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幼兒園超前學習的知識,到小學3年級後就開始吐出來

01

2018年7月5日,教育部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落實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可見我們國家對於學前教育的態度是比較明確的,是嚴禁幼兒園小學化,嚴禁學前教育的

但是我們又看到這麼一個事實:

大量的家長對兒童的學前學習有需求,不僅自己在家裡教孩子認字、算數,而且專門給孩子報有學前班的幼兒園。如果幼兒園沒有學前班,很多家長都不考慮。這樣的社會現實,使得很多幼兒園被逼違背國家規定,開設學前班:沒有學前班,就沒有學生,幼兒園就無法經營。而當週圍的孩子都去上學前班時,那些本來不打算給孩子報學前班的家長也不得不報學前班了。

就好比電影院裡看電影,有的人為了看到清楚,站起來看。旁邊的人受到了影響,為了看的清楚,也就站起來,最終電影院裡的所有人都站起來了。這樣的結果是:有座位不坐,大家都站著看電影。大家都很累,但大家都沒辦法。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02

家長之所以想讓孩子上學前班,無外乎下面3個原因:

1、家長深層次的焦慮

家長的深層次焦慮是家長向讓孩子上學前班的根本。

我們中國別的沒有,就是人多。人多就生存壓力大,幹什麼都要跟別人爭,跟別人搶。儘管現在生活好了,但是我們國人競爭、拼搶的意識從來沒有減弱,看看大家上飛機、高鐵,明明大家都有坐,還急著往前衝,搶什麼?早進去不還是坐你自己的座位?但大家還是不由自主的去搶?

中國人競爭的焦慮深化到骨子裡了。我們父母最喜歡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看別人加的XX,你怎麼就這麼不爭氣呢?”相信很多父母都對自己孩子說過這樣類似的話。歸根結底,還是父母內心隱藏的競爭焦慮,希望孩子更加優秀,超過別人家孩子。

很多家長可能原本也沒想給孩子太多的壓力,逼迫孩子學這學那,但是當看到周圍的孩子有各種才藝,能聽說讀寫等各種技能,在看看自己的孩子,除了會玩泥巴、搗蛋,什麼都不會,於是家長就開始焦慮了。再加上新聞經常報道“5歲的XX掌握3000個漢字,漢語拼音全會,能自主閱讀,熟悉100以內的加減法……”好像整個社會的孩子都在進步,自己家的孩子成了倒數第一,於是父母便開始焦躁不安,覺得自己孩子不行,跟別人比差太多了。於是就開始給孩子施加壓力,逼迫孩子提前小學化。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2、贏在起跑線

儘管我們這些年一直在強調,人生是一個長跑,比的持續發力。現在很多家長也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淡化贏在起跑線的觀念。但是仍有很多家長相信,贏在起跑線,孩子才能步步為贏。於是,他們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才。

北京衛視有一檔節目《老師請回答》,有一期請來一家嘉賓,他們一家為孩子贏在起跑線,報各種班,學習芭蕾、表演、聲樂、鋼琴、珠心算,還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去美國T臺走秀。媽媽、奶奶每天都是帶著她從一個培訓班到另一個培訓班。在孩子3歲到6歲這3年間,他們不僅投入了大量精力,更花了120萬之多。為了支撐這麼大的開銷,他們甚至都賣了一棟房子。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是什麼在支撐家長付出這麼多?就是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希望孩子以後能成才。

3、上小學後跟不上

讓孩子上學前班的家長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怕孩子上小學後跟不上。

上小學後,如果周圍孩子都學了,老師可能會教的很快,而自己家孩子沒學,那可能就跟不上。跟別的孩子一對比,孩子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學習不行,產生厭學情緒,影響以後的學習興趣。

這種家長的心理跟我上面講的看電影的心理一樣。他們可能對孩子並沒有太高的要求,沒有贏在起跑線的思維,也不支持幼兒園小學化,但是當整個社會都在提前學習時,為了適應大環境,他們也只能被逼著讓孩子學了。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大量的父母被整個社會裹挾著前進,只能隨波逐流。

03

為什麼專家、國家都不贊成學前教育,可能很多家長會說小孩子不懂,但是小孩子為什麼不懂,90%的家長估計都不知道。在很多家長的眼裡,兒童只是微型版的成人,除了體型略小,其它的能力跟成人是一樣的。

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7歲下的兒童跟成人比較,可以算是兩種生物。

根據心裡大師皮亞傑的認知理論,他把個體從出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學齡前的兒童正好處於前運算階段。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讓·皮亞傑

前運算階段的特點:

1.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皮亞傑設計的“三山實驗”就是為了驗證兒童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

皮亞傑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結果發現幼童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在比如說4歲的小孩子給媽媽送禮物,會送自己喜歡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會考慮媽媽的喜 好,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媽媽喜歡的。

2.單向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改變思維方向,使之回到原點。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具有不可逆性。比如說:你問這個階段的孩子,小明有個姐姐叫小紅,小紅怎麼稱呼小明呢,他就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3.沒有守恆概念

