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
"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抑鬱”遭受的汙名化

從5000年前便已經開始了

“長期研究發現,大學一年級和三年級,是抑鬱症的高發期。”

昨天下午刷微博,忽然看到“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一條新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飆升到熱搜第二。

留言大多在討論什麼呢?有人感嘆當今大學生壓力真大、活的真難,也有人批判這群孩子真矯情。

看完一圈,我反而認為更值得討論的一個觀點是:發病率逐漸攀升的背後,很可能是因為許多患病學生曾經都是“隱藏病例”。他們過去不敢求助,但如今終於越來越勇敢地接受治療了。

倘若如此,“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反而是件好事。

要讓“抑鬱症”真正得到人們的正視,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你也許不知道,歷史上人類經過了何等漫長的時間,與抑鬱做過怎樣的鬥爭,無數曾經抑鬱的人們經歷過多少誤解偏見與苦難,才終於有了抑鬱症去汙名化的今天。

早在大約5000年前的古巴比倫,“抑鬱”已經出現。那時如果一個人出現抑鬱的嚴重症狀,比如嗜睡、突然大哭、自殘......便會被看作是不祥之兆,會被當做惡鬼上身。

對這些惡鬼上身的人,周圍人們會採用鞭打、捱餓、禁閉等方式把惡鬼從體內驅逐,以此來緩解抑鬱的症狀,非常魔幻主義。

到了古希臘時期,開始有醫生認真思考抑鬱的原因,思考人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種“體液理論”:人體是由四種體液組成的,黃膽汁,黒膽汁,粘液和血液。這四種體液在不同人身體中不同的配比,造成了人們豐富多樣的氣質。

如果體內的黑膽汁過多,就會讓你躁狂和發瘋。

"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抑鬱”遭受的汙名化

從5000年前便已經開始了

“長期研究發現,大學一年級和三年級,是抑鬱症的高發期。”

昨天下午刷微博,忽然看到“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一條新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飆升到熱搜第二。

留言大多在討論什麼呢?有人感嘆當今大學生壓力真大、活的真難,也有人批判這群孩子真矯情。

看完一圈,我反而認為更值得討論的一個觀點是:發病率逐漸攀升的背後,很可能是因為許多患病學生曾經都是“隱藏病例”。他們過去不敢求助,但如今終於越來越勇敢地接受治療了。

倘若如此,“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反而是件好事。

要讓“抑鬱症”真正得到人們的正視,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你也許不知道,歷史上人類經過了何等漫長的時間,與抑鬱做過怎樣的鬥爭,無數曾經抑鬱的人們經歷過多少誤解偏見與苦難,才終於有了抑鬱症去汙名化的今天。

早在大約5000年前的古巴比倫,“抑鬱”已經出現。那時如果一個人出現抑鬱的嚴重症狀,比如嗜睡、突然大哭、自殘......便會被看作是不祥之兆,會被當做惡鬼上身。

對這些惡鬼上身的人,周圍人們會採用鞭打、捱餓、禁閉等方式把惡鬼從體內驅逐,以此來緩解抑鬱的症狀,非常魔幻主義。

到了古希臘時期,開始有醫生認真思考抑鬱的原因,思考人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種“體液理論”:人體是由四種體液組成的,黃膽汁,黒膽汁,粘液和血液。這四種體液在不同人身體中不同的配比,造成了人們豐富多樣的氣質。

如果體內的黑膽汁過多,就會讓你躁狂和發瘋。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那怎麼辦呢?放血,調整體液平衡。

所以在一段時間,治療抑鬱的手段主要是“放血“和一些“水療運動”。國王帕迪卡斯二世抑鬱了,醫生便建議他與所愛女子結婚,多做一些體液交換運動,以此調節體內的體液治療抑鬱症……

"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抑鬱”遭受的汙名化

從5000年前便已經開始了

“長期研究發現,大學一年級和三年級,是抑鬱症的高發期。”

昨天下午刷微博,忽然看到“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一條新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飆升到熱搜第二。

