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

大衛(David),《聖經.舊約》的核心人物之一,猶太人崇拜的的民族領袖,也是《舊約》重點描寫的三大人物之一(另兩位是亞伯拉罕和摩西)。

亞伯拉罕是希伯來民族的祖先,猶太人基業的開創者;摩西是猶太民族的精神領袖,《摩西律法》的頒佈者;大衛,以色列王國的著名君王,以色列君主政體的建立者,其文韜武略出類拔萃。

"

大衛(David),《聖經.舊約》的核心人物之一,猶太人崇拜的的民族領袖,也是《舊約》重點描寫的三大人物之一(另兩位是亞伯拉罕和摩西)。

亞伯拉罕是希伯來民族的祖先,猶太人基業的開創者;摩西是猶太民族的精神領袖,《摩西律法》的頒佈者;大衛,以色列王國的著名君王,以色列君主政體的建立者,其文韜武略出類拔萃。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自公元前933年以色列部族南北分裂(所羅門去世),至公元一世紀耶穌誕生,猶太人翹首盼望的救世主,是像大衛這樣的民族英雄,而非倡導和平的救主。這也是耶穌不被猶太人接受的根源所在。

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被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控制,猶太民眾一直盼望一位救主拯救猶太人脫離苦海。

出生於加利利地區的耶穌宣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可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但耶穌的主張和“受膏者”(救主)大衛的形象,不相符合,故傳統猶太教對耶穌持排斥態度,最終導致耶穌被釘十字架。

直至今日,在傳統猶太民眾心目中,大衛依然是他們崇拜的民族英雄。

"

大衛(David),《聖經.舊約》的核心人物之一,猶太人崇拜的的民族領袖,也是《舊約》重點描寫的三大人物之一(另兩位是亞伯拉罕和摩西)。

亞伯拉罕是希伯來民族的祖先,猶太人基業的開創者;摩西是猶太民族的精神領袖,《摩西律法》的頒佈者;大衛,以色列王國的著名君王,以色列君主政體的建立者,其文韜武略出類拔萃。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自公元前933年以色列部族南北分裂(所羅門去世),至公元一世紀耶穌誕生,猶太人翹首盼望的救世主,是像大衛這樣的民族英雄,而非倡導和平的救主。這也是耶穌不被猶太人接受的根源所在。

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被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控制,猶太民眾一直盼望一位救主拯救猶太人脫離苦海。

出生於加利利地區的耶穌宣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可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但耶穌的主張和“受膏者”(救主)大衛的形象,不相符合,故傳統猶太教對耶穌持排斥態度,最終導致耶穌被釘十字架。

直至今日,在傳統猶太民眾心目中,大衛依然是他們崇拜的民族英雄。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大衛出生於猶地亞地區的農民家庭,屬猶大部族(以色列十二部族之一,居於以色列南部)。對於大衛的家族譜系,《舊約.路德記》有詳細記載。

《路德記》說: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Jesse);耶西生大衛(《路德記》第4節)。

大衛祖輩路德是摩押女子,非猶大人。路德丈夫去世後,婆婆拿俄米體諒路德的難處,勸路德回到自己父母身邊。但路德非常堅定,她說:自己寧可受苦受罪也要跟隨婆婆到猶大居住。路德的品德體現了希伯來文化精神——堅強、忠誠、勇敢,有犧牲精神。

路德跟隨婆婆到猶大後,過著貧寒而自食其力的生活:在親族波阿斯家的農田撿麥穗過活。

波阿斯心地善良,有同情心。他對路德說:在田裡撿麥穗,不要有顧慮;他還吩咐僕人,不要為難路德,多留些麥穗給她。

希伯來文化強調同情弱者,對於孤兒寡婦應給與特別照顧。再者,《舊約》多處論及撿拾麥穗一事,強調指出:應遵循上帝教導,不要割乾淨麥田,儘量多留下一些麥穗給窮人。《路德記》的描述也說明了這一點。

拿俄米心地寬厚,她想讓路德有個歸宿:把田產轉讓給波阿斯,路德嫁給波阿斯。

波阿斯先徵求另一親屬意見,“那人”不願娶路德,波阿斯接受了路德一家。這是《舊約》記載的大衛家族譜系:波阿斯、路德是大衛祖輩;大衛是耶西的小兒子。

"

大衛(David),《聖經.舊約》的核心人物之一,猶太人崇拜的的民族領袖,也是《舊約》重點描寫的三大人物之一(另兩位是亞伯拉罕和摩西)。

亞伯拉罕是希伯來民族的祖先,猶太人基業的開創者;摩西是猶太民族的精神領袖,《摩西律法》的頒佈者;大衛,以色列王國的著名君王,以色列君主政體的建立者,其文韜武略出類拔萃。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自公元前933年以色列部族南北分裂(所羅門去世),至公元一世紀耶穌誕生,猶太人翹首盼望的救世主,是像大衛這樣的民族英雄,而非倡導和平的救主。這也是耶穌不被猶太人接受的根源所在。

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被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控制,猶太民眾一直盼望一位救主拯救猶太人脫離苦海。

出生於加利利地區的耶穌宣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可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但耶穌的主張和“受膏者”(救主)大衛的形象,不相符合,故傳統猶太教對耶穌持排斥態度,最終導致耶穌被釘十字架。

直至今日,在傳統猶太民眾心目中,大衛依然是他們崇拜的民族英雄。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大衛出生於猶地亞地區的農民家庭,屬猶大部族(以色列十二部族之一,居於以色列南部)。對於大衛的家族譜系,《舊約.路德記》有詳細記載。

《路德記》說: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Jesse);耶西生大衛(《路德記》第4節)。

大衛祖輩路德是摩押女子,非猶大人。路德丈夫去世後,婆婆拿俄米體諒路德的難處,勸路德回到自己父母身邊。但路德非常堅定,她說:自己寧可受苦受罪也要跟隨婆婆到猶大居住。路德的品德體現了希伯來文化精神——堅強、忠誠、勇敢,有犧牲精神。

路德跟隨婆婆到猶大後,過著貧寒而自食其力的生活:在親族波阿斯家的農田撿麥穗過活。

波阿斯心地善良,有同情心。他對路德說:在田裡撿麥穗,不要有顧慮;他還吩咐僕人,不要為難路德,多留些麥穗給她。

希伯來文化強調同情弱者,對於孤兒寡婦應給與特別照顧。再者,《舊約》多處論及撿拾麥穗一事,強調指出:應遵循上帝教導,不要割乾淨麥田,儘量多留下一些麥穗給窮人。《路德記》的描述也說明了這一點。

拿俄米心地寬厚,她想讓路德有個歸宿:把田產轉讓給波阿斯,路德嫁給波阿斯。

波阿斯先徵求另一親屬意見,“那人”不願娶路德,波阿斯接受了路德一家。這是《舊約》記載的大衛家族譜系:波阿斯、路德是大衛祖輩;大衛是耶西的小兒子。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耶西有八個兒子,三個兒子隨掃羅出征,大衛年幼,在家中放羊。

大衛生活時期,以色列各部族內憂外患,形勢極為緊迫。所謂內憂是指,以色列十二部族矛盾重重,一盤散沙。外患是指,以色列周邊異族勢力強大,常侵擾以色列,掠奪人口,侵佔土地、財物,以色列民不聊生。如菲利士人、亞捫人、亞蘭人、摩押人、以東人在當時都是以色列的敵手。

大衛從小生活在這種動盪不安、兵連禍結的時代。中國有句話說,亂世出英雄,英雄造就時勢,大衛的作為可以印證這一點。

據《撒母耳記》記載,公元前1033年以前(掃羅做王前),以色列沒有君王,上帝就是以色列人的王;由於外敵頻繁入侵,形勢緊迫,以色列長老請求撒母耳為以色列立王,“使我們也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征戰”(撒母耳記上第九節),以色列進入王政時代。

《撒母耳記》說,出於對以色列人的愛,上帝才答應為以色列人立王(公元前1033年)。

掃羅(Saul)是以色列的第一位王,他出身於便雅憫支派,“健壯俊美”,“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撒母耳記上第9節)。但掃羅剛愎自用,心胸狹窄,最終導致悲劇命運。在一次同亞瑪力人的征戰中,掃羅違背上帝意志,未把亞瑪力人消滅乾淨,引起上帝不滿。上帝決定廢除掃羅,重新揀選新王,這便是後來的大衛王。

"

大衛(David),《聖經.舊約》的核心人物之一,猶太人崇拜的的民族領袖,也是《舊約》重點描寫的三大人物之一(另兩位是亞伯拉罕和摩西)。

亞伯拉罕是希伯來民族的祖先,猶太人基業的開創者;摩西是猶太民族的精神領袖,《摩西律法》的頒佈者;大衛,以色列王國的著名君王,以色列君主政體的建立者,其文韜武略出類拔萃。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自公元前933年以色列部族南北分裂(所羅門去世),至公元一世紀耶穌誕生,猶太人翹首盼望的救世主,是像大衛這樣的民族英雄,而非倡導和平的救主。這也是耶穌不被猶太人接受的根源所在。

