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他站在《音樂週報》的起點

40年前,他站在《音樂週報》的起點

陳天戈

文 | 安瑞

《音樂週報》創辦40週年回顧,陳天戈不能缺席,因為40年前他就站在《音樂週報》的起點。

開創並做成一件事,需要激情和實幹。陳天戈是個富於激情的人,同時兼有思想者和實幹家的稟賦。

我一直稱他為天戈局長。北京市文化局的老人兒們都這麼尊稱他,大概是因為他是從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的位子上卸任的。

互聯網時代,時間轉瞬即逝,一個人被遺忘的速度快得嚇人,但天戈局長卻始終沒有從“老人兒們”的視野中消失。在他卸任的20餘年裡,西長安街7號北京市文化局的院子裡(如今中宣部所在),人們常見到他拄著拐、用宏亮的聲音與熟人打著招呼,他時常到局裡取書報、瞭解交流地方誌的一些事情。對於時事、新聞他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的敏感和熱度,碰上熟人談笑風生、見解不凡。去年1月23日,87歲高齡的天戈局長因病離世,局裡很多故交屬下雖已離職退休,卻都自發前去為老局長送上一程。山高水長,別情依依。

我和天戈局長,原本沒有工作交集。我小他30餘歲,但天戈局長的名字於我從不陌生。我在北京市戲劇研究所(現名北京市藝術研究所)工作時,查閱1949年以前北京文化工作史料時就讀到過他的名字;感受這個名字則是1984年國慶35週年在天安門廣場聽著《青年友誼圓舞曲》(江山詞、天戈曲)跳集體舞時。蜚聲國內外的《青年友誼圓舞曲》是天戈局長的大作。親耳聆聽天戈局長的音樂主張和辦報理念,則是2009年我當總編輯牽頭籌辦《音樂週報》30週年紀念時。

音樂家大多具有捕捉時代韻律的敏銳感知,並散發著超強的生命感召力。天戈局長就是這樣的人。他的生命力與感召力,如同他的《青年友誼圓舞曲》曲風一樣,始終激情澎湃、昂揚向上。他的創作視角和他的音樂理念都是為時代而歌。1955年,和新中國一樣朝氣蓬勃的天戈局長,激情洋溢地創作了旋律歡快、節奏昂揚的《青年友誼圓舞曲》,“藍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樣,廣闊的大路上塵土飛揚,穿森林過海洋來自各方,千萬個青年人歡聚一堂。拉起手唱起歌跳起舞來,讓我們唱一隻友誼之歌。”這首樂曲雖是天戈局長為在波蘭舉行的第五屆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而作,但它熱忱謳歌了那個建設火熱、欣欣向榮的時代。改革開放初期誕生的《北京音樂報》(後更名為《音樂週報》)則是天戈局長和一群音樂人的另一部“傾心大作”。這部作品歷經40年,同樣成為風起雲湧的中國現代音樂史的忠實記錄。它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思想解放的見證,它真實、準確、豐富、生動地記述了40年音樂生活的日新月異。

去年1月23日天戈局長逝世當日,原北京市文化局社文處處長吳揚播通了我的手機,他曾與天戈局長共事多年,不由感嘆,“天戈局長一生有兩個身份:作曲家和音樂活動家。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他在清華大學的外圍組織學生運動,1949年以後在北京成立了青年文工團。1955年北京市文化局成立,他就一直負責群眾文化工作,《北京音樂報》正是他在北京市群眾藝術館工作後期發起創辦的。”

“音樂報是音樂事業發展的需要”——《音樂週報》創辦30年時,天戈局長的囑託言猶在耳,如今又一個十年彈指一揮間,四十不惑,不妨再聽聽天戈局長當時強調的音樂主張和辦報理念:

1979年北京群眾藝術館恢復工作後,籌劃“文革”前停刊的《北京歌聲》復刊,根據北京市文化局局長趙鼎新的意見,我們認為從當時群眾音樂活動的蓬勃開展,社會音樂生活逐漸豐富多彩,專業音樂演出、藝術教育日趨活躍的整個音樂事業發展的需要看,簡單地恢復編一本主要發表歌曲作品的歌刊《北京歌聲》已不能滿足需要了,不如辦成一張報紙——專業的音樂報刊,既可以有音樂新聞報道、有評論,有普及音樂知識,提供音樂學習的欄目,也有音樂家人物訪談,還可以推廣介紹一些優秀的新創作的音樂作品。……趙鼎新局長指示辦報要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在中國音樂事業發展中,出現過《音樂生活報》《中小學音樂報》,但當初《北京音樂報》的辦報宗旨使其影響日盛,以致從北京擴展到全國,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將來還要想怎麼進入到國際。……社會音樂生活越來越擴展,購買樂器、使用樂器、維修樂器,音樂市場銷售,報紙要面向音樂生活涉獵的方面更拓寬,領域拓展得寬一些受眾會更寬。網絡音樂也要重視,它在音樂生活中已成現實,你不能忽略它。……辦報人必須有這樣的眼光,要關注世界音樂在起什麼變化,必須有這樣的編輯記者來觀察分析世界音樂的發展變化,要培養這樣的年輕人。

這麼長的一段話,邏輯縝密、思維連貫,10年前78歲高齡的天戈局長侃侃而談,對《音樂週報》的一腔熱情溢於言表,開闊的胸襟、不凡的見解與睿智的思考給我留下深刻印象。1979年至2019年,從《北京音樂報》到《音樂週報》,這份報紙的生命力正是得益於天戈局長、音樂家李凌這樣一批創辦時期能夠高瞻遠矚、具有遠見卓識的先行者、領路人。

辦報者,首先是思想者,這是對編輯記者的底線要求。不思想何以有判斷力,不思想何以能堅守,不思想何以能持久?無論時勢如何變化,人類對音樂藝術的探索追求不會變,那麼以音樂為本體的報紙就可以順勢而為、創新求變、生生不息。

音樂的生命力,可以超越時空。音樂在眾多藝術門類中,天然有著感知時尚、與時俱進的基因優勢。衷心希望《音樂週報》在這樣一個“萬物皆媒”的時代,秉承老一輩音樂人開創的優良的辦報傳統,堅持與時俱進的辦報理念,積極站位、與民同樂,以輝煌的業績迎接50週年的到來。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近期熱門文章

北京合唱節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童聲合唱是個慢活兒,急不得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為中國音樂帶來了什麼?

韓雪假唱背後,飲鴆止渴的音樂劇“粉絲經濟”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40年前,他站在《音樂週報》的起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