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女孩被迫嫁給商販,12歲男孩在法庭上控告父母,養育1歲小孩的母親卻住在石頭搭起的簡陋棚屋裡…

這一系列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件,卻是黎巴嫩人民的現實生活寫照,並且,這一樁樁聳人聽聞的情節被一位黎巴嫩導演拍成電影上映,這部電影在戛納獲了獎、在國內拿了高票房、看哭了千萬人,最重要的,這部電影改變了不公黑暗的現實。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這部以黎巴嫩為背景、成本僅400萬美元的寫實電影《何以為家》,在上月29日登陸內地大銀幕後,僅一週時間便收穫了1.75億的票房,超過了同期的國產商業片,同時《何以為家》的豆瓣評分高達8.9,好評如潮。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從去年5月戛納獲獎到上週內地上映,作為一部並不受主流院線觀眾歡迎的小語種電影,《何以為家》的口碑卻能夠持續發酵,相信影片上映前沒有人會料到它最終能在《復聯4》和一眾國產商業片的夾擊下收穫過億的票房(目前票房總量仍在穩步增長中),這一成績遠遠超過了同樣曾在內地上映的《小偷家族》,後者在去年奪得戛納金棕櫚大獎,最終內地票房成績為9600萬。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藝術片想賺錢有多難?以往,即使是像《地久天長》這樣有獎項加持的國產高分電影最終票房也不盡如人意,而先於《何以為家》上映的《撞死了一隻羊》票房同樣慘淡收場,前者票房成績4500萬,後者票房僅為980萬,在藝術片賺錢難甚至回本難的國內市場,《何以為家》卻於亂軍中突起,五一期間的日票房成績僅次於《復仇者聯盟4》,貓眼數據給出的預測總票房更是高達3億,那麼,這部影片究竟有何魅力?

如果剔除掉《何以為家》所獲得的獎項、評分等外在光環,相信一部分路人觀眾之所以走進影院觀看這部電影,都源自於下面這張照片: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沒錯,照片中的男孩正是《何以為家》的主人公——12歲的小男孩贊恩,照片中,贊恩天真無邪的臉上露出治癒的笑容,淳樸、溫暖,又惹人憐愛,但與很多觀眾看電影前的預想不同,這部《何以為家》並不是一部陽光向上的治癒片,相反,影片中充斥著黑暗、不公,甚至是,令人憤怒的情節,而在影片絕大多數時間裡,年幼的贊恩都承受著與其年齡不相符的巨大壓力——在本該接受學校教育的年齡外出送貨補貼家用,父母為了生計將自己最親愛的妹妹賣給雜貨商,為了替受虐待的妹妹報仇,贊恩拿著水果刀衝向雜貨商…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或許很多人看到這裡會發出“太不真實了”的感慨,這個年齡的小孩明明應該被父母捧在手心、在校園裡放肆嬉戲玩耍才對,的確,即使只是簡單的文字介紹,相信每位觀眾都會被這“陌生”的情節震到失語。

不真實嗎?

事實卻是,在《何以為家》中,包括贊恩在內的大部分演職人員都來自當地,他們不是職業演員,更不知道拍電影是怎麼一回事兒,而小男孩贊恩的身份則是一位真實的敘利亞難民,被導演選中時,12歲的他甚至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沒有接受過任何學校教育。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非職業演員的出演,為影片拍攝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卻也增添了影片的真實性和感染力,而影片的最大幕後功臣,便是導演娜丁·拉巴基。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在《何以為家》上映之前,娜丁·拉巴基曾遠赴中國參加首映禮,一身中國傳統服裝打扮顯得英氣十足,吸粉無數,僅憑外貌打扮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拉巴基,其實還是一個身兼導演、編劇、演員、製片等多職的才女,言談舉止中都流露著坦然與自信。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早在23歲時,年輕的拉巴基就憑藉畢業作品在阿拉伯電影節上榮獲“最佳短片”獎,在這之後,她以不緊不慢的拍片速度執導了三部故事長片,其中2007年由其導演的第一部故事長片《焦糖》就入圍了戛納電影節導演雙週單元。與《何以為家》類似,拉巴基的長片處女作就聚焦現實問題,影片以五位女性的視角展開,講述她們各自的苦衷和故事。

憑藉《焦糖》的一鳴驚人,拉巴基在四年後推出自己的第二部長片《吾等何處去》並再次入圍戛納電影節,影片延續了拉巴基的個人風格,並且有著與《焦糖》類似的母題。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焦糖》與《吾等何處去》兩部影片的廣受讚譽,讓娜丁·拉巴基成為備受國際影壇關注的女性導演,但這並未影響拉巴基的拍片節奏,所謂慢工出細活,時隔7年後,她才正式推出個人第三部長片,也就是這部《何以為家》,秉持著寫實主義的原則,《何以為家》從籌備到上映的製作時間長達五年,僅是前期的實地調查就進行了三年時間,在這期間拉巴基也開始了劇本的撰寫工作,為了更加真實地呈現當地居民生活,拉巴基選擇啟用生活在當地的普通人擔任演員,在完成了六個月的拍攝後,後期剪輯、製作又花費了整整兩年的時間,這才有了現在觀眾看到的《何以為家》。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在《何以為家》之前,坊間總有這麼一種論調,認為曲高和寡的藝術片不可能被國內市場所接納,而只有大家喜聞樂見的爆米花電影才能大賣,但《何以為家》的票房逆襲卻驗證了這一說法的錯誤性:觀眾並非對藝術片不感冒,而是國內缺乏像《何以為家》一樣能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口耳相傳的優質藝術片。

正如此前曾在國內票房大賣的小語種電影《摔跤吧!爸爸》《神祕巨星》等,在《何以為家》中,導演揭示了社會、家庭中的諸多問題,“原生家庭之罪”、“兒女早當家”、“底層人民生活之艱”、“女性權利”等等,毫無疑問這些議題在全世界都具有普適性,也更能激起國內觀眾的情感共鳴。

比如,片中有這麼一句直擊人心的臺詞——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我想讓那些無法撫養孩子的父母,不要生下孩子。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太早懂事的贊恩,承受了與其年齡不相符的壓力與痛苦,以至於這句話從年幼的贊恩口中說出時會讓人感到極為不可思議,明明應該享受童年享受玩樂的時期,卻因父母“生而不養”而向他們提出控訴,這句簡單的控訴令人心碎,也讓人深思。

在《何以為家》中,導演揭露的關於原生家庭的問題於觀眾看來都有極強共鳴,很多觀眾衝著這句臺詞慕名而來,卻發現影片講述的要遠遠沉重、深刻得多,即使這個發生在另一國度的故事看起來離我們那麼遙遠,但情感與倫理卻是相通的,贊恩家庭的不幸,其實也正在千萬家庭的身上上演著。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耗時五年製作而成的《何以為家》,不僅是拉巴基給影迷交出的一份優異答卷,也不僅僅是旨在一味煽情的催淚彈,除了獎項和票房外,更重要的,影片對於黎巴嫩當地人民以及難民生活的呈現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與矚目,《何以為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後,此前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的贊恩,與家人一起得到了挪威當地政府的資助而舉家遷到挪威,而贊恩也終於得以第一次踏進校園。

2019年十佳電影,它已預訂一席

或許,只有現實中這個令所有人都感到欣慰的happy ending,才能不辜負贊恩那張天真無邪、有著治癒笑容的臉龐。

— THE END —

作者 | 邁克李

編輯 | 都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