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被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控制,猶太民眾一直盼望一位救主拯救猶太人脫離苦海。

出生於加利利地區的耶穌宣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可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但耶穌的主張和“受膏者”(救主)大衛的形象,不相符合,故傳統猶太教對耶穌持排斥態度,最終導致耶穌被釘十字架。

直至今日,在傳統猶太民眾心目中,大衛依然是他們崇拜的民族英雄。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大衛出生於猶地亞地區的農民家庭,屬猶大部族(以色列十二部族之一,居於以色列南部)。對於大衛的家族譜系,《舊約.路德記》有詳細記載。

《路德記》說: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Jesse);耶西生大衛(《路德記》第4節)。

大衛祖輩路德是摩押女子,非猶大人。路德丈夫去世後,婆婆拿俄米體諒路德的難處,勸路德回到自己父母身邊。但路德非常堅定,她說:自己寧可受苦受罪也要跟隨婆婆到猶大居住。路德的品德體現了希伯來文化精神——堅強、忠誠、勇敢,有犧牲精神。

路德跟隨婆婆到猶大後,過著貧寒而自食其力的生活:在親族波阿斯家的農田撿麥穗過活。

波阿斯心地善良,有同情心。他對路德說:在田裡撿麥穗,不要有顧慮;他還吩咐僕人,不要為難路德,多留些麥穗給她。

希伯來文化強調同情弱者,對於孤兒寡婦應給與特別照顧。再者,《舊約》多處論及撿拾麥穗一事,強調指出:應遵循上帝教導,不要割乾淨麥田,儘量多留下一些麥穗給窮人。《路德記》的描述也說明了這一點。

拿俄米心地寬厚,她想讓路德有個歸宿:把田產轉讓給波阿斯,路德嫁給波阿斯。

波阿斯先徵求另一親屬意見,“那人”不願娶路德,波阿斯接受了路德一家。這是《舊約》記載的大衛家族譜系:波阿斯、路德是大衛祖輩;大衛是耶西的小兒子。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耶西有八個兒子,三個兒子隨掃羅出征,大衛年幼,在家中放羊。

大衛生活時期,以色列各部族內憂外患,形勢極為緊迫。所謂內憂是指,以色列十二部族矛盾重重,一盤散沙。外患是指,以色列周邊異族勢力強大,常侵擾以色列,掠奪人口,侵佔土地、財物,以色列民不聊生。如菲利士人、亞捫人、亞蘭人、摩押人、以東人在當時都是以色列的敵手。

大衛從小生活在這種動盪不安、兵連禍結的時代。中國有句話說,亂世出英雄,英雄造就時勢,大衛的作為可以印證這一點。

據《撒母耳記》記載,公元前1033年以前(掃羅做王前),以色列沒有君王,上帝就是以色列人的王;由於外敵頻繁入侵,形勢緊迫,以色列長老請求撒母耳為以色列立王,“使我們也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征戰”(撒母耳記上第九節),以色列進入王政時代。

《撒母耳記》說,出於對以色列人的愛,上帝才答應為以色列人立王(公元前1033年)。

掃羅(Saul)是以色列的第一位王,他出身於便雅憫支派,“健壯俊美”,“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撒母耳記上第9節)。但掃羅剛愎自用,心胸狹窄,最終導致悲劇命運。在一次同亞瑪力人的征戰中,掃羅違背上帝意志,未把亞瑪力人消滅乾淨,引起上帝不滿。上帝決定廢除掃羅,重新揀選新王,這便是後來的大衛王。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撒母耳記上》記載,大衛在和菲利士歌利亞巨人的戰鬥中,一戰成名。

《撒母耳記上》如此描寫歌利亞巨人:從菲利士營中出來一個討戰的人,名叫歌利亞,是伽特人,身高六肘零一虎口,頭戴銅盔,身穿鎧甲,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鐵槍頭重六百舍客勒。歌利亞巨人在陣前叫喊,“掃羅和以色列眾人,就驚悚,極其害怕”,無人應戰。大衛此時受父親委託,去戰場給哥哥送烤麥穗兒和餅,剛好看到這一幕。

大衛小時候就勇敢無畏,力氣很大,他曾親手殺死過獅子和熊。此時的大衛得到掃羅許可,便走向戰場。

大衛沒穿戰袍和盔甲,只拿一根木棍,抓了五個石子,衝向歌利亞巨人。巨人看見大衛年輕,面色光紅,容貌俊美,就輕視他(撒母耳記上第18節)。大衛先發制人,用甩石機投出石子,擊中巨人,殺死了他。菲利士士兵四處逃散。

大衛憑一己之力殺死歌利亞巨人,讓掃羅大受震動,他把大衛安排在身邊做侍衛,後又提升為千夫長,以色列的民族解放事業從大衛正式開始。

大衛的成名之戰,一下提升了大衛名聲,讓大衛擁有了很多崇拜者。在以色列人看來,只有大衛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有民族意識和責任感,有犧牲精神,為了民族利益赴湯蹈火。

大衛戰勝歌利亞巨人後,以色列婦女在街上唱歌跳舞,她們唱道:掃羅殺敵千千,大衛殺敵萬萬。掃羅聽到街上民謠,大為惶恐,決心除掉大衛。

掃羅的做法暴露了自私與狹隘,這也是以色列人和上帝不和的根源所在。據《聖經》記載,猶太人命運的每一次厄運,都和悖逆上帝意志有關,如外敵入侵,疾病瘟疫,祭司死亡等等(如祭司以利的兩個孩子因為作惡,在與菲利士人戰鬥中被殺,祭司以利也突然死亡)。

"

大衛(David),《聖經.舊約》的核心人物之一,猶太人崇拜的的民族領袖,也是《舊約》重點描寫的三大人物之一(另兩位是亞伯拉罕和摩西)。

亞伯拉罕是希伯來民族的祖先,猶太人基業的開創者;摩西是猶太民族的精神領袖,《摩西律法》的頒佈者;大衛,以色列王國的著名君王,以色列君主政體的建立者,其文韜武略出類拔萃。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自公元前933年以色列部族南北分裂(所羅門去世),至公元一世紀耶穌誕生,猶太人翹首盼望的救世主,是像大衛這樣的民族英雄,而非倡導和平的救主。這也是耶穌不被猶太人接受的根源所在。

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被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控制,猶太民眾一直盼望一位救主拯救猶太人脫離苦海。

出生於加利利地區的耶穌宣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可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但耶穌的主張和“受膏者”(救主)大衛的形象,不相符合,故傳統猶太教對耶穌持排斥態度,最終導致耶穌被釘十字架。

直至今日,在傳統猶太民眾心目中,大衛依然是他們崇拜的民族英雄。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大衛出生於猶地亞地區的農民家庭,屬猶大部族(以色列十二部族之一,居於以色列南部)。對於大衛的家族譜系,《舊約.路德記》有詳細記載。

《路德記》說: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Jesse);耶西生大衛(《路德記》第4節)。

大衛祖輩路德是摩押女子,非猶大人。路德丈夫去世後,婆婆拿俄米體諒路德的難處,勸路德回到自己父母身邊。但路德非常堅定,她說:自己寧可受苦受罪也要跟隨婆婆到猶大居住。路德的品德體現了希伯來文化精神——堅強、忠誠、勇敢,有犧牲精神。

路德跟隨婆婆到猶大後,過著貧寒而自食其力的生活:在親族波阿斯家的農田撿麥穗過活。

波阿斯心地善良,有同情心。他對路德說:在田裡撿麥穗,不要有顧慮;他還吩咐僕人,不要為難路德,多留些麥穗給她。

希伯來文化強調同情弱者,對於孤兒寡婦應給與特別照顧。再者,《舊約》多處論及撿拾麥穗一事,強調指出:應遵循上帝教導,不要割乾淨麥田,儘量多留下一些麥穗給窮人。《路德記》的描述也說明了這一點。

拿俄米心地寬厚,她想讓路德有個歸宿:把田產轉讓給波阿斯,路德嫁給波阿斯。

波阿斯先徵求另一親屬意見,“那人”不願娶路德,波阿斯接受了路德一家。這是《舊約》記載的大衛家族譜系:波阿斯、路德是大衛祖輩;大衛是耶西的小兒子。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耶西有八個兒子,三個兒子隨掃羅出征,大衛年幼,在家中放羊。

大衛生活時期,以色列各部族內憂外患,形勢極為緊迫。所謂內憂是指,以色列十二部族矛盾重重,一盤散沙。外患是指,以色列周邊異族勢力強大,常侵擾以色列,掠奪人口,侵佔土地、財物,以色列民不聊生。如菲利士人、亞捫人、亞蘭人、摩押人、以東人在當時都是以色列的敵手。

大衛從小生活在這種動盪不安、兵連禍結的時代。中國有句話說,亂世出英雄,英雄造就時勢,大衛的作為可以印證這一點。

據《撒母耳記》記載,公元前1033年以前(掃羅做王前),以色列沒有君王,上帝就是以色列人的王;由於外敵頻繁入侵,形勢緊迫,以色列長老請求撒母耳為以色列立王,“使我們也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征戰”(撒母耳記上第九節),以色列進入王政時代。