留言大多在討論什麼呢?有人感嘆當今大學生壓力真大、活的真難,也有人批判這群孩子真矯情。

看完一圈,我反而認為更值得討論的一個觀點是:發病率逐漸攀升的背後,很可能是因為許多患病學生曾經都是“隱藏病例”。他們過去不敢求助,但如今終於越來越勇敢地接受治療了。

倘若如此,“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反而是件好事。

要讓“抑鬱症”真正得到人們的正視,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你也許不知道,歷史上人類經過了何等漫長的時間,與抑鬱做過怎樣的鬥爭,無數曾經抑鬱的人們經歷過多少誤解偏見與苦難,才終於有了抑鬱症去汙名化的今天。

早在大約5000年前的古巴比倫,“抑鬱”已經出現。那時如果一個人出現抑鬱的嚴重症狀,比如嗜睡、突然大哭、自殘......便會被看作是不祥之兆,會被當做惡鬼上身。

對這些惡鬼上身的人,周圍人們會採用鞭打、捱餓、禁閉等方式把惡鬼從體內驅逐,以此來緩解抑鬱的症狀,非常魔幻主義。

到了古希臘時期,開始有醫生認真思考抑鬱的原因,思考人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種“體液理論”:人體是由四種體液組成的,黃膽汁,黒膽汁,粘液和血液。這四種體液在不同人身體中不同的配比,造成了人們豐富多樣的氣質。

如果體內的黑膽汁過多,就會讓你躁狂和發瘋。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那怎麼辦呢?放血,調整體液平衡。

所以在一段時間,治療抑鬱的手段主要是“放血“和一些“水療運動”。國王帕迪卡斯二世抑鬱了,醫生便建議他與所愛女子結婚,多做一些體液交換運動,以此調節體內的體液治療抑鬱症……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後來,古羅馬的哲學家西塞羅站出來表示反對了。

他說,其實啊,人會受到暴怒、悲傷或者恐懼的情緒影響,而這些情緒又導致了人身體的疾病。所以咋辦呢,咱們應該運用哲學思想,思想工作先搞搞好,這才能自我療愈。(也算是早期心理治療的雛形了。)

不過,到了基督教思想統治的中世紀,事情又糟糕起來。在宗教和神靈文化的影響下,人們認為抑鬱症狀是“觸怒了上帝,被魔鬼纏身”的後果。

抑鬱症會出現的狂躁表現,更是被理解為是在“和魔鬼對話”。

那段時間,包括抑鬱症在內的所有精神疾病都被看作是靈魂犯罪遭到了上帝的譴責,由此,人們對精神疾病的恐懼和羞恥感蔓延開來。身患抑鬱症的病人們,會被要求離開家人、不能和他人接觸、被要求做苦力活洗脫罪責,甚至可能被當做巫師、巫女而受到殘酷的迫害。

......這大概是精神疾病患者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了。

"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抑鬱”遭受的汙名化

從5000年前便已經開始了

“長期研究發現,大學一年級和三年級,是抑鬱症的高發期。”

昨天下午刷微博,忽然看到“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一條新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飆升到熱搜第二。

留言大多在討論什麼呢?有人感嘆當今大學生壓力真大、活的真難,也有人批判這群孩子真矯情。

看完一圈,我反而認為更值得討論的一個觀點是:發病率逐漸攀升的背後,很可能是因為許多患病學生曾經都是“隱藏病例”。他們過去不敢求助,但如今終於越來越勇敢地接受治療了。

倘若如此,“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反而是件好事。

要讓“抑鬱症”真正得到人們的正視,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你也許不知道,歷史上人類經過了何等漫長的時間,與抑鬱做過怎樣的鬥爭,無數曾經抑鬱的人們經歷過多少誤解偏見與苦難,才終於有了抑鬱症去汙名化的今天。

早在大約5000年前的古巴比倫,“抑鬱”已經出現。那時如果一個人出現抑鬱的嚴重症狀,比如嗜睡、突然大哭、自殘......便會被看作是不祥之兆,會被當做惡鬼上身。

對這些惡鬼上身的人,周圍人們會採用鞭打、捱餓、禁閉等方式把惡鬼從體內驅逐,以此來緩解抑鬱的症狀,非常魔幻主義。

到了古希臘時期,開始有醫生認真思考抑鬱的原因,思考人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種“體液理論”:人體是由四種體液組成的,黃膽汁,黒膽汁,粘液和血液。這四種體液在不同人身體中不同的配比,造成了人們豐富多樣的氣質。