這個階段的兒童判斷問題時只能用一個標準或者維度,而不能多維度切換。皮亞傑為此專門做了一個守恆實驗:他將容量相同的兩杯水倒入高矮不一樣的杯子裡,讓這個階段的孩子判斷裡面的水是不是一樣多,這時候孩子便不能準確判斷了。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正是因為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學齡前兒童的這些思維缺陷,所以在教育孩子認字、算數時,孩子不容易理解,往往費很大力氣,孩子還學不會。為什麼我們國家規定從1年級開始學習算數、認字?就是因為這符合我們的生理髮展規律,這時候學習最合適。

04

當我們逼迫學齡前兒童小學化後,我們就是在違背兒童的生理髮展規律,就好比孩子沒有眼,你還非要逼著孩子回答你看到了什麼。

這樣不遵循規律的教育結果帶來的最大危害就是厭學。

當父母用小學的知識教育學齡前兒童時,孩子理解力不夠,就好比對一般人講微積分一樣,聽天書,所以孩子肯定會學習非常困難,學的慢,學不會。因為這些知識對孩子是很大的挑戰,孩子總不能理解,做不到,讓孩子產生了挫敗感,孩子就不想去做了,於是孩子會表現為拖拉、不認真。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但對於大多數的父母,他們沒有專業的育兒知識,看不到孩子認知的不足,思維的缺陷,覺得孩子之學不會,不是孩子笨,而是因為孩子學習不努力,不認真,總做小動作。

這就產生了因果倒置。

所以,父母會總拿孩子學習拖拉、不認真說事,想糾正他們的態度。但孩子不會的根本原因是認知不足,由於父母沒有抓住主要原因,父母會發現孩子屢教補改,於是父母就容易情緒失控,對孩子發火,進而加大對孩子不良行為的懲罰力度。

而父母發火,卻進一步導致了孩子的畏難情緒,面對父母時學習緊張,更加學不會,於是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最終結果是:孩子覺得自己笨,學不會,對學習產生畏難學習,從而導致孩子厭學。而父母無法控制情緒的批評打罵則更進一步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05

所以,學齡前兒童最終要的不是學知識,而是培養以下技能:

1、運動

學齡前兒童最需要做的是運動,就是要瘋狂的玩。

2018年6月9日,由北京體育大學、首都兒科研究所與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三家單位共同研製的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其中首次提出學齡前兒童每天活動應達3小時以上。這就從官方上給了兒童運動指導。

為什麼國家這麼重視兒童運動?

因為此時正是兒童身體發育的快速成長期,2歲時大腦達到成人腦重量的60%,6歲時達到成人腦重的90%,所以此階段是神經系統、大腦發育的關鍵期。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大腦發育

而運動可以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讓神經系統更加高效,傳遞信號更快。因為神經系統存在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用進廢退”,越用越發達,不用就變弱甚至消失。

所以如果兒童運動不足,相應的神經系統得不到充分鍛鍊,孩子後期就容易表現為感統失調,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當然,運動不僅讓孩子大腦更加聰明,而且鍛鍊了身體,提高了身體素質,讓孩子更加健康。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2、注意力

學齡前兒童需要培養的另一個重要技能是注意力,這牽扯到孩子上小學後能否認真聽老師講課,對孩子的學習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很多父母在幼兒園時,沒有關注孩子的注意力問題。結果上小學後,孩子坐不住,調皮搗蛋,老師各種找,父母才開始知道自己孩子注意力不行。然後開始急了,各種想辦法補救,給孩子報感統訓練班、注意力培訓班,一節課200多塊錢,但是效果也不怎麼樣。

注意力的養成關鍵期就在於學齡前期的教育,所以,在學齡前父母就應該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一是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專注時刻,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畫畫的時候,不要以“愛”的名義讓他吃東西、喝水等,這些行為只會干擾孩子專注力的養成。長此以往,孩子就習慣了被打斷,無法形成專注。

二是跟孩子玩一些注意力遊戲,比如舒爾特方格、撿豆子等,遊戲很多,關鍵是要寓教於樂,循序漸進,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專注力的好習慣。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3、規則意識

學齡前是兒童規則養成的最關鍵時期,因為7歲前的孩子基本父母他們就聽什麼,因為他們還不會自主思考;等7歲後,孩子的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就會思考父母說的對不對,然後才思考要不要聽,這時候你再想教育他,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根據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理論,他把學齡前的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分為前道德階段(2—5歲)和他律階段(5、6歲~8歲)

前道德階段,就是孩子沒有道德觀念,以自我為中心,想怎樣就怎樣,所以孩子容易撒潑打滾,不聽勸。然後逐漸過渡到他律階段,孩子開始建立規則意識,接受父母、老師等權威的指定規範。所以我們會發現,孩子特別聽老師的話,老師打了孩子,不讓他們告訴家長,他們就不告訴家長。

所以,學齡前兒童是規則養成的最好時期,父母要讓孩子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懂得如何跟別人交往。這樣孩子以後才能健康成長,父母也省心。

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到小學3年級後都會吐出來

結語

學齡前的兒童不在於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有沒有得到充分的運動,形成良好的注意力習慣,建立起正確的規則意識。千萬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贏在了起跑線,卻輸在了後期成長上。

”神通奶爸“既不出售焦慮,也不販賣雞湯,只講純粹的育兒技巧。

更多鏈接:科技感十足的兒童小玩具

多少父母陶醉於超前學習獲得的領先,卻錯過了幼兒園這3項關鍵能力的培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