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媽是親媽:2017年1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六大關注點

銀行 匯率 中國人民銀行 經濟 關心你所關注的 2017-05-19

事件:週五(5月12日),我國央行發佈《2017年第1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梳理了2017我國貨幣信貸情況、貨幣政策操作、金融市場運行和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的總體情況,並展望了2017年中國宏觀經濟和介紹了下一階段我國貨幣政策思路。同時,《報告》還就熱點問題撰寫了3個專欄,分別為:專欄一《如何理解所謂央行“縮表”》;專欄二《如何看待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強勢地位》;專欄三《對宏觀經濟走勢的討論》。

央媽是親媽:2017年1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六大關注點

一句話點評:央媽是親媽,呵護市場之心“昭然若揭”。

結論:本次《報告》主要透露了六方面信息:

  • 1)對經濟增長更為樂觀,但對可持續性表達了擔憂;

  • 2)首提“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有機銜接監管政策出臺的時機和節奏”,去槓桿的節奏和力度有望緩和;

  • 3)一季度超儲率為6年來最低(歷史次低),貨幣已實質性從緊,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仍將穩健中性、邊際趨緊,貨幣流動性延續緊平衡,貨幣市場利率還有上行空間;

  • 4)專欄討論中國式“縮表”,認為我國“縮表”並一定意味著收緊銀根,並指出4月份已經在“擴表”;同時,對美聯儲加息和“縮表“擔憂加大;

  • 5)降低了通脹預期,但對“非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和“GDP 平減指數漲幅擴大”有所擔憂;

  • 6)專欄討論了人民幣的國際貨幣職能,人民幣匯率有望繼續保持穩定。

正文如下:

央行每個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是把脈貨幣政策走向最為重要的資料,歷來被各方高度關注,本次報告有六大點值得關注:

第一,對經濟增長更為樂觀,但對可持續性表達了擔憂。

  • 《報告》認為“當前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有所加強”(去年四季度為“全球經濟總體呈現復甦態勢”),認為“主要經濟體復甦態勢較好”(去年四季度為“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復甦步伐持續分化”);《報告》認為“2017 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延續回暖態勢”(2016年四季度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減輕,運行總體平穩”,2016年前三季度為“運行總體平穩/趨穩”,2015年為“運行總體平穩”,2014年“在合理區間平穩運行”,2013年“呈現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總體看,央行對國內外經濟未來走勢趨向樂觀。

  • 《報告》認為“全球復甦格局是否可持續有待觀察”,主要是考慮到歐洲政治不確定性;難民問題;發達經濟體面臨收入不平等和生產率增長較慢等結構性問題,有可能降低潛在產出水平;特朗普政策不確定性等。

  • 《報告》列示專欄《對宏觀經濟走勢的討論》,認為我國“本輪經濟回暖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政放權和創新驅動戰略逐步深化的表現”,並且指出“當前經濟向好有周期性等因素的作用,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仍較為突出”。

第二,監管方面:首提“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有機銜接監管政策出臺的時機和節奏”,去槓桿的節奏和力度有望緩和。其實,央行和銀監會在行動上已經傳遞出信號,特別是銀監會表態“對自查督查和規範整改安排4至6個月的緩衝期以及實行新老業務劃斷”。

  • 《報告》指出“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有機銜接監管政策出臺的時機和節奏,穩定市場預期,把握好去槓桿和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的平衡,為穩增長、調結構、去槓桿、抑泡沫和防風險提供相對平穩的流動性環境”,是對近期“三會”錦標賽式監管的迴應,表明央行希望金融監管要平穩有序,去杆槓的節奏和力度有所緩和。

  • 事實上,5月12日央行重啟4590億元規模的MLF(中期借貸便利),已表明央行有意穩定預期;同時,5月11日央行主管報紙《金融時報》也提出“央行近期正在召集‘一行三會’加強監管政策的溝通協調、統籌推進”。

  • 5月12日下午銀監會就近期重點工作通報舉行媒體通氣會是為市場釋放了定心丸,指出對於監管密集發文影響市場情緒“市場對此沒必要緊張”,“絕不因為處置風險而引發新的風險”,提出了四項舉措來緩解銀行整改壓力,包括“自查督查和規範整改工作之間安排4至6個月的緩衝期”,並且“實行新老劃斷。對新增業務,嚴格按照監管標準進行規範;對存量業務,允許其存續到期實現自然消化;對高風險業務,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制定應對預案”。

