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讓人不忍看第二遍的戰爭鉅作: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意義

(文:捉風捕影)

波蘭電影導演波蘭斯基,他可謂是不斷經歷磨難和挫折,卻永遠在輝煌的路上沒有停止腳步。幼年在納粹的迫害下倖存,後來在好萊塢發展以後,妻子和腹中的孩子慘遭邪教組織殺害,而他本人也曾陷入孌童案的糾紛中,終身不得踏入美國的境內,一度面臨監禁的風險,但是他在被瑞士警方關押期間,依然能夠遠程指導拍攝《影子寫手》,這部電影是由伊萬麥克格雷格和”007“皮爾斯布魯斯主演的諷刺英國政壇的驚悚電影,和他此時的境遇不謀而合!

一部讓人不忍看第二遍的戰爭鉅作: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意義

經典黑色電影《唐人街》和《影子殺手》

不管是1968年的驚悚片《羅斯瑪麗的嬰兒》,還是1974年的經典黑色電影《唐人街》,或者是近年的溫情兒童片《霧都孤兒》,再諸如喜劇片《殺戮》,多種類型他都信手拈來,並皆有著極高的造詣,而2002年的一部納粹迫害題材的戰爭影片《鋼琴家》,更是讓波蘭斯基獲得了戛納和奧斯卡雙料大獎,年輕的阿德里安布羅迪也因此成為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一部讓人不忍看第二遍的戰爭鉅作: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意義

影片《鋼琴家》

提起納粹迫害題材的電影,大家可能會最先想起同樣是猶太人斯皮爾伯格執導的《辛德勒的名單》,其實早在這部電影的籌備時期,斯皮爾伯格是作為製片人先後找到了馬丁斯科塞斯還有波蘭斯基,但是波蘭斯基以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拒絕了,最後斯皮爾伯格才自己做起了了導演。而波蘭斯基準備好之後給我們帶來的《鋼琴家》,既是他對自己那段悲慘經歷的永別,也是對戰爭的最好反思。

一部讓人不忍看第二遍的戰爭鉅作: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意義

一大批猶太人坐上了死亡列車

《鋼琴家》根據波蘭的同名小說改編,小說源自於鋼琴家席皮爾曼的回憶錄。基於鋼琴家的親身經歷,波蘭斯基選擇了非常寫實的風格去呈現一個鋼琴家在納粹迫害下的逃亡生活並最後如何倖存下來的。電影沒有過多展現戰爭的慘烈,而以被戰爭摧毀的一個普通家庭的視角切入,以近乎紀錄片的手法展現他們如何在這種生活中保持優雅和尊嚴。風格靠細節處的把握取勝,而波蘭斯基也很好地做到了完全讓觀眾投入和感同身受。

一部讓人不忍看第二遍的戰爭鉅作: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意義

鋼琴家置身於廢墟般的家園

影片以鋼琴家席皮爾曼的逃亡生活為主線,沒有正面地和敵軍的對峙,有的只是苟活,我們在開場看到優雅的鋼琴家在轟炸中固執地彈完曲子,而從戰爭的開始之後,他從一個優雅的鋼琴家變成了一個在危險重重下不斷躲藏尋找食物的野人。

一部讓人不忍看第二遍的戰爭鉅作: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意義

全家人在生死離別前分吃一塊小小的牛奶糖

當一家人被送到集中營之前,他們在混亂中等待命運安排的時候,有個男孩叫賣牛奶糖,爸爸用僅剩不多的錢買了昂貴的牛奶糖,用小刀分成六份給一家人吃,這個細節既能體現生活的分崩離析,也折射出了面對苦難的尊嚴,戰亂中的溫情往往更能反映戰爭的殘酷。

一部讓人不忍看第二遍的戰爭鉅作: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意義

在生死間隙,鋼琴家彈了一次久違的鋼琴

而在混亂中得以逃生的鋼琴家,時刻都遊走在生與死之間,永遠為了食物發愁,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迪更是減重30磅來呈現這種飢餓的狀態,他的表情時刻保持警惕的受驚狀,而當他東躲西藏被安置在一個有鋼琴的房間時,本能地彈了一段旋律,而當琴聲響起,他的嘴角微微上揚,雖依然處於危險之中,但這也是他為數不多的從內心發出的愉悅,波蘭斯基在一段的布光和運鏡上可謂煞費苦心,營造了一種上帝在地獄中起舞的幻覺!

一部讓人不忍看第二遍的戰爭鉅作: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意義

人性的美好和戰爭的殘酷在這一刻皆得以呈現‘

隨著戰爭的發展,影片進入最高潮段落,鋼琴家被一個德軍上校抓住,德軍上校要求他彈鋼琴。接著,鋼琴家戰戰兢兢地抱著剛才沒打開的罐頭放到了鋼琴上,在這個場景中,所謂戰爭的的加害者和受害者,生存和死亡被一起展現,而這一切在鋼琴奏起的一剎那全部都被昇華了,不管是鋼琴家還是德軍上校,都在藝術面前被感動,被戰爭摧毀的人也是有血有肉,追求藝術追求美好的,人性的光輝始終沒有徹底泯滅!

一部讓人不忍看第二遍的戰爭鉅作: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意義

鋼琴家最後沒有救下曾施恩與自己的德軍上校

波蘭斯基用冷靜客觀的方式去處理《鋼琴家》,這源於他那段納粹迫害下流浪生活的經歷,即使命運如此不堪,但是波蘭斯基和鋼琴家足夠堅強和幸運。席皮爾曼作為一個藝術家繼續精彩地活著,而波蘭斯基,他在電影的創作中挖掘人性的黑暗和罪惡的風格也一如既往,不管他的花邊新聞有多少,對於私人生活,我們不能過分苛責,毫無疑問的是,他作為一名偉大的電影導演依舊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