《撒母耳記》說,出於對以色列人的愛,上帝才答應為以色列人立王(公元前1033年)。

掃羅(Saul)是以色列的第一位王,他出身於便雅憫支派,“健壯俊美”,“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撒母耳記上第9節)。但掃羅剛愎自用,心胸狹窄,最終導致悲劇命運。在一次同亞瑪力人的征戰中,掃羅違背上帝意志,未把亞瑪力人消滅乾淨,引起上帝不滿。上帝決定廢除掃羅,重新揀選新王,這便是後來的大衛王。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撒母耳記上》記載,大衛在和菲利士歌利亞巨人的戰鬥中,一戰成名。

《撒母耳記上》如此描寫歌利亞巨人:從菲利士營中出來一個討戰的人,名叫歌利亞,是伽特人,身高六肘零一虎口,頭戴銅盔,身穿鎧甲,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鐵槍頭重六百舍客勒。歌利亞巨人在陣前叫喊,“掃羅和以色列眾人,就驚悚,極其害怕”,無人應戰。大衛此時受父親委託,去戰場給哥哥送烤麥穗兒和餅,剛好看到這一幕。

大衛小時候就勇敢無畏,力氣很大,他曾親手殺死過獅子和熊。此時的大衛得到掃羅許可,便走向戰場。

大衛沒穿戰袍和盔甲,只拿一根木棍,抓了五個石子,衝向歌利亞巨人。巨人看見大衛年輕,面色光紅,容貌俊美,就輕視他(撒母耳記上第18節)。大衛先發制人,用甩石機投出石子,擊中巨人,殺死了他。菲利士士兵四處逃散。

大衛憑一己之力殺死歌利亞巨人,讓掃羅大受震動,他把大衛安排在身邊做侍衛,後又提升為千夫長,以色列的民族解放事業從大衛正式開始。

大衛的成名之戰,一下提升了大衛名聲,讓大衛擁有了很多崇拜者。在以色列人看來,只有大衛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有民族意識和責任感,有犧牲精神,為了民族利益赴湯蹈火。

大衛戰勝歌利亞巨人後,以色列婦女在街上唱歌跳舞,她們唱道:掃羅殺敵千千,大衛殺敵萬萬。掃羅聽到街上民謠,大為惶恐,決心除掉大衛。

掃羅的做法暴露了自私與狹隘,這也是以色列人和上帝不和的根源所在。據《聖經》記載,猶太人命運的每一次厄運,都和悖逆上帝意志有關,如外敵入侵,疾病瘟疫,祭司死亡等等(如祭司以利的兩個孩子因為作惡,在與菲利士人戰鬥中被殺,祭司以利也突然死亡)。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中國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此種說法用在大衛身上,同樣合適。掃羅因嫉妒大衛,時刻想殺死他。但大衛聰明機敏,多次逃脫危險。如有一次大衛為掃羅彈琴,掃羅乘其不備,突然用槍刺大衛,幸虧大衛快速逃脫。

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和大衛是密友,《舊約》中說,約拿單愛大衛等於愛自己的生命。在約拿單的幫助下,大衛多次逢凶化吉。因掃羅步步緊逼,大衛被迫出走。

大衛身邊有一批忠實的勇士(約600人),大衛帶領他們,躲避到猶大地區的山林、山洞中;最後被迫逃到伽特敵人那裡避難。

相比於掃羅的衝動與狹隘,大衛始終頭腦冷靜,保持克制。大衛有兩次親手殺死掃羅的機會,但都沒有動手。這一方面說明大衛的理智,也彰顯了大衛的人格魅力:以德報怨,不衝動,以民族大義為重。

比如兩人第一次在山洞遭遇(大衛在山洞中避難,掃羅進去大解),大衛只是割下掃羅一截衣襟,目的是提醒掃羅:自己對掃羅沒有惡意。兩人第二次遭遇在掃羅軍營,大衛僅拿走保羅的兵器,並沒傷害他。

兩次遭遇說明,大衛在內心深處,並未背叛掃羅,因為掃羅是上帝的“受膏者”(救主),大衛無權利傷害他。這既是對上帝的服從,也說明大衛本性敦厚,心胸大度。

根據上帝安排,掃羅及其兒子(其中有約拿單)在戰鬥中被殺,消息傳到大衛那裡,大衛悲傷不已。這說明大衛對掃羅並無私怨,一切利害皆因掃羅私心。

希伯來信仰很看重內心的誠懇和表裡如一,鄙視虛情假意、虛與委蛇,對上帝、對親友和鄰人皆應如此,這種優良品質在大衛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

"

大衛(David),《聖經.舊約》的核心人物之一,猶太人崇拜的的民族領袖,也是《舊約》重點描寫的三大人物之一(另兩位是亞伯拉罕和摩西)。

亞伯拉罕是希伯來民族的祖先,猶太人基業的開創者;摩西是猶太民族的精神領袖,《摩西律法》的頒佈者;大衛,以色列王國的著名君王,以色列君主政體的建立者,其文韜武略出類拔萃。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自公元前933年以色列部族南北分裂(所羅門去世),至公元一世紀耶穌誕生,猶太人翹首盼望的救世主,是像大衛這樣的民族英雄,而非倡導和平的救主。這也是耶穌不被猶太人接受的根源所在。

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被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控制,猶太民眾一直盼望一位救主拯救猶太人脫離苦海。

出生於加利利地區的耶穌宣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可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但耶穌的主張和“受膏者”(救主)大衛的形象,不相符合,故傳統猶太教對耶穌持排斥態度,最終導致耶穌被釘十字架。

直至今日,在傳統猶太民眾心目中,大衛依然是他們崇拜的民族英雄。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大衛出生於猶地亞地區的農民家庭,屬猶大部族(以色列十二部族之一,居於以色列南部)。對於大衛的家族譜系,《舊約.路德記》有詳細記載。

《路德記》說: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Jesse);耶西生大衛(《路德記》第4節)。

大衛祖輩路德是摩押女子,非猶大人。路德丈夫去世後,婆婆拿俄米體諒路德的難處,勸路德回到自己父母身邊。但路德非常堅定,她說:自己寧可受苦受罪也要跟隨婆婆到猶大居住。路德的品德體現了希伯來文化精神——堅強、忠誠、勇敢,有犧牲精神。

路德跟隨婆婆到猶大後,過著貧寒而自食其力的生活:在親族波阿斯家的農田撿麥穗過活。

波阿斯心地善良,有同情心。他對路德說:在田裡撿麥穗,不要有顧慮;他還吩咐僕人,不要為難路德,多留些麥穗給她。

希伯來文化強調同情弱者,對於孤兒寡婦應給與特別照顧。再者,《舊約》多處論及撿拾麥穗一事,強調指出:應遵循上帝教導,不要割乾淨麥田,儘量多留下一些麥穗給窮人。《路德記》的描述也說明了這一點。

拿俄米心地寬厚,她想讓路德有個歸宿:把田產轉讓給波阿斯,路德嫁給波阿斯。

波阿斯先徵求另一親屬意見,“那人”不願娶路德,波阿斯接受了路德一家。這是《舊約》記載的大衛家族譜系:波阿斯、路德是大衛祖輩;大衛是耶西的小兒子。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耶西有八個兒子,三個兒子隨掃羅出征,大衛年幼,在家中放羊。

大衛生活時期,以色列各部族內憂外患,形勢極為緊迫。所謂內憂是指,以色列十二部族矛盾重重,一盤散沙。外患是指,以色列周邊異族勢力強大,常侵擾以色列,掠奪人口,侵佔土地、財物,以色列民不聊生。如菲利士人、亞捫人、亞蘭人、摩押人、以東人在當時都是以色列的敵手。

大衛從小生活在這種動盪不安、兵連禍結的時代。中國有句話說,亂世出英雄,英雄造就時勢,大衛的作為可以印證這一點。

據《撒母耳記》記載,公元前1033年以前(掃羅做王前),以色列沒有君王,上帝就是以色列人的王;由於外敵頻繁入侵,形勢緊迫,以色列長老請求撒母耳為以色列立王,“使我們也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征戰”(撒母耳記上第九節),以色列進入王政時代。

《撒母耳記》說,出於對以色列人的愛,上帝才答應為以色列人立王(公元前1033年)。

掃羅(Saul)是以色列的第一位王,他出身於便雅憫支派,“健壯俊美”,“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撒母耳記上第9節)。但掃羅剛愎自用,心胸狹窄,最終導致悲劇命運。在一次同亞瑪力人的征戰中,掃羅違背上帝意志,未把亞瑪力人消滅乾淨,引起上帝不滿。上帝決定廢除掃羅,重新揀選新王,這便是後來的大衛王。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撒母耳記上》記載,大衛在和菲利士歌利亞巨人的戰鬥中,一戰成名。

