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重武器盤點

書接上回。量子和大家分享一下《拯救大兵瑞恩》裡邊的重武器。

勃朗寧M1918A2自動步槍。

《拯救大兵瑞恩》——重武器盤點

這款槍說的有點尷尬,設計的目的是自動步槍,結果設計出來之後用成了輕機槍。在戰爭中一般當做班組火力支援武器。勃朗寧M1918是1917年著名武器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設計的,是一種可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步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參戰後發現,在歐洲大陸環境惡劣的塹壕戰中,他們缺乏密集的火力。1917年由約翰·摩西·勃朗寧設計的一種可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步槍的方案很快被軍方選中為制式武器,優先迅速投產,並被軍方正式命名為“M1918式勃朗寧自動步槍”,裝備美國軍隊。勃朗寧自動步槍雖名為自動步槍,但卻往往作為輕機槍使用。

《拯救大兵瑞恩》——重武器盤點

一戰結束後,M1918自動步槍先後進行了三次改進,勃朗寧M1918A1以及M1918A2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加裝兩腳架,成了貨真價實的輕機槍,戰時生產了20萬挺裝備美軍。有效射程600米的勃朗寧輕機槍,採用了導氣式原理,可實施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口徑為7.62毫米,20發可拆卸供彈具位於機匣下方,外觀上顯得很長且粗壯,拉機柄位於機匣左側,表尺為直立式,槍管膛口安裝圓柱形消焰器。但在戰鬥中,士兵一般會將兩腳架拆下。

《拯救大兵瑞恩》——重武器盤點
《拯救大兵瑞恩》——重武器盤點

不得不說《拯救大兵瑞恩》細節處理的很好。換彈匣的時候,彈匣在鋼盔上磕一下,是為了彈匣裡面的子彈更加整齊,避免卡殼。

在灘頭登陸時,米勒上尉召喚上來的粗鐵棍是M1A1型班加羅爾魚雷。

《拯救大兵瑞恩》——重武器盤點

班加羅爾魚雷是1912年,英國駐印軍隊的一名工程師麥克林托克,在“ 班加羅爾” 駐地設計了一款可單兵攜帶的輕型爆破器材。由於這種爆破器材的外形很像魚雷,所以取名為“班加羅爾魚雷”。其由鋼管填充炸藥製成,在簡體的頭部安裝有圓錐形保護帽,既可避免爆破筒在粗糙的地面發生碰損,同時也可使其更容易伸進鐵絲網中。簡體的另一端則為安裝引信的引信室。“班加羅爾魚雷”通過導火索和雷管引爆後可以在鐵絲網中開闢長1.8m、寬3m左右的通路。當“ 班加羅爾魚雷” 傳入中國後, 其被稱為“ 爆破筒”。美國人在英國班加羅爾魚雷的基礎之上,研製出M1A1型班加羅爾魚雷。M1A1型班加羅爾魚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美國陸軍廣泛使用。在《拯救大兵瑞恩》的影片中,美國陸軍工兵人員使用的就是M1A1班加羅爾魚雷。可單節使用,也可幾節相互連接或捆紮在一起使用。班加羅爾魚雷通常被戰鬥工兵用來清理障礙,它也對坦克具有一定的毀傷能力,所以可以兼作它用。

MG42通用機槍(希特勒電鋸)

