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響70年”唱片集9月出版,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經過100多小時錄製,近200名工作人員參與,75位作曲家、22位指揮家、34位獨唱獨奏家加盟,由上海市委宣傳部支持,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音樂出版社聯合啟動的“中國交響七十年”系統工程,即將於今年6月殺青付梓、9月出版全套唱片集,以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這是國內首套採用編年體形式編輯出版的交響樂音響製品,最終將收錄70部作品,目前僅剩6部作品待錄,最後一部作品——作曲家周龍的《山海經》將在上交6月22日的音樂會上現場錄製完成。

“中國交響70年”唱片集9月出版,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要在龐大的曲庫裡挑選出70部作品絕非易事,為此,組委會從全國範圍內邀請著名指揮家、作曲家、知名音樂學者組成專家組,他們從1949年開始遴選,最終收錄了江文也、馬思聰、丁善德、陳培勳、朱踐耳、王西麟、陳其鋼、譚盾、郭文景等中國交響樂奠基、開拓、崛起時期的作曲家及其代表作。

這趟尋根溯源之旅堪稱曲折,70部作品的甄選、版權協商、樂譜溝通、藝術家確認、錄音版本確認、錄音檔期協調、藝術家接待、合同簽署、資金落實等一系列執行事宜,看似細小卻至關重要。

推進整個項目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便是版權問題。這其中還包括作曲家、藝術家兩方面的版權獲得。

據瞭解,近70名入選作曲家中,除了已在音著協登記的,還有超過2/3需要組委會逐一聯繫、溝通、取得授權。那些已經故去的作曲家,組委會還要想方設法聯繫他們的繼承人。此外,旅居海外的作曲家有不少作品在國外出版,上海音樂出版社通過與美國、英國、德國等多個國家的出版社洽談,最終收錄了陳怡、周龍、譚盾、盛宗亮等幾位作曲家的作品。

除此之外,上海交響樂團專門成立了包括樂隊、節目、藝術檔案、舞臺技術、譜務、場務、媒體等部門在內的工作小組,與上海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美編設計、市場部定期開會協調,努力盤活各自的音樂資源。

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中國音樂家聽聞自己的作品入選,也是不遺餘力支持。作曲家、指揮家盛宗亮為了《十二生肖》的錄製不留遺憾,特意從美國飛到上海親自指揮,更自費請來英國的錄音團隊;作曲家溫德清為了確定《痕跡之四》的指揮費盡周折,最終指定張國勇來指揮,張國勇為了錄音還專程從福州飛回上海,第二天一早再飛回福州;作曲家陳其鋼為了在唱片裡珍藏最有分量的代表作,幾經斟酌才確定了《蝶戀花》。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館長楊燕迪認為,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音樂出版社相當於是從民間的角度,自發地對中國交響70年的歷史脈絡做了一個學術性的梳理,對業界和各大音樂學院的教學、科研也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西方古典音樂幾百年來積累了非常強大的曲目儲備,至今還在音樂廳、歌劇院不斷上演、不斷推廣,中國音樂在經典化的建構、推出、推廣、表演、認知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包括鋼琴、小提琴、合唱、交響,我們都應該積極推進經典化的建構。通過這次梳理,我們也可以對中國音樂到底有哪些經典,經典的概念是什麼,有更深入的認知。”楊燕迪說。

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認為,音樂可以改變人的生活、改變人的未來、改變人所居住的城市,上海交響樂團140年來,很大程度上也改變了上海和遠東地區人的生活。同時他認為,這次梳理對中國音樂走向世界,對開拓未來年輕人的想象力,是特別重要的歷史性事件,“空間是可以彎曲的,70年前的作品和今天的作品聚在一起,彷彿跨越了時空在對話。這70部作品凝聚了中國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的歷史情懷、人文情懷、傳統意識以及面向未來的意識,歷史的年輪都在這裡面。”

目前,上海交響樂團已經完成50部作品的錄音,同時保留了上交早期14部作品的錄音,還有6部作品等待錄音。70部作品將收錄在30張唱片裡,今年9月正式出版,現在開始接受預定,定價在980元左右。

中國交響作品的錄製不會停留在這70部。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音樂出版社表示,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雙方計劃出版中國交響100年,時間線也要往前拉到1921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