《撒母耳記上》如此描寫歌利亞巨人:從菲利士營中出來一個討戰的人,名叫歌利亞,是伽特人,身高六肘零一虎口,頭戴銅盔,身穿鎧甲,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鐵槍頭重六百舍客勒。歌利亞巨人在陣前叫喊,“掃羅和以色列眾人,就驚悚,極其害怕”,無人應戰。大衛此時受父親委託,去戰場給哥哥送烤麥穗兒和餅,剛好看到這一幕。

大衛小時候就勇敢無畏,力氣很大,他曾親手殺死過獅子和熊。此時的大衛得到掃羅許可,便走向戰場。

大衛沒穿戰袍和盔甲,只拿一根木棍,抓了五個石子,衝向歌利亞巨人。巨人看見大衛年輕,面色光紅,容貌俊美,就輕視他(撒母耳記上第18節)。大衛先發制人,用甩石機投出石子,擊中巨人,殺死了他。菲利士士兵四處逃散。

大衛憑一己之力殺死歌利亞巨人,讓掃羅大受震動,他把大衛安排在身邊做侍衛,後又提升為千夫長,以色列的民族解放事業從大衛正式開始。

大衛的成名之戰,一下提升了大衛名聲,讓大衛擁有了很多崇拜者。在以色列人看來,只有大衛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有民族意識和責任感,有犧牲精神,為了民族利益赴湯蹈火。

大衛戰勝歌利亞巨人後,以色列婦女在街上唱歌跳舞,她們唱道:掃羅殺敵千千,大衛殺敵萬萬。掃羅聽到街上民謠,大為惶恐,決心除掉大衛。

掃羅的做法暴露了自私與狹隘,這也是以色列人和上帝不和的根源所在。據《聖經》記載,猶太人命運的每一次厄運,都和悖逆上帝意志有關,如外敵入侵,疾病瘟疫,祭司死亡等等(如祭司以利的兩個孩子因為作惡,在與菲利士人戰鬥中被殺,祭司以利也突然死亡)。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中國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此種說法用在大衛身上,同樣合適。掃羅因嫉妒大衛,時刻想殺死他。但大衛聰明機敏,多次逃脫危險。如有一次大衛為掃羅彈琴,掃羅乘其不備,突然用槍刺大衛,幸虧大衛快速逃脫。

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和大衛是密友,《舊約》中說,約拿單愛大衛等於愛自己的生命。在約拿單的幫助下,大衛多次逢凶化吉。因掃羅步步緊逼,大衛被迫出走。

大衛身邊有一批忠實的勇士(約600人),大衛帶領他們,躲避到猶大地區的山林、山洞中;最後被迫逃到伽特敵人那裡避難。

相比於掃羅的衝動與狹隘,大衛始終頭腦冷靜,保持克制。大衛有兩次親手殺死掃羅的機會,但都沒有動手。這一方面說明大衛的理智,也彰顯了大衛的人格魅力:以德報怨,不衝動,以民族大義為重。

比如兩人第一次在山洞遭遇(大衛在山洞中避難,掃羅進去大解),大衛只是割下掃羅一截衣襟,目的是提醒掃羅:自己對掃羅沒有惡意。兩人第二次遭遇在掃羅軍營,大衛僅拿走保羅的兵器,並沒傷害他。

兩次遭遇說明,大衛在內心深處,並未背叛掃羅,因為掃羅是上帝的“受膏者”(救主),大衛無權利傷害他。這既是對上帝的服從,也說明大衛本性敦厚,心胸大度。

根據上帝安排,掃羅及其兒子(其中有約拿單)在戰鬥中被殺,消息傳到大衛那裡,大衛悲傷不已。這說明大衛對掃羅並無私怨,一切利害皆因掃羅私心。

希伯來信仰很看重內心的誠懇和表裡如一,鄙視虛情假意、虛與委蛇,對上帝、對親友和鄰人皆應如此,這種優良品質在大衛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掃羅死後,根據上帝意願,大衛帶領勇士回到家鄉,在希伯倫“受膏”做猶大人的王。與此同時,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繼續治理北部以色列,做王兩年。

伊施波設懦弱無能,被手下人殺死。公元前1013年,南部猶大和北部以色列擁戴大衛作王。《舊約》說:大衛登基的時候年三十歲,在位四十年。在希伯倫做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在耶路撒冷做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撒母耳記下第六節)。自此,以色列所有部族第一次實現政治統一,以色列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這是大衛的第一件功績。

大衛做王后,首先從軍事著眼——堅決肅清外敵,恢復以色列疆域。《撒母耳記》《列王紀》詳細記載了大衛的軍事征服成就。

如大衛首先驅逐強敵菲利士人,把菲利士人徹底驅逐出境,並且攻佔菲利士人首都。這是一場偉大勝利,直至所羅門時代,菲利士人再沒有對以色列構成重大威脅。

大衛積極鞏固以色列邊防,擊敗亞們人、亞蘭人、以東人、摩押人,迫使他們臣服於以色列,甚至向以色列納貢(如亞蘭人)。大衛曾率兵攻佔亞蘭人首都大馬士革,進一步鞏固了以色列疆土。

經過一些列征戰,以色列邊防得以加強,國土面積進一步擴大,從根本上奠定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軍事、政治地位,這是古代以色列民族最為強大的時期。據《舊約》記載,大衛統治時期,從埃及東北部直到幼發拉底河對岸都是以色列勢力範圍,足以看出大衛威名之盛。

"

大衛(David),《聖經.舊約》的核心人物之一,猶太人崇拜的的民族領袖,也是《舊約》重點描寫的三大人物之一(另兩位是亞伯拉罕和摩西)。

亞伯拉罕是希伯來民族的祖先,猶太人基業的開創者;摩西是猶太民族的精神領袖,《摩西律法》的頒佈者;大衛,以色列王國的著名君王,以色列君主政體的建立者,其文韜武略出類拔萃。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自公元前933年以色列部族南北分裂(所羅門去世),至公元一世紀耶穌誕生,猶太人翹首盼望的救世主,是像大衛這樣的民族英雄,而非倡導和平的救主。這也是耶穌不被猶太人接受的根源所在。

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被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控制,猶太民眾一直盼望一位救主拯救猶太人脫離苦海。

出生於加利利地區的耶穌宣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可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但耶穌的主張和“受膏者”(救主)大衛的形象,不相符合,故傳統猶太教對耶穌持排斥態度,最終導致耶穌被釘十字架。

直至今日,在傳統猶太民眾心目中,大衛依然是他們崇拜的民族英雄。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大衛出生於猶地亞地區的農民家庭,屬猶大部族(以色列十二部族之一,居於以色列南部)。對於大衛的家族譜系,《舊約.路德記》有詳細記載。

《路德記》說: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Jesse);耶西生大衛(《路德記》第4節)。

大衛祖輩路德是摩押女子,非猶大人。路德丈夫去世後,婆婆拿俄米體諒路德的難處,勸路德回到自己父母身邊。但路德非常堅定,她說:自己寧可受苦受罪也要跟隨婆婆到猶大居住。路德的品德體現了希伯來文化精神——堅強、忠誠、勇敢,有犧牲精神。

路德跟隨婆婆到猶大後,過著貧寒而自食其力的生活:在親族波阿斯家的農田撿麥穗過活。

波阿斯心地善良,有同情心。他對路德說:在田裡撿麥穗,不要有顧慮;他還吩咐僕人,不要為難路德,多留些麥穗給她。

希伯來文化強調同情弱者,對於孤兒寡婦應給與特別照顧。再者,《舊約》多處論及撿拾麥穗一事,強調指出:應遵循上帝教導,不要割乾淨麥田,儘量多留下一些麥穗給窮人。《路德記》的描述也說明了這一點。

拿俄米心地寬厚,她想讓路德有個歸宿:把田產轉讓給波阿斯,路德嫁給波阿斯。

波阿斯先徵求另一親屬意見,“那人”不願娶路德,波阿斯接受了路德一家。這是《舊約》記載的大衛家族譜系:波阿斯、路德是大衛祖輩;大衛是耶西的小兒子。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耶西有八個兒子,三個兒子隨掃羅出征,大衛年幼,在家中放羊。

大衛生活時期,以色列各部族內憂外患,形勢極為緊迫。所謂內憂是指,以色列十二部族矛盾重重,一盤散沙。外患是指,以色列周邊異族勢力強大,常侵擾以色列,掠奪人口,侵佔土地、財物,以色列民不聊生。如菲利士人、亞捫人、亞蘭人、摩押人、以東人在當時都是以色列的敵手。

大衛從小生活在這種動盪不安、兵連禍結的時代。中國有句話說,亂世出英雄,英雄造就時勢,大衛的作為可以印證這一點。

據《撒母耳記》記載,公元前1033年以前(掃羅做王前),以色列沒有君王,上帝就是以色列人的王;由於外敵頻繁入侵,形勢緊迫,以色列長老請求撒母耳為以色列立王,“使我們也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征戰”(撒母耳記上第九節),以色列進入王政時代。

