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外,是愛和喜歡?還是生活的平凡?

音樂 文學 藝術 詩歌 IAM魔都先生 2017-04-17

音樂之外,是愛和喜歡?還是生活的平凡?

很多時候,無知才會造成人的固執,會造成一個人思想的停滯不前,不學習就永遠不會進步,更不會改變。如我一樣。就如我從不曾想到,在這一列開往春天的列車上,我會推翻前不久自己一篇《關於知音》的小短文裡的潛在觀點。所謂知音,也許是要本身懂得的,但如果緊緊是愛與喜歡呢,那麼即使不懂得每一篇樂章的音律,又有什麼關係呢。

你是對的!關於你去聽的那場音樂會,關於你所認為的——音樂並不一定非要懂得才要去聽它,最關鍵得是自己喜歡——現在想想當時我的辯解多少有一些無力的可笑。是我的懵懂無知與自以為是,把音樂最本真的美、最動聽的善良排斥在了平凡的世界之外。如你所言,音樂本身就是屬於平民、屬於大眾,更是源於民間——而非廟堂之高的。

之所以這樣的思想改變,是因為我在自己隨身所攜帶的一本書上讀到了一篇文章,一篇關於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遊記文章。裡面有這樣一段記述:

“ ‘在歐洲,可能沒有一座城市像維也納這樣熱衷於文化生活。幾個世紀以來,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既無政治野心又無軍事行動,因此繁榮昌盛。那種國家的自豪感最強烈地體現在追求藝術的卓越地位上。’ 茨威格生於1881年,他這樣描述19世紀末的維也納。‘每天早晨看報的時候,普通的維也納市民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國會辯論或世界大事,而是控皇家劇院上演的節目。路人不會仰望漫步街頭的豪紳或總理,但是,一個皇家男演員或一個歌劇女演員在街上走過,每一位女售貨員或者馬車伕都會認出他們。’”還有一份家庭記憶這樣記載:“有一天,我家廚娘噙著眼淚跌跌撞撞走進房間對我們說:她剛才聽人說夏洛特-沃爾特(城堡劇院最著名的女演員)死了。這極度的悲傷使人莫名其妙,半文盲的老廚娘從未去過高貴的城堡劇院,也沒在舞臺上或日常生活中見過夏洛特。”

音樂之外,是愛和喜歡?還是生活的平凡?

輕輕思索一下,連一位半文盲的老廚娘都會為一名歌劇院的著名演員的去世落淚與悲傷,音樂——無論普通民眾懂與不懂,至少他們是喜歡並認為已經浸入了他們的生命中——在一座城市中、在一個國度裡,佔據著多大的份量?人們或許並不認識當地的一位豪紳或總理,但一定認識一位從街上走過的歌劇演員,這樣的音樂崇拜給了生活其中的人們以多少精神上的信仰與支撐?這讓我突然想到了二戰時期一位著名的將領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們現在浴血奮戰,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從事經濟與金融,再下一代能夠專心從事音樂和文學。多麼沁人心脾的希冀。戰爭,是為了獲得更寧靜的和平,更是為了和平之下,一份精神上的信仰、追求。

你說的對,音樂本無雅俗之分的,在喜歡的人看來,好聽的就是喜歡的,無論是那些在歌劇院裡演奏的古典音樂,還是在鄉間小道上被傳唱的鄉俗俚曲。能夠給人帶來快樂、平和,能夠讓人疲憊的精神獲得安寧、沉靜,就已經足夠。一如我們司空見慣的所謂文學,一如我剛剛讀完的一篇短篇小說,我同樣為故事情節深深吸引,及至讀完了,還沉浸其中。散文詩歌一直以來被列是中國傳統文學的正統,是雅文學的典型代表,代表著一種正統思想,一種形式上的高貴社會藝術形態而存在,但並不是誰都能夠懂得那些典故之中的涵義,更不是所有人都會因為一句詩詞的格律去進行訓詁考據。而自明清以來的小說,雖只能歸為俗文學,甚至一直遭受許多人的詬病,但這並不影響真正喜歡它的人去喜愛它,並不影響它的廣泛流傳。我想小說之所以能夠在思想史文學史上逐漸流行起來與其通俗性更能夠為普通大眾甚至市井小民所接受是有極大關係的。

愛與喜歡,在兩個人的愛情上也許隔著鴻溝,也許薄得吹彈可破。在愛情之外的情感,比如讀書寫作,畢竟音樂繪畫,對於那深入靈魂的節奏,是否早已化為了生活的平凡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