菜,極易導致維生素缺乏症。一年以後,劉玉英又跟隨部隊搬到陝西安康一個叫“鱉蓋子”的小村莊。這是一個建築頗具陝南風格的小山村,因為俯瞰酷似鱉蓋,故得“鱉蓋子”之稱。村子裡除了兩排小學校舍外,大部分房屋被部隊徵用做為衛生隊的辦公室和病房樓。32團團部駐紮在安康的大竹園,當時32團正鏖戰在白巖寨隧道入口的工地上。白巖寨隧道是襄渝線上的第三長隧。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左一劉玉英


女孩兒天性愛美,工作再忙再累,女兵們也儘可能把自己裝扮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衛生隊沒有澡堂,工作之餘的女兵們只能聚在一個簡陋的棚子裡用臉盆洗澡。棚子用竹篾編成的席子從中間隔開,分隔成男澡堂和女澡堂。


隨著白巖寨隧道的貫通,1974年4月,團衛生隊移防到了四川萬源縣青花鎮,住在換防搬走的鐵八師38團衛生隊的營區裡。由於當時還沒有完成交接,衛生隊女兵打地鋪,臨時安置在青花鎮距離白沙河不遠的一個大倉庫裡。

部隊剛剛移防,萬般事物都沒有就緒。男兵們忙著找鋪板,上房釘油毛氈,修理營房。護理班的女兵把褲腿挽到膝蓋,站在河裡洗被服。白沙河水面不寬,最寬處也不過10來米,水流清澈舒緩,河床上鋪著青色的鵝卵石。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劉玉英到衛生隊後,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沒多久就入了團。接著她對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組織上根據她的表現,計劃重點培養她。

1974年5月3日,一班長帶著兩個“培養對象”——二班劉玉英和一位三班女兵,到駐地附近做社會調查,調查地富反壞右的“動態敵情”,為五四青年節座談會組織材料。駐地周圍的村莊都散落在大山裡,整整爬了一天山,大家直累得氣喘吁吁渾身冒汗。站在山岡上,眺望著山下的部隊駐地,劉玉英無限感慨地說:再過幾天我就20歲了,還沒有入上黨!三班女兵非常理解她的心情,站在山上說了很久,相互間說了很多鼓勵的知心話。

晚上,女兵班學習一結束,劉玉英就跑去找三班女兵,讓她一起去白沙河洗澡。白天跑了一整天,渾身讓汗漬浸著,使她感覺非常地不舒服。劉玉英會游泳,曾經在嘉陵江裡劈風斬浪,護理班洗被服的小河,早就令她欣喜不已。三班女兵原本不想去,架不住劉玉英軟磨硬泡,為了拉近兩個“培養對象”之間的距離,就答應跟著去幫她看衣服。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衛生隊女兵


天黑濛濛的,有月光,劉玉英帶著換洗衣服來到小河邊。也許是白天洗被服時早就踩好了點,劉玉英徑直走到河邊凸起的一塊大石頭上,脫掉外衣,蹲著往身上撩水。她還想讓三班女兵跟她一起下水,三班女兵說自己不會游泳,也沒帶換洗衣服……劉玉英恨恨地說了一句“膽小鬼”!蹲著撲向了河水。就那麼一瞬間,就像一塊大石頭扔進了河裡,河面很快就恢復了平靜,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驚悚中,三班女兵似乎聽到了刷牙時“咕嚕嚕”的含漱聲……她害怕了,大喊:“劉玉英,你別生氣,別嚇唬我!你答應我一聲,答應我一聲好吧?!”劉玉英生性俏皮,經常會搞點惡作劇,三班女兵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這裡。河面依舊一片平靜,月光皎潔。


離河邊10多米遠的山坡上,住著一家農戶,男主人是一個30多歲的壯漢。三班女兵跑去求救,請他下河救助劉玉英:“求求你幫著救人!要多少錢我都給你。”壯漢拿著一根長竹竿,跑到河邊用竹竿打撈,一無所獲。天黑,他也不敢下水。劉玉英就這樣消失在平靜的河面下,無聲無息……