如果體內的黑膽汁過多,就會讓你躁狂和發瘋。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那怎麼辦呢?放血,調整體液平衡。

所以在一段時間,治療抑鬱的手段主要是“放血“和一些“水療運動”。國王帕迪卡斯二世抑鬱了,醫生便建議他與所愛女子結婚,多做一些體液交換運動,以此調節體內的體液治療抑鬱症……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後來,古羅馬的哲學家西塞羅站出來表示反對了。

他說,其實啊,人會受到暴怒、悲傷或者恐懼的情緒影響,而這些情緒又導致了人身體的疾病。所以咋辦呢,咱們應該運用哲學思想,思想工作先搞搞好,這才能自我療愈。(也算是早期心理治療的雛形了。)

不過,到了基督教思想統治的中世紀,事情又糟糕起來。在宗教和神靈文化的影響下,人們認為抑鬱症狀是“觸怒了上帝,被魔鬼纏身”的後果。

抑鬱症會出現的狂躁表現,更是被理解為是在“和魔鬼對話”。

那段時間,包括抑鬱症在內的所有精神疾病都被看作是靈魂犯罪遭到了上帝的譴責,由此,人們對精神疾病的恐懼和羞恥感蔓延開來。身患抑鬱症的病人們,會被要求離開家人、不能和他人接觸、被要求做苦力活洗脫罪責,甚至可能被當做巫師、巫女而受到殘酷的迫害。

......這大概是精神疾病患者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了。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給抑鬱者“驅魔”

再然後呢,到文藝復興時期,抑鬱又突然翻身農奴把歌唱,搖身一變成為了浪漫、天才的象徵。

這時期出現了許多憂鬱而偉大的人物,牛頓、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受他們的影響,氣質陰鬱成了有深度的標誌,而脆弱敏感則是獲得深邃心靈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

抑鬱從此成為了一種時尚,成為了風靡一時的“貴族病”。身上沒點抑鬱,你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一點都不酷。

"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抑鬱”遭受的汙名化

從5000年前便已經開始了

“長期研究發現,大學一年級和三年級,是抑鬱症的高發期。”

昨天下午刷微博,忽然看到“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一條新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飆升到熱搜第二。

留言大多在討論什麼呢?有人感嘆當今大學生壓力真大、活的真難,也有人批判這群孩子真矯情。

看完一圈,我反而認為更值得討論的一個觀點是:發病率逐漸攀升的背後,很可能是因為許多患病學生曾經都是“隱藏病例”。他們過去不敢求助,但如今終於越來越勇敢地接受治療了。

倘若如此,“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反而是件好事。

要讓“抑鬱症”真正得到人們的正視,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你也許不知道,歷史上人類經過了何等漫長的時間,與抑鬱做過怎樣的鬥爭,無數曾經抑鬱的人們經歷過多少誤解偏見與苦難,才終於有了抑鬱症去汙名化的今天。

早在大約5000年前的古巴比倫,“抑鬱”已經出現。那時如果一個人出現抑鬱的嚴重症狀,比如嗜睡、突然大哭、自殘......便會被看作是不祥之兆,會被當做惡鬼上身。

對這些惡鬼上身的人,周圍人們會採用鞭打、捱餓、禁閉等方式把惡鬼從體內驅逐,以此來緩解抑鬱的症狀,非常魔幻主義。

到了古希臘時期,開始有醫生認真思考抑鬱的原因,思考人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種“體液理論”:人體是由四種體液組成的,黃膽汁,黒膽汁,粘液和血液。這四種體液在不同人身體中不同的配比,造成了人們豐富多樣的氣質。

如果體內的黑膽汁過多,就會讓你躁狂和發瘋。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那怎麼辦呢?放血,調整體液平衡。