《撒母耳記》說,出於對以色列人的愛,上帝才答應為以色列人立王(公元前1033年)。

掃羅(Saul)是以色列的第一位王,他出身於便雅憫支派,“健壯俊美”,“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撒母耳記上第9節)。但掃羅剛愎自用,心胸狹窄,最終導致悲劇命運。在一次同亞瑪力人的征戰中,掃羅違背上帝意志,未把亞瑪力人消滅乾淨,引起上帝不滿。上帝決定廢除掃羅,重新揀選新王,這便是後來的大衛王。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撒母耳記上》記載,大衛在和菲利士歌利亞巨人的戰鬥中,一戰成名。

《撒母耳記上》如此描寫歌利亞巨人:從菲利士營中出來一個討戰的人,名叫歌利亞,是伽特人,身高六肘零一虎口,頭戴銅盔,身穿鎧甲,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鐵槍頭重六百舍客勒。歌利亞巨人在陣前叫喊,“掃羅和以色列眾人,就驚悚,極其害怕”,無人應戰。大衛此時受父親委託,去戰場給哥哥送烤麥穗兒和餅,剛好看到這一幕。

大衛小時候就勇敢無畏,力氣很大,他曾親手殺死過獅子和熊。此時的大衛得到掃羅許可,便走向戰場。

大衛沒穿戰袍和盔甲,只拿一根木棍,抓了五個石子,衝向歌利亞巨人。巨人看見大衛年輕,面色光紅,容貌俊美,就輕視他(撒母耳記上第18節)。大衛先發制人,用甩石機投出石子,擊中巨人,殺死了他。菲利士士兵四處逃散。

大衛憑一己之力殺死歌利亞巨人,讓掃羅大受震動,他把大衛安排在身邊做侍衛,後又提升為千夫長,以色列的民族解放事業從大衛正式開始。

大衛的成名之戰,一下提升了大衛名聲,讓大衛擁有了很多崇拜者。在以色列人看來,只有大衛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有民族意識和責任感,有犧牲精神,為了民族利益赴湯蹈火。

大衛戰勝歌利亞巨人後,以色列婦女在街上唱歌跳舞,她們唱道:掃羅殺敵千千,大衛殺敵萬萬。掃羅聽到街上民謠,大為惶恐,決心除掉大衛。

掃羅的做法暴露了自私與狹隘,這也是以色列人和上帝不和的根源所在。據《聖經》記載,猶太人命運的每一次厄運,都和悖逆上帝意志有關,如外敵入侵,疾病瘟疫,祭司死亡等等(如祭司以利的兩個孩子因為作惡,在與菲利士人戰鬥中被殺,祭司以利也突然死亡)。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中國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此種說法用在大衛身上,同樣合適。掃羅因嫉妒大衛,時刻想殺死他。但大衛聰明機敏,多次逃脫危險。如有一次大衛為掃羅彈琴,掃羅乘其不備,突然用槍刺大衛,幸虧大衛快速逃脫。

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和大衛是密友,《舊約》中說,約拿單愛大衛等於愛自己的生命。在約拿單的幫助下,大衛多次逢凶化吉。因掃羅步步緊逼,大衛被迫出走。

大衛身邊有一批忠實的勇士(約600人),大衛帶領他們,躲避到猶大地區的山林、山洞中;最後被迫逃到伽特敵人那裡避難。

相比於掃羅的衝動與狹隘,大衛始終頭腦冷靜,保持克制。大衛有兩次親手殺死掃羅的機會,但都沒有動手。這一方面說明大衛的理智,也彰顯了大衛的人格魅力:以德報怨,不衝動,以民族大義為重。

比如兩人第一次在山洞遭遇(大衛在山洞中避難,掃羅進去大解),大衛只是割下掃羅一截衣襟,目的是提醒掃羅:自己對掃羅沒有惡意。兩人第二次遭遇在掃羅軍營,大衛僅拿走保羅的兵器,並沒傷害他。

兩次遭遇說明,大衛在內心深處,並未背叛掃羅,因為掃羅是上帝的“受膏者”(救主),大衛無權利傷害他。這既是對上帝的服從,也說明大衛本性敦厚,心胸大度。

根據上帝安排,掃羅及其兒子(其中有約拿單)在戰鬥中被殺,消息傳到大衛那裡,大衛悲傷不已。這說明大衛對掃羅並無私怨,一切利害皆因掃羅私心。

希伯來信仰很看重內心的誠懇和表裡如一,鄙視虛情假意、虛與委蛇,對上帝、對親友和鄰人皆應如此,這種優良品質在大衛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掃羅死後,根據上帝意願,大衛帶領勇士回到家鄉,在希伯倫“受膏”做猶大人的王。與此同時,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繼續治理北部以色列,做王兩年。

伊施波設懦弱無能,被手下人殺死。公元前1013年,南部猶大和北部以色列擁戴大衛作王。《舊約》說:大衛登基的時候年三十歲,在位四十年。在希伯倫做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在耶路撒冷做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撒母耳記下第六節)。自此,以色列所有部族第一次實現政治統一,以色列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這是大衛的第一件功績。

大衛做王后,首先從軍事著眼——堅決肅清外敵,恢復以色列疆域。《撒母耳記》《列王紀》詳細記載了大衛的軍事征服成就。

如大衛首先驅逐強敵菲利士人,把菲利士人徹底驅逐出境,並且攻佔菲利士人首都。這是一場偉大勝利,直至所羅門時代,菲利士人再沒有對以色列構成重大威脅。

大衛積極鞏固以色列邊防,擊敗亞們人、亞蘭人、以東人、摩押人,迫使他們臣服於以色列,甚至向以色列納貢(如亞蘭人)。大衛曾率兵攻佔亞蘭人首都大馬士革,進一步鞏固了以色列疆土。

經過一些列征戰,以色列邊防得以加強,國土面積進一步擴大,從根本上奠定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軍事、政治地位,這是古代以色列民族最為強大的時期。據《舊約》記載,大衛統治時期,從埃及東北部直到幼發拉底河對岸都是以色列勢力範圍,足以看出大衛威名之盛。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除軍事武功以外,大衛還第一次建立了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以色列政府體系,這是以色列民族史上第一個君主政權——大衛、所羅門王朝。

公元前933年所羅門王去世,大衛王朝解體,以色列南北方重新分裂,以色列各部再沒實現統一。直至1948年5月14日,現代以色列再次宣佈建國,此時距離大衛王朝已有2000多年曆史。

在西方學者眼裡,大衛王朝的君主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西方近代君主立憲制的重要源頭(另一源頭是希臘羅馬,如雅典民主制、斯巴達寡頭制、羅馬共和制)。

大衛王朝君主制不同東方式君主專制。根據亞里斯多德觀點,東方式君主制是絕對君主制,君主權力高於一切,上面並無法律約束。以色列君王並無絕對權力,因上面還有道德契約——摩西律法。

根據希伯來信仰,摩西律法是猶太最高法典,規範著猶太民族的所有行為,包括國家和政府。猶太民族歷代統治者,如早期的摩西、約書亞,後來的士師(猶太宗教法官)和大衛、所羅門,都須遵守律法,不得違背上帝契約,這是制約君權的重要因素和前提。

從社會層面說,道德契約又是公共輿論,以猶太先知為代表,負責監督社會道德與君王行止。《聖經》記載了許多猶太先知的事例,像大衛時期的撒母耳和拿單;《先知書》書中的耶利米、耶利亞、以賽亞等等。

"

大衛(David),《聖經.舊約》的核心人物之一,猶太人崇拜的的民族領袖,也是《舊約》重點描寫的三大人物之一(另兩位是亞伯拉罕和摩西)。

亞伯拉罕是希伯來民族的祖先,猶太人基業的開創者;摩西是猶太民族的精神領袖,《摩西律法》的頒佈者;大衛,以色列王國的著名君王,以色列君主政體的建立者,其文韜武略出類拔萃。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自公元前933年以色列部族南北分裂(所羅門去世),至公元一世紀耶穌誕生,猶太人翹首盼望的救世主,是像大衛這樣的民族英雄,而非倡導和平的救主。這也是耶穌不被猶太人接受的根源所在。

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被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控制,猶太民眾一直盼望一位救主拯救猶太人脫離苦海。

出生於加利利地區的耶穌宣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可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但耶穌的主張和“受膏者”(救主)大衛的形象,不相符合,故傳統猶太教對耶穌持排斥態度,最終導致耶穌被釘十字架。

直至今日,在傳統猶太民眾心目中,大衛依然是他們崇拜的民族英雄。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大衛出生於猶地亞地區的農民家庭,屬猶大部族(以色列十二部族之一,居於以色列南部)。對於大衛的家族譜系,《舊約.路德記》有詳細記載。

《路德記》說: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Jesse);耶西生大衛(《路德記》第4節)。

大衛祖輩路德是摩押女子,非猶大人。路德丈夫去世後,婆婆拿俄米體諒路德的難處,勸路德回到自己父母身邊。但路德非常堅定,她說:自己寧可受苦受罪也要跟隨婆婆到猶大居住。路德的品德體現了希伯來文化精神——堅強、忠誠、勇敢,有犧牲精神。

