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夏夜吹起來自上海的“中國風”,伊斯坦布爾觀眾共度音樂《良宵》

伊斯坦布爾當地時間6月30日晚,盧特菲克爾達爾會展中心音樂廳內,一曲中國樂曲《良宵》奏畢,全場1700名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掌聲獻給一群來自上海的中國音樂家——應第47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國際音樂節的邀請,中國指揮家張亮執棒上海愛樂樂團,在此上演了一臺帶有濃濃中國味道的閉幕音樂會。

土耳其夏夜吹起來自上海的“中國風”,伊斯坦布爾觀眾共度音樂《良宵》

這也是上海愛樂樂團繼在哈薩克斯坦開啟“一帶一路”文化之旅以及在泰國、印尼開展“海上絲綢之路”音樂之旅後的又一盛事。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土耳其的上海愛樂樂團,在常任指揮張亮的執棒下,分別於6月30日、7月1日晚登上第47屆伊斯坦布爾國際音樂節、第33屆伊茲密爾國際音樂節的舞臺。兩場交響音樂會獻演德沃夏克《第六交響曲》、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以及葉小綱《消失的銀杏》等,讓中國交響之聲沿著絲綢之路向世界傳播,用音樂交流互鑑,促進彼此心靈相通。

30日晚上的第47屆伊斯坦布爾國際音樂節閉幕音樂會上,率先奏響的是中國作曲家葉小綱的《消失的銀杏》。管絃樂《消失的銀杏》由上海愛樂樂團委約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作曲家葉小綱創作。作為葉小綱亞熱帶植物系列作品中最新創作的一首,完成於2019年5月。本場音樂會也是《消失的銀杏》的全球首演。銀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樹木,姿態神祕而美麗。管絃樂《消失的銀杏》表達了作曲家對大自然的情感,作品以豐富的和聲語言和雅緻細微的樂隊音色變化,表述了在新世紀人類對古老卻仍然未知的事物的探索與好奇心,表達了對人類與大自然互相依存關係的關注以及人類內心深處對美的憧憬。樂曲編排中,加入了特有的中國傳統樂器長笛的元素,並將中國五聲音階、民歌元素融匯運用,讓這部交響作品充滿了特有的東方味道,也讓現場的土耳其觀眾沉浸其中。

土耳其夏夜吹起來自上海的“中國風”,伊斯坦布爾觀眾共度音樂《良宵》

之後奏響的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由上海愛樂樂團與土耳其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法佐·賽依共同演繹。1970年出生於土耳其的法佐·賽依,從小就是音樂神童。他的和聲感、旋律感極強,對古典音樂的詮釋更是標新立異,尤其是演奏貝多芬的作品時,會把一些現代的元素和自己獨特的感覺融入音樂當中。法佐·賽依曾與紐約愛樂、捷克愛樂等知名樂團先後合作,在歐洲許多重要的音樂節上都可見到他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熱愛中國文化的法佐·賽依曾創作過交響作品《絲路》和鋼琴與樂隊狂想曲《中國》兩部極具中國韻味的作品,這也讓他與上海愛樂樂團的此次合奏,充滿了別樣意義。

下半場演奏的曲目是德沃夏克的《第六交響曲》。演出結束後,在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中,樂團幾次返場,併為觀眾加演一首中國名曲《良宵》。近年來,上海愛樂樂團每次出訪演出必演中國作品,已成為巡演必不可少的安排。包括《消失的銀杏》《良宵》在內,這些中國曲目旨在在讓各國人民認識、瞭解和喜歡中國的聲音,用中國的“音樂名片”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這場音樂會未演先熱,演出門票在一個月前就已售罄。演出現場,兩邊的走道加座更是坐滿了觀眾,足見當地觀眾對來自中國的樂團的喜愛。當地時間7月1日21:00,依然是張亮執棒的上海愛樂樂團,將在第33屆伊茲密爾國際音樂節登臺亮相,這也是首個亮相該音樂節的中國樂團。

土耳其夏夜吹起來自上海的“中國風”,伊斯坦布爾觀眾共度音樂《良宵》

今年恰逢上海與伊斯坦布爾結為友好城市30週年。伊斯坦布爾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埃夫魯茲·恰克亞表示:“在這樣的節點上演這場演出,更具意義。尤其是中國原創音樂作品首次在這裡首演,有利於中土兩國的文化交流和人民的相互瞭解。期待今後有更多的中國作品和音樂家前來演出。”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圖片編輯:蘇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