所以在一段時間,治療抑鬱的手段主要是“放血“和一些“水療運動”。國王帕迪卡斯二世抑鬱了,醫生便建議他與所愛女子結婚,多做一些體液交換運動,以此調節體內的體液治療抑鬱症……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後來,古羅馬的哲學家西塞羅站出來表示反對了。

他說,其實啊,人會受到暴怒、悲傷或者恐懼的情緒影響,而這些情緒又導致了人身體的疾病。所以咋辦呢,咱們應該運用哲學思想,思想工作先搞搞好,這才能自我療愈。(也算是早期心理治療的雛形了。)

不過,到了基督教思想統治的中世紀,事情又糟糕起來。在宗教和神靈文化的影響下,人們認為抑鬱症狀是“觸怒了上帝,被魔鬼纏身”的後果。

抑鬱症會出現的狂躁表現,更是被理解為是在“和魔鬼對話”。

那段時間,包括抑鬱症在內的所有精神疾病都被看作是靈魂犯罪遭到了上帝的譴責,由此,人們對精神疾病的恐懼和羞恥感蔓延開來。身患抑鬱症的病人們,會被要求離開家人、不能和他人接觸、被要求做苦力活洗脫罪責,甚至可能被當做巫師、巫女而受到殘酷的迫害。

......這大概是精神疾病患者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了。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給抑鬱者“驅魔”

再然後呢,到文藝復興時期,抑鬱又突然翻身農奴把歌唱,搖身一變成為了浪漫、天才的象徵。

這時期出現了許多憂鬱而偉大的人物,牛頓、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受他們的影響,氣質陰鬱成了有深度的標誌,而脆弱敏感則是獲得深邃心靈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

抑鬱從此成為了一種時尚,成為了風靡一時的“貴族病”。身上沒點抑鬱,你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一點都不酷。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據說那會兒一個理髮師看完《哈姆雷特》抱怨這本書讓他感覺到憂鬱,立馬就被噴了:“嘖嘖嘖啥玩意兒?你憂鬱?你個剃頭的哪有資格說自己憂鬱,憂鬱是朝臣手臂上的徽章懂不懂。”

大概就是說,你平頭小老百姓的,裝啥藝術家。

到了17世紀,抑鬱症才終於迎來了一個相對理性的時代。人們開始從生理學和解剖學的角度為憂鬱尋找解釋。

1621年,Robert Burton 出版的《憂鬱的解剖》,對抑鬱症進行了極度理性的分析。

但這種對理性的崇拜,反而又為抑鬱症患者們帶來了歧視。他們被看做是失去了理智的人類,被當做放縱自我的異類。

當時還流行一種把人看做機器的理論,使得抑鬱症的治療方式充滿了機械般的殘忍。

"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抑鬱”遭受的汙名化

從5000年前便已經開始了

“長期研究發現,大學一年級和三年級,是抑鬱症的高發期。”

昨天下午刷微博,忽然看到“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一條新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飆升到熱搜第二。

留言大多在討論什麼呢?有人感嘆當今大學生壓力真大、活的真難,也有人批判這群孩子真矯情。

看完一圈,我反而認為更值得討論的一個觀點是:發病率逐漸攀升的背後,很可能是因為許多患病學生曾經都是“隱藏病例”。他們過去不敢求助,但如今終於越來越勇敢地接受治療了。

倘若如此,“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反而是件好事。

要讓“抑鬱症”真正得到人們的正視,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你也許不知道,歷史上人類經過了何等漫長的時間,與抑鬱做過怎樣的鬥爭,無數曾經抑鬱的人們經歷過多少誤解偏見與苦難,才終於有了抑鬱症去汙名化的今天。

早在大約5000年前的古巴比倫,“抑鬱”已經出現。那時如果一個人出現抑鬱的嚴重症狀,比如嗜睡、突然大哭、自殘......便會被看作是不祥之兆,會被當做惡鬼上身。

對這些惡鬼上身的人,周圍人們會採用鞭打、捱餓、禁閉等方式把惡鬼從體內驅逐,以此來緩解抑鬱的症狀,非常魔幻主義。

到了古希臘時期,開始有醫生認真思考抑鬱的原因,思考人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種“體液理論”:人體是由四種體液組成的,黃膽汁,黒膽汁,粘液和血液。這四種體液在不同人身體中不同的配比,造成了人們豐富多樣的氣質。

