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藝術 潘天壽 美術 國畫 百年巨匠 2017-05-13

文章摘自書畫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後導師、《百年巨匠》採訪嘉賓郞紹君發文。學校是20世紀中國畫教育的主體,但歷代傑出的國畫家不是通過學校,而是通過非學校的途徑培養的。郞紹君認為要理解中國畫教育的特殊本質,重新認識非學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齊白石、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張大千、李苦禪、蔣兆和、林散之、啟功和黃胄等人都是《百年巨匠》講述的人物。百集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已進入後期製作,敬請期待!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沒有進過美術學校的畫家

本世紀的中國畫專門教育,是以培養國畫家為目標的。1906年南京兩江優級師範學堂開辦圖畫手工科,1912年劉海粟、烏始光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上海美專),以及相繼成立的蘇州美專、武昌藝專、國立北京美專(後改北京藝專)、國立藝術院(後改杭州藝專)以及中央大學藝術科(後改藝術系)等各種美術院校系科,都開設中國畫課。1949年後的各類美術院校,也無一例外地開設國畫系或國畫專科。近百年來,學校出身的國畫家比非學校出身的國畫家多,但成就卓著者,卻比後者少。不妨先看一個名單:

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蕭俊賢、陳師曾、姚華、金城、吳觀岱、湯滌、吳徵、陶冷月、陳半丁、王一亭、馮超然、吳徵、程璋、蕭謙中、王夢白、俞原、俞明、賀天健、吳湖帆、鄭午昌、朱屺瞻、吳華源、鄭師玄、豐子愷、劉海粟、劉奎齡、樊少雲、於非闇、陳之佛、丁衍庸、溥儒、溥雪齋、祁昆、溥鬆窗、胡佩衡、馬晉、汪慎生、秦仲文、潘天壽、汪亞塵、張大千、張書旗、王個簃、諸聞韻、諸樂三、錢瘦鐵、張石園、陸儼少、徐燕蓀、黃君璧、顏伯龍、李苦禪、江寒汀、錢鬆喦、唐雲、關良、謝稚柳、吳茀之、趙少昂、蔣兆和、吳鏡汀、趙望雲、葉淺予、林散之、陸抑非、劉凌滄、何海霞、陳緣督、陳少梅、秦古柳、郭味蕖、陳子莊、黃秋園、田世光、俞致貞、張其翼、樑樹年、白雪石、啟功、王叔暉、樑琦、崔子範、張仃、方濟眾、劉繼卣、黃胄、黃永玉、宋文治、程十發、江兆申、黃般若、鄧芬、盧子樞、盧振寰、來楚生、呂壽琨、方召麐、賴少其、趙松濤、孫克綱、賴少其、亞明、韓羽……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從未接受過美術學院教育的齊白石晚年作畫場景

這個遠不完全的名單上的畫家,都不是美術學校或是非中國畫專業系科培養出來的。

也許有人會說,陳師曾、姚華、陳之佛、豐子愷、張大千、傅抱石不都是留學日本嗎?是的,但陳師曾學的是博物,姚華學的是法律,豐子愷到日本十個月,主要學語言和木炭畫、小提琴等,張大千學的是染織,傅抱石學的是美術史。陳師曾真正師法的是蕭俊賢、吳昌碩以及沈周、石溪等明清諸家;姚華、傅抱石均自學於古人;張大千前後受業於他的母親、兄長、李瑞清、曾農髯,再臨摹古人;上面沒有提到的嶺南三傑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他們的中國畫基礎都根出於廣東畫家居古泉而非東京美術學校,至於徐悲鴻、林風眠等,也沒有讀過中國畫專業,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黃賓虹

非學校、非中國畫系培養的中國畫家在總的力量對比(質量)上不亞於學校培養的中國畫家,學校的中國畫教育至今沒有培養出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傅抱石、吳湖帆這樣的大畫家,是不容置辯的事實。

師徒——自學模式

非學校中國畫教育依循的是“師徒——自學”模式,如潘天壽所說:“學習中國畫,自古以來都是師徒傳授加自學。”和學校制比較起來,師徒制有諸多顯而易見的侷限,如缺乏集體教授與集體學習的環境,課程與教學方法不夠規範,教學內容與範圍相對狹窄,學生容易被老師的缺點所誤等。另一方面,傳統師徒制多受傳統道德倫理的約束,學生不能像學校那樣方便地接受民主思想和現代知識的教育。但師徒制並非如其否定者說的都是“封建教育”。在漫長的歷史中,師徒——自學方式培養了一代一代的藝術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這些經驗與古人對中國畫本質、特性的認識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深刻反映著中國畫教育的規律。如,中國畫程式性強,講究“理法”,師徒制比學校教育能更具體地傳授老師對理法的獨特理解與把握;中國畫又是特別需要靈性和悟性的藝術,最忌刻舟求劍式的死板記憶和數學公式般的劃一,師徒制相對易於因材施教,誘發學生的靈悟。中國畫有諸多門類、諸多流派、諸多風格、諸多畫法,學校教育較為強調它們的一般性,師徒制相對強調老師本人最拿手、最熟悉的風格與畫法,有利於從一點切入和深入,求得對中國畫本質較為專精的把握,古人所謂“凡學者宜執一家之體法,學之成就,方可變易為己格。”應即此意。當然,師徒相授的關鍵是老師的見識、素修和能力,沒有好教師,教不出好學生。在這點上,與學校教育並無區別。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劉海粟

