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唱作人》車澈:以綜藝之口撬動一場關於音樂生態的挑戰

文|kaola


以綜藝這種大眾娛樂產品觸及當下原創音樂市場痛點,展現原創音樂的眾生相,《我是唱作人》不僅引發了大眾關於多元音樂價值觀的重新審視,更讓華語原創音樂碰撞出了更多的可能,其已經超出了一檔綜藝節目的分量。

當下綜藝競爭環境之激烈,已然讓內容人揹負了太多的壓力,收視、廣告招商、內容本身......在“前擠後壓”的生存環境下,如何打造一檔高口碑高收視的綜藝節目,成為每一個內容人亟待解決的困境,而《我是唱作人》開播豆瓣評分就迅速升至8.1,熱度與口碑齊飛,讓人驚喜。對此,影視Mirror記者專訪了這檔節目的幕後推手——愛奇藝副總裁、《我是唱作人》總導演車澈,挖掘《我是唱作人》成功背後的邏輯。


《我是唱作人》車澈:以綜藝之口撬動一場關於音樂生態的挑戰


挖掘原創音樂痛點

用綜藝打開恰如其分


市場沒有痛點,產品就沒有機會,這對於綜藝節目而言同樣適用。

《我是唱作人》則是察覺到當下音樂市場的弊病,加上車澈敢於試錯與不斷創新的個性,一拍即合,一檔關於原創類的音樂節目應運而生。

“當下的音樂市場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大家好像都被關在自己信息繭房裡,一邊是音樂人缺乏平臺去展示好音樂,一邊是觀眾認為當下市場沒有優質音樂,於是我們就想在二者之間搭建一個渠道,這也是當時我們在打造《我是唱作人》時的切點。”車澈告訴記者。

當下我國擁有全球最為龐大的流行音樂受眾群體,也不乏一批優秀的音樂創作人才,但如今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當流行音樂的傳播渠道轉向影視劇原聲帶、網絡視頻與綜藝節目時,創作人的生存空間則進一步被壓縮。

才華的被看見與被運用,這本身就充滿了命運的不可預測性,當傳播渠道的改變壓縮了音樂人的展示空間,《我是唱作人》的橫空出世,則架起了介於音樂人與觀眾的那座橋樑。

胡海泉在《開飯啦!唱作人》就曾表示:這是一個唱新歌的地方,我唱兩首是兩首,現在推一個歌特別難,你精心製作一張專輯,很容易感覺就石沉大海了,哪怕你的同事盡了最大的努力。

而在上下半季的每一位選手的最後陳述中,“沒有遺憾”也是出現的最多的字眼。

對於每一位唱作人來說,《我是唱作人》的出現讓他們有了為自己發聲的機會。


《我是唱作人》車澈:以綜藝之口撬動一場關於音樂生態的挑戰


綜藝無疑為傳播文化最好的載體之一,而在綜藝與音樂鏈接的同時,關於娛樂屬性與音樂價值如何把握的問題一直被大眾所詬病。

對此,車澈認為:“音樂性上的專業屬性與戲劇上的娛樂屬性是不衝突的。如果沒有音樂價值,娛樂屬性沒有意義,如果沒有娛樂屬性,音樂價值可能不會被那麼多人看到。

《我是唱作人》確實也做到了“在保證節目有專業的音樂性的同時,也有綜藝節目的互動性與趣味性”。

在節目中,將demo互聽環節放入其中,是節目的一大亮點。

對於音樂人來說,唱作間是非常熟悉的一個環境,但對於大眾卻很少有機會見到,這無疑滿足了大眾的好奇心,而且在試聽demo時,將唱作人最開始寫歌的樣子還原到最真,演唱的優缺點都會被放大,唱功是否過硬、氣息平穩度、吐字清晰度等都一一被顯露出來,毛不易直呼“太緊張了,你看那個棚好像手術室”,而這些對觀眾都極具新鮮性與吸引力。

demo與完整的舞臺的表演,形成的巨大轉變,也讓節目有了反差的驚喜。而唱作人根據在demo中感受歌曲最原始的樣子,進行選擇對手,這是規則也是最好的選擇。

察覺到原創音樂的痛點 ,在保證節目有專業的音樂性的同時,也有綜藝節目的互動性與趣味性,《我是唱作人》更是獲得了光明日報點贊並評論其“將真正的自我用原創的音樂傳遞給大眾,是文藝所需要的態度”