如果體內的黑膽汁過多,就會讓你躁狂和發瘋。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那怎麼辦呢?放血,調整體液平衡。

所以在一段時間,治療抑鬱的手段主要是“放血“和一些“水療運動”。國王帕迪卡斯二世抑鬱了,醫生便建議他與所愛女子結婚,多做一些體液交換運動,以此調節體內的體液治療抑鬱症……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後來,古羅馬的哲學家西塞羅站出來表示反對了。

他說,其實啊,人會受到暴怒、悲傷或者恐懼的情緒影響,而這些情緒又導致了人身體的疾病。所以咋辦呢,咱們應該運用哲學思想,思想工作先搞搞好,這才能自我療愈。(也算是早期心理治療的雛形了。)

不過,到了基督教思想統治的中世紀,事情又糟糕起來。在宗教和神靈文化的影響下,人們認為抑鬱症狀是“觸怒了上帝,被魔鬼纏身”的後果。

抑鬱症會出現的狂躁表現,更是被理解為是在“和魔鬼對話”。

那段時間,包括抑鬱症在內的所有精神疾病都被看作是靈魂犯罪遭到了上帝的譴責,由此,人們對精神疾病的恐懼和羞恥感蔓延開來。身患抑鬱症的病人們,會被要求離開家人、不能和他人接觸、被要求做苦力活洗脫罪責,甚至可能被當做巫師、巫女而受到殘酷的迫害。

......這大概是精神疾病患者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了。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給抑鬱者“驅魔”

再然後呢,到文藝復興時期,抑鬱又突然翻身農奴把歌唱,搖身一變成為了浪漫、天才的象徵。

這時期出現了許多憂鬱而偉大的人物,牛頓、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受他們的影響,氣質陰鬱成了有深度的標誌,而脆弱敏感則是獲得深邃心靈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

抑鬱從此成為了一種時尚,成為了風靡一時的“貴族病”。身上沒點抑鬱,你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一點都不酷。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據說那會兒一個理髮師看完《哈姆雷特》抱怨這本書讓他感覺到憂鬱,立馬就被噴了:“嘖嘖嘖啥玩意兒?你憂鬱?你個剃頭的哪有資格說自己憂鬱,憂鬱是朝臣手臂上的徽章懂不懂。”

大概就是說,你平頭小老百姓的,裝啥藝術家。

到了17世紀,抑鬱症才終於迎來了一個相對理性的時代。人們開始從生理學和解剖學的角度為憂鬱尋找解釋。

1621年,Robert Burton 出版的《憂鬱的解剖》,對抑鬱症進行了極度理性的分析。

但這種對理性的崇拜,反而又為抑鬱症患者們帶來了歧視。他們被看做是失去了理智的人類,被當做放縱自我的異類。

當時還流行一種把人看做機器的理論,使得抑鬱症的治療方式充滿了機械般的殘忍。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可歷史就是一種循環。18世紀末到維多利亞時期,人們對抑鬱的看法又變了——抑鬱變成了一個人具有洞察心的標誌。

康德認為抑鬱“可遠離俗世塵囂”“以規範為準的美德有個特點,它似乎是要與心靈的憂鬱結合才能達到最高和諧。”

一時間,抑鬱又佔領了時代的精神高地。

終於,現代科學的發展把我們帶到了光輝的二十世紀,迎來了神經藥理學的黃金時期。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兩大抗抑鬱藥物,異煙酰異丙肼(Iproniazid)和丙咪嗪(Imipramine)的發現,是人類認識抑鬱症的一大飛躍,促使人們開始在神經生物學水平上觀察和研究抑鬱症,也開始了多種抗抑鬱藥物的開發。

1988年,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百憂解後的一年間,美國人消化了2469000份百憂解處方。到2002年,這個數字增長到33320000。到2008年,抗抑鬱藥物成為美國第三大最常見的處方藥。

在人們不斷研究抑鬱症的神經生物學機理、不斷研究抑鬱症藥物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思考:心理治療是否對抑鬱症有療效呢?

