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等一回的世界最棒雕塑展,你可以看到什麼?

藝術 雕塑 威尼斯雙年展 大學 第一財經 2017-06-18
十年等一回的世界最棒雕塑展,你可以看到什麼?

瑞典藝術家Sany的作品輕鬆幽默,碩大的漫畫形象被印上木板、掛在外牆

在全球展覽氾濫的今天,藝術世界幾乎是馬不停蹄的。巴塞爾藝術展一年三次,威尼斯雙年展其實每年都在舉辦。各大拍賣行始終都在忙著年度春拍、秋拍,彷彿掉入永不停歇的循環往復。相比之下,十年才舉辦一次的明斯特雕塑項目展簡直是特立獨行。

通常,藝術愛好者要進行一場夏季歐洲藝術旅行,會從威尼斯雙年展、巴塞爾藝術展、卡塞爾文獻展一路觀摩過來,對中國人相對陌生的明斯特雕塑項目展,可列為藝術之旅的末尾。

我和二十幾位國際媒體同行登上大巴,從德國中部城市卡塞爾往西偏北方向行駛兩個半小時,就到了明斯特。卡塞爾文獻展每五年舉辦一次,而這兩座城市距離相近,自然達成周期時不時會重合的傳統。

第一屆明斯特雕塑項目展舉辦於1977年,聯合創辦人卡斯珀·柯尼希如今已74歲。他經歷了全部五屆展覽,也見證了40年來藝術與現實世界的變化。“現在比以往有更多的藝術家、更多的展覽、更多的手段,甚至在全世界都能即時地進行推廣和宣傳。”坐在明斯特劇院的舞臺上,卡斯珀免不了要談論這40年來藝術界的變化,“城市空間充斥著廣告和商業活動,藝術被大力營銷。僅與十年前相比,人們在旅行、溝通上的速度都提升了許多。從這個角度看,2017年與1977年像是兩個點,連接著兩個全然不同的時代,藝術家會更多地思考數字化、全球化的問題。”

策展人之一Britta Peters說:“我們希望明斯特雕塑項目展可以帶給公眾以社會和政治角度的思考。儘管這種做法有失敗的風險,但最終結果還不錯,作品都為現實提供了廣泛的視角。”她形象地說,每次布展都像是給城市做一次心臟手術,製造了短期的混亂,卻增進了街區的活力。

另一位策展人Marianne Wagner特別指出,明斯特雕塑項目展與其他場館所做的展覽不同,他們在策展過程中需要與公共空間反覆來回協商:“通常既需要和藝術家溝通,也需要和各個公共空間管理部門,包括許多持有反對意見的民眾做溝通。作品與居民之間的關係也在過去幾十年被一一記錄。”

為準備這次展覽,大部分工作三年前就已開始。藝術家受邀在城市的特定區域里根據場地特徵創作,用藝術作品將人們習以為常的景觀轉化出新的意義。這些作品有些是傳統雕塑,有些則是視頻裝置或者行為表演。它們與城市結構、歷史與社會背景息息相關,或關注全球範圍內的現實問題,或探討數字化潮流下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聯繫。

35位藝術家在明斯特不同的地點創作,展覽區域甚至延伸到另一座城市馬爾(Marl)。展期從6月10日起到10月1日,預計會有65萬人次參觀。在過去四屆裡,參展人數分別是10萬、10萬、50萬、57.5萬。

最初兩屆,沒人會預料到,明斯特雕塑項目展會持續到什麼時候。1997年,組委會與市政府、LWL美術館達成合作,保證了項目資金來源。在過去四屆中,預算從10萬德國馬克增至57.5萬歐元,而本屆將花費80萬歐元。

由於藝術作品遍佈城市各個角落,主辦方建議使用公共自行車,方便觀展。我和同伴們剛在午間為大雨發愁,沒多久太陽出來了。明斯特地區在夏季的幾個月時間裡,氣候多晴朗宜人,而城市裡以大學和教堂建築為主,街區尤其適合自行車騎行。

我所在的導覽小組很快地看過兩個城區作品之後,一路騎向郊外。在許多徒步愛好者會到達的曠野中,出現了日本藝術家Ei Arakawa的裝置作品。七個LED電子燈牌散落在草地上,周圍光線弱下去的時候能看到燈牌輪流亮起來,畫面輪廓簡單,都是藝術家本人喜愛的經典藝術作品,比如庫爾貝1854年的《相會》。

十年等一回的世界最棒雕塑展,你可以看到什麼?

日本藝術家Ei Arakawa的裝置作品出現在郊野中

生於1973年的瑞典藝術家Sany的作品顯得輕鬆許多。他擅長使用簡單漫畫來表現藝術界的幽默,比如在展覽宣傳手冊上就印了一幅這樣的作品,強盜旁邊站著熱心的警察,安慰被脅迫的男人說:“別擔心先生,這可能只是個特定場地的行為藝術表演!”按地圖在街頭尋找,你會發現碩大的漫畫形象被印上木板、掛在房屋外牆。在經常舉行搖滾樂演出的場地,一個手拿酒杯、身著比基尼的異裝癖男性頭朝下,似乎剛剛被扔出來;大學教學樓,一隻帶著領結的老鼠被扔出窗外。

如果看看過去四屆參展藝術家的名單,很容易找到約瑟夫·博伊斯、凱斯·哈林、傑夫·昆斯、白南準、黃永砯這樣一些大人物。他們的作品仍在明斯特城市街頭,人們可以直觀地看到藝術作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同時也可以看出作品的“當代特徵”。城市、社會與藝術作品共存,有的只持續幾個月的展期,有的則存在了幾年、幾十年。當我們拿著地圖尋找新作時,會遇到不同時期的舊作,關注到發生在它們身上的故事。

唐納德·朱德在1977年第一屆雕塑計劃時,選中明斯特郊區Aa湖湖畔,他用水泥砌起來的作品至今仍然照原樣留在那裡。它在傾斜的小坡上,朝向湖水,人們經過這裡會看到兩個處於不同平面的圓環,外圈與地面平行、內圈則與水平面平行。作為60年代極簡主義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藝術家用詩意的方式聯繫起人與自然。

德國藝術家Sike Wagner在2007年創作的雕塑裝置“以下可見明斯特的歷史”,位於老城區邊緣的小廣場,來往行人都避不開它。首先人像是按照明斯特居民Paul Wulf卡通形象塑造而成,他在戰後持續為審判納粹而傾盡餘力;而在雕塑身上張貼著印刷紙張,人們湊近去看便可讀出詳細描述這位反戰英雄的歷史檔案。

卡斯珀解釋,明斯特雕塑項目展之所以要間隔十年,是為了給人們提煉出最重要的信息。時間流逝,雕塑作品的永恆性會讓觀者看到主題是否依然有效,並看到藝術最終導向的主旨:生命。

十年等一回的世界最棒雕塑展,你可以看到什麼?

無題,唐納德·朱德,1977

十年等一回的世界最棒雕塑展,你可以看到什麼?

德國藝術家Sike Wagner2007年雕塑裝置,以下可見明斯特的歷史,Sike Wagner,2007

十年等一回的世界最棒雕塑展,你可以看到什麼?

Bárbara Wagner und Benjamin de Burda

十年等一回的世界最棒雕塑展,你可以看到什麼?

Cosima von Bonin + Tom Burr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