路德跟隨婆婆到猶大後,過著貧寒而自食其力的生活:在親族波阿斯家的農田撿麥穗過活。

波阿斯心地善良,有同情心。他對路德說:在田裡撿麥穗,不要有顧慮;他還吩咐僕人,不要為難路德,多留些麥穗給她。

希伯來文化強調同情弱者,對於孤兒寡婦應給與特別照顧。再者,《舊約》多處論及撿拾麥穗一事,強調指出:應遵循上帝教導,不要割乾淨麥田,儘量多留下一些麥穗給窮人。《路德記》的描述也說明了這一點。

拿俄米心地寬厚,她想讓路德有個歸宿:把田產轉讓給波阿斯,路德嫁給波阿斯。

波阿斯先徵求另一親屬意見,“那人”不願娶路德,波阿斯接受了路德一家。這是《舊約》記載的大衛家族譜系:波阿斯、路德是大衛祖輩;大衛是耶西的小兒子。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耶西有八個兒子,三個兒子隨掃羅出征,大衛年幼,在家中放羊。

大衛生活時期,以色列各部族內憂外患,形勢極為緊迫。所謂內憂是指,以色列十二部族矛盾重重,一盤散沙。外患是指,以色列周邊異族勢力強大,常侵擾以色列,掠奪人口,侵佔土地、財物,以色列民不聊生。如菲利士人、亞捫人、亞蘭人、摩押人、以東人在當時都是以色列的敵手。

大衛從小生活在這種動盪不安、兵連禍結的時代。中國有句話說,亂世出英雄,英雄造就時勢,大衛的作為可以印證這一點。

據《撒母耳記》記載,公元前1033年以前(掃羅做王前),以色列沒有君王,上帝就是以色列人的王;由於外敵頻繁入侵,形勢緊迫,以色列長老請求撒母耳為以色列立王,“使我們也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征戰”(撒母耳記上第九節),以色列進入王政時代。

《撒母耳記》說,出於對以色列人的愛,上帝才答應為以色列人立王(公元前1033年)。

掃羅(Saul)是以色列的第一位王,他出身於便雅憫支派,“健壯俊美”,“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撒母耳記上第9節)。但掃羅剛愎自用,心胸狹窄,最終導致悲劇命運。在一次同亞瑪力人的征戰中,掃羅違背上帝意志,未把亞瑪力人消滅乾淨,引起上帝不滿。上帝決定廢除掃羅,重新揀選新王,這便是後來的大衛王。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撒母耳記上》記載,大衛在和菲利士歌利亞巨人的戰鬥中,一戰成名。

《撒母耳記上》如此描寫歌利亞巨人:從菲利士營中出來一個討戰的人,名叫歌利亞,是伽特人,身高六肘零一虎口,頭戴銅盔,身穿鎧甲,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鐵槍頭重六百舍客勒。歌利亞巨人在陣前叫喊,“掃羅和以色列眾人,就驚悚,極其害怕”,無人應戰。大衛此時受父親委託,去戰場給哥哥送烤麥穗兒和餅,剛好看到這一幕。

大衛小時候就勇敢無畏,力氣很大,他曾親手殺死過獅子和熊。此時的大衛得到掃羅許可,便走向戰場。

大衛沒穿戰袍和盔甲,只拿一根木棍,抓了五個石子,衝向歌利亞巨人。巨人看見大衛年輕,面色光紅,容貌俊美,就輕視他(撒母耳記上第18節)。大衛先發制人,用甩石機投出石子,擊中巨人,殺死了他。菲利士士兵四處逃散。

大衛憑一己之力殺死歌利亞巨人,讓掃羅大受震動,他把大衛安排在身邊做侍衛,後又提升為千夫長,以色列的民族解放事業從大衛正式開始。

大衛的成名之戰,一下提升了大衛名聲,讓大衛擁有了很多崇拜者。在以色列人看來,只有大衛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有民族意識和責任感,有犧牲精神,為了民族利益赴湯蹈火。

大衛戰勝歌利亞巨人後,以色列婦女在街上唱歌跳舞,她們唱道:掃羅殺敵千千,大衛殺敵萬萬。掃羅聽到街上民謠,大為惶恐,決心除掉大衛。

掃羅的做法暴露了自私與狹隘,這也是以色列人和上帝不和的根源所在。據《聖經》記載,猶太人命運的每一次厄運,都和悖逆上帝意志有關,如外敵入侵,疾病瘟疫,祭司死亡等等(如祭司以利的兩個孩子因為作惡,在與菲利士人戰鬥中被殺,祭司以利也突然死亡)。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中國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此種說法用在大衛身上,同樣合適。掃羅因嫉妒大衛,時刻想殺死他。但大衛聰明機敏,多次逃脫危險。如有一次大衛為掃羅彈琴,掃羅乘其不備,突然用槍刺大衛,幸虧大衛快速逃脫。

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和大衛是密友,《舊約》中說,約拿單愛大衛等於愛自己的生命。在約拿單的幫助下,大衛多次逢凶化吉。因掃羅步步緊逼,大衛被迫出走。

大衛身邊有一批忠實的勇士(約600人),大衛帶領他們,躲避到猶大地區的山林、山洞中;最後被迫逃到伽特敵人那裡避難。

相比於掃羅的衝動與狹隘,大衛始終頭腦冷靜,保持克制。大衛有兩次親手殺死掃羅的機會,但都沒有動手。這一方面說明大衛的理智,也彰顯了大衛的人格魅力:以德報怨,不衝動,以民族大義為重。

比如兩人第一次在山洞遭遇(大衛在山洞中避難,掃羅進去大解),大衛只是割下掃羅一截衣襟,目的是提醒掃羅:自己對掃羅沒有惡意。兩人第二次遭遇在掃羅軍營,大衛僅拿走保羅的兵器,並沒傷害他。

兩次遭遇說明,大衛在內心深處,並未背叛掃羅,因為掃羅是上帝的“受膏者”(救主),大衛無權利傷害他。這既是對上帝的服從,也說明大衛本性敦厚,心胸大度。

根據上帝安排,掃羅及其兒子(其中有約拿單)在戰鬥中被殺,消息傳到大衛那裡,大衛悲傷不已。這說明大衛對掃羅並無私怨,一切利害皆因掃羅私心。

希伯來信仰很看重內心的誠懇和表裡如一,鄙視虛情假意、虛與委蛇,對上帝、對親友和鄰人皆應如此,這種優良品質在大衛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掃羅死後,根據上帝意願,大衛帶領勇士回到家鄉,在希伯倫“受膏”做猶大人的王。與此同時,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繼續治理北部以色列,做王兩年。

伊施波設懦弱無能,被手下人殺死。公元前1013年,南部猶大和北部以色列擁戴大衛作王。《舊約》說:大衛登基的時候年三十歲,在位四十年。在希伯倫做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在耶路撒冷做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撒母耳記下第六節)。自此,以色列所有部族第一次實現政治統一,以色列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這是大衛的第一件功績。

大衛做王后,首先從軍事著眼——堅決肅清外敵,恢復以色列疆域。《撒母耳記》《列王紀》詳細記載了大衛的軍事征服成就。

如大衛首先驅逐強敵菲利士人,把菲利士人徹底驅逐出境,並且攻佔菲利士人首都。這是一場偉大勝利,直至所羅門時代,菲利士人再沒有對以色列構成重大威脅。

大衛積極鞏固以色列邊防,擊敗亞們人、亞蘭人、以東人、摩押人,迫使他們臣服於以色列,甚至向以色列納貢(如亞蘭人)。大衛曾率兵攻佔亞蘭人首都大馬士革,進一步鞏固了以色列疆土。

經過一些列征戰,以色列邊防得以加強,國土面積進一步擴大,從根本上奠定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軍事、政治地位,這是古代以色列民族最為強大的時期。據《舊約》記載,大衛統治時期,從埃及東北部直到幼發拉底河對岸都是以色列勢力範圍,足以看出大衛威名之盛。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除軍事武功以外,大衛還第一次建立了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以色列政府體系,這是以色列民族史上第一個君主政權——大衛、所羅門王朝。

公元前933年所羅門王去世,大衛王朝解體,以色列南北方重新分裂,以色列各部再沒實現統一。直至1948年5月14日,現代以色列再次宣佈建國,此時距離大衛王朝已有2000多年曆史。

在西方學者眼裡,大衛王朝的君主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西方近代君主立憲制的重要源頭(另一源頭是希臘羅馬,如雅典民主制、斯巴達寡頭制、羅馬共和制)。

大衛王朝君主制不同東方式君主專制。根據亞里斯多德觀點,東方式君主制是絕對君主制,君主權力高於一切,上面並無法律約束。以色列君王並無絕對權力,因上面還有道德契約——摩西律法。

根據希伯來信仰,摩西律法是猶太最高法典,規範著猶太民族的所有行為,包括國家和政府。猶太民族歷代統治者,如早期的摩西、約書亞,後來的士師(猶太宗教法官)和大衛、所羅門,都須遵守律法,不得違背上帝契約,這是制約君權的重要因素和前提。

