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題目一出,網友紛紛後悔沒有早點讓孩子學點音樂

正值端午佳節,盆友圈裡出現了一場對高考作文的吐槽,原來今年上海卷的題目是要求考生們通過對不同國家的音樂和音調,去發表自己對音樂“中國味”的理解,以及通過這點如何更好地尋找“中國味”。

上海高考卷作文題


高考作文題目一出,網友紛紛後悔沒有早點讓孩子學點音樂


看完標題的我,深深覺得,這屆出題老師真嚴格,讓沒學過音樂的考生都不好意思參加高考。不過比我更難熬的恐怕是這兩日守在烈陽下的家長們。畢竟當初為了讓孩子們能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有的家長可是三令五申過不準孩子去學音樂的,誰知道今年的高考題目中的作文居然跟音樂扯上了。這可讓不少家長們表示,悔不當初。

儘管高考作文中的音樂對於考生來說,只是一個用來帶出“中國文化”的引子,可對於那些從小學就一直埋頭在書本中、沒有接觸過音樂的孩子們來說,想通過這個引子帶出精彩的開頭讓考官給出高分,還是很有難度的。

不少家長表示,今年北京市撤銷了藝術生加分政策,而上海市的這篇跟音樂相關的高考作文來的有點莫名其妙。但家長可能只關注到了一層,卻沒有關注到國家和社會對藝術文化的相關“扶持”。

之前兩會上有明確指出要把音樂和美術納入中考範疇。教育部曾提出:禁止幼兒提前學習小學課程,就是擔心幼兒從小缺乏創造力,而只是一味的接受知識。就連我們的馬爸爸,在退出阿里巴巴轉身投入教育行業時,也在他所創辦的學校裡將藝術列為必修課程。

為什麼呢?

因為思維方式是決定智商程度的關鍵,而思維方式是可以通過藝術教育被訓練出來的。音樂是什麼?是能直達內心的“靈魂衝擊”,是能激發無數靈感的來源。如果說能考高分是承認一個人優秀的象徵,那唱一首歌、彈一首曲子、學一種樂器,就是靈魂豐滿且有趣的最好證明。

學音樂不是為了長大後要成為音樂家或歌唱家,而是讓它的“多多好處”能使孩子們收益。

1997年時有一項神經學研究表明:學鋼琴的孩子們,可以更快地理解數學和科學概念。同時,他們在推理測試(比如比例、數字和空間思維等)中的成績比普通孩子要高出34%。新華社也曾發文通過西班牙和德國的研究成果,得出小孩學鋼琴有益大腦發育的結論。


高考作文題目一出,網友紛紛後悔沒有早點讓孩子學點音樂



撇開這些大道理,就舉幾個實際例子吧。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不僅能把各種理論說的團團轉,還是一個拉小提琴的好手,他的好友普朗克(量子力學重要創始人)也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兩人時常在陷入思考瓶頸的時候,就相約來一場莫扎特和貝多芬用以開拓思路;去年離世的天才科學家霍金,生前參加過不少音樂活動,曾和英國迷幻搖滾樂隊Pink·Fioyd一起合作完成音樂《Keep Talking》;諾貝化學獎的獲得者“魯道夫·馬庫斯”從5歲時開始學鋼琴……

難道只有國外的科學家才愛音樂嗎?NO!國內的科學家們也都是音樂的忠實fans呢。我國著名的錢學森先生生前超喜歡彈鋼琴,他曾說“音樂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識,是因為讓我避免了機械唯物論;”數學家陶哲軒被人稱為“數學界中的莫扎特”,可見其熱愛鋼琴的程度……

音樂在科學家們生活和事業上的幫助有多大,通過上述例子也能看的十分明白了。有益大腦發育是學音樂的好處,但卻不是唯一。除此之外,學音樂還能提高孩子的情商,鍛鍊他們的應變反應能力、提高生活和藝術修養、提升在他人心中地位等等優勢。

不同國家的音樂,都帶有濃重的地方特色,對於學音樂的人來說,所能感受的衝擊和“見識”遠遠不是說去當地旅個遊就能體會到的,音樂所帶有的唯一性、特殊性、歷史性和優異性都值得家長們在孩子們的成長道路上,為他們撥出一點時間去學習。

現在的社會,早已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考出好成績的年代,而是一個在興趣和熱情中能得出創意和建設性思維方式的時代,這些遠遠比背書要重要的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