三班女兵跌跌撞撞跑回衛生隊……隊長帶著男兵跑來了,沒顧上脫衣服就跳入水中……河邊拉來了電線,架上了電燈,河面燈火通明。男兵們手拉手一字排開形成人牆橫跨在河面上,來來回回用腳梳理著河床。在劉玉英下水的地方,大家怎麼也沒有找到她,河水不深,來回趟水也許能把她趟出來。河水緩緩地流淌著,男兵們循著河流,趟上來又趟下去,不知道趟了多少個來回。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32團衛生隊女兵


2個小時後,就在劉玉英下水的那塊大石頭下,不可思議地找到了她。白天,男兵們曾經在河裡洗過澡,發現那塊大石頭下是小河的回水灣,打漩的河水掏空了河床形成一個深潭,水寒刺骨……


劉玉英換上了新軍裝,靜靜地躺著。生前她買了一些櫻桃沒顧上吃,放在了一位軍醫的宿舍裡。這位軍醫拿出一捧櫻桃,求三班女兵幫著放到劉玉英的軍裝口袋裡,讓她帶走慢慢吃。

上級派來了調查組,衛生隊長主動承擔了責任,他說:師裡早就下發了安全教育的文件,我忙著蓋營房,沒顧上傳達。領導給隊長一個處分。後來戰友們告訴三班女兵:劉玉英一直想去河裡游泳,曾經約過一個女兵一起去,因那個女兵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運動會而沒有遊成。5月3日那天晚上,她先找了另外一個女兵,對方不去,最後才找到三班女兵。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32團衛生隊女兵


劉玉英火化後,爸爸把她帶回了重慶。這樣的情況,在部隊是不能評為烈士的。劉玉英,鐵道兵的女兒,從重慶來,又魂歸重慶。3年半的基層部隊生活,她該經受過多少艱難困苦?!一朵美麗的女兵花就這樣凋謝了!

劉玉英短暫的軍旅生涯,是鐵道兵女兵部隊戰鬥生活的縮影——她們不怕苦,能吃苦,敢於吃苦;她們有擔當,能擔當,敢於擔當;歷史不應忘記,不可忘記,當永遠銘記——曾經有這樣一群女兵,她們與施工部隊並肩戰鬥,風雨同舟,為了共和國的鐵路事業砥礪前行,在鐵道兵的軍旗下揮灑青春,貢獻青春!

鳴謝劉玉英的戰友們!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讀者留言:

四師王明巖老領導文: 讀了《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文章後我想了很多!一,良鄉烈士陵園從建園到移交房山縣民政,師組織科一直是業務主管單位。我記得當年移交時,對園內所有烈士(還有四師病故軍人和隨軍職工),都編造了名冊交給房山民政局,雖然不是我親自造冊和移交,我卻清楚記得。二,我家在良鄉住的時候,每年都去看看,園內安臥看一位十六團一營的老工程師,姓趙,趙X德(一時記不起名字)部隊隨隊職工,參加抗美援朝,立過戰功。他是園內所有烈士中資歷年齡最老的。他在世時,我在一營部當文書,他像一位慈祥的長輩!三,劉家明,師後勤部長,此前曾任十六團四營營長,後提團參謀長。他為人坦誠直率,做事果斷,雷歷風行有魄力。在當年十六團要配一名副團長一名參謀長,因其上述特點,上級決定其任參謀長,另一被譽為“老解決”的一營營長被委任副團長,此事,我參加了師常委會(記錄),記憶優新。現在,這位老革命老黨員還留在荒涼的亂草叢中,讓人心寒!失望!悲痛!氣憤!三,何南征的事,我也知道些,前邊文中所述均屬實。何南征英年不幸犧牲,著實讓人心疼!在安葬英靈時,其墓穴位置由其家人選定,在良鄉陵園中惟其是水泥墓穴,對此,四師領導曾有不同看法。因為其他的包括趙工和二等功榮立者張阿小都是土丘墓。四,政府有關部門,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如此漠視,不以為恥,令人憤慨!真想罵他們幾句!

「鐵號」曾在鐵道兵軍旗下的女兵(三)



鐵道兵公眾號第2018-333-1期

來源:鐵兵寫作文苑

編輯:心寬無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