從社會層面說,道德契約又是公共輿論,以猶太先知為代表,負責監督社會道德與君王行止。《聖經》記載了許多猶太先知的事例,像大衛時期的撒母耳和拿單;《先知書》書中的耶利米、耶利亞、以賽亞等等。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大衛王的成就,除鞏固疆土和建立政體外,還擁有獨特人格魅力和很高的藝術成就。

據《列王紀》《詩篇》等文記載,大衛為人誠實、正直,處事公正,重情重義,這是摩西律法強調的民族精神。

如掃羅和約拿單死後,大衛把他們的遺骸從遠方運回,安葬在掃羅家族的墳墓裡。大衛對好友約拿單之子更是關愛有加:他把約拿單的兒子接到耶路撒冷宮廷,與之他同桌吃飯;並把掃羅家業全部賜給他。

大衛處理公共事務不偏不倚,講究原則,顧全大局。比如有一次分配戰利品,大衛身邊的“惡人”認為不應把戰利品分給留守營地之人;大衛認為,所有後勤人員,同樣有資格分享戰利品。《舊約》如此評價大衛的做法:這一規定已成為歷代希伯來民眾一直遵守的典章、成法。

此外,大衛感情豐富,很看重家庭,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家長。比如大衛受掃羅迫害時,擔心家人受害,始終把他們帶在身邊。晚年那一場事變,更是體現出大衛的家庭之愛。

大衛之子(大衛有18個兒子)押沙龍發動事變,企圖奪取大衛王位,大衛被迫逃出耶路撒冷。在逃難過程中,大衛歷經艱辛和磨難,吃了不少苦頭,但大衛始終沒有怨恨兒子。大衛用計謀平息事變後,等待兒子的信息,當望見前來報信的使者時,大衛說的第一句話是: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撒母耳記下第19節)。

押沙龍死後,大衛悲傷不已,《撒母耳記》這樣描述大衛的心理:王就心裡悲痛,上城門樓哀哭,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撒母耳記下第19節)押沙龍背叛自己,大衛內心並無怨恨,憐子之心令人動容。

除軍事武功外,大衛在藝術方面有很高天賦。

大衛從小喜歡彈琴,技藝很高,掃羅曾專門請大衛彈琴驅魔。《舊約.詩篇》150首詩歌作品,絕大部分由大衛創作。《聖經》中的大衛詩篇,文字優美,感情真摯,細膩刻畫了大衛的心路歷程。

《聖經》學者們公認,大衛詩篇代表了希伯來文化的重大成就,是展現希伯來信仰的重要窗口。另據耶路撒冷考古資料,考古學家們已陸續發現一些描寫大衛彈琴場景的繪畫作品。

"

大衛(David),《聖經.舊約》的核心人物之一,猶太人崇拜的的民族領袖,也是《舊約》重點描寫的三大人物之一(另兩位是亞伯拉罕和摩西)。

亞伯拉罕是希伯來民族的祖先,猶太人基業的開創者;摩西是猶太民族的精神領袖,《摩西律法》的頒佈者;大衛,以色列王國的著名君王,以色列君主政體的建立者,其文韜武略出類拔萃。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自公元前933年以色列部族南北分裂(所羅門去世),至公元一世紀耶穌誕生,猶太人翹首盼望的救世主,是像大衛這樣的民族英雄,而非倡導和平的救主。這也是耶穌不被猶太人接受的根源所在。

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被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控制,猶太民眾一直盼望一位救主拯救猶太人脫離苦海。

出生於加利利地區的耶穌宣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可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但耶穌的主張和“受膏者”(救主)大衛的形象,不相符合,故傳統猶太教對耶穌持排斥態度,最終導致耶穌被釘十字架。

直至今日,在傳統猶太民眾心目中,大衛依然是他們崇拜的民族英雄。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大衛出生於猶地亞地區的農民家庭,屬猶大部族(以色列十二部族之一,居於以色列南部)。對於大衛的家族譜系,《舊約.路德記》有詳細記載。

《路德記》說: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Jesse);耶西生大衛(《路德記》第4節)。

大衛祖輩路德是摩押女子,非猶大人。路德丈夫去世後,婆婆拿俄米體諒路德的難處,勸路德回到自己父母身邊。但路德非常堅定,她說:自己寧可受苦受罪也要跟隨婆婆到猶大居住。路德的品德體現了希伯來文化精神——堅強、忠誠、勇敢,有犧牲精神。

路德跟隨婆婆到猶大後,過著貧寒而自食其力的生活:在親族波阿斯家的農田撿麥穗過活。

波阿斯心地善良,有同情心。他對路德說:在田裡撿麥穗,不要有顧慮;他還吩咐僕人,不要為難路德,多留些麥穗給她。

希伯來文化強調同情弱者,對於孤兒寡婦應給與特別照顧。再者,《舊約》多處論及撿拾麥穗一事,強調指出:應遵循上帝教導,不要割乾淨麥田,儘量多留下一些麥穗給窮人。《路德記》的描述也說明了這一點。

拿俄米心地寬厚,她想讓路德有個歸宿:把田產轉讓給波阿斯,路德嫁給波阿斯。

波阿斯先徵求另一親屬意見,“那人”不願娶路德,波阿斯接受了路德一家。這是《舊約》記載的大衛家族譜系:波阿斯、路德是大衛祖輩;大衛是耶西的小兒子。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耶西有八個兒子,三個兒子隨掃羅出征,大衛年幼,在家中放羊。

大衛生活時期,以色列各部族內憂外患,形勢極為緊迫。所謂內憂是指,以色列十二部族矛盾重重,一盤散沙。外患是指,以色列周邊異族勢力強大,常侵擾以色列,掠奪人口,侵佔土地、財物,以色列民不聊生。如菲利士人、亞捫人、亞蘭人、摩押人、以東人在當時都是以色列的敵手。

大衛從小生活在這種動盪不安、兵連禍結的時代。中國有句話說,亂世出英雄,英雄造就時勢,大衛的作為可以印證這一點。

據《撒母耳記》記載,公元前1033年以前(掃羅做王前),以色列沒有君王,上帝就是以色列人的王;由於外敵頻繁入侵,形勢緊迫,以色列長老請求撒母耳為以色列立王,“使我們也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征戰”(撒母耳記上第九節),以色列進入王政時代。

《撒母耳記》說,出於對以色列人的愛,上帝才答應為以色列人立王(公元前1033年)。

掃羅(Saul)是以色列的第一位王,他出身於便雅憫支派,“健壯俊美”,“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撒母耳記上第9節)。但掃羅剛愎自用,心胸狹窄,最終導致悲劇命運。在一次同亞瑪力人的征戰中,掃羅違背上帝意志,未把亞瑪力人消滅乾淨,引起上帝不滿。上帝決定廢除掃羅,重新揀選新王,這便是後來的大衛王。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撒母耳記上》記載,大衛在和菲利士歌利亞巨人的戰鬥中,一戰成名。

《撒母耳記上》如此描寫歌利亞巨人:從菲利士營中出來一個討戰的人,名叫歌利亞,是伽特人,身高六肘零一虎口,頭戴銅盔,身穿鎧甲,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鐵槍頭重六百舍客勒。歌利亞巨人在陣前叫喊,“掃羅和以色列眾人,就驚悚,極其害怕”,無人應戰。大衛此時受父親委託,去戰場給哥哥送烤麥穗兒和餅,剛好看到這一幕。

大衛小時候就勇敢無畏,力氣很大,他曾親手殺死過獅子和熊。此時的大衛得到掃羅許可,便走向戰場。

大衛沒穿戰袍和盔甲,只拿一根木棍,抓了五個石子,衝向歌利亞巨人。巨人看見大衛年輕,面色光紅,容貌俊美,就輕視他(撒母耳記上第18節)。大衛先發制人,用甩石機投出石子,擊中巨人,殺死了他。菲利士士兵四處逃散。

大衛憑一己之力殺死歌利亞巨人,讓掃羅大受震動,他把大衛安排在身邊做侍衛,後又提升為千夫長,以色列的民族解放事業從大衛正式開始。

大衛的成名之戰,一下提升了大衛名聲,讓大衛擁有了很多崇拜者。在以色列人看來,只有大衛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有民族意識和責任感,有犧牲精神,為了民族利益赴湯蹈火。

大衛戰勝歌利亞巨人後,以色列婦女在街上唱歌跳舞,她們唱道:掃羅殺敵千千,大衛殺敵萬萬。掃羅聽到街上民謠,大為惶恐,決心除掉大衛。

掃羅的做法暴露了自私與狹隘,這也是以色列人和上帝不和的根源所在。據《聖經》記載,猶太人命運的每一次厄運,都和悖逆上帝意志有關,如外敵入侵,疾病瘟疫,祭司死亡等等(如祭司以利的兩個孩子因為作惡,在與菲利士人戰鬥中被殺,祭司以利也突然死亡)。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中國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此種說法用在大衛身上,同樣合適。掃羅因嫉妒大衛,時刻想殺死他。但大衛聰明機敏,多次逃脫危險。如有一次大衛為掃羅彈琴,掃羅乘其不備,突然用槍刺大衛,幸虧大衛快速逃脫。

