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來楚生:書、畫、印堪稱“三絕”的藝術大家

藝術 書法 美術 篆刻 杭州日報藝術典藏 杭州日報藝術典藏 2017-09-08

藝林漫步之走進“來楚生故居

多面來楚生:書、畫、印堪稱“三絕”的藝術大家

文/俞少平

在現代藝林中, 來楚生是一位才情豐沛、藝術風格鮮明,書、畫、印三絕的著名藝術家。他的書、畫、印既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底,亦有可貴的創新精神,能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自成一家,開風氣之先。著名國畫家唐雲曾評價說:“來楚生先生書、畫、篆刻無不精妙,而於書,篆、隸、正、草均熟中求生,剛健婀娜,平正憨辣,氣勢磅礴,不可名狀,允推當代傑手;畫從書法得來,清新橫逸;刻則運刀如筆,饒有奇致,皆不涉前規,開生面者也。”

多面來楚生:書、畫、印堪稱“三絕”的藝術大家

篆書 愛上層樓

出生望族 人生多輾轉

來楚生晚年曾刻閒章一方曰: 生於鄂渚,長於浙水,遊於滬瀆。側款為:刻近二吳風範,志我一生萍蹤。簡潔明瞭地自述了生平概況。在這方寸之間,作者鐫刻下的不僅僅是人生志向,更是漂泊多舛的人生歷程,讓人無限遐想,感慨萬千。

長河來氏,被譽為“兩浙巨宗”。來氏家族十分重視對族中子弟的教育,創立社學義學,以耕讀傳家,數百年來人才輩出。

不幸的是,來楚生的曾祖、祖父去世較早,家道中落。傳到他父親來蔭基時,日子更加艱辛。為謀生計,來蔭基在“是非之地”武昌捐得一個小官。1903年冬,來楚生在武昌出生,其時正處於滿清末期,八國聯軍已攻入北京,整個社會風雨飄搖、動盪不安、戰事不斷,這悽風苦雨中的一聲啼哭,似乎註定了他一生的艱辛。

多面來楚生:書、畫、印堪稱“三絕”的藝術大家

行書七言聯

8歲那年,武昌起義打響,他父親只得帶著全家老小在兵荒馬亂中回到蕭山老家。沒過幾年,父親在窮困潦倒中去世。這一年,來楚生13歲,家庭的重擔不可避免地落在了他這個長子的身上。幸好族中有一位賢德的嬸孃頗具慧眼,將來楚生視若己出,資助他讀書上學。

來楚生從小喜歡刻石、畫畫,而且稟賦超人。但當時世道混亂,書畫被認為無用之技。為前途考慮,中學畢業後,來楚生決定投考燕京大學法律系。不巧此時祖母過世,待事後趕到北京,學校都已經開課了,他只好留下來備考次年的春季班。到了次年,卻被告之春季班不招了。當聽說上海美專在招生時,來楚生毫不猶豫,趕回上海考取了美專。

在美專時,來楚生與年輕的教授潘天壽先生志趣相投,亦師亦友,經常請教和切磋技藝,使他在藝術道路上獲益良多,不僅打下了牢固的藝術基礎,也奠定了終其一生的事業。畢業後,他移住杭州,以賣畫為生,並常與潘天壽、唐雲等人集聚“蓴社”,開展書畫活動。抗戰爆發乃舉家移居上海。一九五六年,上海中國畫院成立,他進入畫院擔任畫師,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心情比較舒暢,能專心於藝術,過上了一段相對安寧的日子。然而,命運對他是不公的,一九六一年前後,病魔又找上了他,嚴重的胃病和肺病,致使他最後的十年一直在病假中度過。

來楚生出生和生活在一個激烈變革和社會動盪的時代,一生坎坷。但來楚生無疑是一個精神的富有者、一個藝術殿堂的富有者。

多面來楚生:書、畫、印堪稱“三絕”的藝術大家

隸書七言聯

與藝相伴 一任風雨磨

來楚生先生以書、畫、印“三絕”馳譽海內外。至於哪一絕最佳,卻頗多爭議,他自己的排序是:書法、篆刻、繪畫。

就書體而言,來楚生正、草、篆、隸皆工,尤以草、隸冠絕一時。他信服“始入手須專宗一家,得之心而應之手,然後旁通曲引,以知其變。雖為海派書壇之代表人物,來楚生似乎並沒有受到以沈尹默為代表的海派帖學的影響。其草書流暢、淳厚、灑脫,以晚明表現主義書風為皈依,在創作觀上完全釐清了書法、審美與實用的分野。通觀來先生的行草書,可貴之處在於學習傳統而不為傳統所拘,入帖時進得深,出帖後離得遠,真正是獨闢蹊徑,自創新體,又不急功近利,紮紮實實地做到了大器晚成。

在隸書上,他從漢碑、簡書以及清人隸書中窺到隸之真髓,並融而化之,自成一家。他避開了以碑立場來詮釋其書法藝術,而是出之以帖學,尤重氣脈的暢達和筆道的遒潤,使其有別於漢人,並有別於清代諸家,將隸書推向了又一個新的高度。來楚生書法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學習、變革、成熟三個階段。60年代以前主要學習黃道周。60年代加學二王、顏、米以及倪元璐。到70年代的第三階段,鞏固和提高新體,使之趨於成熟和老練。一九七三年,他在胃病手術後的暫時性康復期,爆發出了強烈的創作慾望,並加速向自己的藝術頂峰衝刺,所創作的書法作品潑辣奔放、厚重凝練,流露出他特有的神采、性情。

