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尚勢出新,章草大家沈曾植,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煥章的小閣子
1/16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興人。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晚稱巽齋老人、東軒居士,又自號遜齋居士、癯禪、寐翁、姚埭老民、乙龕、餘齋、軒、持卿、乙、李鄉農、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東軒支離叟等。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以“碩學通儒”蜚振中外,譽稱“中國大儒”。
2/16 沈曾植以書法名世,其章草頗有新意,曾率先研習章草體並將之融入行草中,形成獨特的個性風格。但他首先是一位學者,其弟子唐文治曾說:先生於學無所不精、囊採六經,出入百家諸子,貫天人之奧,會中西之通。
3/16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把沈曾植的書法列為“帖學”的殿軍人物,稱“他是個學人,雖然會寫字,專學包世臣、吳熙載一派,沒有什麼意思的;後來不知怎的,像釋子悟道般的,把書學的祕奧一旦豁然貫通了”。這與王蘧常先生在《憶沈寐叟師》中稱“先生生前先以書法為餘事,然刻意沈曾植作品經營,竭盡全力,六十四歲後始意寫字。至七十三歲去世,用力極勤,遂卓然成為大家。”
4/16 二說大同小異,同的是稱沈曾植大器晚成,不同的是一說沈中年之前“沒有什麼意思”;一說是“刻意經營,竭盡全力”。據沈曾植的生平經歷來看,王說更接近些。據沈曾植自稱晚年書畫之緣始自光緒壬寅〔53歲)辭去南洋公學監督後,重入都門時。
5/16 沈曾植“早歲欲仿山谷,故心與手忤,往往怒張橫決,不能得勢。”(又馬宗霍《霋嶽樓筆談》)但臨池之志仍然無間矣。在未中舉之前,學書以晉唐小楷為主,因為當時江浙——帶文風鼎盛,多數士子為了中舉,多練習所謂的“館閣體”。
6/16 他還得筆於包世臣,取徑於鄧石如、吳讓之。沈曾植曾有詩曰:“百年欲超支吳老,八法重添歷下讀”,又云“包張傳法太平時,晚見吳生最老師。”
7/16 沈曾植晚年的書法,包世臣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尤其莊用筆的提按方面,而張裕釗與吳讓之的影響反而不怎麼顯著。羅振玉在916年6月5日致王國維的信中曾提及沈曾植“服贗安吳,詆譭趙之謙一事”,可與佐證。夏承燾在《天風閣學詞日記》卷二中記載:“冒鶴老嘗遇寐老曰:君筆誠奇縱矣,然不過以方筆為包安吳耳。寐老拍其肩曰:此安可為外人道。”此又一佐證。
8/16 沈曾植書擅各體,尤以草書為佳。初學包世臣,復取法於鄧石如,晚年轉宗明末著名書法家黃道周、倪元璐,因而其書風始終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其書多用方筆,風格挺健峭拔,沙孟海先生評其書曰:“翻覆盤旋,如游龍舞鳳,奇趣橫生。”清末官至安徽布政使,民國時以遺老自居。
9/16 雖然我們在遺老的形象中窺出一絲保守、刻板、落伍的色彩,但是書法上,沈寐叟卻是一個相當有膽魄的創新大家,他以北碑傳統為基點,在深入到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表現與線條表現)的深層內容之後,沈寐叟毅然決然,在以方筆作行草書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嘗試。他的方筆斬截、銳而不峭、厚而不滯,見出極強的駕馭功底。
10/16 但更令人振奮的,還在於他以方筆頓挫帶動行草書的連貫意識,把具體的連貫按照頓挫間隔成一組組意的連貫,在其中,既有古代章草的某種結體意識,又有努力求空間開張的橫向宕開,更有方線條稜角、鋒尖在不斷交替過程中的勾連吻合之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種出眾效果都是在流暢的揮灑過程中自然呈現,而不是刻意做作而的。
11/16 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典型:作為遺老,沈寐叟深深重視清代碑學所具有的價值,他不可能跨越這個歷史的規定。但作為藝術家,他又具備本能的開拓希望,因此他努力尋求在規定下的發展空隙,從一個清代人感到迷惘的風格夾縫中走了出來。在一時間,沈寐叟的北碑行草風成為民初書壇的一面大旗。
12/16 書法一道,非限於書法而為書法也,必與其人之學問德業、事功成就、時代特徵,息息相關。尤於書法本身,窮源竟委,集其大成,自創新面,然可以前無古人,如寐叟者,所以被尊為三百年來第一人也。
13/16
14/16
15/16
16/16
2017-10-1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