在古代,如何“學”比如何“教”更受關注。五代荊浩在總結唐人繪畫時,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採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這種揚長避短、力超前人的態度與方法,受到美術史家郭若虛的肯定。宋代劉道醇以理論形式提出的“師學舍短”,被後人稱作“千古不易”之論。這表明前人對師徒制中的師生關係,早就有睿智的看法。至於自學,包括如何學做人,如何在藝術上進行選擇,如何學習畫理與畫法,歷代畫史畫論的論述不勝枚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主張轉益多師之說。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大畫家,包括近代以來的任、吳、齊、黃、潘、張、傅等等,幾乎都是經過師徒相授又轉益多師,才獲得成功的。師徒相授——轉益多師(主要通過自學)——自出機杼,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美術教育的一大特徵。20世紀各類學校的中國畫教育,大大疏遠了這一傳統,變得更加看重派系師承,甚至演為近親繁殖——徐悲鴻學派和新浙派,莫不如此。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潘天壽

毫無疑問,師徒——自學模式不能取代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應吸取師徒——自學模式的長處以改進自己。如推行兼有師徒制因素的工作室制、異師制等。對中國畫教育來說,這也許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文章來源:《東方早報》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張大千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李苦禪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蔣兆和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林散之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啟功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黃胄

剪 影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2010年4月10日,《百年巨匠——張大千》開機儀式在四川內江張大千紀念館舉行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2010年4月18日,《百年巨匠——張大千》開機儀式在臺北故宮舉行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2013年10月28日,《百年巨匠——潘天壽》開機儀式在杭州潘天壽紀念館舉行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2015年4月16日,《百年巨匠——林散之》開機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南京林散之紀念館舉行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2015年8月4日,《百年巨匠——啟功》開機儀式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本文作者郞紹君接受《百年巨匠》攝製組的採訪

編輯/萬芳 製作/丹丹

關於我們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電視臺、中央新影集團、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銀谷藝術館聯合攝製,中國民生銀行獨家贊助的百集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是國內第一部大規模、全方位拍攝製作的關於20世紀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斗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以百集的規模拍攝40餘位20世紀中國文藝領域的傑出代表——

美術篇: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劉海粟、吳作人、關山月、吳冠中、李苦禪、蔣兆和、石魯、黃胄;

書法篇: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

京劇篇: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

話劇篇:歐陽予倩、田漢、焦菊隱、金山;

音樂篇:蕭友梅、劉天華、賀綠汀、黃自、冼星海、聶耳;

文學篇: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巨匠軼事|沒讀過美院的巨匠

《百年巨匠》美術篇第一部、第二部已在央視一套、三套、九套、十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法語、俄語、西語、阿語)、中國教育電視臺播出,北京電視臺(光陰、博覽欄目)、重慶衛視、浙江衛視、黑龍江衛視、山東衛視、河南衛視、甘肅衛視、新疆衛視、青海衛視、寧夏衛視、西藏衛視、廣東衛視、廣西衛視、三沙衛視、北京紀實高清頻道、上海紀實頻道、湖南金鷹紀實頻道等二十餘家省級衛視,天津電視臺文藝頻道、重慶電視臺科教頻道、廣州電視臺、安徽電視臺人物頻道、上海教育電視臺、武漢教育電視臺、安慶電視臺、漳州電視臺、江陰電視臺等地方頻道,以及馬來西亞電視臺、江蘇國際頻道等國內外40餘家電視臺播出。紀錄片《百年巨匠》播出平臺,遍佈我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西南、華南各大行政區。自《百年巨匠》播出以來,屢創同類紀錄片收視率新高,受到廣泛好評。目前,《百年巨匠》已獲得五項紀錄片獎項。

《百年巨匠》系列叢書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教材,連續兩年被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發放到全國近300所承接國家級藝術院團和優秀地方藝術院團演出的高校。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員網”,也將《百年巨匠》美術篇第一部紀錄片和書籍作為視頻教材和知識講座內容。

紀錄片《百年巨匠》已連續兩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還是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市文化創新發展資金資助和扶持項目。2016年,《百年巨匠》正式立項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項目。2016年,《百年巨匠》獲中央電視臺重大主題主線宣傳暨重點選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