答案是肯定的。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AaronT. Beck發現,抑鬱的來訪者思維中會頻繁出現喪失、失敗、無價值感和拒絕等主題,由此他在心理治療的框架體系下,建立了認知行為療法——

關注抑鬱患者的一些核心概念,修正一些使來訪者社會功能受損的內在態度(DisfunctionalAttitudes)。

之後在認知行為治療基礎上,又發展出了內觀認知療法。然後逐漸形成今天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互配合的治療模式。

再到近幾年,越來越多人知道了“抑鬱是心靈的感冒”,知道了抑鬱症是一種真實的病症,不是矯情,不是“這人腦子有問題”.....然後,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走出情緒的黑洞。

那,再回頭看看五千年以來抑鬱症所經歷的噩夢,今天無疑是個好時代呀。

為什麼要寫那麼多亂七八糟歷史呢,就是希望今天有抑鬱症的朋友們,一定要勇敢的站出來去治療。我們深知,對很多朋友來說,要承認自己的抑鬱並走出來接受治療,已經需要耗費很大的勇氣了。

生病本身已經很辛苦了,就讓我們生病的環境多一些溫暖。

悠悠 / 酒鬼 ✑ 撰文

"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抑鬱”遭受的汙名化

從5000年前便已經開始了

“長期研究發現,大學一年級和三年級,是抑鬱症的高發期。”

昨天下午刷微博,忽然看到“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一條新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飆升到熱搜第二。

留言大多在討論什麼呢?有人感嘆當今大學生壓力真大、活的真難,也有人批判這群孩子真矯情。

看完一圈,我反而認為更值得討論的一個觀點是:發病率逐漸攀升的背後,很可能是因為許多患病學生曾經都是“隱藏病例”。他們過去不敢求助,但如今終於越來越勇敢地接受治療了。

倘若如此,“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反而是件好事。

要讓“抑鬱症”真正得到人們的正視,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你也許不知道,歷史上人類經過了何等漫長的時間,與抑鬱做過怎樣的鬥爭,無數曾經抑鬱的人們經歷過多少誤解偏見與苦難,才終於有了抑鬱症去汙名化的今天。

早在大約5000年前的古巴比倫,“抑鬱”已經出現。那時如果一個人出現抑鬱的嚴重症狀,比如嗜睡、突然大哭、自殘......便會被看作是不祥之兆,會被當做惡鬼上身。

對這些惡鬼上身的人,周圍人們會採用鞭打、捱餓、禁閉等方式把惡鬼從體內驅逐,以此來緩解抑鬱的症狀,非常魔幻主義。

到了古希臘時期,開始有醫生認真思考抑鬱的原因,思考人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種“體液理論”:人體是由四種體液組成的,黃膽汁,黒膽汁,粘液和血液。這四種體液在不同人身體中不同的配比,造成了人們豐富多樣的氣質。

如果體內的黑膽汁過多,就會讓你躁狂和發瘋。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那怎麼辦呢?放血,調整體液平衡。

所以在一段時間,治療抑鬱的手段主要是“放血“和一些“水療運動”。國王帕迪卡斯二世抑鬱了,醫生便建議他與所愛女子結婚,多做一些體液交換運動,以此調節體內的體液治療抑鬱症……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後來,古羅馬的哲學家西塞羅站出來表示反對了。

他說,其實啊,人會受到暴怒、悲傷或者恐懼的情緒影響,而這些情緒又導致了人身體的疾病。所以咋辦呢,咱們應該運用哲學思想,思想工作先搞搞好,這才能自我療愈。(也算是早期心理治療的雛形了。)

不過,到了基督教思想統治的中世紀,事情又糟糕起來。在宗教和神靈文化的影響下,人們認為抑鬱症狀是“觸怒了上帝,被魔鬼纏身”的後果。

抑鬱症會出現的狂躁表現,更是被理解為是在“和魔鬼對話”。

那段時間,包括抑鬱症在內的所有精神疾病都被看作是靈魂犯罪遭到了上帝的譴責,由此,人們對精神疾病的恐懼和羞恥感蔓延開來。身患抑鬱症的病人們,會被要求離開家人、不能和他人接觸、被要求做苦力活洗脫罪責,甚至可能被當做巫師、巫女而受到殘酷的迫害。