二戰期間,德軍的每件武器都可以說是精品。但是如果說在實戰中的作用,絕對沒有一款德國槍械可以比得上MG42通用機槍。德國在一戰中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得規定,戰敗的德國不可以製造重機槍。德國在一戰後,國家實力迅速恢復。隨著國力的恢復,曾經有著歐洲最強陸軍稱號德國軍方自然不甘心受條約的限制,永遠成為一支半保安性質的部隊(只有10萬人,不可以裝備先進武器)。其實上,幾乎從剛剛結束戰爭開始,德國的各項科研活動轉入地下,研製的步伐雖然有時候放緩但是始終沒有停頓。不過德國始終是一戰的戰敗國,如果明著去違背凡爾賽條約規定,一定會立刻遭到西方盟國的嚴厲處罰。所以,這根紅線是不敢碰的,既要隱諱,又要發展,這好像就難了。呵呵,所謂願者不難,德國人很快以自己特有的精明,巧妙的迂迴過了條約的限制。他們研究了一種從傳統眼光看來,完全不是重機槍的通用機槍。這挺通用機槍,如果它使用二腳架,配備75發彈鼓就可以作為輕機槍使用,跟隨班排作戰。它如果使用重機槍的三角架,配備300發彈箱,就可以作為重機槍使用,成為營連的支援武器。如果裝上了裝甲車或者坦克,它又是車載機槍,成為盟國步兵的惡夢。它的最大特點是不同於馬克希姆重機槍的採用水冷降溫的方式,而是和輕機槍一樣採用氣冷式,通過迅速更換槍管來保持射擊的連續性。這就是MG34。MG34大量裝備德軍部隊各級部隊,也是德軍的各種裝甲車輛的制式武器。在實戰中,MG34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射擊性能,都得到德國軍方的相當肯定,它是德國步兵的火力支柱。但是MG34有一個比較嚴重的缺點,它的結構較複雜,複雜的結構直接導致製造工藝的複雜--耗費更多的工時和材料。在實戰中,需要的是可以大量製造和裝備部隊的機槍,而根據MG34的生產能力,即使所有工廠全部開足全部馬力,也沒法滿足前線的需要。德軍方一直要求武器研製部門對MG34進行改進。改進由德國金屬衝壓專家格魯諾夫博士完成,他對MG34進行了多項重要的改進。這個方案由於自己的超出其他改進方案的優異性能而很快中標。

MG42通用機槍誕生

《拯救大兵瑞恩》——重武器盤點

MG42研究成功,其實是槍械生產技術的一次重要的突破。格魯諾夫博士本人並不是槍械設計師,他是一名金屬衝壓技術的專家。當時由於德軍一線部隊對機槍的需要量很大,他以專業的眼光認為按照傳統槍械製造工藝,很難滿足這樣的需要(它採用機械加工,將一塊實心金屬利用車床、銑床等加工,切削掉不必要的部分,金屬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既浪費材料,又花費很多工時)。他認為機槍採用金屬衝壓工藝製造是必然趨勢。實際中,用金屬衝壓工藝生產的MG42不僅節省材料和工時,也更加緊湊。這對於金屬資源缺乏的德國來說,是非常實際的。不過MG42剛剛誕生並且裝備部隊的時候,在西方潛伏於歐洲的諜報人員來看,這實在是一款粗製濫造的武器,是若干鐵片和一根鐵管的拼湊物。當時雪片一樣的報告飛告華盛頓和倫敦,內容都是同樣的:德國已經不行了,他們極端缺乏原材料,連他們戰術核心的機槍,都採用如此簡陋粗糙的製造技術。在後來的實戰中,啪啪打這些諜報人員的臉。無論在蘇聯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還是諾曼第低矮的灌木叢林,是北非炎熱的沙漠,還是柏林的碎石和瓦礫堆,MG42都是德軍絕對的火力支柱,也是盟軍士兵的惡夢!MG42射擊聲不是如同捷克式或者伯朗寧機槍的“噠噠噠”聲,而是類似高速轉動的電鋸的“嗤嗤嗤”聲(希特勒電鋸的來源),也有盟軍士兵形容象撕開大片亞麻布的聲音。新兵對此還沒有什麼,盟軍的老兵最不願意聽到的就是這種惡魔般的聲音,對於他們來說,這個聲音就是死神的聲音。這是必然的,因為MG42的高射速,射手每次扣動一下扳機的短點射,也可以射擊出五六發子彈。如果一個不幸的士兵被MG42射擊,那麼他一瞬間就會中彈數發,活命的可能微乎其微。

《拯救大兵瑞恩》——重武器盤點

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在米勒上尉的八人小分隊採用突襲戰術對付一挺孤立的MG42六人小組。雖然是偷襲,但是也付出了一人死亡,一人受傷的代價。死亡的軍醫腹部中了二彈,都是MG42的子彈,一槍擊穿了肝臟,一槍射中了脊椎,這樣的傷是無法治療的,軍醫幾分鐘後就死亡,可見MG42的可怕威力。實戰中,MG42因為其高射速,不但對付小股目標遊刃有餘,對付集團目標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