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 絲綢之路是一條跨越時空的音樂紐帶

音樂 譚盾 民族樂器 藝術 上海觀察 2017-05-15

譚盾攜手上海愛樂樂團帶來的音樂會《海上天上心上·絲綢之路》5月13日將亮相上海之春,敦煌反彈琵琶、唐代壓腳鼓、敦煌五絃琵琶3件從敦煌壁畫中復活的古樂器,將奏響古老的敦煌遺音。譚盾也將從海上、天上、心上的不同維度闡釋絲綢之路上,不同國度過去、現在、未來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上海之春| 絲綢之路是一條跨越時空的音樂紐帶

上海音樂學院《絲路追夢》,西安音樂廳演出現場。

去年,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朋友圈,邀請了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伊朗等國的音樂家來到上海,呈現了絲路音樂傳統的一脈相承。今年,第34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繼續聚焦“一帶一路”。無論是開幕音樂會演出的葉小綱新作《敦煌》序曲,還是閉幕音樂會即將上演的多媒體交響劇場《絲路追夢》,音樂家們挖掘絲路沿線古老的音樂寶藏,締結新的音樂的紐帶。

拒絕應景之作,挖掘絲路文化的深刻內涵

上海之春| 絲綢之路是一條跨越時空的音樂紐帶

2017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創作《交響組曲敦煌之一:樂舞》為樂隊而作,指揮餘隆。

近幾年,“一帶一路”主題的音樂創作不斷湧現,如何才能避免這些作品淪為“應景之作呢?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許舒亞告訴記者:“首先,我們需要給創作者充分的時間去挖掘和思考。其次,切不可表面化的‘一帶一路’,要讓作曲家從深層去理解其文化內涵,並探索獨具一格的表達方式。”

譚盾的“敦煌遺音”十年計劃,目前已經進行到第三年。他在世界各地追尋敦煌古譜的足跡,他潛心研究敦煌佛經手稿和壁畫,他在京都、奈良、泉州拜訪樂器製作師,他反覆參考林謙三、何昌林、葉棟、陳應時、趙維平等唐代音樂學者和敦煌學者的著作,最終將千年前的樂章化作可見可聽的樂舞。

葉小綱同樣對敦煌情有獨鍾。30多年前,他在中央音樂學院的畢業作品就以敦煌為題材。因為讀了李澤厚《美的歷程》中對敦煌的精彩論述,引發了他對敦煌文化持續的挖掘,於是才有了今天的《敦煌》。敦煌作為絲路重鎮,融合了東西方音樂和藝術。葉小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敦煌是一個永遠寫不完的題材。那些美不勝收的壁畫,上面的一顰一笑都能給你帶來無數的靈感。”

上海音樂學院的錢仁平教授,是多媒體交響劇場《絲路追夢》的策劃者。他說,“一帶一路”的音樂創作不是今天才開始的,近百年來許多音樂家都在進行嘗試和努力。上世紀90年代末,上海音樂學院楊立青教授為中胡與交響樂隊所作的《荒漠暮色》就是一部重要的絲路題材作品。周湘林、張旭儒、趙光和尹明五近年來推出的“四面八方—多民族民間音樂與交響樂隊”系列音樂會對中國各地民間音樂的挖掘,為《絲路追夢》的創作積累了素材、奠定了基礎。“大量的文獻研究、實地採風,加上現代作曲技法的運用,最終造就了《絲路追夢》。”

拓展國際視野,締結跨越時空的文明紐帶

上海之春| 絲綢之路是一條跨越時空的音樂紐帶

譚盾將和譚維維合作《心上絲綢·中國民族聲樂地圖》。

《絲路追夢》是上海音樂學院五位作曲家的集體創作。從周湘林的《序曲》開始,到葉國輝的《隨想曲》、張旭儒的《狂想曲》、趙光的《幻想曲》和尹明五的《暢想曲》。以陸地絲綢之路南、中、北三線沿途及周邊民族民間音樂為索引,拼接成一幅絲路畫卷。5位作曲家曾一起到敦煌和新疆採風,在探索絲路沿線民間音樂的過程中,周湘林發現,不同地域的民間音樂有許多相似之處。他說:“幾千年來,音樂在絲綢之路交融,締結了一條文明的紐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絲綢之路”同樣給了譚盾自由的思考和無限的遐想。他說,絲路的“絲”,是藕斷絲連、是形斷意不斷。兩年前在大英圖書館,譚盾追蹤到了從敦煌流失的10世紀的《心經》全譜,那裡有1500件手稿。第一次觸碰到它們的時候,譚盾的手顫抖了:天哪,這敦煌遺音已失散千年。目前,他正潛心推進《心經》樂譜和舞譜的翻譯,未來計劃以清唱劇和歌劇的形式在全世界演繹。

如今,譚盾絲路題材作品已在紐約、墨爾本等地上演。他希望能恢復12件敦煌古樂器,組成一支敦煌古樂團,去世界各地演繹敦煌樂舞,讓全世界聽見盛唐的聲音,聽見絲路的聲音。他特別強調“心上絲路”,因為他明白,只有心靈之音才能打動世界各地的人。譚盾說:“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中國的哲學也是全人類的哲學。通過絲綢之路,文化可以走出去,可以引進來,可以回到過去,更可以走向未來。”

題圖說明:敦煌反彈琵琶《飛天》彩排現場

題圖來源:徐立攝 內文圖來源:劉戈琳、蔣迪雯 攝 圖片編輯:蘇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