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終於要上映了,這是一部值得關注的電影。

不過,這種關注並不是僅僅因為,這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合拍的第一部電影,或者主演是曾經成功飾演過,金庸筆下經典人物“喬峰”的胡軍。

《音樂家》或許能帶給人《拯救大兵瑞恩》決戰前那一幕的震撼

當然,因為電影講述的是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先生的故事,所以,對於民族英雄的緬懷和致敬,肯定是影片值得關注的原因之一。

但是,《音樂家》這的關注的最主要原因,還是電影本身,它堪稱是一部“特殊又不同凡響”的關於音樂家的電影。

既然說它是一部如此的電影,那麼就得有其他同類型的影片來比較。

事實上,關於音樂家的電影,在國際上也拍過不少,比如看片名就不需備註的《莫扎特傳》《貝多芬傳》《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音樂家》或許能帶給人《拯救大兵瑞恩》決戰前那一幕的震撼

還有講述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被譽為“西方現代派音樂重要人物”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的《香奈兒與斯特拉文斯基的祕密故事》。

《音樂家》或許能帶給人《拯救大兵瑞恩》決戰前那一幕的震撼

關於肖邦(弗裡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和李斯特(弗朗茨·李斯特)的《一曲難忘》等等。

《音樂家》或許能帶給人《拯救大兵瑞恩》決戰前那一幕的震撼

誰也不可否認,這些電影講述的音樂家,都是世界樂壇殿堂級的人物,而且我們也可以大方的承認,他們的國際聲譽也比冼星海先生隆盛。

但就電影來說,《音樂家》卻顯得“特殊又不同凡響”了一些。

《音樂家》或許能帶給人《拯救大兵瑞恩》決戰前那一幕的震撼

因為《音樂家》以二戰,甚至有具體的中國抗日戰爭為故事背景,而且是真實的,這就賦予電影一種厚重的歷史層次感。

這讓電影不僅有“無論任何時候,戰爭都是揪心”,這樣深層次的思想意境,還可以在戰爭之外,融合多重既豐富劇情,又能吸引觀眾的電影因素。

所以《音樂家》在音樂之外,還有了殘酷的戰爭、微妙的政治、不同的語言和風土人情,再加上顛沛流離間的愛情等等。

《音樂家》或許能帶給人《拯救大兵瑞恩》決戰前那一幕的震撼

這些因素不僅構建出電影的恢宏大氣,還賦予了《音樂家》那種史詩般的影片氣質。

而上述舉例的電影,幾乎都沒有具備這樣厚重的“背景性”,加上這些導演著重關注的是關於音樂家們的成就,所以也沒有刻意去營造特殊的背景。

即使是也發生在戰爭期間的《香奈兒與斯特拉文斯基的祕密故事》,也把故事放在處於戰爭後方的巴黎,用一場“曠世的愛情”延伸出,斯特拉文斯基再度創造的《春之祭》成為了經典的故事。

除此之外,在電影場景裡,不僅看到冼星海先生被槍逼住,那種“秀才遇見兵”的糾結和無奈。

《音樂家》或許能帶給人《拯救大兵瑞恩》決戰前那一幕的震撼

或許還會帶給人那種如《拯救大兵瑞恩》決戰前那一幕的震撼。

在《拯救大兵瑞恩》影片最後,重新佈置好戰場之後,米勒上尉和自己剩下的士兵,還有瑞恩,默默的坐在教堂門口,聆聽著一位站在廢墟里的老人,緩緩的拉起小提琴。

那種場景,給人無比的衝擊和震撼,而在米勒上尉即將犧牲之時,小提琴聲再次響起,那簡直就是一種讓人瞬間心碎的聲音。

《音樂家》或許能帶給人《拯救大兵瑞恩》決戰前那一幕的震撼

音樂不分國界,但分場合。

所以,在《音樂家》裡,當悲壯又慘烈的戰場上響起了《黃河大合唱》的旋律,誰還能強忍得住滿眶的淚水呢?

《音樂家》或許能帶給人《拯救大兵瑞恩》決戰前那一幕的震撼

而那種震撼的衝擊,不僅會讓人自覺的去銘記那段歷史,和在那段悲壯的歲月裡,前仆後繼的民族英雄們,時刻都不敢忘卻。

還無形中洗滌了人們在現如今,被種種生活困擾的繁雜心靈。

此外,在細微之處,比如服裝、化妝、道具等等,從發佈的電影劇照來看,《音樂家》都能夠還原了那個時期的真實。

所以,《音樂家》就是一部如此值得關注的電影,因為單單《黃河大合唱》的激越澎湃,就可以點燃你心中或許已經久違的激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