不接受路徑依賴

時刻清零創新造血


任何一檔節目從萌生到最終呈現,期間都夾雜著無數次進退不得的時刻,而《我是唱作人》似乎從最開始就遇到了。

“這檔節目最難的是在於我們內心的矛盾。”車澈告訴記者。

從決定做《我是唱作人》開始,選角就成為車澈團隊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在綜藝節目中,對於選角通常有一個相對可以借鑑的維度,如流量、專業性等,但《我是唱作人》的首發陣容上看,似乎沒有遵循這個邏輯,面對王源、樑博、熱狗、陳意涵、高進等同框,《我是唱作人》的首發陣容就遭到了質疑,質疑王源的實力,質疑陳意涵的加入,對於高進的加入也覺得不妥當......


《我是唱作人》車澈:以綜藝之口撬動一場關於音樂生態的挑戰


一個是被驗證過的成功且屢試不爽,一個則是在白紙上畫畫,面對經驗與初衷,車澈選擇了後者。

“從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走的就不是一個既定的正確道路,但這就是我們想討論的——面對不同的唱作人帶來的多樣化的音樂,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音樂?而這個主題只有在足夠多元化的人、足夠多元化的音樂融合在一起,才能碰撞出化學效應。”車澈告訴記者。

隨著節目的不斷推進,也印證了車澈當時的路子是正確的,觀眾也從質疑到接受。

“不同才有意義”,在《我是唱作人》的舞臺上,王源不再是那個只貼著流量標籤的少年偶像;陳意涵在女團標籤下,讓觀眾瞭解了她唱作的一面,看到原來偶像是可以寫歌的;源起於短視頻平臺的網絡歌手高進,也逐漸離開鄙視鏈的底端......

《我是唱作人》消除了一部分偏見,讓觀眾發現了多元音樂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我是唱作人》車澈:以綜藝之口撬動一場關於音樂生態的挑戰


百人評審團更是《我是唱作人》節目中的重要創新點,而它映射的是一個微型音樂市場端。

對於大眾評審團,節目組專門拿出了一個導演團隊做大眾評審團的邀約、甄選、年齡的分佈。

在這101位大眾評審中,對於城市分佈、年齡分佈、職業、收入等,車澈都有著嚴格的要求。但由於大眾評審不是每一期都有時間,一旦其中有一個人沒有來,節目組就要立刻找到相應的人來替代,而在新的大眾評審進入後,節目組還必須要保證前後大眾評審團的樣本不會發生太大變化,這無疑加大了工作的量與難度。

找到人僅是第一步,在節目中不難發現,在101位大眾評審中,節目組對絕大多數人都要進行採訪,詢問“你為什麼要投給他”,即使一個人僅僅留有1分鐘的採訪時間,但101個人加上後期的剪輯,這個量級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車澈告訴記者:“百人評審團不光是給出了結果,他們還給出了一個觀點,這裡面既有專業的音樂人、專業的製作人、唱片公司的老闆,也有挖掘機司機、普通工人、農民,在這裡面可以看見大家對於同一首歌,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


《我是唱作人》車澈:以綜藝之口撬動一場關於音樂生態的挑戰


每一場,每一輪的對決,輸了幾票,誰投了你,101評審團構成了一個微型音樂市場端,在這裡以小窺大,無論是唱作人還是觀眾,都可以通過這101個人,看到其所代表的一群人,他們對待一首歌的不同看法,在這裡找到自己的觀點。

101評審團是極具說服力的,一位大眾評審就曾公開表示,“由於是實名制投票,每一票都必須要負責任,都是懷著自己對這首歌最真實的看法來投票的,而不能隨便一投。”

而這種大刀闊斧的改變和突破,體現在車澈操刀的每一檔節目中,在《熱血街舞團》中,車澈團隊本可以延續“說唱”的成功經驗,但除了共同的劇情式真人秀製作理念外,則對其完全顛覆。在記者與車澈的交流中,“創新”反覆被其提及,他表示“不希望團隊有強烈的路徑依賴,希望節目能夠展現越來越多不同的樣子,不僅是與別人不同,更重要的是與自己不同。”