第三,一季度超儲率為6年來最低(歷史次低),貨幣已實質性從緊,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仍將穩健中性、邊際趨緊,但不會全面加息(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重申不宜將公開市場利率上行與“加息”劃上等號,貨幣流動性將延續緊平衡,貨幣市場利率還有上行空間。

  • 《報告》指出,2017年1季度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為1.3%(是有數據統計以來的第二低),僅比2011年6月(0.8%)略高,超儲率低表明貨幣流動性較為緊張,同時,一季度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較12月上行26bp至5.53%(其中,票據利率上行87bp至4.77%,上行幅度最大),我國貨幣條件其實已實質性從緊。

  • 針對2017年2月3日和 3 月16日兩度上調公開市場利率,《報告》認為這是“公開市場利率隨行就市適度上行”,“不宜將公開市場利率上行與'加息'劃上等號”,一方面顯示了央行有意市場預期,另一方面也表明隨著美聯儲進一步加息,貨幣市場利率還有上行空間,但央行不會真正加息(即“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

第四,認為中國央行“縮表”並一定意味著收緊銀根,並指出4月份已經在“擴表”;同時,加大了對美聯儲加息和縮表的擔憂。

  • 《報告》開闢專欄《如何理解所謂央行“縮表”》討論“縮表”。近期看,我國央行有過3次“縮表”,前兩次分別是2015 年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曾收縮約 2 萬億元以及2016年3月末較 1月末收縮了約1.1萬億元。15年和16年初的兩次“縮表”都是在外匯佔款下降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同時也與降低準備金率有關(2015 年全年 5 次普降準備金率,2016 年 3 月份也曾降準)

  • 2017 年第一季度央行再第三次出現“縮表”,2月和 3 月末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較 1 月末分別下降了 0.3 萬億元和 1.1 萬億元。《報告》認為,今年1季度“縮表”屬於“在外匯佔款下降這一大背景不變的情況下,主要與現金投放的季節性變化及財政存款大幅變動有關”。

  • 《報告》認為,我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要受到外匯佔款、調控工具選擇、春節等季節性因素、財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調控模式變化等更為複雜因素的影響,中國央行“縮表”並一定意味著收緊銀根,比如在資本流出背景下降準會產生“縮表”效應,但實際上可能是放鬆銀根的,因此不宜簡單與國外央行的“縮表”類比。報告指出,4 月已重新轉為“擴表”。

  • 去年四季度報告認為“美聯儲加息和縮表節奏存在不確定性,過去幾年極度寬鬆貨幣政策環境下逐漸積累的全球資產泡沫也有內在調整的壓力”。相比之下,本次《報告》在分析全球經濟下行風險時,認為“主要央行停止量化寬鬆或縮減資產負債表可能帶來長期利率跳升”,對比之下,其實反映了我國央行對美聯儲加息和“縮表”有著更大擔憂。維持此前的判斷,美聯儲6月將加息一次,9月或12月還會加一次,年底有可能啟動“縮表”。

第五,降低了通脹預期,但對非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和“GDP 平減指數漲幅擴大”有所擔憂。

  • 去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認為“通脹預期有所上升,未來變化值得關注”,然而隨著今年2月、3月和4月通脹維持1%左右的低位,本次報告認為“從價格形勢看,通脹總體保持穩定,PPI與CPI的顯著背離有望收窄”,並且認為“近期通脹預期有所回調”。同時,也對通脹表達了一定擔憂,認為“非食品價格和服務價格持續上漲,對CPI產生一定推動作用”、以及“GDP平減指數漲幅擴大,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熱度仍然較高”。

央媽是親媽:2017年1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六大關注點

第六,專欄討論了人民幣的國際貨幣職能,人民幣匯率有望繼續保持穩定。

  • 匯率方面,《報告》專欄討論了《如何看待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強勢地位》(應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保持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有關),認為“近兩年,受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及至加息、英國脫歐、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一些國際政治事件等因素的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貶值,但貶值總體來說是有序的,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並指出“匯率根本上是由經濟基本面的相對變化決定的”,“經濟基本面等因素將繼續支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