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北樑娃”的教育春天

幼兒園 人力資源 朋友圈 李佳 新華網 2017-03-28

早在2012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中就提出,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實現所有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對於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提升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內蒙古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也指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兩個地區是如何努力促進教育公平的。

包頭市東河區北樑新區公園路小學轉龍藏分校的一年級學生劉海濤最喜歡到現在的新學校上學了。自從搬進新家,就近上了新學校,爸媽接送他上下學輕鬆多了。

公園路小學轉龍藏分校是北樑棚戶區改造安置區配套新建小學項目之一,2016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解決了百餘名適齡兒童的升學問題。

2015年8月,包頭市成為全國唯一獲“全國棚戶區改造示範城市”殊榮的城市,北樑棚改取得重大決定性成果的同時,東河區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也以此為契機經歷著一系列變革。

東河教育也“安居”

還記得2011年2月3日那個讓《新聞聯播》億萬觀眾忍俊不禁的“光屁股男孩兒”高宇博嗎?今年10歲的高宇博住進了北樑新區的惠民新城,每天早晨穿著整潔的校服和同學們乘坐校車上學。課堂上的高宇博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儼然成了一個渴求知識的小小少年。

北樑棚戶區佔地13平方公里,涉及11個行政村和14個社區,有12.4萬人在這裡生活。棚改過程中,為了讓這些北樑人真正實現安居,全新的公共服務設施被合理規劃出來並投入使用。對於實現東河區義務教育均衡化而言,新建和改擴建6所小學和8所幼兒園要算是最搶眼的惠民工程了。

為了讓“北樑娃”無憂無慮地上學,東河區教育局先後出臺《關於2013年北樑棚戶區搬遷改造搬遷戶學生就學安置工作方案》和《東河區2016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工作實施意見》,重點對北樑棚戶區拆遷戶子女的入學、轉學問題做了周密部署,以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相對就近入學意願,以直接安排、快速辦理為安置原則,為北樑棚戶區搬遷居民子女的入學和轉學提供“一站式”服務。拆遷居民的適齡兒童入學,可持監護人的拆遷安置協議書、戶口簿原件直接到協議安置房屋地所屬劃片小學進行預報名,不受戶籍限制和產權證時間限制;北樑棚改中拆遷重新安置居住地的六年級學生,如不願參加原畢業小學的“小升初”招生,可按安置居住地意願提出“學籍調轉”申請……一項項便民政策的實施,讓家長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2013年10月至今,東河區教育局對所有棚戶區搬遷子女的入學、轉(借)學兒童、少年進行了妥善安置。包頭第二中學、包頭鐵西一小、包頭巴東小學等多所中小學不同程度安排轉(借)學適齡兒童、少年近1000人。2016年9月,位於北樑新區的同道小學和公園路小學轉龍藏分校、包頭第一實驗小學南海分校3所小學一年級新入學北樑棚戶區搬遷子女近700人,轉(借)學安置近300人。

走上講臺的“北樑娃”

2016年9月10日第32個教師節這天,同道小學一年級班主任李佳實現了兒時的教師夢,成了北樑學校的一份子。2013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的李佳經歷了幾次工作上的更迭後,最終選擇了北樑,因為她就是一個地道的“北樑娃”。

身處明亮寬敞的教室,伴著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望著窗外操場上嬉戲玩耍的孩子們,李佳時常想起20年前的北樑小學:“我們以前上小學的時候冬天班裡輪流生爐子,課間還要加炭火。看看現在,一間間乾淨明亮的教室功能齊全,這對那時的我們來說簡直想都不敢想。”李佳感慨,20幾年過去,學習環境、居住環境變了,不變的是這裡師者們傳承的教育之道和孩子們追逐夢想的步伐。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課程的均衡發展,而師資力量的不斷雄厚成了優化課程均衡發展的強有力支撐。從2013年開始,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先後有150名優秀教師充實了北樑的師資隊伍,中心學校的領導、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他們紛紛投身北樑,在實現自己人生規劃的同時,完善這裡的教育資源。

同道小學副校長張穎說:“讓北樑人民安居,讓‘北樑娃’享受優質教育,這是功在當今、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作為教育工作者,理應儘自己所能滿足百姓教育公平的訴求,盤活教育資源,讓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全面發展。不論身處何地的教師,都應當打造精品教育;無論哪裡的孩子,都有權利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如今的北樑新區,不僅有鱗次櫛比的高樓、縱橫交錯的街道,還有一座座現代化的學校和幼兒園,北樑娃娃們沐浴在教育的春天裡,茁壯成長。(記者柴思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