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和大衛是密友,《舊約》中說,約拿單愛大衛等於愛自己的生命。在約拿單的幫助下,大衛多次逢凶化吉。因掃羅步步緊逼,大衛被迫出走。

大衛身邊有一批忠實的勇士(約600人),大衛帶領他們,躲避到猶大地區的山林、山洞中;最後被迫逃到伽特敵人那裡避難。

相比於掃羅的衝動與狹隘,大衛始終頭腦冷靜,保持克制。大衛有兩次親手殺死掃羅的機會,但都沒有動手。這一方面說明大衛的理智,也彰顯了大衛的人格魅力:以德報怨,不衝動,以民族大義為重。

比如兩人第一次在山洞遭遇(大衛在山洞中避難,掃羅進去大解),大衛只是割下掃羅一截衣襟,目的是提醒掃羅:自己對掃羅沒有惡意。兩人第二次遭遇在掃羅軍營,大衛僅拿走保羅的兵器,並沒傷害他。

兩次遭遇說明,大衛在內心深處,並未背叛掃羅,因為掃羅是上帝的“受膏者”(救主),大衛無權利傷害他。這既是對上帝的服從,也說明大衛本性敦厚,心胸大度。

根據上帝安排,掃羅及其兒子(其中有約拿單)在戰鬥中被殺,消息傳到大衛那裡,大衛悲傷不已。這說明大衛對掃羅並無私怨,一切利害皆因掃羅私心。

希伯來信仰很看重內心的誠懇和表裡如一,鄙視虛情假意、虛與委蛇,對上帝、對親友和鄰人皆應如此,這種優良品質在大衛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掃羅死後,根據上帝意願,大衛帶領勇士回到家鄉,在希伯倫“受膏”做猶大人的王。與此同時,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繼續治理北部以色列,做王兩年。

伊施波設懦弱無能,被手下人殺死。公元前1013年,南部猶大和北部以色列擁戴大衛作王。《舊約》說:大衛登基的時候年三十歲,在位四十年。在希伯倫做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在耶路撒冷做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撒母耳記下第六節)。自此,以色列所有部族第一次實現政治統一,以色列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這是大衛的第一件功績。

大衛做王后,首先從軍事著眼——堅決肅清外敵,恢復以色列疆域。《撒母耳記》《列王紀》詳細記載了大衛的軍事征服成就。

如大衛首先驅逐強敵菲利士人,把菲利士人徹底驅逐出境,並且攻佔菲利士人首都。這是一場偉大勝利,直至所羅門時代,菲利士人再沒有對以色列構成重大威脅。

大衛積極鞏固以色列邊防,擊敗亞們人、亞蘭人、以東人、摩押人,迫使他們臣服於以色列,甚至向以色列納貢(如亞蘭人)。大衛曾率兵攻佔亞蘭人首都大馬士革,進一步鞏固了以色列疆土。

經過一些列征戰,以色列邊防得以加強,國土面積進一步擴大,從根本上奠定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軍事、政治地位,這是古代以色列民族最為強大的時期。據《舊約》記載,大衛統治時期,從埃及東北部直到幼發拉底河對岸都是以色列勢力範圍,足以看出大衛威名之盛。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除軍事武功以外,大衛還第一次建立了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以色列政府體系,這是以色列民族史上第一個君主政權——大衛、所羅門王朝。

公元前933年所羅門王去世,大衛王朝解體,以色列南北方重新分裂,以色列各部再沒實現統一。直至1948年5月14日,現代以色列再次宣佈建國,此時距離大衛王朝已有2000多年曆史。

在西方學者眼裡,大衛王朝的君主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西方近代君主立憲制的重要源頭(另一源頭是希臘羅馬,如雅典民主制、斯巴達寡頭制、羅馬共和制)。

大衛王朝君主制不同東方式君主專制。根據亞里斯多德觀點,東方式君主制是絕對君主制,君主權力高於一切,上面並無法律約束。以色列君王並無絕對權力,因上面還有道德契約——摩西律法。

根據希伯來信仰,摩西律法是猶太最高法典,規範著猶太民族的所有行為,包括國家和政府。猶太民族歷代統治者,如早期的摩西、約書亞,後來的士師(猶太宗教法官)和大衛、所羅門,都須遵守律法,不得違背上帝契約,這是制約君權的重要因素和前提。

從社會層面說,道德契約又是公共輿論,以猶太先知為代表,負責監督社會道德與君王行止。《聖經》記載了許多猶太先知的事例,像大衛時期的撒母耳和拿單;《先知書》書中的耶利米、耶利亞、以賽亞等等。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大衛王的成就,除鞏固疆土和建立政體外,還擁有獨特人格魅力和很高的藝術成就。

據《列王紀》《詩篇》等文記載,大衛為人誠實、正直,處事公正,重情重義,這是摩西律法強調的民族精神。

如掃羅和約拿單死後,大衛把他們的遺骸從遠方運回,安葬在掃羅家族的墳墓裡。大衛對好友約拿單之子更是關愛有加:他把約拿單的兒子接到耶路撒冷宮廷,與之他同桌吃飯;並把掃羅家業全部賜給他。

大衛處理公共事務不偏不倚,講究原則,顧全大局。比如有一次分配戰利品,大衛身邊的“惡人”認為不應把戰利品分給留守營地之人;大衛認為,所有後勤人員,同樣有資格分享戰利品。《舊約》如此評價大衛的做法:這一規定已成為歷代希伯來民眾一直遵守的典章、成法。

此外,大衛感情豐富,很看重家庭,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家長。比如大衛受掃羅迫害時,擔心家人受害,始終把他們帶在身邊。晚年那一場事變,更是體現出大衛的家庭之愛。

大衛之子(大衛有18個兒子)押沙龍發動事變,企圖奪取大衛王位,大衛被迫逃出耶路撒冷。在逃難過程中,大衛歷經艱辛和磨難,吃了不少苦頭,但大衛始終沒有怨恨兒子。大衛用計謀平息事變後,等待兒子的信息,當望見前來報信的使者時,大衛說的第一句話是: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撒母耳記下第19節)。

押沙龍死後,大衛悲傷不已,《撒母耳記》這樣描述大衛的心理:王就心裡悲痛,上城門樓哀哭,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撒母耳記下第19節)押沙龍背叛自己,大衛內心並無怨恨,憐子之心令人動容。

除軍事武功外,大衛在藝術方面有很高天賦。

大衛從小喜歡彈琴,技藝很高,掃羅曾專門請大衛彈琴驅魔。《舊約.詩篇》150首詩歌作品,絕大部分由大衛創作。《聖經》中的大衛詩篇,文字優美,感情真摯,細膩刻畫了大衛的心路歷程。

《聖經》學者們公認,大衛詩篇代表了希伯來文化的重大成就,是展現希伯來信仰的重要窗口。另據耶路撒冷考古資料,考古學家們已陸續發現一些描寫大衛彈琴場景的繪畫作品。

大衛:猶太人崇拜的民族領袖

當然,作為希伯來文化的核心——上帝信仰,在大衛身上體現的尤為典型。

根據希伯來文化,信守上帝、遵守契約,是猶太人最重要的道德操守。猶太人認為,上至國家、社會,下至家庭、個人,所有命運都由上帝掌握,並非自己主宰;唯有信從上帝,恪守律法,生活才能平安,未來才有方向,否則必將遭受上帝懲罰。

大衛從小虔信上帝,嚴守希伯來律法,除了那件和拔示巴女子有關的錯事外,大衛終生都未忤逆上帝,始終遵循上帝意志行事。《撒母耳記》《列王紀》《舊約.詩篇》等文詳細記錄了大衛和上帝之間的心語對話,感情真摯、樸實。

據《聖經》說法,上帝的忠實僕人有三個,一是亞伯拉罕,二是摩西,三是大衛,此足以看出大衛和上帝之間的聯繫。

大衛一生成就卓著,有一件事是大衛人生的汙點。大衛曾利用手中之權,佔有赫人烏利亞之妻——拔示巴。他先用計謀讓烏利亞征戰,借敵人之手殺死烏利亞,然後迎娶拔示巴。

《舊約》這樣解釋:大衛做法引起“上帝甚為不滿”,大衛為此付出重大代價:上帝治死他和拔示巴的第一個孩子,並預言大衛王朝不再持續永遠!

後來大衛與拔示巴又生育一個兒子,“耶和華也喜愛他,就藉先知拿單賜他一個名字叫耶底底亞”(撒母耳記下第13節),他就是著名的以色列智慧君王——所羅門。

綜合大衛的一生,儘管大衛也曾犯下過錯,但這並不影響大衛在猶太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無論文治或武功,大衛都是以色列歷史上偉大的君王(與所羅門等同)。猶太族群中曾流行這樣一種說法:永遠的大衛、永遠的所羅門,這或許可代表多數猶太人對他們兩人的評價(《簡明猶太民族史》,塞西爾.羅斯,1967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