對於創新,車澈有著執念,而也正是這種不斷求新,也讓觀眾在這個快速迭代、求新求快的當下,有了更多的選擇。

多元音樂價值下何來冠軍


原創,關乎音樂的未來。《我是唱作人》試圖以綜藝之口撬動一場關於音樂生態的討論,而隨著《我是唱作人》的討論聲越來越高,其引發的蝴蝶效應或將轉動整個華語音樂市場。


《我是唱作人》車澈:以綜藝之口撬動一場關於音樂生態的挑戰


不同於任何一檔節目,《我是唱作人》以下半季唱作人的團隊勝利方式宣佈收官,它沒有總冠軍。而這種方式也是車澈與團隊在反覆討論中,最終秉持節目初心所作出的選擇。

“無論通過任何的賽制,都無法選擇一個冠軍,音樂因為本身就沒有高低貴賤、沒有好壞。我們做這檔節目的初衷,不是為了選擇一個冠軍,而是想把所有不同的音樂放在一個平臺上去討論,探討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音樂。音樂沒有勝負,對於唱作,則更沒有勝負可言。”車澈告訴記者。

什麼樣的音樂才是最好的?

在《我是唱作人》的舞臺上,從評審到選手,乃至延伸到熒幕前的觀眾,似乎打通了一種共鳴:“你喜歡的是對你來說最好的,我喜歡的是對我來說最好的,但是你、我喜歡的都不一樣,我們允許這種不同的存在,只要它能撫慰心靈,打動靈魂,那麼它就是好音樂。”

超女出道的周筆暢近幾年一直在嘗試,如今也打開了自己的特色與風格,在《我是唱作人》中,一首《透》被網友稱讚“舒適的和絃與其溫暖的聲線相互碰撞,營造出入睡般純粹清涼的氛圍,即使在比賽中,歌曲的每個細節都讓人沉浸其中。”但也有人表示“缺乏爆發力”。


《我是唱作人》車澈:以綜藝之口撬動一場關於音樂生態的挑戰


在《我是唱作人》的舞臺上,允許不同聲音、不同音樂的存在,而也正是這種不同的聲音、音樂進行碰撞,其產生的化學作用也為整個音樂市場創造著更多的可能性,它正一步步促成:音樂人與觀眾的和解、音樂人與音樂人的和解、音樂人與自己的和解,打破流行、高端、小眾之間的劃分。

這個節目不是要改變音樂行業,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但我想大家能夠去突破一點自己的邊界,我希望唱作人能夠關注和解,跟原本與它形同陌路的觀眾、音樂人,還有自己和解。”車澈表示。

下半季的節目中,郝雲反覆提及自己已經成為錢正昊的粉絲,從不認識(不看選秀)到認同,《我是唱作人》完成了這一使命。更有意思的是,當大家開始突破自己對原創音樂理解的邊界時,新的音樂也將不斷出現。

當節目結束時,唱作人也開始了互相的合作,更加奇妙的是,他們音樂風格、音樂類型,以及在觀眾的認知裡完全不同,如果不是這檔節目,源於音樂人自己與觀眾的芥蒂,這兩種類型的音樂人或許永遠都不會在一起有合作的可能。

之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車澈曾公開表示,“對於愛奇藝來講,《我是唱作人》更像是一次有點理想色彩的嘗試。“《我是唱作人》的任務是引發討論,討論會給原創音樂生態帶來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是由我們來主導,是要交給大家完成。”

而目前看來其試水是非常成功的。

從節目播後圍繞節目中的話題就屢屢霸屏熱搜,#高進陳意涵#、#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等討論量均破萬,收官當日,#我是唱作人總決賽#立刻登上話題熱搜榜,討論量達6.7萬。

作為一檔節目,《我是唱作人》挖掘了原有唱片行業發行的痛點,讓唱作人的才華被看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它卻非一個輸出價值觀的節目,而是喚起了大家對於華語樂壇的重新關注。


《我是唱作人》車澈:以綜藝之口撬動一場關於音樂生態的挑戰


在高口碑與高流量下,《我是唱作人》被業內公認為其已經扛起了音綜新標杆的大旗,對此車澈表示:“我希望能做更多更好的嘗試,音樂需要多樣化,我們也需要多樣化,需要多元價值,即使在同一個題材上,我們需要各種不一樣的音綜。”

以綜藝之手觸及當下原創音樂市場痛點,無關流派、無關咖位,拋開一切標籤與束縛,迴歸音樂最本質的模樣,用純粹的原創音樂競技,全面激發華語音樂市場原創能力,見證華語樂壇原創音樂的覺醒與復甦,《我是唱作人》已經超出了一檔綜藝節目的分量,不僅為綜藝節目的發展樹立起了一個新的風向標,也為整個綜藝市場開闢了更多的可能性。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總編 | 韓英楠

編輯 | 青禾

校對 | 黃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