多面來楚生:書、畫、印堪稱“三絕”的藝術大家

四體書條屏

“揚州畫舫數前賢,南北吳齊六十年,幾輩風流日遼邈,新聲留與世間傳。”這是謝稚柳先生對來楚生繪畫的讚譽。來先生的畫,以意筆花鳥畫最負時譽,用筆用墨極為講究,濃淡枯溼盡顯變化,神情意蘊躍然紙上,一花一葉、一鳥一魚生動傳神,意趣盎然。他出色的造型能力和蘊藉的筆墨處理能力,使得作品在簡簡單單之中卻意味深遠、匠心獨具、妙境天成。

抗戰時來楚生遷居滬上,他的鬻藝生計與當時海上藝術名望甚高的吳昌碩、王福廠相去甚遠。來楚生的畫風拙樸渾厚,不討時人歡喜,唐雲等朋友都曾力勸他改變,但他卻不願向市場妥協,仍沿襲自己喜愛的路子往下走。他曾刻有一方朱文印“墨妝”,印款曰:“餘畫多水墨,不喜施脂粉,以迎合時涼也。”表現出了一個藝術家不迎合、不媚俗的氣節和對獨特藝術風格的堅持。

“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來楚生這位充滿純真藝術感受力和創造精神的藝術大師,在藝術園地裡耕耘一生,不僅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書畫篆刻精品力作,也以自己的學養、品行、實踐為我們揭示了藝術發展的規律和學習門徑。據統計,僅在1973年5月至1974年初冬,來楚生就治印100餘方(自留的),作畫200幅。書法方面,單是隸書,用箋紙將各種漢碑通臨一遍,這些僅是他自定的“晨課”,外來的應酬更是無法統計。

多面來楚生:書、畫、印堪稱“三絕”的藝術大家

花卉蔬果條屏

苦心孤詣 刀筆著繁華

來楚生在篆刻上,可謂竭畢生之精力。從幼時受父親啟蒙,學書習畫刻印,到學生時代得名師指點,系統學習畫學藝理,再到教學鬻藝,終生不息的錘鍊提高,為其篆刻藝術奠定了紮實基礎。

來楚生的篆刻與其書畫藝術一樣,汲汲追求自己獨特的風貌和意境,佈局極具輕重、疏密之意,參差有致,奇趣動人,刀法縱恣,英邁爽利。方寸之間,或朴茂渾穆,瑰奇雄勁;或峻利爽灑,雋拔險勁,無不獨具個性,自成一格。

來楚生獨特的篆刻風格,得力於秦漢古璽的古樸蒼秀,漢將軍印的酣暢縱逸,吳讓之、吳昌碩的流利、渾厚。但“貴能深造求其通”,入古而出新,在大家林立之際另闢新徑,頑強地表現自己的面目。

來楚生獨特的篆刻風格,更得力於他精湛的書法、繪畫素養。來先生善於將其書法、繪畫的鬱勃之氣傾注於印,因而呈現的一刀一筆無不是自己人品、胸襟、氣質的表現,匠心獨運,一派天機,使作品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多面來楚生:書、畫、印堪稱“三絕”的藝術大家

大處落墨

多面來楚生:書、畫、印堪稱“三絕”的藝術大家

渾脫舞

來楚生獨特的篆刻風格是他長期辛勤探索的結果。他主張要大膽創新,卻又反對率爾操觚,徒求速效,行不由徑的做法。來楚生曾多次提到“西泠八家”中奚岡的論斷:“近世論印,動輒秦漢,而不知秦漢印刻渾樸嚴整之外,特用強屈傳神。今俗工鹹趨腐媚一派以為仿古,可笑!”他最欣賞“強屈傳神”四個字,這也正是他的藝術準則。

來楚生的肖形印被譽為印林中的一枝奇葩。他刻的肖形印用刀爽辣富有金石韻味,生肖、佛像、人像、花卉、草蟲等無所不刻,以刀代筆,神態畢具,是集書法、國畫、篆刻為一體的亦書亦畫印作。他曾說:“我的肖形印與別人的是有些不同,要說經驗,我只有兩條,一曰向漢磚學習,二曰概括。”

所謂“志在新奇無定則”,來先生的篆刻作品,貴在“學古不泥,食古能化”,直至去世前的兩年,他仍閉門潛心探索創作,不斷地變法、求新,在生存困境中尋求精神的突圍。

當代書畫篆刻大家錢君匋先生曾雲:“來氏刻印七十歲前後所作突變,樸質老辣,雄勁蒼古,得未曾有。雖二吳(按:指吳熙載、吳俊卿),亦當避舍,齊白石自謂變法,然斧鑿之痕,造作之態猶難免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能獨立稱雄於印壇者,唯楚生一人而已。”

多面來楚生:書、畫、印堪稱“三絕”的藝術大家

肖形印 佛


【來楚生小傳】

多面來楚生:書、畫、印堪稱“三絕”的藝術大家

來楚生(1903-1975),原名稷勳,號然犀。別號很多,有負翁、一技、木人、非葉、楚鳧、懷旦等,晚年易字初生,亦作初升。書齋名有然犀室、安處樓。今杭州市濱江區人。曾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理事、上海書法篆刻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中國書法研究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上海文史館館員。著有《然犀室印學心印》。輯有《來楚生畫集》《來楚生法書集》《然犀室肖形印印存》《來楚生印存》等。

【來楚生故居】

在濱江區西興街道的襄七房159號,有一幢建於清代中晚期的傳統民居,現存一進院落,平面呈方形,院內房屋已改造,僅保留了入口的磚雕門樓。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來楚生先生曾隨父母回到此地居住,直至上世紀30年代才離開此院落。2010年,該建築被列入杭州市第五批歷史建築保護名單。透過磚雕門樓向裡看,典雅的花格木窗、精緻的簷廊雕刻、古樸的青磚青瓦……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人們述說著這裡的光陰故事。

編輯 鄭成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