......這大概是精神疾病患者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了。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給抑鬱者“驅魔”

再然後呢,到文藝復興時期,抑鬱又突然翻身農奴把歌唱,搖身一變成為了浪漫、天才的象徵。

這時期出現了許多憂鬱而偉大的人物,牛頓、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受他們的影響,氣質陰鬱成了有深度的標誌,而脆弱敏感則是獲得深邃心靈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

抑鬱從此成為了一種時尚,成為了風靡一時的“貴族病”。身上沒點抑鬱,你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一點都不酷。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據說那會兒一個理髮師看完《哈姆雷特》抱怨這本書讓他感覺到憂鬱,立馬就被噴了:“嘖嘖嘖啥玩意兒?你憂鬱?你個剃頭的哪有資格說自己憂鬱,憂鬱是朝臣手臂上的徽章懂不懂。”

大概就是說,你平頭小老百姓的,裝啥藝術家。

到了17世紀,抑鬱症才終於迎來了一個相對理性的時代。人們開始從生理學和解剖學的角度為憂鬱尋找解釋。

1621年,Robert Burton 出版的《憂鬱的解剖》,對抑鬱症進行了極度理性的分析。

但這種對理性的崇拜,反而又為抑鬱症患者們帶來了歧視。他們被看做是失去了理智的人類,被當做放縱自我的異類。

當時還流行一種把人看做機器的理論,使得抑鬱症的治療方式充滿了機械般的殘忍。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可歷史就是一種循環。18世紀末到維多利亞時期,人們對抑鬱的看法又變了——抑鬱變成了一個人具有洞察心的標誌。

康德認為抑鬱“可遠離俗世塵囂”“以規範為準的美德有個特點,它似乎是要與心靈的憂鬱結合才能達到最高和諧。”

一時間,抑鬱又佔領了時代的精神高地。

終於,現代科學的發展把我們帶到了光輝的二十世紀,迎來了神經藥理學的黃金時期。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兩大抗抑鬱藥物,異煙酰異丙肼(Iproniazid)和丙咪嗪(Imipramine)的發現,是人類認識抑鬱症的一大飛躍,促使人們開始在神經生物學水平上觀察和研究抑鬱症,也開始了多種抗抑鬱藥物的開發。

1988年,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百憂解後的一年間,美國人消化了2469000份百憂解處方。到2002年,這個數字增長到33320000。到2008年,抗抑鬱藥物成為美國第三大最常見的處方藥。

在人們不斷研究抑鬱症的神經生物學機理、不斷研究抑鬱症藥物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思考:心理治療是否對抑鬱症有療效呢?

答案是肯定的。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AaronT. Beck發現,抑鬱的來訪者思維中會頻繁出現喪失、失敗、無價值感和拒絕等主題,由此他在心理治療的框架體系下,建立了認知行為療法——

關注抑鬱患者的一些核心概念,修正一些使來訪者社會功能受損的內在態度(DisfunctionalAttitudes)。

之後在認知行為治療基礎上,又發展出了內觀認知療法。然後逐漸形成今天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互配合的治療模式。

再到近幾年,越來越多人知道了“抑鬱是心靈的感冒”,知道了抑鬱症是一種真實的病症,不是矯情,不是“這人腦子有問題”.....然後,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走出情緒的黑洞。

那,再回頭看看五千年以來抑鬱症所經歷的噩夢,今天無疑是個好時代呀。

為什麼要寫那麼多亂七八糟歷史呢,就是希望今天有抑鬱症的朋友們,一定要勇敢的站出來去治療。我們深知,對很多朋友來說,要承認自己的抑鬱並走出來接受治療,已經需要耗費很大的勇氣了。

生病本身已經很辛苦了,就讓我們生病的環境多一些溫暖。

悠悠 / 酒鬼 ✑ 撰文

抑鬱症發病率可能會越來越高,但這也許是好事

心理諮詢 / 心理求助 / 心理治癒,

請戳下方瞭解更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